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是一本由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等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4.00元,页数:1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一):学术自由的丰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1938年2月学校开始西迁昆明,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八年的时间,但是却培育了两位诺贝尔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一百七十多位中国科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是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2018年的时候,有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讲述了当年的那段历史,在西南联大,尽管物质短缺,但是却大师云集,当时看纪录片的时候想着当时在西南联大听讲的人是何其有幸,可以那么近的倾听大师们的思想。不过我也是何其有幸,可以将在书本中读到大师们的思想著作。 这本书讲的是西南联大的国史课,主要收录了张荫麟、雷宗海、陈寅格、吴晗几位大师有关国史的文章,并将所涉及的年代按时间排序,最后形成了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 西南联大提倡自由的教学风气,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大师们的可爱之处,当然每一位大师的风格各有不同,有的引经据典、有的严肃、有的可爱,或许正是因为老师的风格各有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学术的自由和兼容并包,才得以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为辉煌的教育丰碑。 我最喜欢的是张荫麟老师所写的夏商周以及秦汉史这一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他的功用是把中国古代史大大地简化了”,这是在说黄帝,读罢便觉得这位老师的可爱,再加上张荫麟老师所写的内容偏向故事化,在引经据典的同时,让整个历史都变得生动了起来,不像是在听一堂严肃的历史课,我更像是一个小朋友在认真地听着故事一样,只觉得有趣极了。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二):读《西南联大国史课》有感 ——西南联大之精神长存,吾心向往之
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这一句话诠释的最好的一所的大学,莫不是在中国的现代历史上只短短了八年的“西南联大”——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五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得主,一百七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如果这所学校不算是大师云集,又何来如此璀璨的成绩。
作为大学生而言,对于“西南联大”的学术风气,自然是心向往之。那所学校留给后来人的学术精神,在各大师的著作中,仍能窥探一二。无论是理工科,或是文史科,那一辈人的文化底蕴,始终让人望尘莫及。抱着能习得略微一二的前辈身上的“学究精神”,故而抱读了这本《西南联大国史课》 ,我想即使不能通透,阅读这本西南联大这本“国史课”也能产生微妙的影响。
“读史使人明智”,中国通史也是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在这本书中,选取了西南联大——张荫麟、陈寅恪、吴晗、雷海宗四位教授的代表著作,所讲内容,都是先生们各自擅长领域的课程,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讲诉了中国历史的细枝末节。如汉代的经济政策、唐代的政治制度、明教与明朝的关系等。以从初中到高中的课本中的文史打底,大师们的《西南联大国史课》更多的则是看他们“历史”的精神。
对于我而言,讲解历史的书也读了不少,因为“历史”二字重要,又因为“中国历史”纷繁复杂,时间长,事件多,对于讲解中国历史的书,自然是很多,而读史,并不仅仅就是了解史事而已,更应该从中读到经验教训,往深了读,往细了读。在读《西南联大国史课》这本书时,像是透过几位大师的眼睛,带着我去探寻。读完整本书,亦是读完了文字背后各位大师的精神之面貌,思维之方式。
从夏商与西周,到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晦涩的因果循环,在本书中徐徐展开,能与大师由此交流,能瞻仰西南联大的国史课堂,与我而言,读这本书收获到的远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这样简单。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三):回到民国听文学课
在我们国家,一年一度的高考对于我们很多学生就是一次决定人生的考试。我们国家的大学有许许多多,但是都知道我们国家最好的两所大学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但是中国历史上有一所大学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都要好,那就是国立西南联大,成立于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组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从1937年8月建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八年十一个月的时间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五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一百七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西南联大文学课》,翻看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介绍了国立西南联大的成立始末,接下来是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全体师生合影,还有本书八位作者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的照片。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八位作者不同的写作特点,风格各异,体现了西南联大学术上的自由,以及教学上的百花齐放。全书按历史顺序分为五个部分,简述了从先秦到清朝的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 说到我们国家的文学,我最为熟悉的就是,唐诗和宋词,还有明清时期的章回体小说《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 《西南联大文学课》的开篇是《诗经》,我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书中有许多内容都在我们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中出现过。书中也写到了我国著名的唐诗和宋词,我们通常都知道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豪放派: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从书中第一次知道唐诗也有分类,而且分为十二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人所熟知,书中对苏轼讲解还是比较多的,包括散文,诗和词,并且都进行了评价。苏轼的散文艺术价值高,广为传颂,成为后人学作文章的典范,苏轼的诗,作者点出了很多缺点,苏轼的词,作者认为纯粹抒情,比他的诗更能深入浅出,容易理解与欣赏。本书的最后一章涉及到了我国的四大名著,书中涉及到原著内容并不多,而是对作品进行讲解,宛如教科书一般。 虽然我们不能亲耳听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这八位老师为我们讲课,但是阅读《西南联大文学课》这本书仿佛自己在上自习课,感受那个时代的教学氛围。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四):国史课,铭记历史
说到西南联大,从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国史课》本书主题是国史课,中国通史是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本书以我国历史时间顺序,由远及近进行讲述,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书中包括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吴晗四位教授的代表作,书中的内容虽然没有完全涵盖我国的历史内容,但是本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从多个维度讲述中国历史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国家的兴衰等等。全面展现了四位教授博采众长的学术成果,以及西南联大兼容并包的氛围。
有很多关于历史的书籍会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这样的书阅读起来会感到非常轻松顺畅,但是《西南联大国史课》书中会引用古代的史料,特别是第四章陈寅恪讲唐代政治制度和第六章吴晗讲大明帝国,这两章中有很多古代的史料,例如《新唐书》、《旧唐书》、《隋书》、《明史》、《元史》等等,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起来不会感觉很流畅,需要读者细细的去品味。书中有很多内容都对了解我国历史的读者来说并不会感到非常的陌生。
唐朝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甚至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但是被称为积贫积弱的宋朝,经济实力远胜于唐朝。其他朝代总会因为内患而导致灭亡,宋朝不断经历外患,来自辽国、金国、西夏、元,宋朝最终也是因为外患导致灭亡。第五章中宋之积弱与变法失败,我们看到,宋朝的兵制,兵权过于集中于上,导致将领临敌少有独断之权,不能权宜行事,养兵政策使得军队很难形成有效战斗力。被后人诟病的明清的八股取士可谓是尽人皆知,但是宋朝的科举经历了多次形式上的变化,但归根到底,还是选拔听话的官吏,因此导致人才缺乏,这也是宋朝对内对外始终没有办法的一个因素。我小时候看到过父亲的姥姥是小脚,没想到缠足也是宋朝积弱的因素之一,宋朝妇女缠足的风气逐渐普遍了,缠足代表了一种变态的审美观。
看过金庸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倚天屠龙记》的读者或者观众都知道明教,有教主,光明左右使者,四大护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明教的教众。本书当中介绍了明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和明朝的关系。
《西南联大国史课》这本书,知识丰富多彩,非常值得阅读。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五):《西南联大》今天我更博学了(手动狗头)
读这套书有些日子了,不得不说有些难啃。但依然每天都会鼓励自己读上几篇,读的时候便会用奇葩说辩手杨奇函所说的“今天你变得更博学了吗”来自省。
这套西南联大通识课,的的确确会让人变得更博学。单从体量上来说,厚厚的一本,看入迷了拿久了手会酸(太久不读纸质书了哈哈)。
我最先读了《西南联大国史课》,因为很喜欢历史,但是脑子里的历史知识十分混乱,为了让自己更博学,于是认认真真地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学习这本书。
因为我高中读的文科,所以对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是课本上对某个朝代或历史事件的进步性或后退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分析,不具体也不全面。这本书完美地填补了我很多知识空白!!就像历史书学的秦朝,那时候我只知道秦始皇,看了《大秦帝国》才知道秦朝并不是只有秦始皇,在嬴政之前也有很多皇帝,秦朝也并不只有商鞅变法……这个例子举得可能不恰当,总归,历史是立体的,是具体的,是发展的。
《西南联大国史课》的语言风格,就是老师在给同学们讲课的语气,真实的历史不再单纯是被记录下来的文字,而是真真切切地变成了画面,跃然纸上。
文史哲不分家,每一部分我都是浅尝辄止,略有了解,却不深入。刚刚看到有一篇书评的题目说“我们为什么要上通识课”,给了我很深的启发。我觉得,很多人对于文史哲的学习可能仅仅停留在了高中阶段,因为上了大学大家都有精修的专业,对文史哲的关注便少得可怜了。可是文史哲都是可以滋养人一生的东西啊,我才活了二十来岁也说不出什么有哲理的话,但是我知道文史哲至少让我头脑不那么简单吧,哈哈。
最后,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真的很感染人,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格等大师亲自教的课,在这套书里就能学到诶*罒▽罒*!当然了,不仅仅是书里的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大师们对学术的认真以及人格修养,还有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并为培养下一代倾情相授的独特魅力!!
最后的最后,写的这篇书评一点干货都没有,因为这套书里篇篇都是大师之作,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实在太丰富了,不像小说一样一个故事贯穿始终,可以简简单单就说说自己的看法。所以,出于严谨,在我还没研究透之前,就不发表任何知识上的评论了。(我还会再来更新的哈哈)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看一本厚厚的书,真的可以让人戒骄戒躁。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六):文学课笔记
读这本书有时不时停下来查字注音,大学开始就没有上过语文课的我已经忘记很多自己曾流利背诵的诗词课文,所以翻这本书像是在补课。
这本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闻一多,浦江清的文章。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代表文人及作品介绍。我不知道现在大学的文学课是怎样的,但是这本书给你理出了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脉络,让你对不同时期的文人和作品都有了一个总体概念,我觉得初中的孩子就可以开始看这本书了,这会对语文课上单篇诗词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读完这本书,你基本能了解诗词歌赋散文杂剧小说的特点,不同时代文学类型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趋势,以及各种类别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表达形式。
罗庸在论唐诗一文中提到,“研究一代文学,凡以作家为主,以文体为范围时有二路可循:一是叙述作家之来源与成就,二是不管作家,仅就诗之内容求其表现情绪之主潮。”这听起来好像和我们的语文课类似。语文老师不也会介绍一下作者,然后开始剖析文体么?但是我背了这么多唐诗,也不知道唐诗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有十二大分类。读第一篇朱自清说圣经的文章时也是这样,感觉文章里说的东西我知道一些,但是又有很多东西是我没有学过的,这就是阅读的时候产生的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成立于1937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培养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一大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研究院院士。这是一段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历史,从办学理念到校园风气,再到师资力量,正如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师资力量对学校来说有多重要。老师对学科研究得通透,才能输出一个可教可学的文本,当然学生也需积极,独立,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书的内页还特别折叠了冯友兰撰写的碑文,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始终。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七):乱世中安静的课桌,西南联大的国学历史
近期,网络上有一个观点成为了青年人的口号:“我始终认为,我始终认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家乡摆脱贫困。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我们对待家乡如此,对待祖国亦是,而这一切的立足之本就是教育。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中从来不乏博学的老师以及聪慧的学生,但是像西南联大一样充满着自由与活力的高等学府已经很难再复制。
《西南联大国史课》汇集了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吴晗四位大师的代表作,选择各位教授最擅长的领域,努力还原西南联大真实的课堂内容,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学习四位大师在学术上的心得体会,感受西南联大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氛围。
本书依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结合大师们所擅长的领域交替进行讲解,张荫麟先生主要研究夏、商、周、秦、汉。中国以文化闻名世界,中国人更是喜欢追根溯源,对于历史最初的记录很多人都进行过寻找,但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可以考察的资料较少,我们对遥远的夏商并没有什么记忆。
张荫麟先生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从最古老的传说开始说起,一步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想象回归现实,从王公贵族讲到平民百姓,将影响历史走向的标志性事件融入到故事中,并非一味灌输,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寻找历史的真相。
雷海宗主讲魏、晋、南北朝以及清朝,他一定是一位严肃的先生,从书中可以看出他的著作用词公正考究,对于文章的撰写更像是一本经过认真检查的教材,史料充足,逻辑清晰,没有任何一句无关的话。而且,雷海宗先生对于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课堂不是对历史的重复,而是一种全新的诠释。
陈寅恪主讲唐朝历史,他的讲课风格则更加明显,并不是以旁观者的态度远远观看,而是放大历史的小细节,通过古人所留下的资料深入的探索历史的真相。陈寅恪先生的文章中会经常看到很多的史料原文,并多次看见“证明”,“综合上引诸条可知”,陈寅恪先生的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最后一位吴晗先生则是讲述大明王朝,也是最接近现代教育方式的老师,他所讲述的内容能够很清晰提炼出重要的历史内容,先提出问题,再逐条逐点的进行讲解,不乏我们历史课上最常见的“政治、经济影响”等等诸多考点。
如今之中国,高等学府不再需要担心物资短缺,有着完善的制度与保障,很多高校已经成为了世界强校,培养出不计其数优秀的人才,这些成果固然让我们欣喜,但是却再也没有一所高校能够像西南联大一样包容、自由、博学。
西南联大不仅是一所学校,他更是一种象征,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创造的一张安静的书桌。即便山河飘摇,他们依旧在为这个国家寻找着希望,培养着希望。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八):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
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也非常牛的大学,虽然存在时间不超过十年,但是却齐聚了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的优秀教员和学生,教师比如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沈从文、金岳霖等,学生比如汪曾祺、杨振宁、邓稼先……其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西南联大的学习环境艰苦但学术氛围浓厚,整体上开放自由。汪曾祺就说过:“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汪曾祺当时师从朱自清、沈从文和闻一多。虽然他文章写得好但是好自由爱逃课,在昆明到处穷逛,因此也掌握了不少当地典故,品尝了不少特色美食。先生们都对他十分宽容,夸他文章好,督促他不断提高。
本书《西南联大文学课》是“西南联大通识课”系列中的一本,其他两本是《西南联大哲学课》和《西南联大国史课》。其中的授课人都是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师,这些课是他们授课时的讲义,或者根据他们的著作整理而成。除了校正了其中的一些书写等细节基本保持原貌,使读者可以从中体悟到大师们的风采。本书包括朱自清、闻一多、萧涤非等6位名师从先秦一直讲到明清的文学课。授课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涉及《诗经》、《史记》、唐诗宋词及四大名著等重要的文学发展里程碑。
在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闻一多先生讲孟浩然和杜甫的唐诗。曾经在汪曾祺的散文中读过有关闻一多先生为人及授课情形的描写:“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今日一读他的讲义,感觉他神采飞扬旁征博引的讲课情景好似出现在了眼前。闻一多讲孟浩然,他爱孟浩然的淡,他认为孟浩然是真正的隐士。孟浩然的淡然之风已经在他的诗之上。虽然苏东坡批评孟浩然“韵高而才短”,但是闻一多认为苏东坡的毛病就在于才太多。闻一多讲杜甫,他将杜甫潦倒困窘的一生书写成一篇极具浪漫色彩的小说。
闻一多此外“浦江清讲明清文学”一章主要是浦江清对四大名著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古代著作的解读,非常有启发意义。朱自清讲《诗经》给了读者很多不一样的角度去理解这部最古老的诗歌集。游国恩的《古诗十九首》讲解生动详细,仅用几页纸就使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了全面性的了解。
直到今天,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文学家们在文学领域仍然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们令人敬佩的不仅是才情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特点尤其值得浮躁的现在人学习。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九):收获一场文学盛宴带来的感动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充实,先生们所研究的不同,风格也有差异,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史相通,内容偏历史;二三章从魏晋到五代,因为文学的特质非常明显,偏挖掘文字与人的关系;四五章宋元明清文字的特点突出了,所以内容更像是文学研究,总之都很好看。
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水平很高的自学教材,老师们的文风非常好,知识也很渊博,想了解谁,就去翻一翻,或许会有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有新的感受。
正好我想梳理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近日也在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虽是有点半白半言的文风,但因我本身写作就是这样的风格,却正是舒适,两本书一起看,有时候也觉得有趣,比如先生们同样对《左传》的推崇,让我也有了去阅读的兴趣,而非之前的仅仅读过《战国策》就可以了。还有很多地方,两者真的可以互补着看。
之前就了解一些西南联大的历史,看书时本以为会有很多借古言今的时代之语,结果竟然非常务实,都是很纯粹的课程,诸位先生就只是把那些知识讲给你听一样,只有满满的知识点,没有谈情怀,谈时代,反而让我觉得这像是一场传承,更觉得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三章“罗庸、闻一多讲隋唐五代文学”,其中讲到杜甫和孟浩然,我真的太激动了,因为我们都说唐朝是诗的时代,但是有的时候人们过于看诗而忘记了人,这两篇做到了回到人身上,看到先生们所讲与我所想有诸多相同之处,真的是很开心的。
所有诗人词人里我最爱最敬的便是子美,也是最让我有共鸣感的一位,少年早慧,青年立志,中年终于得到认可,又遇国家动乱,却不失其志,最终仍是那个心怀天下的少年诗人。
试想他二十四岁时已写诗多年仍然四处碰壁,所做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那种意难平真的太罕见了,一些诗人词人早已“遭受社会毒打”并不把诗文挂在嘴边,而是感慨人生不顺,抨击社会,而他仍是不忘远大抱负,所忧心仍只是前路,那种始终带着希望的态度真的是很难得的赤子之心。想他老年时已经连茅草屋都要没有了,还能“安得广厦千万间”,这样一个诗人,很难不让人心神往之。且他的诗真的非常扎实,才学甚是罕见。书里闻一多先生的这篇文就讲了他的一生,让我又怀念了一次他。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是写孟浩然那一篇。唐朝耀眼的诗人太多了,在盛唐更多狂狷之士,但是一方面,也有如孟浩然这般,承魏晋遗风,选择隐居山林作诗的,他的选择,怎么去理解,闻一多先生这篇也有些见解。
我已经许久未曾上过一节文学课了。当然,以前上的课只能叫语文课,即使大学的古代文学课程,相比起这本书来,仍是弱了些,自己去阅读探索书里的知识比课堂授课更纯粹,更容易投入,所以虽然当时老师的能力智识也远超于我,所讲的内容也吸引我,但是远没有如今看这本书时心动的感觉,没有这般像是进行一场纯粹的对话一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偶尔与旧事旧识一同遨游,让人心潮澎湃,重新热爱起这些曾带给过我许多感动的内容。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十):西南联大文学课:大师远去,回望西南联大
一所只存在了八年时间的学校,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五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一百七十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代太过久远,以至于每次提起西南联大,我脑中第一反应甚至都不是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冯友兰这样的大师,而是《无问西东》中出身将门,就读西南联大,加入飞虎队驾驶飞机撞向日本军舰壮烈牺牲的沈光耀。
沈光耀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西南联大整个知识分子群,为了国家的未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国家有难之时奋力抢救文化与精神财富的责任心。
这一段每每都看得我格外难为情,我们明明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和平富足年代,却在精神上困顿的可怜,沉溺于琐碎的焦虑和小情绪中,常常觉得不快乐。
我们幸运地不必经历大时代的悲欢离合,却也因此没有一个可以投身的宏大命题,没有一个想要以毕生之力努力与攻克的长远目标。
时代远去,我们无能为力;大师远去,我们却可以把他们留下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以文字的形式永久留存。
这是他们留下的气质和风骨,是他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也是我们应该一直传承下去的宝藏。
这一套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系列分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面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其中这本《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朱自清、闻一多、浦江清等六位先生的文章,从先秦到清朝,从朝代更替到文学之变,从重要文学作品,到诗人作家风采,一本书细细梳理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层层脉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像李白这样骄傲的不可一世的人都忍不住热情夸赞的人,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闻一多先生讲孟浩然,实在太过生动透彻了,从他的样貌体态,到他的生长环境,他的信仰追求,他的才情和才学。文章最后他说: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在许多旁人,诗是人得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
超过了诗也好,够不上诗也好,任凭你从环子的哪一点看起。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东坡说他没有才,东坡自己的毛病,就在才太多。”
他讲杜甫,更是精彩酣畅,情到浓处,还会来几句英文,弥尔顿和雪莱的诗他信手拈来。
“三十五岁以前,是快意地游览,乘着灵风,踏着彩云,往濛濛的长空飞去,他的世界是清鲜,是自由,是无垠的希望。
三十五岁以后,风渐渐尖峭了,云渐渐恶毒了,铅铁的穹窿在他背上逼压着,太阳也不见了,他在风雨雷电中挣扎,血污的翎羽在空中缤纷地旋舞。他长号,他哀呼,最后声嘶力竭,他卸下了生命。
他死了,他在人类的记忆里永远留下了一道不可逼视的目光;他的音乐,或沉雄,或悲壮,或凄凉,或激越,永远、永远是在时间里颤动着。”
天呐,一个如何通透敏锐又才情热烈的人才能行文如此呀!只是读来便能想到闻一多先生曾在课堂上给西南联大的学生们留下了多么印象深刻的一次洗礼。
在这个物质上大体富足的年代,越少的人会去重读久远前的经典,更不必说去读诗了。但这样一本书,即使读起来费时费力,但很幸运,我们还能借此窥见先生们的学术风采,还能借此更多地了解西南联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