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元,页数:1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呐喊》精选点评:
●孔乙己可怜可恨,阿Q太贱了,迫害狂、小英雄闰土、血馒头、辫子······病态、冷漠、不幸·····入木三分······
●接着整理书架
●迅哥儿照亮我摸鱼的路
●初中看的就是这本。那时候就想拥有全套。
●只要不带考试目的去看,鲁迅的文章还是很好看的
●鲁迅的我都会给5星。
●也是从中学语文课文找过去看的~
●初中看的时候有种很变态的感觉,后来高中读没这种感觉了。算是一本看过很多遍的书
●了解鲁迅必读之作
●高二屎书
《呐喊》读后感(一):要歌唱还是呐喊?
历史没有进退只有轮回,遗忘痛的记忆,遗忘呐喊的本能,当时代的车轮回旋到节点的残忍时,我们能拿来抵抗的只有茫然无措的苟且。。。。。。。。。。。。。。。。。。。。。。。。。。。。。。。。。。。。。。。。。。。。。。。。。。。。。。。。。。。。。。。。。。。。。。。。。。。。。。。。。。。。。。。。。。。。。。。。。。。。。。。。。
《呐喊》读后感(二):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先生的文笔到底是够犀利的,是我很喜欢的那种风格。不是一般笔杆子文人能模仿来的。像是曹文轩说的那样,"丑"和"脏"是不同的。十余篇文章里,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隔着近一百年的时光,透过迅哥的文字,触摸着这个似近又远的时代。那里面的那些人与事,放在今日也是值得深究的。从那时候到如今把鲁迅赞颂的这般高大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也想着,越是黑暗的日子里越是需要些阳光的。 --2019年7月18日凌晨于北京
《呐喊》读后感(三):呐喊
《呐喊》正如书名,是鲁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发出的最深沉的呐喊疾呼。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其中《狂人日记》是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人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需要电子资源的私聊我,免费分享
《呐喊》读后感(四):对初次接触鲁迅先生作品的人很友好的书
我看到的书其实封面不一致,因为在豆瓣没找到同一封面的作品链接。但是出版社和版本倒是一致的。
言归正传,《呐喊》这本书简直是太经典了,不少篇目选入了教科书。在阅读的时候,我也没法从文笔和寓意去解读这本书,因为如果带着做论文的心态去读这本书,反而让我觉得没那么有趣了。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我觉得这本书的语言特别生动,大部分故事贴近生活但是也不会落入俗套,对于初次接触鲁迅先生作品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很棒的。当然,《故事新编》对于初次接触者来说也很友好,也是值得考虑接触的。
(个人观点,仅此而已)
《呐喊》读后感(五):夏天里
关于小时候的夏天,不是空调WiFi西瓜,而是一放学就跑到家里,用水舀子盛压水井凉水一饮而尽,顺便再来一瓢冲一下脚丫。
一毛钱的冰棍,用手里难得的零花钱换;自家园子里刚蔫了小黄瓜,小刺儿还扎手;到处找蜘蛛网,做一个简易的捕网,然后四处去沾大头蜻蜓,跑得满头大汗;附近的小河总是有人光溜溜扎猛子,从水里出来再去捞飘走的衣裳;去瓜地里偷偷摸摸拽个西瓜,哪知道是生还是熟,每次都被窝棚里的大叔发现,然后敲开一个喊一声兔崽子们吃完滚蛋;晚上没有风扇没有蚊香先是一顿哄,封上纱窗躺在凉席上摇着蒲扇,怎么也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早起细数身上又多了几个又红又痒的包;没有手机只有每晚六点的动画片评书,武侠片还没有普及威亚,一拳一脚真功夫。无字天书小蛋生,长袍马褂惊堂木,一折扇千军万马,黄蓉爱上傻郭靖,白娘子断桥遇许仙。
那时候哪里知道这叫苦夏,现在才是~
回到以前读过的语文课本,偏偏在这样的夏夜里记得的是戴着银项圈的少年、刻在书桌上隽秀的字、墙头的美女蛇、呆萌的书生、摇着撸的船、咿咿呀呀的戏......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