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卡伦・霍妮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精选点评:
●这本书一开始看的时候比较期待,区分了三种人格类型:屈从型、孤立型、攻击型,本来期待后面可以继续深入下去但它没有,转而讨论了很多其他问题,章与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大量分析和描述现象,比较平淡。批判弗洛伊德悲观的那些点还是比较赞同的虽然还没有好好读过弗氏⋯⋯其实也是怕读了以后变成人生历史的悲观掘墓人才一直没下手⋯⋯
●多处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希望早几年读到就好了。清晰地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且需要练习的技能。「争取人格的整体性,即是说,没有虚饰的假象,感情真诚,把自己整个的心融进自己的感情、工作、信念之中。」如果这是最终的目标,人格的成长也许永远不会结束。
●不要害怕凝视噩梦
●催产第一天的读物,还是很棒的说。青出于蓝
●不屈不挠追求的人 就不是不可救赎的
●有点太理论了,但是还不错。
●很快看完这本较专业的书,只能说我受益了但没全懂。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我应该倾向是第三种。希望能不断锤炼,以形成完整的人格。补充--遗憾是,没说冲突是怎么产生的。看到豆瓣有人如是说,表示赞同
●@mschild @coca.london “所有的失望都是未能成为我们自己而感到失望”
●孤立型人格的人,他们的原则是“绝不和任何人或事表示亲近,以防那个人或事变得不可或缺”。因为一旦不可或缺,就变成了羁绊,会限制自由,而责任、义务等具有强迫性质的一切事物,令他们深恶痛绝 | 精力分散,会导致人在三个方面紊乱失调:一、犹豫,大事小情都要犹豫,并且自身察觉不到,或者下意识掩盖自己的犹豫不决;二、低效,无法发挥最大潜能,好比开车的时候总是踩着刹车;三、有意无意地对任何努力产生排斥、怠惰的情绪 | 绝望者由于做不到理想化形象中的自己,他们丧失了生活的原动力,失去了自信和作为健全人理应有的信念,转向外部寻找虚幻的重心
●人的内心总是在各种冲突中不断的寻求某个契合点,这就是人生。。。所以不论谁遇到何事总会很纠结的,这才是正常的人生。。。正确面对才是关键!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我给满5分
无法组织出完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赞。
没有遇到会遗憾的书。
我猜它对我以后的生活会发生巨大的影响。
无法组织出完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赞。
没有遇到会遗憾的书。
我猜它对我以后的生活会发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在中国历史中尝试运用霍氏理论
中国被洋人的炮火惊醒,一种民族自卑感深深植入了当时国人的内心。那么这种自卑怎么解决呢?历史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这种自卑情绪的宣泄:把自卑的自身隐没于强大的理想化形象中,要解救世界上3/4的人;把对自身的愤怒投射到外界:抱着一种十字军东征式的激情要打倒资本家。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人总是在分裂中不断聚合
人的矛盾性使其往往处于分裂状态,但自我意识整合的本能又使其有聚合的倾向。从而在这两种状态中摇摆
急切想收藏本书,有意的朋友请联系我
不胜感激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被反伤了
心理分析是一把双刃剑,解剖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在被解剖,反之亦然。
虽说读此书的目的是更好地发现自己,解开心结,不过现在感觉这本书就像手术刀,虽然能入木三分找出病灶,但是不负责缝合,所给出的“止疼药”便是“听见内心的声音”,喂,霍妮奶奶有关于那方面的书吗?
——来自一个被丢在手术台上的家伙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内容过于抽象了,译文不过关
书中抽象描述过多,例子太少,有些部分因为太抽象加之译文的生硬,看得不是很明白。但总体上来说,对内容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
排版校对不好,有错字、别字和多字。有些句子翻译得不顺。看不懂的地方不确定是内容本身太难懂,还是翻译造成的。
对待这种会对一个人的性格或行为都产生影响的书籍,翻译必须严谨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