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争与回忆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27 03:5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争与回忆读后感精选

  《战争与回忆》是一本由(美)赫尔曼・沃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30,页数:1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回忆》精选点评:

  ●很长,虽然是花了比较短的时间紧读完的,但是粗略的读就是看了后面忘前面。读到哪是哪。不会读第二遍的书,太长了。

  ●很优秀的作品了,对二战有一个较全面的描述,尤其是书中之书的《失落的帝国》更是让整个视角都立体了起来。不过后面收尾好像有那么一点点草率,总觉得可以更深远一些。

  ●太长太散 题材太宏大估计写不完。

  ●长假在家翻家里超大书房,找出来的宝藏,高中时偷偷摸摸在繁重课业间读完的文学巨著。感谢爸爸的超大书房,培养了我的读书习惯,奠定了我的读书品味基础。娜塔丽的故事是我那时翻完这本书的动力。

  ●经典的二战小说,一个家族的遭遇中折射出世界

  ●写历史,知二战,论人性,有思考

  ●还在看。感觉很好看。

  ●一生读过老赫的书,足矣。

  ●战争,生活。

  ●战争风云的姐妹篇,对租借法案和美国参战过程描写非常详尽细致。很多事情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的多

  《战争与回忆》读后感(一):一条漫长的逃亡之路

  书中最让人揪心的一条线索就是娜塔莉和她的叔叔痛苦的逃亡过程。一步步陷入困境,被纳粹控制,最后受尽磨难等到了战争结束。战后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她抛弃丈夫和儿子,决然而去。战争夺去了她太多,包括人类基本的情感。他丈夫兄弟俩个都在美国海军服役,一个是飞行员,一个在舰艇上。随着战争越来越残酷,他们也在不断失去,剩下残疾的身心。二战给每个人牵连其中的人都留下难以复原的伤痕。

  《战争与回忆》读后感(二):战争

  脚一直不消肿,天天只能吃粥和面包,体重掉了差不多八斤。

  这本书差不多是我书架里最厚的一本了,110多万字的二战小说。说小说其实也不太合适,大量资料和文件都是真实的,虚构了几个人物做穿插。这套书还有更早的版本,四册一套的,最后我还是选了这个精装版的。

  沃克没有把重心放在战争上,直接的现场描写只有中途岛一战而已。主人公亨利的大儿子,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华伦就是死在了这次战斗中。沃克把一个美国军人家庭放置在二战背景下,试图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对于斯大林认为美国人不敢牺牲,沃克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列举了大量数据去印证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青年们前赴后继的冲向敌人。

  亨利本身是一个战列舰舰长,大儿子在中途岛战死,小儿子是潜艇军官,在太平洋的深海里伏击敌人,九死一生。而他的妻子是个犹太人,她和他的名人叔叔和儿子被德国扣押,整部书他们一直身处恐惧之中,到结尾的时候,叔叔被毒死,她身心受到重创,拜伦花了好多力气找到他们的儿子路易斯,他的身心也遭到了重创,当已经不会说话的儿子跟着妈妈用意第绪语唱起他们的儿歌,书戛然而止。1100万在欧洲的犹太人,被消灭了600万,但是希特勒灭绝犹太人的计划还是失败了。

  《战争与回忆》读后感(三):犹太人的故事应当被参考和记忆

  这本书非常之宏伟我无法一一叙述,作为笔记,叙述1个部分吧,德方对犹太人的屠杀

  据冯将军分析犹太人为什么在二战中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待遇呢,因为这样的成本对德国人而言相对是最低的。如果不是进行集中的屠杀,而是选用囚禁处理的话,对德军而言路途运输的成本和囚禁监督的成本将会大幅提升。也正是因为成本考虑,德军才发现了更多高效处理的办法,活埋,毒气室,焚化炉。你发现枪决对犹太人而言实在太奢侈。书中作者并没有给出犹太人具体被残害的数量,我知乎了一下,单可以对应出人物信息者就有四百多万,外界的保守估计是六百万左右。

  我认为自己读完中国古代史南京大屠杀之后,对这些遥远的酷刑已经逐渐免疫了,而读到犹太集中营的时候又一次的毛骨悚然,人的承受力在某一时刻在接受着极限的挑战,不管是对屠杀者还是被屠杀者,不管是心理或者肉体。

  二战期间德国建造了一千多处犹太集中营,其中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最大的一处,这里的环境与其他集中营并无不同,除了需要把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赶往毒气室之外,德国人还会挑选出一些年轻力壮者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那些年壮者过不了多久就会像被人吸空精力的“火柴人”。他们除了要每天工作12个小时之外,几乎得到不到什么德军的口粮,时不时的还要经受德军各种各样的刁难或者折磨。

  对他们而言每天都有死亡在发生,比如顶撞了长官被枪杀,比如摔倒了就再也站不起来,比如被发现了的反抗或者逃亡。在集中营中死亡的速度发生的极快,而让人绝望的正是送进人速度却比这快得多的多。刚开始集中营的长官非常头疼尸体怎么处理的问题,他们只好不断让或者的犹太人去挖大坑来填埋从毒气室被推出来的犹太人,而实际上这样的速度太慢了。德军方面在不停的探索焚化炉的可能性,刚开始他们并不能一下子就成功的把犹太人烧成灰,往往都是烧得又焦又干,又被人退了出来暂时掩埋。

  而这一切情况,却不被外界所知晓,集中营的犹太人压根就无法逃出外界,而德国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建立了一个犹太人乐园,在那里的犹太人将过得比奥斯维辛的待遇好的很多,他们不必干那么劳苦的工作,甚至还有犹太人自己内部的演出剧院,他们会表演歌舞乐曲,吃的也太算可以,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不用直接面临死亡,这里没有屠杀,但有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这所有的一切正是为了让外界看到,德国人对待犹太人的态度,希特勒甚至想在这个犹太乐园拍一部宣传剧来体现自己的亲切与仁慈。

  犹太人的真相最终还是曝露与世人面前,坎坷的犹太民族最终也终于有了落脚之处,破坏与顽强组成了一群新生的犹太者们。而他们祖先的故事,或许因为震撼,或许是因为艰辛,都将一次次以各种文学历史的方式被后人所记忆。如此,便是一种交代吧。当做一种交代吧。

  《战争与回忆》读后感(四):要不就是我们结束了战争,要不就是战争结束了我们

  17天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接近100万字的大部头,从内容上来说,这部《战争风云》的姊妹篇比不上“大姐”那般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但吸引我的也正在于这种平淡——以切入神经般写实的笔触,记录下了宏大历史背景中数个平凡人的切身经历。那种感同身受,不是来自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是基于人性,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

  也许很多人对《战争与回忆》的喜爱在于贴近事实,真实还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众多历史事件;在于兼收并蓄,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矛盾中反思历史的教训;在于政治角力,细致描画了苏美英德之间的尔虞我诈、分分合合。人们带着人类为之骄傲的勇敢和耐力,用人类为之羞耻的可怕的器械相互残杀。在我看来,这本书真正震撼我的,是关于几个犹太人在历史的滔天巨浪中起伏坎坷的经历,一种超越了种族、信仰和国家的情感,铸就了关于战争的回忆。

  娜塔莉,一个从小接受基督教洗礼、西方教育的美籍犹太人,阴差阳错的滞留在欧洲,结婚3天就与参加海军的丈夫分隔天涯两端,独自产下两人的孩子,独自抚养,带着儿子在纳粹德国血腥屠杀的惊天骇浪中颠沛流离,一次次看见希望的曙光,一次次和命运擦肩而过。对犹太人有序的屠杀始终深藏在迷雾中,即使身在纳粹的实力范围内,也依然残存着对欧洲文明和基督教信仰的一丝希望,这是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事件,也是置身漩涡中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情节。随着娜塔莉经由法国、瑞士、德国直至特莱西恩施塔特的流转,希望一点点破灭,娜塔莉、路易斯(娜塔莉之子)和叔父(埃伦·杰斯特罗)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的边缘。三个美国人,非典型的犹太人,在恐惧和绝望中,跨越了种族和信仰的藩篱,皈依到犹太民族精神之下,以致娜塔莉在极端虚弱中,在历经坎坷重归祖国怀抱与爱人相拥之际,做出了返回巴勒斯坦,为犹太复国运动而战斗的决定。

  塔木德说:人是用尘土创造出来的,他的归宿是在尘土之中。他就像一片破碎的陶瓷,一朵凋谢的鲜花;就像一粒浮游的微尘,一个过眼的影子;就像一个梦境,飞逝而去。日夜不停运转的毒气房和焚尸炉终于将六百多万犹太人化为尘土,飘洒在这片2000年来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上。2000年前,犹太人开始漂泊世界各地,他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喜爱阅读的传统在各地生存了下来,安逸的享受生活。但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使犹太人惊醒过来,他们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来保护自己,让整个民族重新凝结在一起。

  读《以色列:一个国家的诞生》时,当犹太人得到承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家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跨越重重阻碍,发挥各自能发挥的最大的能量,竭尽全部的聪明才智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纵然这些是建立在自己和阿拉伯人无数的鲜血之上,纵然这是被政治角力所操控的必然结果,这些人仍然矢志不渝的奋斗了下去,就因为这600万犹太人——从咿呀学语的孩子,到行将就木的老者,到生离死别的夫妻,那些被鞭笞着、驱赶着,毫无尊严的走向死亡的人们的背影。

  最后,路易斯活了下来,因为班瑞尔·杰斯特罗在纳粹的最后扫射中,在死人堆里用身体掩护了他,为自己的家族保留了这一血脉。班瑞尔·杰斯特罗的故事并没到此结束,因为他的骨骸站了起来,上面长出了肉,神把灵魂吹进了他的骨骸,于是他就转向东方,走回家去了。

  犹太人是自己的耶稣,每个人都是自己唯一的信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争与回忆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