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大战摇滚男孩》是一部由Maneesh Sharma执导,Ranveer Singh / 安努舒卡·莎玛 / Dipannita Sharma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妇大战摇滚男孩》观后感(一):看不下去
我看了11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我是在天堂里下的。纯属标题党,本以为是欧美的,不是也行,只要好就行了,但拍的实在是太烂了。我一般很少评论的......
这次没办法还有一部叫激情迈阿密的也很烂,纯粹是浪费我的时间!!!!!!!!!
《少妇大战摇滚男孩》观后感(二):几处疏漏
观感:
1 男主欺骗过15个女人,仅退还3个女人的钱是不足以逃脱惩罚的。这导致影片立意有问题,犯罪就是犯罪。
2 名校毕业生买地产前竟不调查周边地价。
3 所有大额交易均用现金!
4 G市本地名流(游艇聚会上)多是金发碧眼的老外。
5 印度被描写的非常之美,载歌载舞,展现一种脱离实际美妙生活。
6 个人感觉男主除了身材很好,整个人并不魅惑,看女主的眼神也不让人砰然心动。
除此以外,本片的歌舞还是值得一开,演员的镜头感也很好,到处充满写真和洗发水广告的惊喜回眸,女主有一种诱惑之美。
《少妇大战摇滚男孩》观后感(三):观影日志之4593:这个不是动作片,是剧情片
此片得译名实在是彪悍啊,不由想到某些动作片。当然,这只是题外话。
1.歌舞不多,且多在前面,所以不是很影响剧情。
2.近30分钟讲了一个小故事,然后才出现片名,这是我见过片名出现最晚的一个电影了吧。
3.剧情颇多不合理,3个女孩多次出现在男主角附近,扮富二代的女孩的演技如此之差。比如游艇舞会,比如假LV,GUCCI,作为一个职业骗子会感觉不到吗,最后还是不小心发现的。
4.男主角身材还是不错的
《少妇大战摇滚男孩》观后感(四):看这片,讲究心态
在我们又开始关注宝莱坞之后,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像好莱坞一样,印度电影人们也有一套成熟且标准的体制和流程,所以像标准件一样的电影产品也在每时每刻批量生产着,只不过我们最多也就是看看“三傻”那种口碑好又出名的“品牌”大作,而很少去关注一些“非著名”,日常无处听闻搜刮的“小作坊美食”。我想,我国每年每人观印度电影的数量不会超过一个巴掌,倒不是真的搜索不到,而是对于印度电影的模式,在国内的接受度还需要提高。
宝莱坞的套路,俊男美女一大把,齐齐在银幕上秀身条,笑起来都是迷死人不偿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呼啦啦,咚巴拉”,故事都是极简主义,搁好莱坞是用一部微电影就能讲完的片长,但宝莱坞就是乐此不疲,因为这是印度这个国家向外国出口的银幕形象。在印度电影里,人们基本上都是幸福的,生活都是繁荣的,结局都是大团圆的,在这一点上其实蛮符合国人的观赏口味,但问题就出在每部电影基本3个多小时的片长和让人跳戏的歌舞,但观者觉得,要是领略到印度电影的宗旨和文化,要接受其实也不难。
本片的故事也非常简单,一个类似于骗中骗的故事,被帅哥骗财的三个美女不甘心上当,雇佣了一位机灵鬼似的美女做局反骗,没想到在骗的过程中,两个人真的爱上了,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这类故事放在哪里其实都颇有噱头,如果你抱着消遣时光的阳光心态观看本片,那本片基本能达到你的预期,消磨时光首选,五星点赞;但要是拿到观赏点评的位置,那就有点力有不逮。首先,骗局设置太幼稚,大额交易全用现金,怎么可能,某些段落像是被骗者故意被骗,哭笑不得;其次,叙事过于小心,这是模式化的固疾,没得治;再者,影片传递的观念有问题,一个骗的对方倾家荡产的坏人,最后忽然就摇身一变成了高大上的说教形象,不科学;最后,不怪电影本身,被我国翻译挖了一个巨大的坑,“少妇大战摇滚男孩”,什么鬼,不知道的以为A片。本片像大多数印度片一样,最后表达的都是爱能消融一切,包容一切,所以去理解不是很难。
近几年优秀的印度电影不少,而我们需要放开观赏习惯去试着接受,他们传达的理念和主题都是积极向上,有着普世价值的,希望不要一提印度电影,就是“流浪者”、“大篷车”,“三傻”,有更多的宝莱坞电影能成为新的标杆,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