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5 04:3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1000字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是一本由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等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4.00元,页数:1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一):学术自由的丰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1938年2月学校开始西迁昆明,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只存在了八年的时间,但是却培育了两位诺贝尔得主、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一百七十多位中国科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是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2018年的时候,有一部纪录片西南联大,讲述了当年的那段历史,在西南联大,尽管物质短缺,但是却大师云集,当时看纪录片的时候想着当时在西南联大听讲的人是何其有幸,可以那么近的倾听大师们的思想。不过我也是何其有幸,可以将在书本中读到大师们的思想著作。 这本书讲的是西南联大的国史课,主要收录了张荫麟、雷宗海、陈寅格、吴晗几位大师有关国史的文章,并将所涉及的年代按时间排序,最后形成了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 西南联大提倡自由的教学风气,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大师们的可爱之处,当然每一位大师的风格各有不同,有的引经据典、有的严肃、有的可爱,或许正是因为老师的风格各有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学术的自由和兼容并包,才得以成就了那个时代最为辉煌的教育丰碑。 我最喜欢的是张荫麟老师所写的夏商周以及秦汉史这一部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他的功用是把中国古代史大大地简化了”,这是在说黄帝,读罢便觉得这位老师的可爱,再加上张荫麟老师所写的内容偏向故事化,在引经据典的同时,让整个历史都变得生动了起来,不像是在听一堂严肃的历史课,我更像是一个小朋友在认真地听着故事一样,只觉得有趣极了。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二):国史课,铭记历史

  

说到西南联大,从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国史课》本书主题是国史课,中国通史是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本书以我国历史时间顺序,由远及近进行讲述,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书中包括张荫麟、雷海宗、陈寅恪、吴晗四位教授的代表作,书中的内容虽然没有完全涵盖我国的历史内容,但是本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从多个维度讲述中国历史的发展,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国家的兴衰等等。全面展现了四位教授博采众长的学术成果,以及西南联大兼容并包的氛围。

有很多关于历史的书籍会采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这样的书阅读起来会感到非常轻松顺畅,但是《西南联大国史课》书中会引用古代的史料,特别是第四章陈寅恪讲唐代政治制度和第六章吴晗讲大明帝国,这两章中有很多古代的史料,例如《新唐书》、《旧唐书》、《隋书》、《明史》、《元史》等等,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起来不会感觉很流畅,需要读者细细的去品味。书中有很多内容都对了解我国历史的读者来说并不会感到非常的陌生。

唐朝虽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甚至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但是被称为积贫积弱的宋朝,经济实力远胜于唐朝。其他朝代总会因为内患而导致灭亡,宋朝不断经历外患,来自辽国、金国、西夏、元,宋朝最终也是因为外患导致灭亡。第五章中宋之积弱与变法失败,我们看到,宋朝的兵制,兵权过于集中于上,导致将领临敌少有独断之权,不能权宜行事,养兵政策使得军队很难形成有效战斗力。被后人诟病的明清的八股取士可谓是尽人皆知,但是宋朝的科举经历了多次形式上的变化,但归根到底,还是选拔听话的官吏,因此导致人才缺乏,这也是宋朝对内对外始终没有办法的一个因素。我小时候看到过父亲的姥姥是小脚,没想到缠足也是宋朝积弱的因素之一,宋朝妇女缠足的风气逐渐普遍了,缠足代表了一种变态的审美观。

看过金庸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剧《倚天屠龙记》的读者或者观众都知道明教,有教主,光明左右使者,四大护教法王,五散人,五行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明教的教众。本书当中介绍了明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和明朝的关系。

《西南联大国史课》这本书,知识丰富多彩,非常值得阅读。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三):文学课笔记

  

读这本书有时不时停下来查字注音,大学开始就没有上过语文课的我已经忘记很多自己曾流利背诵的诗词课文,所以翻这本书像是在补课。

这本西南联大文学课,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闻一多,浦江清的文章。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代表文人及作品介绍。我不知道现在大学的文学课是怎样的,但是这本书给你理出了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脉络,让你对不同时期的文人和作品都有了一个总体概念,我觉得初中的孩子就可以开始看这本书了,这会对语文课上单篇诗词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读完这本书,你基本能了解诗词歌赋散文杂剧小说的特点,不同时代文学类型的发展背景和发展趋势,以及各种类别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表达形式。

罗庸在论唐诗一文中提到,“研究一代文学,凡以作家为主,以文体为范围时有二路可循:一是叙述作家之来源与成就,二是不管作家,仅就诗之内容求其表现情绪之主潮。”这听起来好像和我们的语文课类似。语文老师不也会介绍一下作者,然后开始剖析文体么?但是我背了这么多唐诗,也不知道唐诗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有十二大分类。读第一篇朱自清说圣经的文章时也是这样,感觉文章里说的东西我知道一些,但是又有很多东西是我没有学过的,这就是阅读的时候产生的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成立于1937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培养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一大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研究院院士。这是一段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历史,从办学理念到校园风气,再到师资力量,正如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师资力量对学校来说有多重要。老师对学科研究得通透,才能输出一个可教可学的文本,当然学生也需积极,独立,才能实现教学相长。书的内页还特别折叠了冯友兰撰写的碑文,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始终。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四):西南联大文学课:天地课堂 红烛弦歌

有这样一所大学在中国短暂存在过,全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名校联合组成,1938年西迁昆明,1946年宣告结束。短暂八年时间,这所大学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硝烟雾雨大地之上,山河沦陷之际,师生们在奔赴云南途中就开始谈论时事与文学,寻求未来国家之前途。学校创建之初,环境异常艰苦,不管是教室、教授住宅,还是学生宿舍,都近乎茅草屋与危楼。正如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室漏雨、时而空袭警报、没有电,所有困难都没有影响这些师生求学的热情,不管是在昆明的茶馆,还是在田间地头,大家都专注学问,文学家朱自清的儿子曾经回忆自己的父亲,买不起别的衣服,只能买一个赶马人的披风,在西南联大教书期间,形销骨立,瘦到三十八点八公斤,尽管如此,“闭门拼自守穷悭,车马街头任往还”。教授们宁肯吃不上饭,也要坚持把学生带出来,把中国的文化传统继承下去。朱自清,闻一多与王力先生相互查阅大家著作,相互学习,形成了一股很好的学术气氛。

在每天跑警报的课堂上,大师们的课堂依旧座无虚席,而大师们也奉上了一堂堂经典、凝聚心血、带有独特人格魅力的课堂。这些大师的课堂实录已经因为战乱与时间而遗散,所以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内容都是从这些大师著作中节选而来,而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仍然能够窥见当初大师课堂的风采。套装三本,按历史、文学、哲学划分,《西南联大文学课》主要选取了朱自清、游国恩先生的先秦两汉文学、罗庸、萧涤非先生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罗庸、闻一多的隋唐五代文学、浦江清先生的宋元明清文学相关内容,基本概括了整体中国古代文学史内容。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回忆自己上闻一多先生的课,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他写字有一个特点是爱用秃笔,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大功夫,我跟文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汪曾祺在文字中回忆了在西南联大上课的情景,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开了很多课,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西南联大文学课》节选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孟浩然与杜甫两篇文章。读闻一多,研究孟浩然研究杜甫,字字铿锵有力,激昂有情,渗透出一种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生活便永远不协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遇矛盾则遇常态。我们在语言的铿锵之中遇见了诗一般的孟浩然,我们在内心的想象之中见到了杜甫夺目的光芒。据说当年在西南联大闻一多先生的古代神话课上,有很多工科生为了听闻先生的课,甘心跨越整个昆明城。这些大师们的文学课,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今日读来,不仅要跨越整个昆明城,更要跨越时间的鸿沟,沿着大师们文字的航线,遨游上下五千年,沿途见到的是那些古代圣贤豪杰壮丽奇美的灵魂,而这些西南联大的大师们,也如同依旧在课堂,挥舞着智慧的教鞭,为学生心中种下一颗颗中华文化的种子。

《西南联大文学课》这本书只是掀开了西南联大文学课堂的智慧一角,为我们展现了大师们的文学素养和研究。这本书也让我们与那段辉煌的时代,这些伟大的大师们进行了一次简单的会面,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天地之间,文儒之士,虽未目睹,自种相思。借用闻一多先生在讲解杜甫时的一句话,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因此我们不能忘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 (共3 册)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