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间谍与叛徒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02 00:0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间谍与叛徒读后感锦集

  《间谍与叛徒》是一本由〔英〕本·麦金泰尔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间谍与叛徒》读后感(一):略论

  1.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现世,即为「业力」。对工作而言要有三个认识。 首先是职业心态。工作没有贵贱,既然要做就要选择做到最好,否则就不做。 其次是敬业精神。书中故事是轻描淡写,读起来很让人触动。当英国人知道戈氏1978年由哥本哈根返回莫斯科任职后就制定了「皮姆利科」计划,在指定的交接点,每月第三周的星期六上午11点,准时有人出现,不论在莫斯科工作的人员如何变动,也不论是否有交接对象出现,风雨无阻一干就是7年。 第三是专业能力。尽管戈氏的行为在道德、法律以及伦理上是不许,但就其个人而言,其对于知识、业务的学习,自我的加压管理,无疑是当时大背景下的一股清流,值得每个人反思。尤其是当人们在无法选择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让自己充实。另外,就英国方面来看,虽然勒卡雷的小说是虚构的,但在现实中,这群人老派稳重低调的职业作风,周密的行动计划得以让文学虚构在历史上演。 2.这是平行的宇宙,因此审视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一点,需要发散。 如果单看戈尔季耶夫斯基的案例,这就单纯是一个冷战时期英苏两国的对抗暗战故事。但把背景放在同一个时间维度,将英美苏三国在这一时期涉及到的相关人物如霍华德里、艾姆斯、波利亚科夫、托卡契夫、罗伯特汉森等同时引入,会发现这是一个完整的「链路」,并且可以扩展和发现一些新的观点。 第一,从麦金泰尔对于这一历史的研来看,只能说是阶段性的。他所站的视角偏向英国,但就冷战的核心而言,在美苏两国。因此,其在文献使用上少了部分美苏的材料,有一定视野不足。 第二,从文本中描述来看,麦金泰尔用一种隐晦委婉的方式表达出徒弟胜于师的事实,尽管使用的是英美竞争的口吻,但事实上是老美略胜一筹。因此,英国之所以在一战后全方面衰落,究其根源,就是太玩自身那股子贵族味,孤傲自大回避了现实关怀。 第三,从史观层面来看,个人对于历史发展会有一定影响,但不可过度拔高,我们可以通过个体透视,再进行回归叙事,但不等于就能够将微观的价值无限放大。

  《间谍与叛徒》读后感(二):间谍与叛徒:救世还是卖国?

  

本书作者本·麦金泰尔是英国人,他的立场中,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传奇英雄。但在苏联眼中,这无疑是叛国行为。戈尔季耶夫斯基出生于克格勃家庭,与父亲和哥哥一样,早早的进入体制内工作。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双面间谍,将祖国的种种机密信息出卖给英国情报机构。最高光的时刻,他作为双面间谍身份,同时安排英苏两国高级领导人会面。而他提供的高效情报,在北约集团的优秀射手83——一场模拟核武器发射的演习中,让西方深入了解苏联已做好以牙还牙的核打击准备。从而促使西方将演习降温。

将一场核战从危机边缘拉了回来。原著:他冒着生命危险背叛自己的祖国,让世界变得安全了一点。

英国的情报机构军情六处,在整场行动中,通过对情报的再加工,控制知情人数。并对戈尔季耶夫斯基提供无伤大雅的情报,助力其在克格勃系统中稳步升迁,甚至通过外交契机,为其扫平晋升路上的障碍。最终让一名实际为英国工作的间谍,成为克格勃伦敦情报站站长。

且未雨绸缪,制定并演练了多年皮姆利科逃亡计划。这个计划也最终奏效,在戈尔季耶夫斯基身份暴露的危急时刻,成功将克格勃的叛徒带到西方。

关于传奇历史的描写,节奏紧凑,惊心动魄,精彩纷呈。

我的质疑:

1, 关于不为名,不为利,一切为了心中真爱的叛变。

2, 关于救世英雄这一段当中, 华盛顿天真无邪,莫斯科被害妄想,这个人设,我是质疑的。

质疑归质疑,尽管我不认同作者部分观念,但丝毫不质疑这本书写的非常精彩,是那种想熬夜读完的精彩。

一本毋庸置疑优秀的书,就像主人公的学习能力一般。

那么整本书读完,我对主人公的总结,引用原著场面:

1997年,戈尔季耶夫斯基在电视采访中,怒斥当年指证自己双面间谍身份的前美国中情局情报人员里克·埃姆斯——

他是个叛徒!

  《间谍与叛徒》读后感(三):好看的谍战电影

  

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一名双面间谍,他的第一重身份是克格勃PR线的特工,第二重身份是帮助军情六处获取情报的间谍。就像戈尔季耶夫斯基刺激的职业生涯一样,这本书情节跌宕起伏,一本400页左右的书,读完之后好像是看了一场180min的谍战电影,酣畅淋漓。不得不说,作者是麦金泰尔是一把讲故事的好手,也可能是主人公的经历太过传奇,真实的历史事件就像是虚构类小说一样,读起来非常痛快;另外不得不说一下书中的配图,本就是很吸人眼球的谍战故事,配上真实的历史照片,将读者瞬间拉到了那个场景中,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事,我甚至对照戈尔季耶夫斯基的逃跑路线在一遍遍脑补他如何接头、如何跨过苏联国境线,又如何一路驰骋到了挪威……

除了情节文笔的好读之外,这本《间谍与叛徒》还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思考。第一,信仰的重要性。书中对戈尔季耶夫斯基从一名克格勃特工转变为主动叛逃西方的双面间谍的心路历程进行了细致地描述,他并不是因为金钱或者生活的不行,而是因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效忠的政权的真实面目。他对苏联制度的态度迅速由疏远转变为憎恨”。在第一次和军情六处接触时,“他们没有谈过金钱的问题,也没有讨论奥列格自身和他家人的安危,以及他是否打算叛逃。他们主要探讨文化和音乐,没有谈论政治、意识形态和在苏联的生活”。可以看出,信仰对一个人选择的重要性。第二,间谍对历史的作用。之前对间谍的认知过于片面,刺探一个军事机密、完成一项破坏任务,甚至是刺杀一名要员。书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对戈尔季耶夫斯基对改变历史的作用(当然有可能是在夸大),尤其是在撒切尔夫人和戈尔巴乔夫的会面中,书中这么说:“戈尔季耶夫斯基的贡献是这场政治突破最终得以实现的原因之一。”第三,获得情报在于长期的耕耘和分析,并不是每次都像是超级英雄那样惊天动地(虽然成就也是足以改变历史的)。

本书也有一些槽点。可能是由于作者立场的问题,对戈尔季耶夫斯基因向往西方价值观的叛逃、对他帮助军情六处对苏联进行打击等十分赞扬。但是,且不说戈尔季耶夫斯基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对世界和平、人类进步带来了帮助(这需要更全面的阅读和思考),单说他对祖国、家人、朋友的伤害就是无法挽回的。不过对于一名英国作者,好像也不能太过于要求这些,如果是一名克格勃出身的作者,可能就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不过不影响这是一本好书,好读,可以带来思考。

  《间谍与叛徒》读后感(四):精彩的谍战电影剧本和素材

  知道间谍是干什么的吗?除了007的惊天动地,他们平时在干什么?知道克格勃(KGB)、中央情报局(CIA)、军情局,他们如何展开间谍和反间谍工作?在冷战期间间谍们如何影响军事危机、外交情报、政治变局?

本书作者英国传记作家本.麦金麦尔以第三人称的口吻,结合主人公戈尔季耶夫斯基(以下简称“戈氏”)的采访,基于大量匿名谈话记录和公开的资料,进行了精彩的非虚拟的小说构建。该书存在四个大优点,如下。

一、主人公的行为逻辑

一个“克格勃的孩子”戈氏“认真学习……正统思想,…….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他能干、聪明、体魄健壮、惟命是从、不标新立异”,但是从宗教的母亲、外婆和“战战兢兢”的父亲上,意识到了“双面生活”。哪一面才是真实,“赫鲁晓夫解冻”和“更人性的社会主义”开始勾勒“自由与民主”,然而匈牙利事件造成了“寒冬”,内心的“幻灭感与日俱增”,“圣诞清唱剧”对他“大受震动”,苏联的坦克摧毁了“布拉格之春”,他的“灵魂感到痛苦”,但是他自认为“需要格外小心”。除了上述现实的经历,双面人的精神世界应该非常痛苦,可能存在历史原因,来源于俄罗斯“分裂运动”导致的“民间与官方的对立,政府和国民的分裂”的延续,从而开始漠视现存秩序和法律规定(其第一段婚姻完全是伪装),不承认任何当下的社会制度的约束,开始全心全意专注于“高尚”的事业,他要出埃及。

图1 出埃及

《旧约》中埃及国王虐待以色列人,摩西带领族人开始了逃亡,寻求“流奶与蜜”之地,这个故事对戈氏应该不陌生,恰好摩西也有2个孩子,戈氏最终逃亡到英国之后,估计也有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第二个妻子莱拉和2个孩子估计就是这场他心目中的“祭品”。然而他深知“出埃及”不容易,“流奶与蜜”只是“文化和音乐”,需要“神迹”得到认可,不是以色列人,而是英国人,也就是跨越“背叛自己祖国”,而他将得到他的“自由”,试图摆脱双面人生的枷锁,戈氏精神上已经“出走”,肉体上的“出走”还远吗?

图2 约翰·洛克 蒙运动思想家之一,以“自由主义之父”(Father of Liberalism)著称。

勿论主人公的“自由”如何自圆其说,但是其精神内核仍然是西方国家组织构建和国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苏联的强势时期人为的“铁幕”隔绝了所谓的“自由”。忌惮国家政权对个人公民的干涉,并将其称作“恶”,为防止作恶对其进行“三权分立”,同时赋予民众反抗的权力。我们可以从洛克和孟德斯鸠身上可以找到其源头,对于作者写作和主人公阐述的诡辩之处给予理解。无论如何戈氏背叛了苏联,背叛了自己的家庭,精神上已经叛变,物质上的叛变还远吗?

图3 夏尔·路易·德·塞孔达,拉布雷德与孟德斯鸠男爵

二、悬疑片段式镜头感

作家本.麦金麦尔笔法老练,前言与《金雀花王朝》中琼斯描写“白船”一样,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俗称“挖坑”。“几乎没有任何污点”的主人公即将进入克格勃高层“被突然召回莫斯科”,明知可能是全套,却最终决定“我要回去”。当他踏上俄罗斯的土地,回到家发现家门口的“第三道锁”“已经被人锁上了”,然而他“从未用过第三道锁”。波澜起伏,转折之处,意外之外,有合乎逻辑,巨大的坑已经挖好,静待读者自觉入座:这是谁?他将开始怎么样的故事?

这段前言不够4页纸,以某个确定的日期为小标题:1985年5月18日,但完美对应了一个编剧原则:无论一部电影、一个短片,还是一个戏剧段落,开场3—5分钟,必须有人出拳,就是第一块骨牌,第一个撞击,第一次危机。“克格勃军官”、“窃听”、“衣服和鞋子上喷撒放射性粉尘”、“盖革计量器”、“英国间谍”、“罗纳德.里根”、“玛格丽特.撒切尔”、“军情六处”…….危机已经泼面而来,这第一拳足够的狠,激起强烈反响,观众已经被打懵,才能引起足够大的波澜,才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和好奇心:后来呢?

“紧急逃跑计划”能成功吗?

图4 逃亡路线地图

三、纪录片化的逃亡路

读者期待已久的“紧急逃跑计划”在第三部分详细展开,该计划的部分细节安排早已经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展露部分,但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为了制造紧张感,作者采取双线写作手法,一方是营救者,他们要在英国首相、英国驻苏联大使下采取机智手法满足上述上司要求,同时利用各种机会提供逃亡资源;另一方是逃亡者,戈氏需要摆脱“监视小组”的跟踪,向家人隐瞒真相,利用朋友进行掩护。这两条线索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揭示了一个情节-为了“摆脱盯梢”进行“逃亡”。和《辛德勒的名单》的手法基本雷同,同样可以想象,该作品如果搬上大屏幕,作者也可以肆意挥洒“交叉蒙太奇”。

显然上述的戏剧化效果太强烈,多数读者此时已经认可本书的“真实性”,为了摆脱这个“戏说”嫌疑,第三部分的到了具体逃亡路线上,27页内容每个大小标题格式为“7月19日星期五”和“7月20日星期六”+“城市名+地址+上下午时间”,每个段落都是基于“事实”的描述,混着各类情绪和各种辅助工具,给读者以纪录片的感觉,磁带音乐歌词更是烘托“惊慌失措”,其实特工们执行这个任务是没有多少“信心”。

在《芬兰颂》中其特写部分更是达到了高潮:边境卫兵在检查车辆时,采用了嗅探犬,狗“正在闻…….的后备箱”,而我们的主人公正在后备箱中。这个时候女特工“急中生智”使用了一件“未用过的武器”-她女儿的尿布,把“带着尿骚味的尿布扔到了四处嗅闻的阿尔萨斯犬旁边”,“嗅探犬悻悻地溜走了”,整个危机的产生到解除,都不是特工们能够控制的,婴儿正好尿尿和如此危险情形,对比强烈,甚至成为关键一环,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四、明暗线交织的流畅

本书中还潜伏着另一暗线,即主人公的暴露是谁泄露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奥德里奇.埃蒙斯在《俄罗斯轮盘赌》中正式选择“向克格勃出卖美国”实现他的“美国梦”,即自己的“为了钱”。前文已经交代了少量该特工的信息,曾经“胸怀远大理想”“很聪明很有想象力”,然而人到中年“酩酊大醉”、“经济状况总是颇为拮据”、“不受重视”、“愤世嫉俗”和“差强人意”。顺理成章,解释了他背叛的理由。对比主人公戈氏追求的“自由”和“正义”,显然埃蒙斯较为低俗只为了“460万美元”,两个人都是“双面人生”,同时埃蒙斯毁灭了戈氏的“事业和人生”将两者人生捆绑起来共同构成了书名《间谍与叛徒》。 暗线的埃蒙斯继续在牢里,明线的戈氏虽受保护但仍然过着“双面人生”,从事间谍是一份代价高昂的工作,需要赌上自己的人生!

电影中詹姆斯邦德的特工世界是花花绿绿,声色犬马,先进科技,叱咤风云,拯救世界;而在这本书中,我看见的都是时代悲歌下个人的悲哀,我们曾经满怀理想,曾经以为能够改变,后来才发现被改变的是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间谍与叛徒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