《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是一部由Philippa Lowthorpe / Jamie Payne执导,杰西卡·雷恩 / 帕姆·费里斯 / 米兰达·哈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观后感(一):Midwife
第一季看完意犹未尽,想念Jenny的美貌和单纯,想念Chummy 的可爱和笨拙,想念所有剧里的所有人,都很纯粹地生活,也许有很多不如意,但this is life,real life。
很感谢在有生之年遇到这样美好的人性,即使在电视里,也同样给人信念。向往那个时代的伦敦,在梦里相见吧!
Walk in hand with me!
《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观后感(二):每天带着爱去学习如何爱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视剧,理解到每天都在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打开自己的思想,非常细腻的情感,画面宁静美好,我们的一生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感受爱,陪伴我们一生的也是我们的思想与感受,如何去爱,这需要坚持在每一天,这部剧能一看再看,富有人生哲理的旁白,每位人物透出的魅力,从中能学习到更多,感受到更多,自省,并能引为己用。好的电影与电视能深刻的表达出人类灵魂的真善美,我们能与之产生共鸣,对人生有美好的向往。
《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观后感(三):观后感
不错的一部电视剧,生,老,病,死,道尽人生。 每一集都有一两个故事穿插着,再加上主角团们不温不火发展着的故事,像一条条彩线系上一颗颗珠子。 但是很多时候我都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为什么呢?或许是这些故事美好得让人感到虚幻。结局总是让人欣慰的,孤单的人总会找到依靠,痛苦的人总会找到慰藉。即使是那些忧伤的故事,也没那么撕心裂肺了。
或许是编剧在有意无意中帮我们过滤了那些真实的悲痛,又或许是作为回忆录的它本身就已经被过滤了。
回忆总是只记得那些美好,而当年那些刻骨铭心的痛却再也找不到了。但这样一来,影片刻画的人生就显得朦胧了,故事的安排也变得刻意了。
本剧只适合消遣,不适合深究。
《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观后感(四):这么好的片子一定要推荐!
在看惯了美式快节奏的连续剧后,真应该看看这部片,你说它是医疗剧,好像它传递更多的是温暖和责任和爱,看完后它会让你想去更多了解医疗制度的发展(医患直接对面,连续跟踪整个怀孕过程,在家家人陪伴下生产);50年代的英国社会状况(伦敦东部?)、科技的发展水平(自行车、电话机、汽车?工业化的进程?),女性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还有那个年代的时尚潮流(看那发型、裙子和围巾的巧妙搭配),因为穿着便服的助产士们看上去非常端庄又不乏美艳。
很多片子看电影或连续剧比看书更方便,但这部片子在看完后我更想去看看原著,但好像没有翻译。真是希望这部不要这么冷,有更多的人了解并阐述背后的故事。
《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观后感(五):Midwife speaking
她来到伦敦东区,为了迎接由上帝赐予的喜悦。作为观众,也跟着在并不连贯的故事中不停被感动。
每个出生的孩子都被温柔的对待,E01中西班牙母亲在摔倒脑震荡之后,还坚强生下了小孩,一个被误认为的死胎在助产士都要放弃时突然活动开,虚弱的身体需要在医院里接受治疗,而母亲却说“我是他的医院,他是我的血液”,所以血脉真的很神奇,真的可以创造奇迹。
E02一开头一位母亲正分娩,由于疼痛让她忍住不咒骂,叫着等他出来我就杀了他,可真当她的的孩子出生时,当然绝不会如此。突然想到前一天晚上和老妈不知道因为什么吵起来了,大晚上把睡着的老爸都吵醒了,老爸第二天好奇问我们,我妈直接问我“我们昨天有吵架么?”我的确也不记得吵什么了,但却知道是我挑起来的,老妈总叫着说再也不理我了,接着没一会儿就有关心地问这问那,这就是妈妈。
E03告诉你有一些极端你永远无法想象,老人坐在脏乱狭窄的屋子里,却说这房子豪华而舒适,你一边再想象他过去的穷苦,一边也会被他的乐观和自足感染。忘年交不论是作为电影主线还是只在剧中小小的一段经过,都会散发着陈年老酒的香味,老人用他们走过的路、经历的苦难来为我们讲述人生。
E05中为我们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陪伴,也希望被需要。每个人被需要的方式不同,但都希望被理解。爱也许不公平,但值得追寻。
不论如何,阳光都普照大地,即使在贫困的伦敦东区。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恩赐,所以即使贫穷,也应常怀感恩之心。
《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观后感(六):Que Sera, Sera
我觉得自己真的足够幸运,总是能在最迷茫的时候遇到引导我的东西。
《呼叫助产护士》是一部精品中的精品,其他溢美之词我不必再说,说了是画蛇添足。
没有Black mirror的针砭时弊,没有Doctor Who的惊心动魄,没有Downton Abbey的高贵雅致,没有Black Books的癫狂搞笑,这是一个普通到再也不能普通的故事——50年代伦敦东区助产护士们的日常生活。
这一个月来我一直在做无谓的纠结,现在想起来真是可笑到家了,纠结自己以后能找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自动地鄙视“安定的、一眼都能望得到头”的工作,幻想着自己能找到所谓的“有挑战、高端”的工作,可今天当Doris Day的那首Whatever will be,will be在我耳边响起的时候,我心里一惊,马上把《呼叫助产护士》第一季第一集翻出来看,Jenny Lee在全剧最开始说的那句话一下把我敲醒了:我本来可以去做钢琴家,我本来可以去欧洲,我本来还有很多选择,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来这里。Jenny最初只是为了逃避无望的爱情才选择了来到伦敦东区做护士,但后来她慢慢的发现了这份工作的可爱,人的可爱。原来一直是我弄错了,“安定、一眼望得到头”和“有挑战、高端”有时候不是矛盾的概念,一直以来都不是工作的问题,是我这个人的问题。的确,就像歌里唱的,The future is not ours to see.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呼叫助产护士》里有生命的奇迹,但更多的还是现实的残酷,可是,这还是一部温情浓浓的剧集,不是因为现实得到了美化,而是因为看待这种现实的人们的心境永远是温暖的,积极的。正如第二季第三集里Jenny目送着Jimmy和新婚的妻子远去的身影是说的:Pain passes in the end or we can step into the future.
目前这部剧在国内好像不温不火,可能好多人觉得片名起得比较没意思,但这真的是一部可以被称作经典的剧集。YYets和冰冰字幕组都在做这部剧,推荐啊!
《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观后感(七):台词摘录
本来很少做片段台词摘要的,但有些台词写得太美了,让人回味,想记录一下。
大概是第三集,Jenny路上偶遇的女孩儿怀孕,错把嫖头当爱人,Jenny把她送去庇护所,但女孩儿对嫖头念念不忘,Jenny义愤,向神父抱怨女孩们不懂得规避危险,神父:
They've usually been in danger all their lives. If not from violence, then from hunger and disease. ... Poverty isn't bad housing, dirty laundry, families of ten. It's never having been loved, or even respected, not know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ove and abuse, a kiss that wasn't down payment on a blow.Jenny自述情感状况:
Keep my guard up, keep my head down, keep my distance from the world and believe myself content.第五集,相依为命的孤儿兄妹,妹妹在哥哥临死前,坐在他床沿送最后一程,
A dying person needs to have someone with them to hold their hand, stroke their forehead, whisper a few words.当晚妹妹服下了哥哥吗啡,陪他离世。Jenny的独白:
Love permeated every nook and chimney, every corner and crevice of that little house. You can feel it as soon as you entered the front door. A presence so tangible you could feel and touch it.《呼叫助产士 第一季》观后感(八):希望,是守护;爱,是灵药。
每个国家都会有一段虽不富裕却无比幸福的日子,韩国人怀念八九十年代,于是就有了《请回答1988》;英国人怀念战后的五六十年代,于是便有了《呼叫助产士》,这部剧根据Jennifer Worth回忆录改编,讲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伦敦东部码头区的助产士们的生活。
1957年的伦敦东部码头区伦敦,很多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是“优雅”,可东区却不是这样。透过女主角Jenny的视角,我们在一开始便看到了1957年伦敦东区的真实面貌。
由于她要去的Nonnatus House位于伦敦东部的码头区中心,一路走来,处处可见搬运货物的码头工人,往里走,是洗衣做饭的女人们和奔跑、打闹的孩子们。拥挤、肮脏、嘈杂,Jenny精致的打扮显得格格不入,来自西区的她也被眼前景象吓了一跳,更不会想到这会成为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Nonnatus Houseonnatus House是作者虚构的名字,来源于助产士产科医师、产妇、生育和新生儿的守护神——St.Raymund Nonnatus,助产士由圣公会的修女组成,为贫苦家庭提供帮助,在伦敦东区及英国各重要工业城市的贫民区都设有修道院。
有人会说助产士不就是“稳婆”吗?完全不一样。不管是中国的稳婆还是英国的handywoman,都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不懂医学,不讲卫生,更无人监管。碰到难产的,她们也束手无策。所以古代新生儿死亡率高,中外都是如此。而助产士(Midwife)是经过系统的现代医学训练,并且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的专业人士。
修女是本剧区别于其他医疗剧的一点,她们的存在让整部剧美好而治愈,连不信教的我都爱极了修女们唱的圣歌,仿佛能化解人间的一切苦难。
强烈的时代气息是本剧的另一大特点,无论是助产士的服饰、发型,还是医学技术以及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
Jenny与Jimmy第一季的1957年,还是一个没有洗衣机与洗衣店,全靠女人们在家手洗的年代,助产士们经常要穿过晾晒的衣服才能来到产妇家里。很少有家庭电话,产妇家属得跑到公用电话亭呼叫助产士。避孕药尚未发明,怀孕就必须结婚,未婚同居完全不被接受...
到处都晾着衣服1957年的伦敦大雾、贫民窟的拆迁、非法经营的妓院、战后残存的废墟、Chummy的手摇式缝纫机等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事物都能在剧中看到。每一集,我们不光会随着助产士们走进产妇的家,了解他们的故事,还能听到五十年代温暖治愈的歌曲。今年5月去世的Doris Day生前的代表曲目Que Sera, Sera就出现在第一集中。
用缝纫机的Chummy“每个孩子的到来都是因为爱或者欲望”,爱,也是全剧的主题。夫妻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助产士与东区百姓的爱,助产士对工作的爱......每种爱都贯穿始终。
因为爱,即便贫穷,也很幸福。
正如原著所说,希望,是守护;爱,是灵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