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是你的镜子》是一本由顾铮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点评:
●201702-201907
●这本书的份量很足,陈丹青的前言说的也妙。第二本就没啥看头了。一直在困惑,有些编译的访谈,给作者打招呼了吗?
●摄影艺术
●人们对摄影师的关注度,比起作家,导演,确实太少。我也是看了之后才知道很多曾经看过的照片,出自谁之手。
●照吧照吧
●绝对是被低估的摄影书籍啊!
●再早幾年讀到就好了呀。更喜歡杉本博司了。
●读访谈其实很累……
●1.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有的、特殊的主题,他们为自己的主题所迷恋,将自己贡献给自己独有的主题。 2.拍摄照片就是凝神屏息,把自己的所有能力都集中于正在逃遁的现实的面孔上。 3.所谓艺术,如果能够提供某种解释,那它就自然成立了。
●还行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一):买的原因
这本书里的文字里当年的《艺术世界》中以专栏的形式发表。
刚开始迷摄影,文章里的每个新鲜词汇都给我力量,让我看到光。
所以文章成集,就买下了。
书可能小众,后来在特价书店看到这书在卖。娘的!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二):正在创造的日记摄影
有趣,一种偶然的谋和.
昨天翻翻近一年的日记,居然有5本这么多.
时间的流逝在一颗颗文字当中呈现.
但总有说不出的不满足感,
想到了用拼贴的方式,照片涂鸦.
做了一天的日记,还行吧.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三):初见
有时候读到一本好书,很像一场邂逅,在工科图书馆小小的书架上看着那张落单而赌气的封面,然后陈丹青的前言。以前看陈丹青的音乐笔记,忽然那张翻过整个欧洲大陆只为寻找一场唱片的情节算是上来了。
好像是不懂摄影的人,不懂单反。不为艺术,只为与文字遇见。
很华丽,很美好的感觉,无须掩饰的情绪。只是为了艺术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四):主题意识
书中介绍的摄影师之一托马斯说: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有的、特殊的主题,他们为自己的主题所迷恋,将自己贡献给自己独有的主题。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任何一个手拿相机的人,只有在一个唯一的条件下,才能够成为摄影家。这个条件就是主题意识。
相机是表达的工具,但绝大多数人都沉迷于这个工具,把握复杂的瞬间即失的东西已经够让人为难的了。
而一个摄影家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技术框框中爬出来,寻找属于自己的主题。是意识的东西,跟技术无关。
似乎是为自己寻找拍摄的理由或者理念。但还可以有比思维更坚决的实际行动——你拍了什么别人没拍过的?如果这点很难,那你用了什么别人没用过的姿态或者行为拍摄?
比如拍摄裸体的斯宾塞,从说服第一个在大街上脱,到最近在墨西哥组织一万八千人同时裸,十年时间,不是按按快门那么简单。
《我将是你的镜子》读后感(五):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渴望想去做的吗?
最近的确是读了些书,书读多了,内心也就挣扎了。
平常的生活就显得可笑些。
摄影家给予的从来不止是好的视觉影像,而是一种精神,和文字一样,好东西让人流泪,让人想摔破当下的生活。
读罗伯特弗兰克,他说自己受到凯鲁亚克的影响,但他更知道什么是责任,他有家庭、有孩子。在年轻的时候追求了自由,在年长的时候知道承担责任。感觉遇见了大洋彼岸的知音,让我感动。
读威廉姆克莱因,天才是与众不同的。在不到30的年纪了,玩透了摄影,又在老年后,重新拿起相机拍摄时尚,依然惊艳。
他们都是执着的,终于内心的,勇于追求自己内心的。
这些年过去后,心还是感到不安,是因为我自始至终在饶远路。看似我突破了,看似我尝试了,但事实上,我做的始终不够,所以当诱惑远离,留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还是感到后怕。
我在问自己,也在问你,“有什么事情是你一直渴望想去做的吗?”
我有,但是我还没做。
30之前,我准备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