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是一本由雾满拦江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一):《秦始皇:君临天下》:千古一帝,除却谋略得当,更有强大心灵!
秦始皇,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之中,自从大一统以来,最为引人瞩目,可是奈何丰功伟绩难逃焚书坑儒的骂名传播久远。而一个君王成为囊获全天下,自然少不了惊天智谋,可是毕竟凡夫俗子,七情六欲奈为天性,他又是如何跨越心灵的苦楚成就如此宏伟王朝,究竟有怎样强大的心灵世界,我们在影视剧中可得知一二。在雾满拦江的长篇历史小说《秦始皇:君临天下》一书中,更是让人深入内心的体会帝王的成长历程。 《秦始皇:君临天下》是雾满拦江的一本秦始皇生平事迹的历史小说,在小说中将这个帝王从幼小儿童被抛弃,到后来排除万难争做第一的心路历程阐释的格外惊心动魄。相对于普通百姓,现如今在和平年代,尚且不能够完全因为物质条件的丰足而忍耐所有事,秦始皇又怎会在异国他乡,备受屈辱的环境下沉溺。酣畅淋漓的阅读完整本小说,我其实是很替秦始皇感谢他的父亲,那个抛弃他和母亲,在自家国都另外娶妻生子的父亲。 秦始皇出生于赵国,只因为父亲异人不受当时的秦王爱护,作为人质派遣到赵国,然后经过赵国的吕不韦介绍在迷茫之际遇到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并且生下秦始皇。很多历史都显示顺境使人堕落,逆境使人进步。如若异人一直脚踏实地跟赵姬过小日子,即使身不由己,至少夫唱妇随,幼儿陪伴身边,想必幼小的秦始皇一定会被蜜罐一样的生活埋没掉。可是异人居然抛弃小秦始皇和他母亲,独自回到老家秦国,还情不自禁的投入到美人怀抱,娶妻生子,这让初识人心的秦始皇怎能接受被最亲之人伤害。在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眼前,所有人都需要关心疼爱,可是秦始皇过早的体验了一把人心残忍。 3岁逃亡,13岁登基,39岁一统天下,全赖于他的父亲,这个曾经无比疼爱他的父亲。有人说,我们需要感谢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们促就了我们不服输的心性,可我要说,秦始皇是值得可怜同情的。在如此幼小年龄没有依靠的后台,反而需要自己争取权益,那种动物本能让他一定愤恨世俗的不公,可是无能为力。十三岁登基,这在当今世界还需要父母疼爱呵护的年纪,他就已经铲除一切后患坐上帝王之座,这需要怎样坚强的内心世界,无数夜晚一定踌躇恐慌过,可是为了生存别无他法,只能勇往直前。 看了《秦始皇:君临天下》这套小说过后,我只是内心很是酸楚,如若他受到很多关爱,定不会在后来做出焚书坑儒的残酷事件,也定不会将人性亵渎,不体察民情,一味强调权利至上。那种因为生存受限而苦于挣扎的日子,经历过的人一定有感同身受。造成这一切的都是他的父亲自私自利,自然这一切也许更因为说是命运所致,谁又能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豪赌。而秦始皇就用冷血无情赌了大好江山。这个君王的一生是痛苦寂寞的,不敢轻易投入情感,只能一味强装霸气。 要拥有怎样强大的心智,才能够做到如此惊天的逆袭,又要经历如何强大的痛楚,才做到如此强大的心智,在雾满拦江的历史小说《秦始皇:君临天下》一书中,能够在文字的犄角旮旯感受那种刺激快感,不为什么,只为了生存,不进则退,退了有可能就是万丈深渊,这是秦始皇的人生经历,也是一个王朝的悲剧,谁之过,天之过,命运之过,都不是,人心之过方为如此!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二):危机重重却又屡次化险为夷,遇贵人和抱大腿都很重要
提起中国古代历史上贡献最大的人,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嬴政,他吞并六国,首次完成中国统一,舍弃“王”“公”的之称,自称“皇帝”,从此中国之后的朝代都沿用“皇帝”的称号,他的功业在古代历代君王中都无人超越,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什么样的命运,才成就了这样的“千古一帝”?
这本《秦始皇君临天下》讲述的嬴政,出场时还是3岁的孩童,天真无邪,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处危险的境地。自西周以后,礼崩乐坏,周王朝权利渐渐衰弱,为了表达周王朝对郑国的信任,周平王把自己的儿子狐放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留在周王朝做人质。而嬴政的父亲子楚,恰恰是楚国留在赵国的人质。
嬴政出生于赵国,在3岁的时候,母亲赵氏忧心忡忡地分析着当时的危险处境,父亲子楚依旧劝妻子安心,懂事的嬴政说道:“父亲若是还不回来,我就出门去找。”谁知不一会儿,吕不韦就来接走子楚悄悄回国,而他的妻儿,必将在几分钟后,被前来刺杀秦国质子的卫兵铲草除根,而他早已知晓一切,却只能在妻儿面前假装一切安好,丝毫没有漏出任何要逃走的迹象。稚嫩的孩童,惨遭父亲的算计,身处政治的漩涡,分分钟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可是他的才智和胆识,却异于常人。孔子的第六代世袭孙孔穿先生,觉得化名为“王文回”的嬴政聪明且有胆识,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收他入门。只要进入万世之表孔圣人门下,他什么都不需要做,他的声明也能世世代代被世人传颂。面对这么大的诱惑,还是九岁的嬴政却提出了一个悖论的问题,把孔穿先生气得晕倒了过去。“倒下的墙,远行的船,离你而去的人,排在你面前的年轮,有些东西你注定永远无法改变。”说他像大人早成,却口吐顽言,说他是个顽童,却有说出这样豁达的话来。
在书中的开篇,会看到众人用《诗经》对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是在古代贵族中最重要的社交,就如同进入高级社交圈的爱马仕包包,而孔穿先生之后交给嬴政的礼仪,帮助嬴政和母子成功躲过了一次杀身之祸。
在回到秦国之后,处处有人想杀了嬴政,在正式认祖归宗的大典上,负责仪式指导的大人在前一晚上被杀了,负责主持仪式的巫祝也在突然丧命,而仪式不得不按时进行,等待赵氏和嬴政的,就是在仪式上出丑,对先祖不敬,然后就是死罪。已经成为秦王的父亲子楚也不由担心地看着他俩。
因为没有人指导,赵氏和嬴政都没有先向左跳三下,再向右跳三下,不敬的死罪即将降临,而他们母子俩,一直向前走,直接与同样无人主持的十二名巫者一起舞动起来,只听赵氏和嬴政分别说了一段话,正是所祭祀的神灵的来历,看得旁边的朝廷大臣都失态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秦人尊奉的神灵的来历。
这本《秦始皇君临天下》,是由雾满拦江著作,故事以史料为主线,多条副线给人物的跌宕起伏的经历,是一部像电视剧版精彩的长篇历史小说,在还没拍成电视剧之前,这本书可一睹畅快。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三):人之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或是为了公平与秩序,或是为了自由与正义
3岁那年,他被亲爸扔在了敌国,从此开始了6年的逃亡生涯;
9岁那年他爸派人来接他回国,但还没出家门,杀手已经埋伏在了门外;
13岁那年,他跟德高望重的叔叔、备受父亲宠爱的弟弟竞争王位,胜出,称秦王;39岁,他一统天下,创立秦朝,称始皇帝。
没错,他就是秦始皇。秦始皇虽然只活了59岁,却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他打造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长城,以及秦始皇陵兵马俑至今还在为我国贡献着GDP;他的大一统思想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不断被印证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趋势,新冠疫情的防御成功,首先归功于这位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之前写秦始皇的书,对他3到13岁是怎么活下来的又是怎么登上王位的,由于史料匮乏,基本被一笔带过;雾满拦江首次运用自己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复原了秦始皇的至暗又充满高光时刻的童年;
之前写秦始皇的书,更多关注对历史的复盘,而雾满拦江的《秦始皇》则更多是在历史空白的地方展开大胆的想象和推理,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
之前写秦始皇的书,更多关注在秦始皇是怎么做到一统天下的,但雾满拦江的关注点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顺着秦始皇的成长轨迹,我们得以一窥究竟……
非常认同书中雾满拦江借秦始皇之口说的一句话:“人之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或是为了公平与秩序,或是为了自由与正义。”
我想这就是秦始皇之所以是秦始皇的缘故吧。
向千古一帝秦始皇致敬!
也谢谢本书的作者雾满拦江,用精彩纷呈的故事演绎了这位千古帝王的华彩人生,煌煌60余万字,如果拍成电视剧,一定是鸿篇巨制,也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好看的秦始皇,没有之一。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四):千古第一帝秦始皇的成长养成记
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一统度量衡;他是秦始皇,大兴土木、“焚书坑儒”,也是秦始皇,秦始皇的功与过,一直被后人所述说。但他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我们所不知的。
雾满拦江是以事实为依托加上自己的想象,写成《秦始皇君临天下》一书,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嬴政周围的人以及遇到事情,从而来衬托嬴政的心理变化。《秦始皇君临天下》中描写了嬴政的心理变化,从他所经历的事情来体现。而在这些众多的事情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则是的他身边的人,从辅佐他、跟随他的人中,我们看到每个人到他至关重要的影响。嬴政在赵国时,给予他 “智慧”的启蒙公孙龙先生;嬴政在秦国确定自己的君主地位,赢得君夫人青睐,助其成就一统大业;时事造就英雄,一群武将帮其实现六国的统一。
3岁被弃、幸得公孙龙先生的教诲
嬴政3岁时,作为赵国人质的父亲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经过险阻重重回到秦国,继承了秦国的王位。而嬴政和他的母亲赵姬则被留在了赵国,犹如在虎口生活,所幸异人已经提前做好了安排,嬴政得已投身于公孙龙的门下,6年 之后化名王子文的嬴政走出公孙龙的龙居,为回到秦国,所到之处都会杀手将要取其性命,可谓险象环生。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公孙龙先生的提前的谋略帮助嬴政回到了秦国。在赵国时嬴政险象环生,回到秦国后同样遇到各路杀手,想要了结嬴政的性命,阻止他与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争夺未来秦王的地位。所幸嬴政没有被困境所吓倒,反而在夹缝中顽强生存。
13岁立威秦国,赢得至高的皇位
没有得到父亲的庇佑的嬴政,同样也没有秦国的本土任何力量的支持。他需要在秦国有足够的威信,首先他帮助老臣宾须筹集建造三公府的款项,他把囤积在库房里无人问津的苫布高价卖给当时王公贵族用来做孝布,使得宾须很快就筹集到了建造三公府的款项。第二给予衷、惊、黑夫母亲贴心照顾,使得三人感恩戴德,誓死效忠嬴政;第三对白起旧部的启用,为其后来能够顺利登基成为秦王,奠定了军事基础。嬴政回国之后的所作所为都为自己赢得了众多民众基础,最终得以等上至高的宝座。当嬴政处于人生的低谷,周围所有的人都不看好他,连他的母亲在内,但是他硬生生把如此的烂牌打到令所有人都炫目。也赢得了一直想置他于死地的君夫人的青睐,最后与嬴政结合,成为嬴政的左膀右臂。
37岁一统六国 成为我国古代第一帝
37岁嬴政能够一统六国,是其必然结果,也是大势所趋。首先是赵国、有人按使奸计使得赵国名将李牧被杀。接着是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出刺客荆轲出使秦国,刺杀嬴政失败,燕国被迫杀死太子丹,燕国就已经大势已去;紧接着便是楚国,随后其他各国如破竹之势,迅速灭亡,秦国最终一统天下,成为入主中原的霸主,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帝王。
图片来自网络秦始皇一统天下,拥有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3岁时被父亲抛弃;9岁时返回秦国,所有人都不待见他;13岁成为秦国的君王;39岁时,一统天下,成为中国第一位帝王。这个心理过程是我们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心理过程。
雾满拦江的《秦始皇君临天下》通过大量细致的情景描写来突出秦始皇当时所处的环境,并有人物的刻画,来突显人物的性格。阅读雾满拦江的《秦始皇君临天下》,会有一种阅读侦探小说的错觉,首先给读者一团迷雾,拔丝抽茧再现当时的场景。《秦始皇君临天下》可以作为一部历史类的小说,也可以是一本心理历程的读物,了解千古一帝的心理历程,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五):古代权谋,秦始皇的成才之路
中国历史上不乏年纪轻轻就登基的皇帝,但是有一位的功绩却不仅仅是安邦定国,而是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成就。他13岁登基,22岁清除朝中党派夺回自己的权利,29岁攻下韩国,37岁完成了统一大业,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始皇帝——嬴政。
《秦始皇:君临天下》是由雾满拦江编著的历史小说,以嬴政为故事主角,从秦始皇出生讲起,讲述秦始皇经历种种阴谋诡计,最终凭借智慧成为一代君王。都说帝王无情,秦始皇更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雾满拦江笔下的嬴政心怀正义,被迫卷入纷争,即便是统一六国,也并非出自本心,只是顺应历史的洪流,不得已而为之,君王的身份为带给嬴政的不是快乐,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和孤独。
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是秦国的王子,但是却不长在皇宫,而是生活在赵国的质子,而他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子楚被秦国王后收为样子,而这也意味着秦国的其他王子希望他死。秦国不断挑衅赵国,就是希望赵国可以杀掉子楚,于是子楚抛弃自己的妻儿逃回秦国,并成为了秦国的皇帝,父亲的抛弃成为父子间永恒的隔阂。
嬴政母子躲过一路的追杀终于回到了秦国,却不能得到父亲的疼爱,反而因为嬴政的聪慧引起父亲的猜忌,子楚为了排除嬴政对自己权利的威胁,将一件件棘手的差事交给嬴政来处理,甚至为了杜绝嬴政登基的可能,制造嬴政并非自己儿子的谎言,九五之尊的地位让嬴政父子无法如普通人家般父慈子孝。
在与父亲争斗的过程中,嬴政一路小心谨慎,做事并不敢展露锋芒,处理问题也都只敢假借他人之手,但是知子莫若父,嬴政的每一次行动都被子楚看在眼里。嬴政的聪明非但没有让子楚欣赏爱护,反而想要杀掉自己的儿子。在与父亲的争斗中,嬴政本是处于劣势,但是这场父子之间的较量终究还是嬴政赢了。
秦国是一个包容的国家,秦国的繁荣也得益于它的开放,秦国这艘战船上搭载着很多国家,很多势力都想左右刚刚登基的新君,新登基的嬴政首要面对的就是华阳太后所代表的楚系势力,而华阳太后所仰仗的就是宓王后所生的成蟜。
成蟜是书中富有悲剧色彩的一个角色,他本是养在深宫中的娇贵公子,资质平庸,也并无野心,更是喜欢嬴政这个哥哥,但是因为身份的原因,他注定是政治的牺牲品,在一次逃亡后,成蟜被人贩子拐走,经过惨无人道的四天训练后,成蟜的心性全变了。
成蟜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他在被残忍折磨后,内心恐惧的防线被突破,对施暴者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他内心的秩序已经被重塑,他坚信着人贩子灌输给自己的想法,即便是伤害最亲近的人,也不会让他感受到伤心,他的人生被偷走了。
成蟜的逃亡预示着华阳太后彻底失去了指望,楚系势力也正式退出了秦国的政治舞台。
《秦始皇:君临天下》中所描绘的嬴政表现的就像一个拥有大智慧的圣人,他的心中存在着公平和正义,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对于昔日朋友更是坦诚相待,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曾有害人之心。但是身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君王,有着太多的事情左右着他的决定,朝中大臣自认为秦国至高无上的王有着慈悲心肠并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便在暗中涉及赶走赴约的燕太子丹,驱赶曾经庇佑嬴政的昌平君,嬴政从不想统一六国,但是秦国太强大,六国分割的局面也必将被打破,大势所趋,嬴政无能为力。少年时的嬴政也曾是被宠爱的孩子,有着宠爱他的父母,有着偏爱他的恩师,有着不打不相识的挚友,可是滔天的权利让嬴政失去了普通人的天真,他不得不举起刀剑与天下为敌,最终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始皇帝。
《秦始皇:君临天下》介绍了一代帝王的成长之路,也同样写尽了人心的复杂,书中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坏人,也没有一尘不染的圣人,大家都站在各自的立场,各为其主,用尽心思只想维护心中坚信的正道大义。该书可以说是一部精彩的权谋小说,主角都是绝顶聪明的人,每个人物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他们的结局不仅壮烈,更富有诗意,成长于黑暗中,心中却有着不灭的光。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六):秦始皇到底有多强?3岁逃亡,13岁继位,23岁亲政,39岁一统天下
公元前259年,天下一锅乱粥,乱世之中,一个小小的婴儿出生了。 他是王族,却没有出生在自己的国家,而是生在赵国。 他的父亲是王子,此时此刻却是赵国的质子,寄人篱下。 所以他出生时没有异象,只有愁云惨雾。 后世那些一统天下的人,哪一个出生时没有先兆?独独他没有。 但这一点没有影响他,若干年后,成为九五之尊,号令天下。 并且,是开辟了王朝历史的第一人。 没错,他就是后来成为秦始皇的那个人,现在,他的名字叫赵政。 后来,他叫秦王政,再后来,史书叫他嬴政。 姑且,我们还是用史书的名字,称他嬴政。
01 出生于乱世 按照当时的外交惯例,王室成员,有时会被送到别国当人质。 在嬴政出生的十年前,他的父亲嬴异人,就成了那个妥妥的“幸运儿”。 他被送去的地方,当然就是赵国。 幸运儿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两国之间冲突不断,如果赵国嬴了,他会被请到宫里,参加他们的庆功宴,看着他们唱歌跳舞。要是赵国输了,那不好意思,嬴异人当然得受气了,被羞辱被欺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到嬴政快出生的时候,这种羞辱越来越频繁,嬴异人已经不堪忍受了。 很幸运,他的贵人出现了,那个将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极少数的商人之一。 那时商人的地位很低,那个叫吕不韦的商人,有灵敏的嗅觉,精明的头脑,更重要的是,有高超的政治智慧。 在他眼中,喝闷酒的嬴异人闪闪发光,是他未来人生一桩最重要的生意。 他遍撒金钱,笼络嬴异人身边所有人,收集到了最重要的信息:秦王年迈,太子年长且身体不好。这是个好形势。虽然太子之下,还有20多个庶出的儿子,但以他低贱的地位,要攀上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难于上天。 他只能投资嬴异人。 很冒险,但他若怕事,就不会成为名载史册的吕不韦。 他前往秦国,游说太子的大老婆,让她答应将来立嬴异人为继承人;他贿赂赵国,让嬴异人过上了潇洒的日子。 成功,似乎指日可待。 如果不是嬴政两岁那年,邯郸之战爆发。 传言,赵王要杀了异人泄恨。 勇敢智慧的吕不韦又现身了,他问异人:你是保自己还是全家? 全家呵,这不是废话吗?(哪个看上去是男人的人敢说只保自己的?) 吕不韦说,很好,你跟我跑吧,至于老婆孩子,将来再迎。 一场痛哭之后,嬴异人很麻溜地跑了。 嬴政在赵国待了九年,这是受尽歁负的九年,是东奔西走躲避追杀的九年,是灰暗、焦虑、阴森的九年。 人生最初的九年,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太深了,你不能指望这样的人,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心慈手软的人。 事实证明,掌控了权力的嬴政,是一个暴君,至少历史是这么评价的。 不强大,就要被欺负,能怎么办? 02 成长于逆境 9岁,嬴政被异人赎回国。 13岁,继位为王。 他必须尽快成长。 第一步,吕不韦给他找了各种各样的名师,让他学习各种为政之道。(所以,为什么越富有,越能培养精英呵!) 第二步,吕不韦告诉他要有俯览天下的勇气。这话落音不久,他就带人灭了东周。 嬴政19岁那年,楚国熊完联合了五国,组成联军攻秦。函谷关大开,秦兵主动出击,还没摆开阵势呢,联军哗一下跑了。 嬴政信心大增,要灭六国的信念从没有像此刻一样坚定。 从第二年开始,秦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报复。 期间,吕不韦给嬴政出主意,让他派王弟嬴成蛟攻打赵国。当时成蛟17岁,不懂军务,正好。 也没有政治手腕,应对不了众多伎俩,这个过程不细说,都可以写一篇文章了。 最后的结果,毫无疑问,成蛟死了,嬴政的潜在威胁没了。 用吕不韦的话说,当危险变成凶险,一切就都迟了。 所以,成蛟死得其所。 从此,嬴政养成了铁血和冷血的个性。 这对一个王者来说,太重要了。 此后,他不动声色地,平息了嫪毐造反。 谈笑间,撤了推荐嫪毐的人,丞相吕不韦之职。 那个受尽凌辱的少年,终于长大了。 03 复原那一段历史 纵观嬴政的一生,动乱中出生,3岁开始在赵国东躲西藏,9岁回国,13岁继位,23岁亲政,39岁统一天下,建立强大的秦帝国。 一个人要有多强大的心智,才能完成如此惊人的逆袭? 对这一段历史,记载最多的,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但仍然只有各种片段,没有完整的记叙。 幼年的艰难处境,他承受了怎样的心理压力?面对追杀,又运用了怎样的智谋?比他更有资历的继承人,他是怎样战胜的?内乱中,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运筹迎战的?虎视眈眈的东方六国,他怎样一个一个收服?天下臣服,他又怎样一步一步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主张? 已出版60多部作品、百万畅销书作者雾满拦江,在他的最新力作《秦始皇:君临天下》中,对嬴政的一生,作了细节丰满,而又恢宏大气的叙述。这本书以史实为基础,加以合理想象,以文学的手法,复原了秦始皇的成长经历,对他的对手、敌人、亲人、朋友、爱人、臣子,都作了生动刻画,让我们读到一代帝王的智慧与谋略,生存与霸气。 故事从信陵君窃符救赵开始,到一统天下结束,其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信陵君救赵、宫廷密闻、荆轲刺秦等故事和典故,也记叙了我们几乎不曾了解过的嬴政后宫。 在虚虚实实的故事中,或许我们也能获得一种力量,成长的力量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七):他们知道一些极细微的东西,也可光大的你的门楣
公元前221年,嬴政,秦庄襄王之子。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中央集权制诞生。
秦王政二十六年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
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这个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男人,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天下,在用臣的辅佐下更是开创了许多先河,有人说他杀戮成性,是暴君,有人则评价他英明机智,杀伐果断。
他的一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如何开始的呢?
像痴迷历史中唯一一位女帝武则天一样,很多人同样对这位秦朝的始皇帝有着探根寻底的好奇,生长经历、出生环境,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我们读历史究竟是在读什么?读一段人生,还是学习自身所没有却渴望拥有的闪光特质,不得不说,在看这些先辈中杰出者,我们即使带着功过参半的客观眼光,也避免不了被他们所展现的人格而拜服。
“我对那里的一切都望而生畏,唯独他面对所想要的东西不顾及周遭眼光势在必得的决心让我钦佩不已。”
这是我对这位始皇帝内心最真诚的评价。
雾满拦江,著名当代作家,腾云智库重量级智囊,新浪名博,自媒体人。已出版历史、传记、财经、小说等图书六十余种,千余万字。代表有《推背图中的历史》,《神奇圣人王阳明》、《李鸿章传》等。
对于历史人物,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刻画,根据史料和文字连述,一位改变天下的皇帝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受影视剧的改编和故事书中部分内容的影响,我们或许并不了解这样以为帝王的生平。
当然,读者也不可一部作品作为资料去阅读,故事小说除了根据事实的编述还有一定合理想象推理的空间,这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依据史实进行推理和猜测也是探索创作的一部分,故事分上下卷,用词遣句颇有古韵,这和网文的通俗不通,而是深入另一个世纪江湖的文字氛围,喜欢者可谓是深得其心。
芈月、华阳夫人、公子异人、长子扶苏,光是名字就足以叫人心生向往,那个征战杀伐,权谋智斗的时代是一个英雄层出的年代,乱世之下,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血腥的也是暗潮汹涌的。
我们在故事里看人心,看谋略、看生活,看现在所不能看到的,看门客、看公爵、看明争暗斗,看侠肝义胆,看英豪、看小人、看在乱世最后称霸天下的这个人是如何一步步坐上了执权者的位置。
像一壶陈年白酒,无需小菜肉食,读起来像豪饮一场的宿醉,不伤身,不伤神。
大人物、小人物、促成了这一桩桩故事,让我们学习、感叹、沉醉其中。
打造一个天下,需要的太多,而走上权力巅峰的人,一定有与他人不一样的人生抱负与期许。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八):历史与想象带你走进千古一帝
【原创】文/捷Jesse
美国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说过: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
人们平时看到的一些优质国产历史剧,诸如《长安十二时辰》《大明王朝1566》《清平乐》等,是史实还是基于虚构类的艺术创作?是否存在扭曲历史,事件逻辑是否通顺,历史与编纂各占多少?著名作家雾满拦江表示:我们看不到全部历史,只能看到离散的点,这也让历史变得无趣。
那么人们如何在历史作品中寻得对当下有借鉴意义的体验,又如何做到“知古鉴今”“古为今用”?我们不妨来读读雾满拦江撰写的这套《秦始皇:君临天下》。这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以合理推断和想象为补充的历史小说,分为“逃亡路”“登王位”“平叛乱”“统天下”四卷。
乱世之际,幸遇名师。《史记》对秦始皇的初始记载非常简练:“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可见他自幼出生在赵国、生长在邯郸,父亲作为质子,而他和母亲陪同。
原本质子的生活是平淡又充满风险的,但在“奇货可居”的吕不韦的周旋下,政的父亲子楚独自悄悄回到了秦国,当起了太子,而政和母亲却留在了赵国。谁可曾想,因为长平之战后白起率秦军坑杀赵卒、秦王宫内的子楚为了政治利益取了宓夫人等等,让政母子成为六国虎视眈眈的猎物。
政母子二人在赵国境内屡次受到刺杀,忍辱负重六年后,政终于开始展露他的才能。政虽然境遇多舛,但有幸遇到许多名师,比如名家的公孙龙、孔子的六世孙孔穿、阴阳家邹衍等。九岁那年,政便能舌战群儒。
少年返秦,力斗诸亲。父亲子楚回秦后取了赵国的宓公主,又生下了公子成蟜。问题来了,父亲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方向。子楚对政母子有愧,又不愿意让政过于觊觎自己的王位。于是,一场来自父子、兄弟的争斗悄然兴起。九岁的政即将面临权力的斗争。
活命,返秦,认祖,这是九岁的政唯一的目标。他已不再是那个天真可爱虎头虚脑的小孩子,而是见过世面的小大人。终于,他回到秦国,经过认祖归宗仪式后,政正式成为赢政,同时也踏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
面对父亲,赢政选择的是小心谨慎,做事不露锋芒,处理问题假借他人之手,一次次地逃脱了伤害,最终扭转劣势。面对兄弟成蟜,他放任其颓败,最终使其退居一隅。面对太后及背后的势力,他不动声色,悄然瓦解。
攘外安内,君临天下。秦昭襄王子楚过世,赢政13岁继位,吕不韦辅政。成蟜势力日渐抬头,提出对赢政继位合法性的质疑,这次他不再隐忍,迅速以雷霆手段解决掉异己,巧妙躲过火棺死劫,把一切对自己执政不利的因素全部排队,顺利解决了所有内部矛盾。
剪除政敌后,赢政广纳人才,不论天下诸国,唯贤才聚之。即位亲政的七年时间里,他以连横之策对抗六国合纵,瓦解逐步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帝国,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人称“始皇帝”,真正实现了君临天下。
秦始皇的前半生是个流亡他国的世子,但他从不认命,那倔强的性格帮助他一路向上,最终首次将诺大的版图统一起来。他从小便懂得韬光养晦,忍常人之不能忍,更懂得取舍决策,面对刺秦、面对政治斗争都能泰然处之,尽显英雄本色。
《秦始皇:君临天下》的封面沿续使用秦国肃黑的主色调,内容基于史实,详细介绍了一代帝王的成长之路,道尽了人心复杂、世事难料。书中的权谋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得以闪现,每个人物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如同星光闪烁于历史长河,值得细细品味。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九):千古一帝秦始皇:涉行三十年,天下成一统
公元前246年,随着秦灭六国统一战争的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国,在刀光剑影中诞生。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秦朝。这个大帝国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作为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创建者,秦始皇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3岁起逃亡,到39岁一统天下,这些年里他究竟经历了什么?他是怎么活下来的?又是如何夺得王位的?他是如何统御部属的?他又有什么巧妙的办法,应对对手的挑战?他究竟掌握了什么,竟能以绝对性压倒优势,将天下六国吊打,而后一统天下?
《秦始皇:君临天下》本书以严谨的史料为主线,用文学的手法复原秦始皇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智慧常识、他的敌人、他的对手、他所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无解的难题。全书分为“逃亡路”“登王位”“平叛乱”“统天下”四卷。全面展示智慧与谋略、爱与死亡、公平与正义等诸多主题。最大程度地复原两千多年前一位最强大者的心灵世界。
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在年轻时因为不受重视和宠爱,便被当做人质,抵押在赵国的首都邯郸。作为一个落难公子,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异常悲惨。这时,大商人吕不韦接近了他。吕不韦用重金替他在秦国活动,使他逐渐取得父亲——秦孝文王的喜爱。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养子,改名为子楚。
吕不韦还把爱妾赵姬介绍给他。异人很喜欢赵姬,马上娶她为妻,赵姬很快就怀有了身孕。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了,嬴姓,名政。
当时秦、赵两国正在交兵,可想而知,异人和妻儿的处境是多么危险。秦始皇在战火中的邯郸一直待了三年,幼小的心灵随时被喊杀声震撼着。
公元前257年,赵王想杀掉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心中自然还是以自身利益为重,于是独自逃离邯郸,回到了秦国。可是,年仅三岁的嬴政却被父亲扔在了敌国,开始了长达6年的逃亡生涯。
幼小的嬴政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和无助感,没人能真正抚平他的恐惧不安,所有的心理创伤都只能靠自己克服。这也造成了他敏感,、坚韧、城府极深的性格。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不得不把所有的锋芒蛰伏起来,以求保命。而这样的经历与境遇也造就了嬴政强大内心,成为一位自强不息的战士,他决心战胜环境与对手,亲手掌控自己的命运。
公元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后,突然暴薨,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赵孝成王主动派使者将赵姬母子送还来,以求交好秦国。
回到咸阳的嬴政,学到了很多在邯郸学不到的东西,在吕不韦的帮助下,远大的抱负和明确的目标令嬴政迅速成长。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登基称王,封吕不韦为万户侯,就此,吕不韦成为了嬴政的仲父,全面把持秦国的国政。
但此时秦国朝廷中却掀起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先有王弟长安君成蛟带着上党郡吏民叛秦,最终虽然遭到无情镇压。但是自己兄弟的背叛,让嬴政的内心出现了第一道伤痕。
接着就是,遭受母亲赵姬与嫪毐的淫乱之苦。而当时嫪毐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是秦国中仅次于吕不韦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最令嬴政心寒的是,母亲居然为了嫪毐,想要毒杀自己。这些背叛也形成了嬴政性格中多疑猜忌的成分。
对于嬴政来说,眼前的局面一团糟,既有内忧又遇外患。但是嬴政却没有被打倒,他坚信自己能够做到平息内乱,一统天下。
始皇帝九年,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当时,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然而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一举打败叛军,车裂嫪毐,囚禁自己母亲赵氏。随后,秦始皇将吕不韦放逐到了巴蜀之地并罢除了他的相位。吕不韦深他和秦始皇的关系已经无法挽回。于是饮了毒酒自杀。
嬴政以其决绝的态度,清除了后宫中的丑陋,也清除了政治上的一切阻碍。
从此以后,嬴政一鼓作气,开始了他统一六国的大业。从始皇帝十六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从此,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
年少时的逃亡压迫的生涯,以及回到秦国之后的明争暗斗,总是面对生死命悬一线,迫使嬴政逐渐深谙权谋之术,懂得隐藏锋芒与野心。而后,当他作为一个王,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他更要时刻警性身边的一切事物。他的残暴是战争和统治国家的而不得已的表现。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背负使命的一颗棋子。那么嬴政的使命就是成为一名强大的坚韧的战士。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不在于遇到不同的问题,而是面对问题的态度。勇于改变,才能有不凡的成就。如同书中秦始皇所说:“人之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或是为了公平与秩序,或是为了自由与正义。”
《秦始皇:君临天下》不单单是描绘出帝王的权力成长之路,更是希望我们能够于书中,体验到成长,体验到力量,体验到强大与尊严。
《秦始皇:君临天下(全二册)》读后感(十):历史的真实与想象:兼议雾满拦江《秦始皇:君临天下》
传统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家写作时要秉持“文疑则阙”“析理居正”的素心,这样的作品才有流传下去的价值。不过,由于史料缺失,秉持素心之作往往不足以展现史实全貌,也因“信史之需要高等文学”极不利于传播,于是便有人想出了以史为骨,以文学的瑰丽想象为肉的创作手法,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如自出版至今仍在畅销的《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部作品打破了大众对历史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甚至引发了千万读者对明代历史的学习热潮。
近年来,在诸多优质国产历史剧的带动下,大众对历史的兴趣日渐高涨:《大明王朝1566》仅在豆瓣就有40万人标记,评分高达9.7分;《清平乐》吸引了大批宋朝历史丝,其精致考究的服饰文化更是带动了大众对汉服、古典文化的喜爱;《长安十二时辰》以极致的想象,通过一个小人物挑起了历史中的草蛇灰线,重现了盛唐繁华……每一部都是现象级作品。
不过,在火爆全网的同时,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遭遇了诸多争议:某些情节是否扭曲了史实?事件叙述的逻辑是否通顺?创作者们是否存在假借历史之名行注水文章之实?由此,一个老生常谈却又不可不谈的话题便摆在了我们面前: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中,究竟该如何看待历史的真实与想象问题?
作家雾满拦江表示:“我们看不到全部的历史,只能看到一个个的离散点,这让历史变成乏味而无趣。”如何能让历史变得不那么乏味无趣?李开元进一步提出,“对于那些历史上肯定发生过而史书没有记载的事情,与其沉默不语,用严谨和慎重将其束之高阁,倒不如打破沉默,用推测和想象将其构筑出来”。也就是说,不同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文学创作所要背负的东西更多,它不仅要求作家要有合理的推演能力,以及文学想象能力,还要承受作品被推到大众面前敢于接受质疑与谩骂的心理素质。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只要这些虚构的情节是经得起推敲的,那它就有被欣赏的价值。从目前的市场接受度来看,在历史的罅隙填充进瑰丽的想象,借文学手法表现出来这一策略显然是非常正确的。究其原因,马伯庸认为,“大家爱看过去的人与事,归根结底就是希望透过辽远的一瞥,在同高度的芸芸众生里,搜索到自己的影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当下人而言,于历史中获得对当下有借鉴意义的生命体验,于历史小说中获得其他纯虚构类小说无法获得的更为真实的爽感,才是最切肤的。雾满拦江的历史小说《秦始皇:君临天下》也体现了这点。
《秦始皇:君临天下》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托,借助作者合理的推理以及丰富的想象,写就的旨在推演、还原秦始皇生平中未被史书载入的部分的历史小说。全书分为“逃亡路”“登王位”“平叛乱”“统天下”四卷。在《编年史》《史记》《战国策》《秦谳书》,以及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这些目前已有的有关秦始皇的史料来看,史学家们更多的是侧重于对政治意义上的秦始皇,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记载。
例如被班固盛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记》,虽有对秦始皇生平,尤其幼年时期的记载,不过也都是寥寥几笔。《秦始皇本纪》中一笔带过地写,“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至于十三岁为秦王前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并无记载。更有甚之,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中又说,“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同一作者,对于秦始皇的出生竟会有两种说法?是记忆出现偏差,还是有意为之?也许我们不得不回顾一下历史,看看司马迁是否真如班固所说的“其文直,其事核”。司马迁,系西汉汉武帝时期史学家。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他是西汉人,势必会站在西汉的立场去书写前朝;而司马迁所处的西汉初年,距离秦始皇去世已经过了整整一百五十余年。当然也有人说,正是因为距离久远,司马迁不敢妄加断定,就将自己听到的两个版本都载入了《史记》,是非交给后人评说。
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答案的,即使秦始皇陵重见天日,甚至吕不韦再世,这个问题也依然没有答案。是非功过早已说不清楚,我们也不必刨根究底问他生父是谁,重要的是,他是谁,他经历了什么,他如何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他身上照射出的光辉如何福泽了后世,让幅员辽阔的中国得以几千年来始终维持统一,鲜少发生动荡,即使在今天也为诸多林立的欧洲国家所称道。
在今天,我们分析一个人成功的原因时,最先注意到的大多是他的原生家庭,父母如何教育子女,物质生活如何,有无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等等。也许,我们今天再去看秦始皇时,原生家庭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秦始皇:君临天下》中,雾满拦江写道,秦始皇的原生家庭环境是非常恶劣的。自打出生起,秦始皇就跟随父母在他国为质,身心均不自由。后来还遭遇了父亲抛弃他们母子二人偷偷回国的龃龉,此时,秦始皇不过三岁。原本以为自己童年幸福的秦始皇,一下子跌进了谷底。赵国对待他们母子的态度定然生变,精神上也被迫断奶,古代帝王小小年纪便老成沉稳的例子在这里似乎找到了解释。生死命悬一线,迫使幼年秦始皇深谙权谋之术,懂得隐藏帝王野心。有人推测说,秦始皇之所以后来能够如此暴戾、多疑,与他的原生家庭境况不无关联。如果只是父亲一方的关系,好像很难解释秦始皇后来的行为,也许,稍稍关注一下秦始皇生母赵姬的所作所为,理由才足够充分。据史料记载,赵姬回到秦国后,始终与吕不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过,吕不韦的野心促使他必须舍弃赵姬,他为她举荐了另一个人:嫪毐。只是男女私情并不足惧,可一旦触及权力核心,即使曾经相依为命的母子也会生死相对。赵姬与嫪毐的孩子威胁到了秦始皇的王位,其结果只能是被剪除掉。可见,秦始皇的杀伐果决从来不是自己主动的结果,家国的困局让他必须如此。这点也可一窥秦始皇为何终生没有册后的原因。秦帝国短暂辉煌并迅速走向覆灭的原因由此也可见一斑。
从原生家庭角度解构秦始皇的一生,即会看到作为“人”的他鲜活生动的一面。在雾满拦江看来,比起歌颂秦始皇的功绩,不如回溯他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来得有意义,因为这才是对当下个体最有意义的,“在这个时代我们对接秦始皇,要获得的就是那种俯瞰天下舍我其谁的智慧力量”,“我们关注秦始皇,是关注我们自己,是在这种关注之中撷取丰富我们心灵的力量。39岁之前的秦始皇,一统六合,这是他个人向人生高点行进的过程。39岁之后的秦始皇,他的存在回归于个人价值。而我们,更渴望汲取一种心灵无限拓张的力量,所以我们着重刻画这段历史”。
《秦始皇:君临天下》将着眼点放在秦始皇从出生到39岁一统天下这段历史,讲了他如何能够死里逃生,运用智谋回到秦国;如何能够拥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超智慧,诸子百家,师从何人;他如何斗过了吕不韦、嫪毐、成蟜势力,登上了地位……这些精彩,也许只有推演与想象才能于细节处重现当年诡谲,这一点,是真实史书无法给予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