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清塘荷韵》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29 02:30: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清塘荷韵》读后感100字

  《清塘荷韵》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塘荷韵》精选点评:

  ●季老的辞世,才想起看过这本散文。但他的确不算一位出色的散文大家。

  ●积极乐观的季老

  ●国学大师,文学泰斗-季老一生的回忆,赶出很深,引人思考

  ●高一暑假在卓越班佛系上课,跟槚爷一个宿舍,偶尔摘摘莲子打打核桃,学累了抱膝坐在凳子上把季老爷子的清塘荷韵看的津津有味,然后成为季老的忠实粉丝。这都是什么神仙日子啊,哭了。想槚爷想A座的宿舍想暑假的卓越班想兄弟湖的莲子和秋千,高中真的除了学业和感情,别的当真都很富足多彩了_(:ᗤ」ㄥ)_

  ●选的季老的散文还是比较能代表季老那种喜欢铺陈但是比较清晰的思路,季老为人的质朴但是对生活充满情趣给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在图书馆随手抓的一本书 本来很喜欢看看这些大家怀人的散文的 不过季老写的着实有点无聊 都是些个人经历

  ●从容淡雅间感悟人生

  ●多愁善感,情深意重。实为人间精妙。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 对季羡林老师有某种情结 最初是他的名字

  《清塘荷韵》读后感(一):华而不腻

  感觉很多这种“集合”书常常会出现同样的事情反复说的情况,难免感觉有点卡壳或者说就是倒带重播,但这毕竟是难免的,作者在写每一篇小文章的时候,不可能完全记得自己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文章,全书有的地方文笔朴实,有的地方文笔华而不腻,很有感觉。和富士通如果方便是否更换突然发高富帅管理会计广泛大使馆bbc北国风光很有些情趣

  《清塘荷韵》读后感(二):清新非清醒记

  不知为何,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心情立刻平静下来了。季老淡淡的文字,却分外地清新。在城市里生活了太久,似乎都有点忘了那些生生不息的植物动物人物。有点麻木,豁然清醒。傻傻地想,要是小学的时候妈妈买这本书给我看,我就不要去费尽心思乱编那些复杂的动物人物植物。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娓娓道来,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想不到更多的四个字来形容,只好匆匆结束~

  《清塘荷韵》读后感(三):清塘荷韵——读季羡林散文

  昨天一口气读完了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季老是大大有名的学者,可我是在前几天的电视访谈节目中才第一次记住了这个名字,进而到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真是孤陋寡闻了。季老的文字真切而平实,自然而流畅,读起来很舒服。这本散文集是选编本,所以可以读到季老不同时期的作品,感觉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国时期年轻时的作品,多描写童年时光和旅德见闻,像是日记,只是一种纪录。第二阶段是解放初期,写得像宣传标语一样的对新生活的热爱,今天看起来很怪,甚至根本不像季老的作品。第三阶段是80年代后写的,这部分作品有对过去那段黑暗生活的反思,而更多的是对现在生活的珍惜,情感抒发含蓄而圆润。我为老先生终于能过上安稳的生活,重拾创造的热情而感到由衷地高兴。而季老这段时间的作品,包含对人生的感悟,有着历经磨难之后的平淡之美。最爱那篇《清塘荷韵》,心仪那一潭“季荷”,这是季老用四年的时间耐心地等待的美景,现在的社会有几人能有这样的耐心啊!冰心的那个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我想季老是很推崇的。还有那篇《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多么可爱的一群年轻人啊,我也是98级的学生,读了这篇文章真是感慨,要是也能上清华、北大该有多好啊!想想季老的外号——铁皮暖壶,还真是贴切啊!季老和猫的故事《老猫》也让人感动,想象着虎子和季老散步的样子。而在缅怀故人篇,印象最深的是乔木,我想位高权重的乔木在心里是很羡慕醉心研究、清心寡欲的季老的,60年前的进步学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也许不是他后来得到的宦海沉浮吧。

  《清塘荷韵》读后感(四):在人民网看到这本书的一篇书评,颇有同感!转来供同学们参考.

  全文链接在此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14761/26030/2497633.html

  原文如下:(未经作者允许,不知这样转贴算不算侵权,如有人对我的作法提出异议,请与我联系!)

  于情深处——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雷淑容

  五月草长莺飞,窗外的春天盛大而暧昧。这样的春日,适合捧一本丰沛的大书在阳光下闲览。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正是手边一种:清淡的素色封面,一株水墨荷花迎风而立,书内夹有同样的书签,季羡林的题款颇有古荷风姿。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用它作书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张中行在序言中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这三个词,用于荷花也适合。在我看来,季先生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专,所通梵巴语、吐火罗语,均属国内绝学,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其精深与朴厚,均可想见,恰如荷花灼灼其华,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读他的散文,难以意会,就像不爱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领会其清净与孤高。

  大学问家长于散文随笔者多的是,季羡林先生算不得最好,但用心之多、用情之深,过之者寥寥。这情,一是对散文写作的迷恋,书中所收文章,最近的二篇,《清华梦忆》写于2000年11月7日,《九十述怀》写于同年12月20日——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应该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吧;二是季老表达的对世事人生的深情,全书共十辑,“寻根齐鲁”,“魂断德国”,“清华梦忆”,“燕园春秋”,“拥抱自然”,“馨爱市井”,“感悟人生”,“品味书香”,“屐叠芳草”和“收藏落叶”,从年轻时的才俊文章,壮年时的得意佳作,到耄耋之年的怀旧之文,贯穿始终只一个字——情。人老情不枯,相反却浓厚有加,这已经奇了,季先生的奇特之处还不仅在此:一方面理智发达,足以成长为大学者,另一方面又多情敏感,修炼成散文大家。

  季先生是学问家里少见的多情之人,甚至可以说多愁善感,他的散文,悲情远大于欢意。他喜爱动物花草,“经常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惹起万斛闲愁”——马缨花慰寥寂寞,二月兰同其痛苦,牡丹、香橼振奋精神,枸杞、夹竹桃凭添诗意,二十岁与兔子,八十多岁与老猫、喜鹊经历同样的悲欢离合。在他眼里,书,斋,小胡同,山水,无一不关情,可以说寓情深于草木虫鱼,寄心魄于日月星辰。还有家国之爱恨,凡世之情爱,最让人不能卒读的是他的怀人之作,悼师友之谊泪湿青衫,念母亲之恩五内俱焚,尤其《母与子》、《三个小女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重返哥根廷》,几乎就是和着泪写成,在明媚的五月,读来添无限惆怅。同样怀胡适,张中行写来满纸诙谐,季羡林忆得却通篇心酸,这种情感,在他写陈寅恪、吴宓、傅斯年、沈从文、胡乔木中俯首皆拾。季羡林散文向来被视作“学者散文”一派,因为他学问大,饱经忧患,又见多识广;敢说真话,又洞明世事,集史、识、才、情于一身。但他的情之浓,郁之深,悲之切,同类大家中恐怕无人能及。季羡林写他最喜欢的书,是《史记》、《红楼梦》,杜甫诗,李煜、纳兰性德词,等等,多是悲郁之作,想来也就释然。

  说来也怪,季先生深情如斯,却几乎不提自己的情感纠葛。前些日子翻看杂志,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季羡林婚恋的文章,是根据季先生回忆录《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写的。年轻的季羡林在留学德国时与迈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相恋,一台打字机是他们之间的桥梁,但季羡林因为国内有妻儿,拒绝了爱情。季羡林在回忆录中写道:“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文章最后说,有好事者被这段爱情故事所感动,专程到哥廷根遍寻伊姆加德的下落,最后终于找到了她。结果出人意料之外: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而那台老式的打字机依然静静地放在桌子上。

  好一对深情人。可惜了。这是题外话。季羡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对于他的高深学问,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对他表达的情感世界,却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测。季羡林在谈到散文创作时曾写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谓也。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情感却有真假浓淡深浅——算是这个春天我读季老文章的一大收获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清塘荷韵》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