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边:吾乡吾民》》是一本由阎海军 主编著作,48.00出版的2020-10图书,本书定价:256,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崖边:吾乡吾民》》读后感(一):转发黄灯发表在《新京报》上的书评
黄灯:一个人内心的脆弱和犬儒从来就不是天生的 | 书评 qq.com
书评的题目,初看有些不明白,转念一想,其实是揭示了一种敢于面对问题的态度。我们为什么会脆弱会投向犬儒?究其根本,是一种逃避。
只有敢于面对历史,敢于面对现实,才能找寻到问题的答案。从这一点看,非虚构写作有“私家历史”的味道。个人的奋斗史和观察史,汇聚在一起,就是民间书写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类学家。
《《崖边:吾乡吾民》》读后感(二):《广州日报》专访《崖边》主编阎海军
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398044?site4&columnID=0 对话阎海军:“崖边”系列是面向全国、全世界的 广州日报:一般杂志书系列都是主打青春、时尚或都市生活,而《崖边》系列是书写故乡和乡土,您是如何有了打造《崖边》杂志书系列的想法? 阎海军:过去十多年,我一直在做乡土文明、乡村世界有关的写作和研究,对乡土有情结,所以一直在继续这个方向。另外,从大的方面来说,乡土是中国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还有七亿人是农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根都在农村,即便常年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生之年都要与自己的家乡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期待所有致力于乡土研究、乡村建设、乡村艺术的人能够深入农村,打破边界, 形成“跨界人文艺术表达共同体”这样一种全新表达共同体。也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在“城市化”和“乡村振兴”两翼齐飞的平衡前进中,获得更为积极广阔的认同。 广州日报:以“崖边”为主题词,是否会有地域局限之感? 阎海军:狭义地说,崖边是一个地名,我在那个小村庄出生长大,后来又写了很多关于它的文字,这种感情就像莫言基于高密、贾平凹基于丹凤。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出生地会成为他的生命密码、精神密码。崖边对我而言,就有着这样非同寻常的意义。 广义一点说,“崖边”是一个文化符号。提到崖边,很多人想到悬崖,恰好可以用大众的这种意识唤醒一种警觉:如果你觉得崖边是危险的,你怎么还不思考呢?怎么还不行动呢?这是从符号的角度选择“崖”边作为书名的第二个理由。 我要特别想指出一点,《崖边》杂志书和我的村庄不再有任何关联,第一本书没有地域之限,未来的N本书,我都不太会做地域性的内容。我们给这本杂志书定位的选题方向,未来必须是面向全国,甚至面向世界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且具有普遍意义。内容为王,“崖边”之名下的实际内容,一定不会受地域局限。 广州日报:《崖边》杂志书系列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想打造成为一个文化IP吗? 阎海军: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乡村,我们应该有广泛的表达,乡土文明应该有广泛的传播,这是做好这本杂志书的最大契机。最终,我的目标是形成一个“跨界人文艺术表达共同体”,会朝着这个方向去推进。 广州日报:作为主编和以前自己写作有什么不同? 阎海军:过去十来年,我的确经历了很大的写作压力,因为本质工作是新闻记者,特别忙,还要自己给自己加码写作,就是压上加压的事。做主编,压力并不比自己写作要小。最大的问题是一本书的立意,想完全实现自己的构想太难了,左右的因素和干扰的原因太多,得一一排除。另外,沟通衔接太耗费心力,一本杂志书,主创人员是作者,我得把控体例、风格。不过痛并快乐,我相信磨合几期以后,我们会拥有一个高效而缜密的写作班子,也就是我想要的表达共同体,那时候,做各种选题就会游刃有余。
《《崖边:吾乡吾民》》读后感(三):农二代的觉醒:农村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农村
看完《崖边》第一刊感慨良多,刊名“吾乡吾民”,让人想到大作家林语堂的著作《吾国吾民》两相对比反思下来,才觉得费孝通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形态就是乡村文化,这一立论判断是多么的正确。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千年未有之变局使乡土中国成为城市中国,现代化的道路的另一面就是乡土社会的拆解和分离。中国人,祖上数三代就是农民,所言非虚。农民、农业、农村,对于现代化的进程的贡献与牺牲是毋庸置疑的,在走向中华文明复兴之路上,也应有新的三农,以现代与传统,与城市文明相和谐,相共生。这也应该是《崖边》杂志的主创的希望所在。
五四以来,农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态载体,是改造与批判的对象。在城乡二元论的大前提下,农村显然是落后的象征,城市是文明与先进的代名词。从一系列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端倪,余华的《活着》将农村中人的愚昧与盲信等展现出来,《平凡的世界》塑造的主人公是走出农村的代表。
众多文学作品中《白鹿原》是一个反例,它提示人们将目光再次转移到对传统的肯定上。梁漱溟、梁启超、陶行知等乡村建设,也是认为农民只是知识不足,只要让他们有文化知识,也可以拥抱现代文明。
农村是传统文化、记忆的储存地,现代城市人有个奇怪的要求,一方面看不上农村的落后,一方面又希望农村尽量保留原生态,以满足自己在城市秩序化生活中,丢失的原生状态。周末乡村游,体验一把,所谓自然和不方便,回到城里生出一股优越来,依然是消费心理在作怪。
大地民谣团队将音乐节办到了村口,将音乐作为农村艺术再造和表达的新形式,在有机稻田里歌唱,以一种放下音乐傲慢的姿态,回到农村,回到出生之地。对土地的谦卑和对农民的尊重,让农民工为演出主体的大地团队巡演全国,广受好评。
何效义的《我在通渭马营铸印》一文中,作者向铸造匠人学习铸造工艺,匠人张海荣对待铸造铁器,近乎尊“神”的态度,和苛刻的质量要求,比之日本所谓“工匠精神”,显得更加突出,可见传统并不是不存在,只是被遮蔽和掩埋了。
阅读过程中,有三篇文章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张子艺《吾乡吾民:一个家族的变迁史》,将自己家族百年来的变化,以家族史的方式展现出来,好似万字版的《白鹿原》,从爷爷辈开始就在城乡之间回转,时代流变与家族兴衰,虽然在字里行间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历史的厚重,物华的变迁都透射出来。
范雨素的《现代版“修身”和“齐家”》道出了,现代身处农村与城市两条线中,对教育投入的巨大热情,教育在他们心中成为一种真正的信仰。
张二冬的《红薯稀饭》以白描笔法,将其老家面貌展现出来,农村保守的父权文化,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在孝义观念剥落后,并没有形成新的亲族观念,可谓喜忧参半。
乡村并非稳定的,也是在动态变化着的,她能够产生新的价值,她是我们的乡音和乳名,产生之处,是我们的根本,正如编辑所言,叶落归根已经迟了,我们需要随时能够回去的家园,她的未来需要关注与行动的到来。
《《崖边:吾乡吾民》》读后感(四):我和我的故乡:回不去的心灵港湾
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年了,而且已经几年都没有回过养我的那片土地。近乡情更怯,读到阎海军主编《崖边:吾乡吾民》时就有这种感觉。文中的点点滴滴,把我拉回我的童年,拉回我的故乡。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有两个故乡,小时候,我出生在黑龙江的某县城边缘的小村庄,黑山一队,很具有东北特色和时代感的名字。我在那里生活了八年,出生后最初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记忆已经模糊,但及膝的大雪,清澈的河流,远处的小山,这些还隐隐留着记忆中时长的怀念。离开三十多年了,再也没有回去过,隐隐的伤痛留存心间,有一种无根之萍的感觉。那才是我出生的地方,见证了我存在这世的地理基础,有生之间一定要回去看一下这个让我来到这个世界的地方。
之后来到了山东的一个小村庄,但这里只有我的少年时光,已经到上学年纪的我没有完全融入这片土地。小学、中学,十年时光,基本都是在学校度过,天天的学习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同学,我的青春,我的初恋都留着了这边土地上,但没有学会乡音,没有完全的归属感。这确是我父母的家,也是我的家,有着证明我在这个世界上最根本的户籍所在地。 之后上学就离开了,真的离开了,偶尔回去也只是住几天,家成了永远不关门的客栈。唯一可以留下回忆的也就是我的婚礼还是在这里举行,我的孩子还是在这里出生,可这几十年里我在这居住的总时长不会超过两个月,这还能算我的家吗?也只能叫故乡了。
最近一次回去是几年前了,走在回乡的路上,就和《崖边》一位作者崔国辉的返乡记一样,家乡还是一样的家乡,但对家乡的感觉已经不是最初的感觉,家乡的人也不是最初印象中的人了。走在故乡的小路上,最大的感觉就是小,童年记忆中宽广的田野怎么会就是那么一小片呢?漫长的上下学路,记得那时要走好久好久才能到家,怎么现在看看才1公里不到呢?几分钟就走完了。是少年在路上玩耍浪费时间了吗?还是现在的快节奏生活把那段时光无限拉长了呢?见到少年的伙伴时也再也找不到玩玩闹闹,嬉嬉笑笑的感觉,一个个拖家带口,一个个都是中年油腻大叔了。岁月已经不可避免的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故乡已经是回不去的故乡,故乡人已经是进不了心的故乡人。远离故乡已经很久,故乡就已经成为心中遥远的他乡。 但为什么故乡还深切的埋在心里,还深深的影响着我的灵魂,生活在都市越久,反而思念故乡的请更为真切?那是我们曾经的心理港湾啊! 故乡已经传来了新的消息,故乡的改革也一步步提上日程。村里的路已经全部硬化了,村里的房子要重新规划了,村里的新农村建设已经提上日程。现代化的建设已经进入农村,等待着的就是越来越好的生活了。 但在整个农村建设中,总有些东西会失去,有些东西会留下,我的文字只能记录我自己的家乡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变化。但阎海军主编了一系列书籍《崖边》,将我们对过去故乡的怀念,现在故乡的裂变还有将来……。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故乡的点点滴滴,那曾是中华文明的根脉,那是生我养我的土地,她们的故事值得有人去记录,值得留下。
《《崖边:吾乡吾民》》读后感(五):吾乡吾民,故土难忘
这是一本关于乡村生活与乡土文明振兴主题的书,关注当下中国作为家乡的乡村发展流变与居民生存状态。
该书主编阎海军阐述本书的主题和内核时说:
“乡村社会是中华文明的‘原乡’,中国士人总有‘一片田园,一间书房’的田园梦。面对城市爆炸性增长,乡村日渐衰落的现状,我们应当分配一部分精力关照乡土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崖边》的诞生,希望可以倡议到更多人关注中华文明的根脉,并从中梳理出为当代所用的思想内核。首期《崖边》以故乡为主题,这个故乡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村庄,每一篇文章都带着家国情怀。”本书讲述的许多内容,一路看来,仿佛就是在述说父辈的一路艰辛和自己的农村经历。我在农村长大,考上大学后到了城里工作,父母在农村的时候,每年还回去几次,现在父母也常住城里,生我养我的故乡却很少回去了。看到书里的人与事,是那么的熟悉,仿佛就在眼前,一晃离开家乡30多年了。
本书特稿作者张子艺的《一个家族的变迁史》展示了百年时间族人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路线,对自己家族通过三代人近百年的奋斗全部进入城市生活的描摹,全景式生动解剖了中国城市化的细微之处。 奋斗和成功,聚合与离散,故乡和他乡,回忆与失落……
陇中农民闫瑞明关于20 世纪后半期经历的本色回忆,娓娓道尽了中国农民精神的柔韧与传奇。他幼年求学,由于饥荒中断学业;少年丧父,勇挑生活重担;两次应招铁路合同工,依然难成“工人阶级”;乡间手艺信手拈来,不擅走艺只能终生务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跳不出农门的蹉跎人生, 他用勤劳、隐忍、坚毅抵抗命运。
从他的回忆中,我看到了父亲的影子。
父亲与共和国同龄,幼时从湘潭移民至岳阳一个农垦农场。他幼年丧父,是奶奶一手抚养长大,祖辈皆是贫雇农,因经济原因,读书仅仅读到小学五年级。13岁开始做工,稍长跟随一亲戚学习算账记工分。年少好学,勤劳肯干,渐渐崭露头角,开始在生产队当记工员,后来学习会计,打得一手好算盘。
接下来调到分场当会计,组织安排到长沙学习,虽然文化底子薄,但刻苦钻研,获得优异成绩。再后来,老爸调到总场,一路努力拼搏,转干,当上审计科长、财务科长。当审计科长期间,老爸经常审查基层单位的账目,查出不少问题。在财务科期间,总是记得老爸到了年终决算的时候,天天晚上加班,每一个单位上报的资料汇总以后必须分毫不差,长时间的伏案工作,老爸颈椎、腰椎都有问题。好在退休后,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对智能手机上瘾,玩微信,网上下棋,废寝忘食。希望父亲健康长寿!安享晚年!
本书还记录了农民工乐队、民间手艺人、民间戏班、城中村改造、 新农夫返乡记……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在不同个体命运的变迁中,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普通的劳动人民,在人世间一次次的岔路和险途中,承受命运的折磨,尽管如此,他们仍就保持人性的美好,内心的纯净,世间的美好从来就没有消失,它们依旧在看不见的地方,在希望的泡沫之外,呈现其倔强的生命力。
吾乡吾民,故土难忘!早该回故乡看看,那里的人,那里的物,那里的事,虽然是物是人非,但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