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历十五年》精选点评:
●好好
●毫无意义的一年,第一次感觉历史这么精彩
●这应是我读的第一本历史学著作
●第三章之后就没怎么看出和万历十五年有关系的了,完全当明史在看,很不错。(只是三联文库这版的封面太影响心情了……
●半学术。
●学术性质过浓,读起来稍费力。还原历史人物的黑白是非,多少也掺杂了个人的认识,万历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蛰,几个留名青史的人在历史上也曾有着浓墨重彩的辉煌。
●重读《万历十五年》,不一样的动机,不一样的感受,喜欢黄仁宇看历史不一样的视角。
●史书能写到这份上,也是一种境界。
●此书很好,但不是黄的代表作,而是他在研究之余为了让大众了解历史,启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而作。
●重读一遍,果然感受不同。近来也看过一些有关此书的批评,均不切要害。这当然不是一本没有“问题”的书,可商榷之处或有不少;但好处正在于,这是一本很具启发的书,它提出了一些很好也很关键的问题,并尝试作出回答,即使回答得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也的确促人思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一):不同的万历
黄仁宇的书是近两年才走红,其实了解黄先生的背景,就知道他的立场和见解和我们所掌握的政治教育下的背景有什么区别,本书不一定是历史书,更像是一本小说,本书写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却是不为普通大众所理解和认识的角度,一个字“好”!!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二):万历十五年的另一个故事
这个书评不是关于万历皇帝,不是关于张居正,更加跟明朝无关。
这是我的故事。
那天,她告诉我她中国文化史的课有作业,是一篇读书笔记。我看了下书单,都是好书,这本万历十五年印象尤其深刻。
本打算去卓越或者当当下单,但是害怕运输时间太短,就决定直接去书店找。附近最大的两家书店都没货,正好在附近的一个小书店,竟然有这本书,当时是07年,竟然卖到了这本04年三联版的书,很高兴的,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喜欢书的人,实指。书的版次,出版社,印刷,都影响我看书的心情。
后来用了一个星期,把读书笔记写完,最后拿了个75分,不好不坏。
她后来回郑州,问我要那本书,说要看看。后来就再也没有遇到过。
万历十五年与2009年,一个有趣的组合。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三):写的蛮合口味
这本书写的比当年明月写的更好看些,个人觉得。明朝是个辉煌的时代。
毫无疑问,文人治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个朝代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这本书讲了万历皇帝 张居正 申时行 海瑞 戚继光 李贽五个不同的人物。万历不容易,被张先生管了那么多年。张居正强人一个,干政治的都不是吃素的,只是晚节不保被清算。申时行会做人,懂得群体的利益是最大的,在大臣和皇帝之间维持相对的平衡。 海瑞是个奇葩,奇葩中的极品。 戚继光是个民族英雄,想起和他匹敌的另一个英雄李成梁,只不过后者有太多争议,而前者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李贽是个哲学家,应该说有一点思想解放的味道。
有人说最残酷的斗争,不是军事斗争,而是政治斗争,杀人于无形中。
中国的君主皇权制度存在了几千年,自有它存在的理由。这本书分析的比较好,我们要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知识,更应该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能力吧。
万历时期,精英治国。民国时期,也是精英治国。现在仍是。帝国的决策者,即所谓的智囊团才是天下的主宰。能混到这个层次的都不简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四):槛
一本涉及专业知识的书,能让门外汉读的热血沸腾,说来不易,倒也不难。豆瓣上榜的很多都是这样的书了,所谓的学习型社会,大家都在拼命的拓展、拓展,说不定什么时候能用上,或者,一下子就改了观念。但是,一本书不仅让研究者拿来引个注释完成个读书任务,又使他们沉迷其中欲罢不能,从理性从感性出发都无可挑剔,且不把非专业的拒之门外,需要的除了局内人的热忱,还要有局外人的超然,角色转换要自然,要真诚,又不能少了建树。曾经以为这样的书固然不会俯拾皆是,总也不至寻到阑珊。但渐渐没有那种寻找完美的冲动,愈发赞同的是牛顿的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绝对绝对不是谦词,至少,所有的思想,都能上溯个源头,或近或远,一团乱麻或条理清晰,都有些同样精彩或稍稍黯淡的前人影子。所以说,简直恨起哲学来,创新是相对的,惊喜,只是无知的副产品罢了。
黄仁宇,抛开具体内容不谈,是个资产阶级学者,信奉的是另一个马克思——马克思.韦伯,你看这万历十五年,其实还是韦伯那个“可计量”的适合资本主义的法,还是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中国大历史》里,也是治水统一说,这老马也谈到过。体例的编排,行文的语气,固然能从千篇一律里脱颖而出,但看惯了翻译体的人,只是觉得稍稍亲切,还是疏远的很。
未完待续,联系内容还得查资料,有空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五):什么是历史
前不久读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经意间总会把这两本书做个比较。这两本书的历史观都不同于我们以往所接受的教育,忍不住又想说教科书害死人。《万历十五年》讲的东西系统性稍差一点。但是它的特点是见微知著,从一些小事情引出它的前因后果,说明其历史必然性。
个人觉得有几个地方比较新颖,值得一记。
第一,神宗皇帝。这本书是以比较同情的态度去写神宗皇帝,表面上高高在上,其实却受到制度、整个文官集团的种种限制。他也曾励精图治过,但由于无法册封心爱妃子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变得颓废起来。一个可能很有作为的皇帝就这样变成一个懒惰的皇帝。
第二,申时行。张居正的继承人,他的名气远远比不上张居正。书中摆出这样的观点:他并不是无能,而是很多时候能够防患于未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其实就是他的功劳。这使我想起扁鹊说他的大哥、二哥医术都比他高明这个故事。我们看历史,总是去看那些大事,去看人们怎么处理那些大事。其实有很多小事在没发展成大事前就已经被解决。
第三,关于海禁。海禁的原因是海上贸易会繁荣沿海,跟内陆造成贫富差距,破坏小农社会。中国历史上一向是削富而不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