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一本由里尔克(Rilke Rainer Maria)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元,页数: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精选点评:
●读过的最受益的书 谢谢里尔克
●坦诚谦逊和蔼又恳切。
●关于痛苦, 孤独, 事业.
●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充满力量的宏大的世界,不局限于斤斤计较的沉重与自怜,而是努力脱离出来,以异于常人的目光审视熟悉的现实。你得到的东西也许永远都不是你真正选择的,但没有人妨碍你在一顿螺狮粉晚餐期间再选择一块蓝莓芝士蛋糕让自己“苦”中作乐。这世上本就没苦痛之事,肉体统统接受下来都是可以的,希望留下的是一颗永不苍老的心脏。
●想找个能一直用手写体通信的人
●有解惑的实际功效,不是三两天就能领悟其思想精华的,还是比较适合在困惑时阅读。
●决定自己买一本。借的这本真真很旧,全是勾画,有人在旁边写这页纸让他想哭。
●太好,读过很多遍
●本来坚决五星的,但是冯至翻译的真的挺烂的,真的挺烂的,真的挺烂的(忍住吐槽N字)。里尔克这些书信写得非常真挚,就像写给年轻的自己。他的身上有一种近乎女性特质的温柔和男性的清醒。还有一种单纯的对于乐观的信念。
●话说里尔克是我当初读的第一个外国诗人。这本事很薄,挺好的。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一):爱与寂寞的经典
有意思的是,从高中到我研究生毕业,失恋的朋友总要向我引用其中的经典语句“学会忍受和扩展你那广大的寂寞”,我自己在火车上和飞机上读过,身边坐了看起来正在和另一半怄气的女生,无语地望着舷窗下的云海。。。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二):罗丹选择了雕塑,里尔克选择了诗歌
里尔克的那本书《十封信》之所以推荐,就是针对青年人的迷茫,解答得非常到位。
里尔克是奥地利人,法国雕塑大师处知道了艺术的技法,如何把思想里的美延伸到作品里。艺术是什么了?艺术是人类创造的表达自然之美之情之真的工具,语言也是并列的一种,罗丹选择了雕塑,里尔克选择了诗歌。。。一切都是相通的,科学也是,现代科学是格物致知,和艺术文化并不冲突,但和伪劣谎言阴暗对立。
那些嘲笑80后的人很无知,就是我说的那些不去思考的人。他们一点不傻,一点不是无理想或物质化,他们是被骗着长大的,所以抱着一种什么都不在乎的态度谨慎地在这个变动的世界里求生。呵呵,生命都是向阳的,埋没不了的,每个人生下来,心灵深处就存在着的。。。宇宙碎片,我这样叫它。它总会苏醒或发出一些光芒的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三):难得的好书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看书。所谓哲理不过只是胡说八道,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为什么我要听你胡说八道?小说更不过只是编个故事骗骗人。除非作者的文字好一点——不,要很好——才有可能吸引我。
虽然隔着翻译这一层在我看来永远不可能逾越的屏障,但读完这十封信,“唇齿留香”。信中的很多句子我一读再读,细细回味,默默成诵。
一些我很喜欢的句子:
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
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艺术家是:不算,不数;
若是你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
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
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广大;......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诚挚的谐和,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么转变,都无须更改;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四):一种确认
里尔克真的是太好、太温柔了。在他的温柔里又潜伏着一种力量,柔韧明亮,像极了他所珍视的晚风、田野、月亮、植物、春天。他或许是在安慰一个有野心而为自己寂寂无闻而焦躁的年轻人,但我想他其实应该也是在安慰自己,梳理自己的思绪(我爱“梳理”这个词,这在这里用再恰当不过,女子的长发要是久了不梳,就会四处打结,失去光洁的表面与肌理),因为思绪只有在表达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磨砺,也只有在语言的浸泡下才能得以保存。更何况,表达代表了一种紧迫与必需,只有经过这二者检验的思绪才具备价值。正如只有经艺术家费力表达之后,金铜模型才会焕发美感。当我们凝视艺术作品时,切勿忘记它们诞生的过程。在一个愈加静止与封闭的时代,行动成为隐形的价值。
里尔克教会了我什么呢:对神意的理解。我曾经有过几次被神意触碰的瞬间:在某个教堂听到祈祷诗时,在健身房听到leonard cohen的suzanne时,大学时读到宙斯化身为一场金雨,来到伊娥身边时,在玉佛寺看见那尊莹润有光的玉佛时。(写下这个句子,我又想起在剑桥小河上漂来的一只小木舟,午后的阳光里垂柳镀成金色。)我对未知的神意,从有芥蒂的疑惑,过渡到了友善的疑惑,而里尔克却叫我问自己:如果神不是最后到来,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或许我勾下这些句子,任由里尔克用温柔的锉刀在我心上刻下这些文字,只因为我心上早已有这样的印痕,他的话语是一种确认,是对内心的确认,是智力的自然生长。然而,我的确需要这样的力量。需要他告诉我,我与内心深处的对话值得进行。我知道如今我尚未被虚无侵蚀,浑身充满意义,是因为我还有力气挖掘深处,我还有时间等待。
世界向我们发射的问题太多,我们只能捡拾射向心脏的问题予以回答。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五):像樹木似地的成熟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跟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詩人卡卜斯通信,這些一百年前的書信,談及有志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如何透過深沉的自省,以及思考自身與世界的關係,堅立在作家孤獨的路途上。我多麼折服於里爾克的深沉和善意,對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發出這些源自內心的勸告。如果你矢志在這艱難的社會裡成為作家,如果你仍為寫作的志願而猶豫,這些收錄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的片語都會對你有益:
>關於理由<
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深處,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死去。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
>關於內省<
你把你的詩跟別人的比較,若是某些編輯部退回了你的試作,你就不安……你往外看,是你現在最不應該做的事。只有唯一的方法,請你走向內心。
>關於必須<
一件藝術品是好的,只要它是從「必須」裡產生。
>關於形式<
先回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它們是最難的,因為那裡聚集大量好的或部分精美的作品流傳下來,從中再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則需要一種巨大的熟練的力量。
>關於渲染<
(談到當時享負盛名的洽特.德美爾(Richard Debmcl))在他的性的感覺中有一些狹窄、粗糙、仇恨、無常、沒有永久性的成分存在,減低藝術的價值,使藝術支離晦澀。這樣的藝術不會沒有污點,它被時代與情慾所渲染,很少能持續存在(多數的藝術卻是這樣)。雖然我們也可以享受其中一些卓絕的地方,可是不要沉溺失迷,變成他世界的信徒;他的世界是這樣無窮地煩惱,充滿姦情、迷亂,同真實的命運距離太遠了(這叫我想到黃碧雲以及模仿她的作家)。
>關於寂寞<
你身邊的都同你疏遠了,其實這就是你周圍擴大的開始。如果你的親近都離遠了,那麼你的曠遠已經在星空下開展得很廣大;你要為你的成長歡喜。
>關於忍耐<
不能計算時間,年月都無效,就是十年有時也等於虛無。藝術家是:不算,不數;像樹木似地的成熟,不勉強擠它的汁液,滿懷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風雨中,也不擔心後邊沒有夏天來到。夏天終歸是會來的,但它只向著忍耐的人們走來(這是我最愛的一段,沒有比樹的比喻再貼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