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5-17 02:05: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精选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是一本由[奥] 莱内·玛利亚·里尔克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精选点评:

  ●要与孤独相亲。 在寂寞中拓宽你的人生。

  ●里尔克的信也写得异常优美和哲理,对写作和生活的看法很积极。只是这本后面注水,三分一是译者的东西。

  ●温柔而深沉

  ●读后感可用一组成语来表达:一气呵成、心潮澎湃。记得里尔克的十四行诗里的最后三行“若是尘世把你忘记,就向静止的地说:我流。向流动的水说:我在。

  ●善良的诗人多么让人爱啊,笔下的每一夜都静得深沉。

  ●这本除了书信之外,更吸引我的看点是冯至的翻译,还有附录部分摘录了里尔克的诗以及冯至的文本。就像里尔克说诗歌不是感情,而是经验。所以他执着于生活中的物还有每个微小的瞬间,冯至的感触不仅仅是文学的共鸣,还有生活里的心绪。我对文学和物之间关系的留意也在这里找到了一些共鸣。

  ●地铁读物,里尔克真是旷百年一遇的灵魂

  ●3.5 又美又拗口,里尔克负责美,冯至负责拗口。

  ●爱未启蒙,苦难未被认清,纯粹的诗人生活依旧忠诚又严肃、寂寞又勇敢。

  ●3/10 里尔克的温柔真是夜晚的一针定心剂。世上一切的信都是常读常新。继前次读起刚好是第八封,那之前曾看到正午征友的一位朋友说,在一个睡不着的晚上原原本本地抄过一遍。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一):尼尔 律内

  想必大家对尼尔律内应都不陌生吧?

  现在你该读《尼尔.律内》了,那是一部壮丽而深刻的书;越读越好像一切都在书中,从生命最轻妙的芬芳到它沉重的果实的厚味。 你将要得到首次读这本书时的大幸福,通过无数意料不到的惊喜仿佛在一个新的梦里。可是我能够向你说,往后我们读这些书时永远是个惊讶者,它们永不能失去它们的魅力,连它们首次给予读者的童话的境界也不会失掉。

  但它的中文版翻译真的是一言难尽。

  所以我自己动手重译了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山海文局,正连载更新中。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二):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

  我还能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 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的孤单。 像树木似得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 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 昼间泠泠有声,夜晚的声音更为清澈,这里的夜色广大而星光灿烂,习习拂着轻风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 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我们都是寂寞的 ,人能够自欺,好像并不寂寞,只不过如此而已,但是,那有多么好呢 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这种寂静必须是广大无边的,好容许这样的风声风势,得以驰骋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三):这十封书简就像迷茫时的微光,照亮了许多青年人的迷茫

  14岁的贝壳用画笔抵着额头,问我:“妈妈,你以前的梦想是什么?”“我像你这么大时,梦想是成为一个诗人。”“那你实现梦想了嘛?”

上面是今年暑假时14岁贝壳问我的问题,当时的我并没有回答。

是啊,我实现梦想了嘛?我也在问自己。

我像贝壳这么大时,爱读诗,尤其是夏日的傍晚,总觉得是属于诗歌的时光。 那时候我读席慕容,读舒婷,读海子、读北岛,到大学时,第一次读里尔克的《秋日》——

主啊!是时候了。 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当然,青春期的苦恼不止于此——升学的压力,兴趣的兼顾,友谊的善变,未来的梦想,额头上消不下去的痘痘……这些都让贝壳觉得艰难又孤单。

这些青春期的愁苦与生长,不得不去担当的责任和误解,我都明白,但却不知道如何安慰。 这时候,幸好还有这本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我可以用来告诉贝壳,你的这些困惑和烦恼啊,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这本书里的十封信是里尔克在他三十岁左右时写给一个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在信里,他谈论诗和艺术,谈论爱与寂寞,也谈到严肃和嘲讽,悲哀和怀疑,谈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些啊,都是青年人心里时常起伏的问题。

这十封书简,就像迷茫时的微光,照亮了许多青年人的迷茫。

关于阅读,里尔克说——

我们只在那些书中享受日深,感激日笃,观察更为明确而单纯。对于生的信仰更为深沉,在生活里也更幸福博大。

关于孤独和寂寞,里尔克说——

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 我们都是寂寞的,人能够自欺,好像并不寂寞,只不过如此而已。 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

关于生活内外的苦恼,里尔克说——

我所能说的,还依然是我已经说过的话: 还是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 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 请您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关于职业,里尔克说——

你也许在任何一种现有的职业里都会感到,甚至纵使你脱离各种职务,独自向社会寻找一种轻易而独立的接触,这种压迫之感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减轻。 但是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恐惧悲哀。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

关于艺术与创作,里尔克说——

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必须”的创造。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 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艺术家是:不算,不数; 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到来。 夏天终归是会来的。

关于爱,里尔克说: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 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予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请原谅我引用里尔克的原文(冯至的译文)太多,除了原文我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这些文字就像在心里一直藏了许久许久,可在没有看到里尔克的这本书之前,我竟不知道自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生活。

就如冯至先生在序言开头所说:

“第一次读到这一小册书信时,觉得字字都好似从自己心里流出来,又流回到自己的心里,感到一种满足,一种兴奋。”

他不禁读一封,便翻译一封,为的是寄给不能读德文原文的朋友。因为他相信这些信不仅只是里尔克的一时兴起,也不仅只是回答“一个”不相识青年诗人的疑惑,更多的是里尔克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仿佛在抚摩他过去身上的痕迹。

同时,冯至先生在序言里更详细地阐述了他翻译这十封信的意义:

“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点与其说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因为后者比前者更漫长、沉重而更有意义。”

又何止是青年呢,我想每一个迷茫的人,都能在里尔克充满诗意、安静的语言中感受到力量。

所以,亲爱的贝壳,在你人生中最重要的这个阶段,我要把里尔克这本书里我最想要说的一句话送给你:

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的一切疑难,要多多忍耐。

同时,还有一句我最爱的里尔克诗,送给二十年之后的你。

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8.7[奥] 莱内·玛利亚·里尔克 / 2018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四):给“你”写信的里尔克

给“你”写信的里尔克

  赵松

  里尔克神话与文本宇宙

  里尔克是西方现代重要诗人中的一个特例。在其众多推崇者那里,他写下的所有文字都有着“福音书”般的光辉和意义,于是就有了“里尔克神话”;而在晚近的研究者看来,这种“神话”对于理解里尔克只会产生庸俗的误导,里尔克的卓然独成,关键在于他与西方传统诗学和现代诗学的双重疏离,甚至包括其诗学的内在不一致性和矛盾性。

  在里尔克的诗里,几乎看不到传统的传承性以及跟现代的关联性。正如学者刘皓明所说的:“要了解他作品中名词、概念、意象等的意义,人们只能从他自己的写作中寻找旁例和关联,而且在其书信日记与正式作品之间,意象、想法和概念的确是流动性的,具有高度的互明互解性……作为诗人和作家的里尔克最了不起的成就在于……他以几乎可以称之为浩瀚的写作数量、特别是数量庞大的书信,创造出了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文本宇宙,迫使学者和读者必须几乎完全在这个宇宙内收集解读的证据资料。”

  作为现代作家中“最勤奋、最多产、最擅长的”书信作者,里尔克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它们不仅对解读其诗学至关重要,甚至有很多本身就是“作品”。在里尔克的“文本宇宙”里,书信就像其人生舞台上层次丰富不断变幻重叠的背景,跟其创作构成了紧密的互文关系。《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交织的火焰:三诗人书简》和《谁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这三本书信集,虽不足以一览里尔克书信全貌,却能让我们体会到他中、晚期的思想、诗学的变化,更容易进入其“文本宇宙”,而不会迷陷于那些“神话”。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

  文学青年卡卜斯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刚进入创作成熟期的里尔克。但《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里这十封书信之所以那么的富有感染力,恰恰在于其目的并非谈论写作,而是讲一个人何以真实存在,为什么“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如何能“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

  从第一封信开始,你就知道,这不是写给卡卜斯一个人的,而是写给所有想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甚至就是写给你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而又说得出的;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信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过的空间;可是比一切更不可言传的是艺术品,它们是神秘的生存,它们的生命在我们无常的生命之外赓续着。”

  里尔克知道你的困境,“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道理就这么简单。

  他提醒你不要被“暗嘲”的习气所支配;“尽可能少读审美批评的文字,——它们多半是一偏之见,已经枯僵在没有生命的硬化中,毫无意义;不然就是乖巧地卖弄笔墨,今天这派得势,明天又是相反的那派。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没有比批评更难望其边际的了。只有爱能够理解它们,把住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他告诫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

  极少有人能像里尔克这样,以非同寻常的坦诚和耐心为一个年轻人解析那些关乎生命存在的重要话题,并留下那么多纯净深刻而又令人不能不为之感动的语句。即使是多次谈及的“忍耐”,他也会尽可能地将对它的探讨推向更高级的精神层面:“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你想,如果春天要来,大地就使它一点点地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最少量的工作,不会使神的生成比起大地之于春天更为艰难。”

  远离尘世的孤独言说

  里尔克只活了51岁。1921年到1926年,是其生命的最后时段。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胃病时常令他苦不堪言,他能用以与之抗衡的,唯有阅读、写作和穆佐城堡的寂静。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走出了近十年的创作枯竭期,抵达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写出了《杜伊诺哀歌》和《致俄尔甫斯的十四行诗》。正像奥登所说的,“他对一切做出了交待”。

  在朋友为其租下的瑞士瓦莱州山区的穆佐城堡,他不仅写出了最好的作品,还留下了大量的书信,《谁在此时孤独:里尔克晚期书信选》即是对它们的精选。这些书信让他保持了与外界的联络,为其孤独的写作提供了某种平衡。作为“文本宇宙”的组成部分,它们还是他酝酿思想与灵感的渊薮,以及解读其作品的重要线索藏匿之处。

  在这些仿佛无尽戏剧的书信里,里尔克始终坦诚而又严肃,没有任何敷衍虚浮之词。他非常清楚,自己负有艺术精神的导师的责任,因为“我们时代的厄运之一,乃是时代潮流迅猛湍急,正将这类内心的自白……卷至已被无数伪劣和功利的半吊子产品所淹没的公众之前,当真正的佳作随此浪潮漂向公众时,人们却没有时间和能力,对真品给予应有的关注并予以接受,因为人们更喜欢耸人听闻的或简单诱人的东西。”

  尽管他也曾因写信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宣布要戒信一段时间,但实际上只要有空,他仍会集中偿还“信债”。即使是给陌生人复信,在他也是必要的义务,哪怕他“正一筹莫展地面对生命最紧迫的要求。”更不用说对那些年轻人了,因为他们“大多是革命的,他们走出国家这座监狱却找不到任何方向,于是逃向文学,创作迷醉和尖刻的诗歌。我该告诉他们什么?该怎样安慰他们绝望的心灵,怎样塑造他们难以定型的意志,它在时代风暴的强制下接受了一种借来的、纯属临时的性格,现在他们身上装着这样的意志,如同一种陌生的力量,但几乎不知道如何运用。”

  如果说他的写作是不断向上生长的树梢和结下的果实,那么他的写信则就是向泥土深处延展的根茎。而他用以写信的言语,也必然属于他“今后必须打造的一切言语”中的一部分,“全是以不可言喻的窒碍为材料做成的……自然是沉重的,坚实的。”因为对于他来说,“最难的事,莫过于说些轻松、随便和讨人喜欢的话,以此抛头露面。”

  最后的火焰

  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父亲不会想到,自己在1925年写给里尔克的问候信,竟会在一年后引发三位诗人之间产生那么热烈、复杂而又微妙的思想碰撞与情感交织。《交织的火焰:三诗人书简》,则正是与之密切相关的现场证据。

  火源是茨维塔耶娃。她才华横溢、充满激情,视诗歌高于一切。但她如此迅速地将对里尔克的仰慕转变为爱情,却有着复杂的背景:一是传统的俄罗斯被革命颠覆了,她成了流亡者;二是她跟帕斯捷尔纳克的恋情因后者不愿伤害善良的妻子而陷入僵局,她很失落;三是她始终渴望着爱与诗的充满激情的应和与融合。应帕斯捷尔纳克的请求,偶像里尔克给她写了信,瞬间就引燃了她的激情,她爱上了里尔克,因为诗,里尔克在她心中就是诗国之王,也因为帕斯捷尔纳克——她要让他看到,她能赢得诗国之王的爱情。果然,帕斯捷尔纳克随即陷入了沉默,不再跟里尔克通信。

  “在您之后,诗人还有什么事可做呢?可以超越一个大诗(比如歌德),但要超越您,则意味着(也许意味着)去超越诗。” 她是如此的大胆、奔放、无所顾忌,里尔克也无法抵挡。在持续升温的书信里,茨维塔耶娃将其激情与天才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命正走到尽头的里尔克被她点燃了。向来克制的他在信中坦承,他已被她“强烈地控制了”。他的感情就像最后的炭火,在病痛所带来的不安阴影里燃烧着。只是她并不知道,这是里尔克生命中最后的火焰。她恳求跟里尔克见面,最后时刻又拒绝了他,这是必然的。因为这场烈焰般的遭遇激情是她的一个近乎完美的诗的梦,她怕见过即醒。她不知道,在里尔克,这是最后的爱之梦,他先醒了,在沉默中等待着死神的怀抱。

  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一本书信集,能以如此独特的状态,为我们呈现出三位伟大诗人那样强烈而又丰沛的激情与诗意,包含了那么多的渴望与想象,同时又是那么的纯净。他们身陷各自的极端困境里,却又竭尽所能地以文字与爱的火焰给予彼此光亮和温暖,而所有绝望的时刻,又都被他们小心地藏在心底,以沉默的方式。

  ——————————————————

  (刊于《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11月24日)

  ——————————————————————————————————————

  赵松作品:

  《积木书》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53763/

  《最好的旅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74823/——————————————————————————————————————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