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的卢浮宫》是一本由蒋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 16开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的卢浮宫》读后感(一):科普类的小图书
对于没去过卢浮宫的,特别是对于欧洲艺术史没有深入了解的人,这本书很适合你,既是卢浮宫重点佳作的导览,也是欧洲艺术发展脉络的普及。作为一个在法国呆了十几年的文化人儿,蒋勋在艺术之外,其实最想跟我们说的就是“美”是用来细细品尝,而不是用来填饱充饥的。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当然,他也知道很漫长,需要文化的积累,需要生活的阅历,更需要社会氛围的营造,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所以作者在序言中就说到,法国国王佛朗西斯一世邀请达·芬奇晚年前来法国定居,这就是看中了达芬奇的到来,能够为城市乃至国家带来不一样的文化氛围,这么看,他带来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种精神,所以法国国王认为他即便是“外援”,也要大胆借来用。我想,对“美”的欣赏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便很漫长,但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蒋勋的卢浮宫》读后感(二):书背后的艺术逻辑
第二章 埃及 【神秘而庄严】
书记坐像
荷鲁斯立像
Wahibre石雕蹲像
拉姆西斯二世
狮身人面
书记夫妇像
木雕夫妇像
哈托女神与塞特一世
拉姆西斯三世石棺
托勒密法老王
阿肯那顿像
纳拉姆辛胜利纪念碑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
亚述帝国人面牛身城门石雕
波斯彩砖城墙与弓箭手
第四章 希腊艺术与罗马艺术
帕特农神殿浮雕
米洛的维纳斯
萨摩色雷斯胜利女神
战士雕像
【希腊石雕在公元前5世纪时期的气质优雅静穆。到了公元前2世纪左右大希腊化时代,随着希腊各城邦的兼并战争,到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的统一欧亚非三洲,人体雕像出现一种动态力度的表现。】
罗马时代阿波罗
罗马奥古斯都皇帝石雕
【希腊时代倾向完美理想的人体典范,在罗马时代多了一点点世俗现世的写实气息。
把政权和神格结合,为实际政治目的服务,希腊原来理想化的人体美学也到此结束。】
【关于埃及和希腊时期的艺术区别:“也正是学者所说:埃及人只懂站立,到了希腊才学会稍息。”】
第五章 中世纪艺术
圣母受孕·耶稣受洗神龛
【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长达一千年间,艺术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基督教《圣经》。
这一类艺术,不强调个体写实特征,用象征而且概念的形式引导信徒全心崇敬神,虽然不容易受艺术上的肯定,但也自有历史上一定风格的存在价值。】
乔托《圣痕显现》
安吉利科(圣母加冕图)
波提切利(维纳斯与三女神)
乌切罗《圣罗马诺战役图》
【绘画摆脱中世纪唯一宗教题材的限制,有了表现历史、表现当代现实的可能。】
达·芬奇<蒙娜丽莎>
【关于米开朗基罗的风格转变:
后期大刀阔斧之粗旷刀法的表现。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转变过渡到巴洛克艺术的关键人物,他使具象的视觉艺术提升到哲学性抽象思维的层次。】
拉斐尔卡斯蒂廖内肖像
【文艺复兴的肖像画在拉斐尔的时代,更倾向于捕捉个人在时代中的角色的特征。】
提香(田园音乐会)
委罗内塞《迦箪的婚礼)
【威尼斯画派:
不同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和罗马,相较之下更倾向于商业消费文化的现实性,倾向于华丽物质与感官的享乐追求。】
卡拉瓦乔(圣母之死)第七章 佛兰德斯画派
【颠覆了教会对宗教人物的美化,这使他常常与教会发生解读上的冲突。
第七章 佛兰德斯画派
【包括今天比利时、卢森堡以及荷兰一部分在内的佛兰德斯画派,在15世纪以后发展出不同于欧洲南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形式,以油画为材料,趋向于精密的写实主义。
油画之前,大多画家在画”蛋彩画“或”湿壁画“】
凡爱克《罗林总管圣母图》
昆丁马西斯《钱商及其妻子》
第八章 西班牙画派
穆里罗《小乞丐》
里贝拉《瘸子》
【将宗教信仰写实生活化】
第九章 荷兰画派
【写实风格】
维米尔《花边女工
伦勃朗《示巴出浴》【伦勃朗是在是运用”明暗对比法“的高手】
第十章 日耳曼画派
【严格的写实风格】
丢勒《自画像》
第十一章 法国画派
【法国画派概述:
法国绘画艺术早期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特色,14世纪前后,夹在北方佛兰德斯(精密的写实主义)与南方意大利(华丽)两种美学的影响下,法国画家吸收了两方面的长处,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
16世纪,弗朗索瓦一世极力推崇意大利文艺复兴,因此,法国的绘画一度完全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典范。
18世纪,法国路易王朝时代,崇尚华丽享乐的巴洛克风,特别是后期洛可可美学的纤巧细腻,形成一种特殊的法兰西宫廷美学。
19世纪是法国艺术的高峰,大卫和学生安格尔建立新古典主义,成为全世界美术学院派的基础。新古典主义,以法国古典主义大师普桑为师,人物姿态和建筑风格都有早期希腊特点,但新古典主义也特有精致和完美之风。
新古典主义之后,崛起了浪漫主义,代表人物是德拉克洛瓦和籍里柯。
19世纪50年代,浪漫主义又为后崛起的写实主义取代,巴比松花开的米勒、柯罗,都以法国现实生活中的农村与自然风景为主题。】
【当时北方弗兰德斯画派的传统,以精密的写实主义来刻画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用以传达深沉的基督教新教信仰。】
乔治德拉图尔
普桑
【代表法国17世纪对南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崇拜与向往,普桑精心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古典主义,理性精神。
普桑的画作不纯然是视觉的欣赏,也同时是古典的阅读,”阅读“包含了古代经书的文字,也包含了古代建筑与雕刻的整套人文内涵。
大卫、安格尔、卡诺瓦
【大卫最重要的作品,革命前的《马拉之死》、《贺拉斯宣誓》,以及革命后的《加冕图》都在卢浮宫,是了解法国走向19世纪美术最关键性的人物。
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浪漫主义相信人性的价值在于超越自己生命的难度,艺术中歌颂的英雄并非真正的英雄,每一个人在困境中的自我完成都可以是英雄行为。
没有巴洛克的华丽,没有洛可可的纤巧,没有新古典主义的优雅,籍里柯以最粗犷的笔触在画布上撞击出人的身体在大灾难中求生存的伟大力量。】
巴比松画派的写实主义的作品,已经是卢浮宫收藏品时间的下限,许多米勒与柯罗的作品已经在卢浮宫对面的奥塞美术馆展出,这是接续卢浮宫的另外一个巴黎最重要的美术馆。
所以,故事继续在奥赛。
《蒋勋的卢浮宫》读后感(三):慢慢走,欣赏啊!
看完此书,我感觉虽然所有的艺术各有各的特点,但其内涵都是相通的。
看美术作品和看文学作品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要看作品的整体意蕴,作品的主题,作品的风格,作品的题材,作品的艺术手法,尤其要关注的是作品的细节。只是表现的手法不一样,文学用文字,美术用光影色彩。若要写的好或画的好,同样需要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表现,比如拉斐尔的《卡斯蒂廖内肖像》,拉斐尔用惊人的丰富层次来表现画中男子服装的灰色丝绒的质料,画出了柔软的丝绒在光线中富于变化的质感,从浅灰的白色反光,一直到深灰色,层次的复杂细腻令人叹为观止。再比如拉图尔的《木匠圣约瑟》中,小耶稣的左手,透过烛光手掌与手指之间的透明度掌握到惊人的准确。对烛光的应用独树一帜。《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在嘴边四周荡开,如同水波颤动的光,如此喜悦平和。配着后面梦幻般的背景,又似乎如此的深不可测。蒙娜丽莎的神秘正是因为她不只是生理形貌上的肖像,更是内心世界神秘的探测。如同文学作品,作家总是要展现作品的精神内涵,每件作品都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整本书介绍卢浮宫的作品,是分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埃及、米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艺术和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佛兰德斯画派,西班牙画派,荷兰画派,日耳曼画派,法国画派这些部分组成。
作者说:美是奢侈,因为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从贪婪地狼吞虎咽,慢慢转变为看一件作品,感受一件作品,心中只被这一件作品充满,有共鸣,有满足,有喜悦。”这句话提醒我,享受美,可以慢慢来,不急!
作者说“美,只对自己看到的充满感谢,不会计较看不到的部分。在卢浮宫,给自己最大的提醒就是—不要计较错过了什么。”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蒋勋的卢浮宫》读后感(四):带上这样一本书,感受卢浮宫
蜜月跟老公来了一场欧洲4国13天的旅行。就像蒋先生在前言里面说的“小跑一族”一样。美国人跑完日本人跑,日本人跑完新加坡、台湾跑。如今轮到我们中国大陆人民跑。对了,还有韩国,呵呵~~能像蒋先生那样静静呆在卢浮宫,只为看一幅画,那的确是奢侈。但是能够有这样一次小跑的机会,我已经很开心了~~
去的时候并不知道蒋先生的这本书,确实有种卢浮宫3大镇馆之宝的草草观览。另外我很喜欢安格尔,所以重点看了看安格尔的几幅画。那样匆匆的行程,走马观花,确实有很多遗憾。特别是没能去到对面的奥赛美术馆看我更爱的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废话少说,还是说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
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写得真的挺浅的,就跟以前看的教科书一样,百度都能看到的知识,总看不透里面的关系。还要卖42元,太贵。读到后面渐渐有些改观。
自己在大学期间因为喜欢,看了不少艺术史的书籍。就像咋们的历史一样,只有历史数字、事件,但是没有内在的缘由。只是看着图片,觉得自己特别喜欢安格尔、拉斐尔、以及印象派的画。偶尔看到几张维米尔、卡拉瓦乔、提香的作品会有些感觉。但是,为什么都说达芬奇是大师,为什么大卫的美术界地位那么高。真心不明白啊!!而蒋先生的这本书,仔细看看,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
文艺复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人权意识的崛起。
在文艺复兴之前,神权是最高的。人权,那算什么。画作只能表达神,只能为教会所推崇的神,歌功颂德。而文艺复兴,画作可以画肖像了,可以画普通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变化!!
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出现?那是因为商人有钱了,在捐赠画作的时候,也希望将自己画上去。刚开始很小,慢慢的就变大了~
达芬奇为什么是大师?说实话,我觉得达芬奇的画作,不怎么好看啊......然而,达芬奇为绘画技巧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透视!例如人体解剖,肌肉与表情、动作的关系......后期那些写实主义,才有了科学的依据!从对绘画技法提升的角度,这是大师啊!画风流派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技法的提升,最基础的解剖,是任何一个流派都受益的!所以,这才是大家的大师!(这是我个人的见解哈~~)
大卫的美术界地位为什么那么高?这需要看看他所处的时代!刚好是法国大革命前后,他经历的法国大革命,在政治斗争中积极参与!政治地位拔升了其艺术地位!
大革命后,他为拿破仑画了《拿破仑加冕图》。其实就跟我们现在的什么艺术与政治是一样的,有了政权的靠山,大卫算是开了个皇家画师班,教出了安格尔等学生,成为了新古典主义的领袖人物~~
有政治背景,有给力的学生,还有鲜明的立场与几幅代表作品,大卫就被历史记住了!
还有卡拉瓦乔。以前是特别喜欢他的一幅《酒神》,那种细节与荡荡的笑容。而如今才知道,卡拉瓦乔的特点在于“明暗对比”的处理,突出表现主题;以世俗的眼光来描绘神的故事,如《圣母之死》。
以前那种单纯看东西是否好看的,不是评价画作的唯一标准,还有技法的提升、看问题角度的变化、政治的作用、技法的深入。
比如我特别喜欢的印象派。就是打破了传统作画以线条为表现形式,认为事物是由色彩与光构成的!
比如希腊雕塑相较于埃及,人不在是只知道站立,而知道了休息,有了立体透视的想法。米卡朗基罗的雕塑从早期细节的精细,到后期表现力量与肌肉动作之间的关系,那种粗糙的美。
比如希腊雕塑因为罗马帝国的侵占,渐渐不再是追求理想的人体美,而开始展现皇权。
比如最初因帝国的强势,带来巴罗克风格。随着皇室的沉迷声色,而出现洛可可风格(就像宋词之于宋朝一样)。这些是历史背景,带给艺术流派的一些影响。
等等等等
这本书,要说内容,并不高深。但是让我在看艺术、理解艺术的道路上,打开了另外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