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是一部由赵小僮执导,杨童舒 / 莫少聪 / 洪剑涛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一):千万不要去看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烂的片子了,导演的初衷也许是想效仿一些蒙太奇的手法,不过搞成邯郸学步了,非常差的表现手法,剧情一塌糊涂,完全没有看点,影片演了一半,观众也走了一半。我是很久没有看过这么烂的一部片子了,所以坚持把它看完了,果然很烂!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二):当优质男突然变成了抛弃妻子的渣男,女人们还做梦么?
当优质男突然变成了抛弃妻子的渣男,
当自己由飘着粉红泡泡的小言女主角变成了苦逼八卦悲情女猪脚。
你以为是童话,
其实是知音,
你幻想自己活在格林童话里,
其实这是一出伊索寓言。
哈哈,生活永远没有想象中美好。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三):到底关于谁。
没看完,幸亏停电,要不然我真不知道如何结束它!别人都说了,烂,绝对的理解不了。旁的不说也罢,道具场景别太二好不好,四十年前的大班车后面闪出当代小轿车,宿舍仿佛就是九十年代的陈列室,很欣赏,却偏偏一个白色笔记本摆在写字台!到处一幅八十年代末繁华国企的景象,却总提示二十一世纪的繁华。格格不入。我处处怀疑,莫非是钢的琴?文艺片小弟看不懂,可是感受是有的啊。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四):写下这个故事,我很不舒服
因为那不是本来的我,我变得世俗,变得虚情假意,学会了与人眉来眼去,整天就想着那些Men & Women过电的事;欺骗,伪装,狐假虎威,疯癫彷徨,从而忽略了周围的真情实感,让那些爱我的人痛苦,让我爱的人迷茫。眼神已不再清澈,穿着越来越性感,只是每次回到自己的小窝,才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很孤独,孤独的连一点声响都像惊雷般,多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纯真的年代。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五):吐槽。
思路,创新挺有。但是活生生被拍成舞台剧。
手法该细腻的地方没细腻。拍摄的角度有够差的,比如拍个男主角眼睛,什么美感都没拍出来,女主角就可以乱幻想。
旁白太多,搞得没看过电影的一样。
音乐还行。但是根本没拍出那种年代感,别以为用昏黄灯光了就什么都有了,那也是要功底的为。
小清新的地方又不伦不类的,我是为剧本本身给分的。拍摄的就,哎。。。。。。。。。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六):重头开始,重头结束
凌乱的剧情,就像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们活在一个彻头彻尾的循环里面,一开始就预示着转了一个圈,但是我们义无反顾的走。
这样走没错。
有的时候,走一圈,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伤痛,还是成长和经验。人就是需要不断的成长,不断的磨练,才能了解的更多。
想拥有爱情,就必须拥有伤和痛,因为有了伤痛才会明白自己手上握住的东西又多么美好,有多么幸福。看到苦难才会珍惜幸福吧。
我很青睐幸福,即使还没有到大龄剩女的地步,甚至说还没有到思考爱情的年龄,但是渴望爱情是人之常情吧。
但是爱情不公平,对每个人都一样,伤痛多幸福少,但千万不要被魔鬼所迷惑而不相信爱情,因为爱情总会有的,缘分总会到的,急切的人便的不到。
不过这边是社会,大龄剩女的得到爱情率很渺茫,他们不得不急切寻找。
找到真爱不容易,所以才要好好珍惜。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七):看文艺片的前提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了以下四部:蛊咒传奇,満員電車,诸葛四郎大斗双假面,醉猴女。除了满员电车,其余三部都算是奇葩片。在经历过如此洗脑后,突然看了还算这部有点文艺范的电影,仿佛清新扑面而来。
片子有点像罗拉快跑,一次次回档重来,只不过这一次不是救人而是嫁人。女主角选的不错,看起来就象个大龄文艺女青年,年纪不小,相貌尚可,单身且对男士有向往。
三次推倒的故事,三次重来,最后感觉也没捞到好,到处都是坏男人,导演是个女的?
片头片尾的沙画不错,而且挺符合这个片子。结束前那段搞笑默片没什么意思,而且与全篇风格不吻合,是导演的灵光一现?????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八):很有趣 很真实 很细腻
2013.2.16下载
以前在电视上看过一点儿推荐 2.26看了前面一部分 今天看完了
总共分成几个故事 不停地推倒重塑 一个女青年的世界栩栩如生 一个女子的心思、面对的困难和刀锋
刚开始的叙述 让人笑出声 众生相描绘地太生动了 爱八卦的男男女女不停地审视打量着新来的女青年 单身的人在大爷大妈眼里是奇怪的,电影生动地展现了大爷大妈在单身青年眼里是何尝不是大奇葩。
在医院的一段戏,用三个人的影子表现实际的内心世界,厉害。
暂停看了表格,姓名不详,所在城市 大城市 毕业学校 清北大学 哈哈哈 最后的演员表也是 女主叫美女 连个名字也没有 很有趣 或是舞台剧的某些特点 或是代表了生活中这一部分人的意思 总之 很有意思
第二段 故事 加入了相亲齐大齐二
第三段 换成钱总 时间线仿佛出院以后 但是腰肌劳损这个事儿是喜宴之后发生的 然后女病人换成了钱总 然后男主反而头磕着了
然后来了一段默片 理想中的故事 也有点致敬黑白默片的意思么 在现今的影片中体味一下以前的电影形式 很有趣味
动画特效、医院爆炸特效做得很不错
可惜这个导演只有一部电影 看来不缺好的人才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九):《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导演的试验品
文/风之影
这部有着奇怪片名的影片,其内容和表达方式也是非常独特。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部试验色彩颇浓的影片。在叙事方式上,影片采取了一个接近于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一个大龄美女来到一个陌生的工厂,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恋爱之后,影片就采取了“为美女选一次对象就把故事重新洗牌一次”的表达方式,在反反复复的几段恋爱里,不同的人轮流登场,不同的“爱情”与“魔鬼”一一呈现,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来阐述主人公的爱情轨迹。
在影片的表现手法上,更是充满实验色彩。一方面,影片充斥着大量女主角的内心独白,文艺色彩较浓,另一方面,却又有大量的搞笑情节和肢体语言表演,甚至采用了默片的表达方式,令人感到新奇的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喜剧色彩。此外,影片中还采取了不少“戏中戏”的表达方式,甚至还有部分场景以动画方式来展现,可谓噱头十足。
本片的导演是制作话剧出身,这一次他将自己以往的工作习惯带入电影创作中,使得这部影片还带有明显的舞台风格。应该说,这是一部属于文艺青年的电影。除了令人新奇的表达方式外,片中有很多隐喻的东西引人思考,甚至连最终的结局也并不明朗。因此,这种影片对于导演而言,可以说过了一把瘾,可是对于很多观众而言,观看本片也许就是一种挑战。这种结果,只能使得对这部影片评价趋于极端。
载于《京华时报》2012年4月9日35版
《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观后感(十):评《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亮瞎了我的钛合金狗眼
冲着“述平”这个名号去看《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后者正是改编了前者的作品《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片名文艺得很(当然原著也不商业),害我一度以为影片会略略沉闷,坐下来看下去才发现,人不可貌相,电影的精彩程度也不可仅从片名衡量。
当然,平心而论,这不是一部超级好看的影片,它会在特定受众群中产生共鸣效应,但不是全部。这一点,导演赵小瞳在某次采访中也提到,拍电影就像是在找朋友。你广撒网,最后重点捕捞上来的,才是知音。但无论如何,看了你会知道,这是一部极其特别的电影,就好比家里每天做菜都是西红柿炒鸡蛋、醋溜土豆丝、红烧茄子,今儿突然给你来了一道意大利面,不用《让子弹飞》里的葛优介绍,你立马就能知道“什么***叫做惊喜”!
杨童舒在影片中扮演大龄单身美女,有着广阔的事业前景和美好的爱情憧憬。但在进入工厂工作之后,便仿若进入了一个小小江湖。在工友们的催婚、热心介绍相亲以及诸多闲言碎语的包围之下,她做出了自己的爱情选择。影片新就新在,用蒙太奇手法让女主角有了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有人称其是七巧板结构,每个版块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而这三个不同故事,恰恰昭示了女主角所能做出的常规选择的结局。除此之外,影片充满着浓浓的舞台剧风,这一点无论是从最直接的片名,还是男女主角的台词,抑或是影片的美术设计,都显而易见。当然这与导演赵小瞳的话剧导演出身有关,他曾经制作过多部知名戏剧,是业内知名的活跃的话剧导演,将以往的工作习惯带入电影创作中也极为正常,但非常难得的是,这样的舞台风对本部影片来说却是相得益彰——大龄女青年的寻爱故事倘若以常规都市爱情片的格局中规中矩讲述,难免陷入套路、千篇一律,但舞台风却让这部影片多了一些艺术气息,同时也横生新意。
政治学里常讲: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何况一部电影。而通观全片,结尾处的黑白默片又为电影添上不少光彩,颇具西方电影的浪漫与幽默色彩。难怪有报道称,曾经有片商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认为其实出自外国导演之手,实际上则是纯粹国人作品。只可惜据说此片目前排片并不理想,电影市场上的考量,如果仅从短暂的表面的商业价值判断,那才真的是白瞎了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