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摘抄
日期:2021-01-26 23:3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摘抄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是一部由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执导,路易多·德·朗克桑 /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本杰明·乌策拉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一):德军的素质

  导演选取德军占领卢浮宫的时段,叙事主线讲述卢浮宫及如何在德法两位主角的努力下保存下来;但影片更核心的内容是导演对卢浮宫及文物本身、德法关系以及苏俄二战境遇的个人观点表达!在他眼中,卢浮宫本身就是欲望和权力的外化,与战争无异;贝当政府的苟全倒戈保全了卢浮宫,但东线的苏俄却遭了秧,于是导演顺便吐了个槽。导演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历史,本身就试图通过间离手法传达自己的态度……如果本片没有跟上导演的逻辑和表述,容易看迷糊。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二):一场权利和艺术的对话:论博物馆的暴力掠夺

  这部电影就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围绕着德军占领的罗浮宫,通过导演、拿破仑、占领时期的法德军官以及罗浮宫里的鬼魅幽灵。探讨着权利、政治和艺术的话题。博物馆是典型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赤裸裸的权利产物。世界知名的博物馆里的藏品大都通过巧取豪夺的非正当手段取得,台北故宫博物馆除外。就如片中拿破仑的出现,罗浮宫的艺术珍品,也都是法兰西帝国的战争胜利品,所以德军纳粹没有大规模的掠夺罗浮宫,还要感谢那位爱好艺术的独裁者。如果是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的话,估计蒙娜丽莎的微笑就呈现在冬宫了。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三):突破界限

  资料使用,部分实拍,情景再现,论及战争,论及艺术,论及哲学。搬演的拿破仑握着你的手,一把把你扯进历史,他代表战争,另一个搬演的画中女孩则代表自由平等博爱,口中念叨的永远是自由平等博爱。

  双视点,摄影机拟人化(摄影机活了,直接对资料片里的德国人提问,让他二人进屋坐下来倾听,回答,手法真尼玛绝,死人张嘴了! 两人墓碑各自出现其中!结尾是两张空空的凳子! ),轮船事件贯穿全片断结构打节奏,讲述上打破时间空间,视听语言方面极大突破,解说词叨逼的比较烦,童声合唱非常精妙,结尾的红蓝白三色印象深刻~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四):冗长的跋涉

  这类思辨型电影很容易丢失色香味,陷入干巴巴的分析和说教。象征和隐喻是有的,但也皱皱巴巴,流于表面。

  但我还是爱看它,它的有趣在于延续了俄罗斯对文明,对人类历史特有的凝视。

  俄国人永远比欧洲其余各国人更关心热爱欧洲,他们的眼里永远遥望着一种宏大的欧洲历史命运,却并未在此过程中丢掉自身的独特性,反而神奇的淬炼出更加精纯的俄国民族特质。从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莫不如此。

  一面是大革命的自由空想,一面是铁与血的意志,欧洲乃至全世界将在这左右两种力量的拉扯下继续蹒跚而行。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五):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这部作品,除了在美学上有着非常考究的设计,对影片拍摄形式也有着大胆的尝试,用超现实手法尝试运用于纪录片,无论是画幅的改变还是历史人物的再现,导演不止为了个人风格化的技术要求,更多的则是在探讨战争之下人类文明的走向,卢浮宫如何在拿破仑的掠夺下汇聚无价之宝,在二战不抵抗下免遭涂炭,而反观当时苏联冬宫境遇形成明显反差,在去政治和意识形态下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具有足够的高度及宽度,而正是在这种视角下,所有无论是拿破仑、希特勒还是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所有个人的命运都显得微不足道。大师级的美学形式以及哲学深度,在形式及内涵上都达到了令人仰望的高度。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六):【图文影记】索科洛夫攻占的卢浮宫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是俄罗斯大师级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最新作品,在201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大获好评,场刊评价高达3.7分,位列第二。

  影片中的卢浮宫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七):卢浮宫

  一部索科洛夫“玩尽花招”的高逼格违记录神片,突破了电影既定的常规框架,时虚时实的穿梭于过往与现实之间,甚至以一种超现实奇妙的还原手法将历史并入现实,利用丰富的素材和画幅变化,插入许多泛黄老旧的照片和影像追溯历史。

  片中有两处极富创意的构思,并未现身的索科洛夫和走入卢浮宫的拿破仑游魂产生的对话和动作牵引,最后打破时空的间隔,直接和当年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交流并告知他们将来的人生走向和结局,让人眼前一亮。

  索科洛夫带着讲解、探究和思辨意图的自言自语贯穿全片,对历史做了一个教科书般的实验普及,和见证人民陷入人间地狱的苏维埃俄国东宫的的悲惨命运比起来,逃过一劫的卢浮宫实属庆幸,历史作为前车之鉴,更能体会到自由!平等!友爱!的意义和价值。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八):人性超越时空

  喜欢旁白的俄语好喜欢(虽然俄语作为一门语言并不好听,但是就是有种莫名的喜欢)

  感谢HKIFF让我花25港币看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电影 电影本身讲述了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情节 引人深思的是强硬的俄语独白 作为一个俄罗斯导演把不设防的巴黎作为大背景与抵抗的布尔什维克对比 尤其谈到无名的尸体被扔进万人冢 被敌军围困时母子第二天被吃掉的惨状 让我想起了同样是战争时期的长春围城

  并且 纳粹高官的保护行为 其实会不会是人性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也就是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性的要核 (和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保留伊斯兰权力象征的阿尔罕布拉宫有同样的考量)

  “旧世界仍会影响后人发动巧立名目的战争”

  “卢浮宫是关于人的博物馆”

  “如果这些肖像活着,能不能帮现代的我们预测未来”

  包括作者最后对结局的引入 有一种长远的 超越时间限制的想象 功德会被铭记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九):拿破仑的幽灵游荡在卢浮宫

  这类题材的电影最怕平铺直叙,自信满满的索科洛夫自然会另辟蹊径。虽然没有采用《俄罗斯方舟》中历史性的一镜到底,但仍然让历史伟人的幽灵(在本片中是拿破仑)作为导演诉说着家珍。也许只是因为导演是俄罗斯人,所以开篇顺理成章地以自己祖国的历史为切入点。托尔斯泰、契诃夫等等,十九世纪过来的大师们在同一时期睡着了,父辈们沉睡了,怎么也叫不醒,醒着的年轻一代诉诸暴力。通过“ppt”,旁白,为数不多的几个角色,将卢浮宫的历史,尤其是德军占领时期的情况,以及二战前后的德国、法国、苏俄情况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没有卢浮宫,法国还是法国吗?”拿破仑的幽灵游荡在他自豪的卢浮宫,说艺术才是他战争的目的。借用角色若亚的台词,“一派胡言”,你把艺术品聚集在在一起,你知道它不会毁于战火?还不是要藏在各地的城堡里。如《俄罗斯方舟》一样,电影成了一种对历史的溯源考察和思考,人类的历史充满了沧桑,索科洛夫视角中的悲悯和忧伤是人之常情。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十):真实的历史,藏在肖像画里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支起了历史、被扮演的历史、导演视角这一独特的三角结构。导演一方面“叙述”真实,一方面“扮演”真实,一方面又以电影的方式“宣判”剧中真实人物的命运——这一行为被剧中人嗤之以鼻。事实上,没有人能获知历史的真相,但索科洛夫创造了纪实电影中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真空密室,在那里,人物被告知他们自己的命运。

  当然,结构之外,他讨论着艺术品真正的价值,艺术品并不是供人欣赏的客体,恰恰是叙述故事的主题。索科洛夫一开始就说:“我若从未窥见前人的眼睛,将会成为何许人?”在肖像画中,历史才获得被讲述的机会。影片不断把焦点投向肖像画中一双双深沉的眼睛,真实的历史就藏在那些目光中。

  而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庇护着历史的见证者们。

  卢浮宫珍品在“极危险的巧合”中被保护下来了,相比那些在二战炮火下抑或各种人祸中消亡的俄罗斯艺术品而言何其幸运。导演借此类比回到自己的文化背景中来,也拓宽了影片探讨的深度与广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