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唐才子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2-05-20 02:06: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唐才子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唐才子传》是一本由(元)辛文房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3,页数: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才子传》精选点评:

  ●好书,每个人都是故事。

  ●看的是最古老的那本。定价六毛

  ●还是当年问凤老师借的...

  ●欲附风雅,必先觉前人之故事。

  ●辛文房眼中的“唐才子”果然包罗万象

  ●大唐帝國版才子名錄 翻著翻出了當刷寵物小精靈圖鑒的感覺 外觀 產地 屬性 秘技 進化階段 物種關聯……翻著真是愉快 不僅長見識 還喜感連連啊……

  ●这个书其实写得挺厉害的,尤其对照新旧唐书作者文集和年谱之后,短短几百字,人物抓重点立起来,有所谓弧度,有面向,写人物小传的编剧应该必备。

  ●那个序文特别好~

  ●八卦查阅参考,细究起来颇有文章可作,作者评述迂俗又泥于形式,画蛇添足

  ●唐是一个丰盈的年代

  《唐才子传》读后感(一):这评论决不能让腐女写啊

  cp太多了。

  无视我吧,我是来搞笑的。

  看到陆羽终生未婚突然八卦细胞萌发。

  翻阅全书找到他与两个人关系交好。

  一个女人,诗书才貌俱全,终身未嫁,到晚年还专程约陆羽来叙旧,叙旧没多久孤独终老郁郁死去。但是这个女人比陆羽大个得有十来岁吧,先按下不表。

  再一个,颜真卿。妈妈啊,这个就腐魂爆发了,两个人一生也就见了四五次,每一次必然在一起联句饮酒题诗互赠。。。。。。改天我得找找,颜真卿娶丞相之女时陆羽在哪,颜真卿战死时陆羽在哪,或者陆羽更早死的。。。。。。。

  如果陆羽爱的是那个姐姐,那太美好了,如果陆羽爱颜真卿,那更美好了。

  《唐才子传》读后感(二):唐有才子,无边风月(书摘)

  小时候学诗词的时候,老师常常会给大家讲一些名人轶事。比如说那个谁和那个谁在哪里遇到了几个歌女哈~那个谁的传世佳作是一篇离题的作文~

  《唐才子传》看着名字挺正经的,但实际上和《世说新语》有点像,记录了许多有意思的花边八卦。

  ○王勃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骆宾王

  后宋之问贬还,道出钱塘,游灵隐寺,夜月,行吟长廊下,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未得下联。有老僧燃灯坐禅,问曰:“少年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欲题此寺,而思不属。”僧笑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僧一联,篇中警策也。迟明访之,已不见。老僧即骆宾王也。

  ○孟浩然

  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维待诏金銮,一旦私邀入,商较风雅,俄报玄宗临幸,浩然错谔,伏匿床下,维不敢隐,因奏闻。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诏出,再拜。帝问曰:“卿将诗来耶“对曰:“偶不赍。”即命吟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

  ○李白

  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王之涣

  与王昌龄、高适、畅当忘形尔汝。尝共诣旗亭,有梨园名部继至,昌龄等曰:“我辈擅诗名,未定甲乙。可观诸伶讴诗,以多者为优。”一伶唱昌龄二绝句,一唱适一绝句。之涣曰:“乐人所唱皆下俚之词。”须臾,一佳妓唱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复唱二绝,皆之涣词。三子大笑。之涣曰:“田舍奴,吾岂妄哉!”诸伶竟不谕其故,拜曰:“肉眼不识神仙。”三子従之酣醉终日。其狂放如此云。有诗传于今。

  ○陆羽

  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絜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贾岛

  后复乘闲策蹇访李余幽居,得句云:“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傍观亦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遂授以文法,去浮屠,举进士。

  《唐才子传》读后感(三):《唐才子传》文学常(八)识(卦)——卷六至卷十

  

卷六

白居易:

  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合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他的诗不求艰涩语言,每写好一首诗就送给家中老妪看。老妪能读懂,他才把诗录入作品。

  白居易喜欢道家神仙之术,曾制作“飞云履”的鞋子。点燃香烛一跺脚,脚下如有烟雾冉冉升起。

  白居易母亲落井而死,恰好他又有作《新井篇》。被人斥为品行不端不能重用,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官场失意的他随遇而安、酷爱佛理,寄托于佛教的生死轮回之说。

  元稹:

  字微之。著有《元氏长庆集》。

  兰亭绝唱:窦巩与元稹关于镜湖、秦望山的唱和。

  李绅:

  与李德裕、元稹并称三俊。

  张又新:

  “我年少擅美名,意不欲仕宦,惟得美妻,平生足矣。”

  喜欢喝茶,恨自己生在陆羽死后。著有《煎茶水记》。

  殷尧藩:

  爱好山水,“吾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

  韦应物爱妾生的女儿流落为长沙舞女,殷写下:“姑苏太守青娥女,流落长沙舞《柘枝》。满座绣衣皆不识,可怜红粉泪双垂。“

  李约:

  不近女色,喜欢收藏古董,酷爱喝茶。

  薛涛:

  武元衡入朝为宰相,曾奏请薛涛为校书郎。蜀地之人把妓女称为校书,就是从薛涛开始的。

  薛涛擅长写小诗,但当时成都的纸太大,她就把自己的用纸设计成小幅的,叫做“薛涛笺”。

  著有《锦江集》五卷。

  姚合:

  拔泥涂: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生性嗜酒,酷爱赏花,与贾岛合称“姚贾”。

  著有《极玄集》,序中称王维“皆诗家射雕手也”。

  施肩吾:

  中进士后,写下“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没等授官就回乡了。

  仙风道骨,著有《西山传道记》。

  韩湘:

  韩愈的侄孙。

  韩愈鼓励他学习经学,他回答:“湘所学,公不知耶”,因而赋诗明志。韩愈笑道:你能巧夺天工吗?韩湘聚土成堆,用盆盖在上面,又用嘴喷水。很快开出了两朵花,花瓣上写着两句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解诗句含义,韩湘说:“他日验之。”

  后来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路上看见一个人冒着风雪从山林中走出,近看才知是韩湘。韩湘问韩愈还记得那两句诗吗?韩愈一问地名,方知此地就是蓝关。感叹不已,于是补足全诗。

  张祜:

  深受令狐楚赞赏。令狐把他引荐给皇帝,皇帝叫来元稹评判他的诗,元稹说:“张祜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若奖激大过,恐变陛下风教。”于是张祜寂寞归乡。

  张祜自称钓鳌客。以彩虹为竿,以新月为钩,以李绅为饵。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杜牧:

  杜牧到湖州,与一名女子眉目传情。杜牧与她约定:“等我十年后掌管湖州的时候就来娶你。”十四年后,杜牧终于来到湖州做官,但那个女子已为人妻人母。杜牧写下:自恨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卷七

  李远:

  生性简朴,酷爱吃鸭子。

  许浑:

  骊龙之照夜:稀世宝石

  许浑白日做梦去登山,饮酒的人招许浑就坐,有美女取出纸笺让他作诗,还没写好就梦醒了。醒后他作诗:晓入瑶台露气清,庭中惟见许飞琼。尘心未断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之后许浑又梦入此山,美女说道:“你为何把我名字写进诗里?”许浑于是把那句改成“天风吹下步虚声”。

  雍陶:

  任雅州刺史时,城外有座“情尽桥”是人们送客饯别的地方,雍陶把它改名为“折柳桥”。

  李商隐:

  自号玉溪生。

  温庭筠、段成式、李商隐的文章,号称“三十六体”。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白居易非常喜欢李商隐的诗文,说“我死后,能做你的儿子就足够了。”李商隐于是将自己的儿子起名为白老。但白老却非常愚笨,温庭筠开玩笑说:“以你为白居易的转世之身,不是太惭愧了吗?”

  薛逢:

  与杨收、王铎同榜进士,杨收当宰相时,薛逢写道:“谁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于是薛逢被贬为砰、绵二州刺史。王铎当宰相时,薛逢又写诗:“昨日鸿毛万钧重,今朝出岳一毫轻。”薛逢再被贬。

  赵嘏:

  因一句“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称为“赵倚楼”。

  “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成为他的仕途诗谶。著有《渭南集》。

  薛能:

  每天写一首诗作为自己规定的功课。“性喜凌人,格律卑卑,无甚高论”。

  项斯:

  特别受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赏识,郑薰评价“项斯逢水部,谁道不关情”。

  “初筑草庐于朝阳峰前,顾视清高,磅礴宇宙,戴蓟花冠,被鹤氅,就松阴,枕白石,饮清泉,长哦细酌,如此三十余年。”

  顾非熊:

  顾况之子,传说在茅山住了十几年,有一天遇到仙人,就跟着进了深谷再也没出来。

卷八

  储嗣宗:

  绿毛辞世女,白发人壶翁。

  黄鹤有归语,白云无忌心。

  池亭千里月,烟水一封书。

  鸟啼碧树闲临水,花满青山静掩门。

  来鹏:

  一叶绿荷风剪破,嫌它秋雨不成珠。

  温庭筠:

  假手:科举考试中代他人作文答卷者。

  温八叉、温八吟(八次叉手作成八韵)

  抽毫:抽笔出套,代指写作。

  鱼玄机:

  鱼玄机被李亿纳为宠妾之后,李亿的夫人非常嫉妒,就把鱼玄机送去了道观当道士。鱼玄机写下:“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后与温庭筠互赠诗篇。

  看见进士题名处,她写下:云峰满目放春情,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汪遵:

  一个泾县跑腿的差役,家贫结束苦读,白日不足继之以夜,终金榜题名。

  罗邺:

  与罗隐、罗虬并称三罗。

  李山甫:

  能为青白眼(世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典故源于嵇康)

  曹唐:

  罗隐: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皮日休:

  号称醉吟先生、间气布衣。与陆龟蒙有金兰之交。皮露使得次韵和诗的风气大盛。

  陆龟蒙:

  自称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酷爱喝茶。著有《笠泽丛书》。

  司空图:

  司空图以腿脚有病辞去兵部侍郎的职位,回家归隐。在山谷中建了一座三休亭: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衡量才能、揣度职分、年纪老迈耳朵不灵)

  绳检:规矩,约束。

  司空图听说唐哀帝被人杀害,就绝食,紧握手腕,吐出几升鲜血而死。著有《一鸣集》。

  周繇:

  其诗被称为“诗禅”。

卷九

  崔道融:

  自称东瓯散人,擅长绝句。著有《东浮集》。

  许棠:

  《洞庭诗》脍炙人口,被称为许洞庭。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中,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春风怨未开。

  高骈:

  硁硁:固执 蒙尘:帝王流亡 勤王:出兵救援王朝 两京:长安和洛阳

  一日围捕野兽时,见双雕并飞,说“我后大富贵,当贯之。”果然一箭双雕,众人大惊失色,称他为落雕御史。

  被皇帝剥夺兵权之后,他抛弃人间事,不近女色,追求道家成仙之术。被道士们迷惑地团团转,高骈最后发展到为首反叛作乱,直到尸陈大道他还没有悔悟。他的名字被写进《唐史》的叛臣传。

  罗隐:

  科举多次落榜。当初进京考试时,遇到军中妓女云英。十二年后,又落榜重访云英,写下: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虬:

  罗虬跟随李孝恭当从事。当时有个妓女叫杜红儿,能歌善舞已经被节度副使看上了。罗虬也对这个妓女倾心已久,就邀请她在宴会上唱歌。李孝恭认为,杜红儿被节度副使所中意,为一个从事唱歌不合情礼,就让杜红儿不要接受。罗虬的要求没得到满足,一气之下杀了杜红儿。

  秦韬玉:

  善于官场钻营

  郑谷:

  因“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这一句被称为郑鹧鸪。

  齐已带着自己的诗来拜访郑谷,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说数枝不算早,不如一枝好。于是齐已将郑谷称为一字师。

  李洞:

  非常崇拜贾岛,甚至用铜铸贾岛像戴在头巾里,手持数珠念贾岛佛。

  吴融很欣赏李洞,将自己的诗拿给他看,李洞说只有一联好:暖漾鱼遗子,晴游鹿引麛。

  杜荀鹤:

  微子:非正妻所生,寄养于外之子。

  杜荀鹤是杜牧的微子,住在九华山,所以号九华山人。

卷十

  徐寅:

  须发全白才得了一个秘书省正字的观之。

  韦庄:

  因《秦妇吟》“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蹈尽却重回”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到成都之后,韦庄找到杜甫住过的浣花溪草堂,收拾干净杂草,自己住在里面。生性节俭,用秤称好柴和再生火,用手数好米粒再做饭。

  王贞白:

  此中涵帝泽,无处濯尘缨。

  梁代陶弘景隐居山中,被称为山中宰相,谥号贞白先生。王贞白名字可能是因为仰慕陶弘景而起的。

  张蠙(pin第三声):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月里路从何处上,江边身合几时归。十年九陌寒风夜,梦扫芦花絮客衣。

  殷文圭:

  碔砆:似玉的宝石 韫袭:珍藏 鱼目唐突:鱼目混同珍珠

  一个老头曾在路上遇见殷文圭说:“眉毛发绿,嘴呈方形。如果学道士,可以达到冲虚的境界。如果不学道,就会天下闻名。”

  吕岩:

  字洞宾。

  吕洞宾游历到太华山遇见钟离权,知他是非比寻常的人物,于是用诗拜见他:先生去后应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修道几十年才把金丹炼成。又遇到苦竹真人,学会了驱使鬼神。

  三千里外无家客,七百年前云水深。

  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曹松:

  与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同登第,都七十多岁了,被称为“五老榜”。

  贯休: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王建赐给他“禅月大师“的称号。

  陈抟:

  唐僖宗封陈抟为清虚处士,宋太宗赐他希夷先生的称号。

  《唐才子传》读后感(四):《唐才子传》文学常(八)识(卦)-----卷一至卷五

卷一

  崔信明:

  崔是唐代贵族。高孝基是一个术士,能看相占卜,因为每月必评,后世称为“月旦评”。他这么评价崔:“崔生才冠一时,但恨位不到耳。”

  因为崔信明的书卷被他投入水中,故而后世只闻其名,不见其文。只留一句“枫落吴江冷”。

  王勃:

  因为作了《檄英王鸡文》惹怒唐高宗,又因私藏官奴被判死罪,遇到天下大赦才被放出来。他的父亲也因此被贬到交趾,他在看望父亲的水路上,落水惊悸而死。

  心织而衣,笔耕而食:靠写作养活自己

  杨炯: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卢照邻:

  邓王李元裕很欣赏卢照邻,经常对人说:“此吾之相如也。”

  因无法忍受病痛折磨,卢照邻投颍水而死。临死前著《五悲文》《释疾文》以自明,其中《释疾文·粤若》乃是其绝笔之作,其末云: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骆宾王:

  宋之问在灵隐寺吟诗时,有一僧人对诗,而此人便是兵败后遁入空门的骆宾王。

  《唐才子传》所写的骆宾王结局,“传闻桴海而去矣。”

  杜审言:

  用判词批评过苏味道

  “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临死前对宋之问等人说的话。

  沈佺期:

  开元二张:张说、张九龄。经过张说提携,沈佺期名声大振,与宋之问一起为近体诗做了很大贡献。

  宋之问:

  随着在朝廷浸染,他的诗品和人品一样,逐渐开始走向媚俗。

  他的外甥叫做刘希夷写下了《代悲白头翁》,其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非常优美。宋之问请外甥将这句诗让给自己,刘希夷不肯,宋之问竟命仆人将其杀害。

  刘希夷:

  《白头吟》: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陈子昂:

  生于富家大族,少时有纨绔游侠习气,十八岁之后才发奋学习。

  李峤: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张说:

  擅长作碑志

  王翰:

  考中直言进谏科、超拔群类科。张说评价他:“如琼杯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玷缺云。”

  吴筠:

  举进士不中,于是隐居做道士。著有《玄纲》

  曾说:“深于道者,惟《老子》五千言,其余徒费纸札耳。”

  卢鸿:

  隐居嵩山,擅长八分书(隶书的一种)。唐玄宗多次下诏让他做官,他都没有答应。见了皇帝却不拜,“礼者,忠信所薄。臣敢以忠信见。”卢鸿回山后继续隐居,广收门徒。

  王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被张说手题于政事堂。

  崔颢:

  少年为诗浮艳,晚年风骨凛然。

  因一句“十五嫁王昌”惹怒李邕。”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用新妇见夫婿作为求士进的敲门砖,并不犯忌,犯忌的是当中的程度。崔颢在李邕还没决定推荐他之前就手舞足蹈,说自己已经”嫁“王昌。应该说我是”待嫁(待价)“,或者”恨不嫁“,表达一下矜持及惴惴不安。

卷二

  包融:

  与二子何、佶(ji 第二声)并称三包。

  崔国辅:

  京兆尹王鉷因罪被杀,崔是王的近亲,受到株连,贬晋陵司马。

  在晋陵三年,与陆羽酬唱往还,品评茶水,传为佳话。

  王昌龄:

  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著《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古乐府新题》一卷。

  常建:

  有肥遁之志(退隐不做官,自以为清高)

  王维:

  歧王很看重王维的才华,在王维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歧王让王维给自己的诗谱了曲子,演奏给九公主。得到了她的推荐,并考取了状元。

  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幸(帝王外出所至),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写下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薛据:

  中风雅古调科第一人

  刘长卿:

  五言长城

  李季兰:

  女道士,善弹琴,工格律。曾作《蔷薇诗》:“经时不驾却,心绪乱纵横。”他父亲见了,说她日后必是个失行妇人。

  多情的李季兰曾对皎然暗递柔情,皎然回诗婉拒:“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孟浩然:

  王维很欣赏孟浩然的才华,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据实奏闻。孟浩然从床底钻出来后,吟了新作的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说:“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

  王昌龄游襄阳,孟浩然与之相见甚欢,纵情宴饮,因而病疹发背而亡。

  丘为:

  事继母孝,有灵芝生堂下。

  李白:

  来到长安后,李白将自己的诗作拿给贺知章看,读到《蜀道难》时,贺知章说:“子谪仙人也。”于是贺知章解下自己的金龟饰物来换酒。

  竹溪六逸: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在牛渚矶泛舟时,因乘酒捉月掉入水中。

  杜甫:

  在游览岳祠时,大水暴涨无法出行,杜甫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当晚就去世了。

  郑虔:

  善画山水,好琴酒篇咏,但是没钱买纸,就在慈恩寺贮存了好几屋的柿子叶,在上面写书作画。

  高适:

  五十岁才学诗。

  沈千运:

  工旧体诗,号“沈四山人”。

  孟云卿:

  怀嘉遯之节(合乎正道的退隐)

卷三

  岑参:

  没来得及被重用就去世了。

  王之涣:

  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王昌龄曾和他一比高下,“观诸伶讴诗,以多者为优。”还是王之涣的诗流传的更多更广。

  贺知章:

  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张彪:

  与孟云卿为中表(指与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与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经常与杜甫往还,杜甫有诗《寄张十二山人》。

  鲍防:

  与谢良弼为诗友,时称“鲍谢”。

  元结:

  嗜酒。有“非酒徒,即恶客也”之语。

  道人灵一:

  结茆:编茅为屋,谓建造简陋的屋舍。

  白页精进:白业是佛教用语,指善业,如诵经念佛。

  皇甫冉:

  长辔未骋,芳兰早凋。

  高适评他:“可以雄视潘(岳)、张(协),平揖沈(约)、谢(灵运)。”

  他的弟弟是皇甫曾。

  刘方平:

  白皙美容仪,善画山水。

  秦系:

  结庐在南安松林间,注《老子》,弥年不出。与刘长卿、韦应物关系好。

  灵彻上人:

  跟严维学诗,严维死后,他与皎然居何山游讲。

  名震辇下:辇下是“辇毂下”的简称,在皇帝车舆之下,代指京城。

  性巧逸,取桐叶剪刻制器为莲花漏,用来计时。

  行锡:僧人出行时率以锡杖自随,因称僧人行走为行锡。

  陆羽:

  陆羽被竟陵的一个禅师在水边捡到并抚养成人。长大后不愿削发为僧,用《易》给自己卜了一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年少时与伶人混在一起,后来还做了伶人的老师。

  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当时人把他比作春秋时期的狂人接舆。

  其著作《茶经》三卷记载了茶道的根源、方法、器具。他被称为“茶仙”。甚至有卖茶店家造了陆羽的瓷像,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瓷像。

  顾况:

  性诙谐,善画山水。因作《海鸥咏》嘲讽权贵而被贬官。因此隐居茅山,炼金拜斗。

  张南史:

  善弈棋,神算无敌。

  戎昱:

  崔中丞赏识戎昱的才华,想把美貌女儿嫁给他,但不喜其姓戎,希望他改姓。戎昱听到了,说“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朱湾:

  号沧洲子。

  张志和:

  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皇帝赐了奴、婢各一人给张志和,张志和把他们配为夫妻,号渔童、樵青。

  其兄鹤龄,担心张志和遁世不还,为他在越州东郭建了房子,写了《渔父歌》召其归来。

  颜真卿偕门生来平望驿游览时,张志和酒酣耳热,乘兴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

卷四

  卢纶:

  大历十才子之一。唐之文体,至此一变。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钱起:

  靠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做了官。

  钱起与郎士元齐名,当时流传一句话“前有沈、宋,后又钱、郎。”王维欣赏其才华,称赞他为“高格”。

  怀素是他的外甥。

  厘降:王女下嫁。 尚:娶了公主

  李端:

  自号衡岳幽人。

  牒诉敲扑:诉讼用刑

  李益:

  李益的诗在当时很流行,被教坊谱成歌曲来唱。

  唐代教坊当家花旦霍小玉,与李益一见倾心。后来李益被朝廷授予官职,上任前需要回乡祭祖探亲,临走时给霍小玉留下字条:“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李益归家后,他的父母强烈反对一个歌姬嫁入家门,替李益又安排了一门亲事。一年过去了,霍小玉望穿秋水,一病不起。

  一位仗义之人,把李益带到霍小玉面前,她说了这样一番遗言:“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自此,为人多猜忌,防闲妻妾,世称“妒痴尚书李十郎”。

  畅当:

  胶漆之契:比喻情分非常深。

  王季友:

  他的妻子嫌弃他穷困丑陋,离开了他。

  王建:

  曾在韩愈门下游学,为忘年友。与张籍关系好,唱答尤多。

  嗜酒成癖

  禁掖:谓宫中旁舍。亦泛指宫廷。

  韦应物:

  扈从:原指随从,后专指随从帝王出巡。

  少食寡欲,所居之处一定要点燃香烛。

  有评论说,诗到沈佺期、宋之问之后,越来越华丽,淡泊自然的风气不存,只有韦应物清深雅丽,自成一家之体。

  皎然上人:

  陆羽建亭、颜真卿命名、皎然赋诗,在当时被称为“三绝”。

  当时韦应物以古雅淡泊的风格矫正诗坛风气,皎然也模仿着写,韦回应道:“人各有长,盖自天分。子而为我,失故步也。”

  武元衡:

  上朝时,被刺客用暗箭射死。

  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

  五兄弟所作的诗共5卷100首,后人编为《窦氏连珠集》

  刘言史:

  薄命之相,不能做大官。前宰相李夷简给刘言史下了司功掾的任职后,李不恙而终。

  刘商:

  乐府诗歌,高雅绝伦。他模仿蔡文姬拟的《胡笳十八拍》当时脍炙人口。

  刘商还擅长山水树石画,曾拜张藻为师。

  爱好道家神仙之术,炼金修骨。

卷五

  卢仝:

  余人:刑余之人,是对宦官的蔑称。

  甘露之变:作为唐代李训等与宦官相斗争的历史事件的专称。

  当时王涯主持朝政,得罪了宦官。卢仝在王涯家吃饭的时候,被宦官抓住,

  马异:

  棱棱:有威严的样子。

  刘叉:

  听说韩愈礼待天下贫寒之士,刘叉就前往归依韩愈。当时韩愈靠着作墓志铭,赚的稿费金银满罐,刘叉拿了桌上的几两黄金扬长而去,“这些都是奉承坟墓中的死人,赚来的,不如送给我祝我长命。”

  李贺:

  李贺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背着一个布袋,想到了好诗句就写下放进布袋里。回家后再补全成完整的诗。

  二十七岁就早逝。李藩想为李贺的诗歌编个集子,就给了李贺表兄一笔钱托他去收集。一年多后也不见这位表兄的踪影,问了才说:“每恨其傲忽,其文已焚之。”所以李贺的诗文,今仅存十之四五。

  李涉:

  自号清溪子。隐居在庐山岩洞下,命名为白鹿洞。

  路过九江的时候,李涉遇到强盗。强盗得知其身份后说:“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李涉写道:“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姓名,世上如今半识君。”

  贾岛:

  自号碣石山人。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年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朱放:

  岁歉:饥年

  青紫:贵官之服

  张登:

  狷迫:性急不能受委屈。

  令狐楚:

  自称白云孺子。

  王涯:

  家财万贯,但为人吝啬,不蓄妓妾。酷爱收集名书字画,不惜强取豪夺。

  韩愈:

  因为才高难容于世,屡被降级,写了《进学解》自嘲。因为反对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为潮州刺史。

  柳宗元:

  当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的时候,刘禹锡被贬为播州刺史。柳宗元于是上书,播州不是人待的地方,刘禹锡的母亲也已衰老,请求将自己调去播州,把刘禹锡换到柳州。最终,刘禹锡改授连州刺史。

  司空图评价:“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应物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厉靖深不及也。”

  刘禹锡:

  世称诗豪,与白居易唱和很多。

  《玄都观看花君子》

  孟郊:

  心丧:旧时师8死,弟子守孝,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

  性介:性情耿直

  五十岁才中进士,与韩愈为忘形交。

  年迈家空,“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戴叔伦:

  圜扉:指监狱

  鞠:审讯犯人的场所

  他担任抚州刺史的时候,为政清明,监狱里没有囚犯甚至长满了杂草。

  张籍:

  与韩愈一见如故。张籍性情急躁,常讽刺韩愈,但韩愈也不记恨他。

  张籍和元稹、白居易以乐府诗成为天下宗师,他们的诗被称为“元和体”。

  杨衡:

  和符载、崔群、李渤同隐庐山,号山中四友。

  《唐才子传》读后感(五):《高士传》中的若干女性

  高士传中叙述的主人公大部分为隐士,至少是不做官的,著者皇普谧在序言中明确记录的对象为:“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终始”。中国古代的隐士中有一大类崇尚 道家思想,历史上是有女道士的,比如全真七子之一的孙不二。不过不知道在皇普谧先生写作高士传之前是否有单独的女道士,或者单身的女隐士,我觉得很难猜 测。高士传里每一篇的主人公都是男性,女性基本是作为这些隐士的妻子这个身份出现的。这些隐士大部分有这样的特点:王数请而不出,遁逃深山海外,“莫之所终”;偶有献谏者,亦不仕。简 短而言,可说是与官方“非暴力不合作”。隐士们不出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太乱。战国时期著名的死士豫让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自己的主人 在战国的争斗中被杀了,他要为主人报仇,可惜仇人并非泛泛之辈,未能成功,“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终于“士为知己者死”。豫让还算运气好的,他遇到 一个胸怀颇大的仇人,虽然报仇未遂,至少能“斩空衣”,自杀时没有太大的遗憾。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有思想有才华的许多人就选择了隐居,或者是暂时的 隐居,比如后来的诸葛亮。春秋战国之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烈于三国,所以就有了不少终身隐居的高人。可以猜想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开始是打算暂时隐居的,就好像 诸葛先生的打算,但是终于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一生过着平民甚至是野民的生活,可以想象大部分时候他们的生活是很清苦的。

  另一方面,从这些短小的传记也可看出,其时,身为所谓“上流社会”的这些王侯,却多能礼贤下士。 自然,他们之所以特别的礼士,因为他们都想打胜仗,聪明的君主自然非常渴求人才,各种人才,因而形形色色的人都可能得到很高的尊重,可以比较安全的拄剑高 唱“食无鱼,出无车”的。在某种意义上,隐士的程度是随着是否有君王要请他出仕而有高下之别的,越是有君王在努力请你出仕,隐的程度就似乎高一些,社会名 气也自然更大,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更“酷”。隐者到极致的例子如巢父,他是在树上睡觉的。高士传中这样的怪人非止一人,焦先就是在雪地里睡觉的,“冬夏袒不著衣,卧不设席,又无蓐,以身亲土”。我第一次读到这点的时候,就想起神雕中小龙女是在悬在空中的绳子上睡觉的,巢父和小龙女都是某种极致的隐士。巢父的朋友许由被王请出仕,许由当然拒绝了,他可能比较高兴,我猜想可能甚至是有点得意的,爬上树去把这事情告诉了他的朋友巢父。比如许由可能说:你看,王请我为他做事,我把他给拒了。可是巢父非但并不赞赏,反而说王之所以会请你,是因为你并没有好好地收敛自己的光芒,故意显露,如果你居住在深山之中,收藏锋芒,没有人认识你没有人能找到你,那么王又怎么会来请你做官呢。巢父于是把许由从树上推下去,并从此与许由绝交。而许由也深感惭愧,终身不再见巢父。这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可以见出当时高士的一种心理状态。巢父似乎是太纯粹的隐士,至少在形式上。大部分隐士可能跟许由的状态更接近些。

  高士传中没有写到有单独的女隐士,但是这些男隐士们是有妻子的(自然比如巢父大概是没有)。其中有少数几篇写到了夫妻之间的简短交流。通过这些妻子们的言辞,体现了她们的眼界,品格,见解,和智慧。另一方面,男隐士们又能平等地接受妻子的意见,也可从此看出高士们对其妻的尊重,这种尊重又反过来反映了这些女性的修养和智慧。

  下面逐一引述。由于历史记载的原因,对于这些女性的直接了解几乎没有充分的材料,所以我们只能更多从男主人公的记载上去间接地揣摩这些女性。

  一、老莱子之妻

  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於楚王,王於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 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 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铁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於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仲尼尝 闻其论,而蹙然改容焉。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终也。(《高士传》)

  老莱子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根据记录,他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为二十四孝之一,老莱娱亲在古代大概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故事大概也是人们从小 都熟悉的,可是现在我们大都没听说过了,因为我们已经不读也不听二十四孝。只有从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中听见过“卖身葬父”,我们觉得搞笑,但是没有知道 这原来竟然也是二十四孝之一。

  老莱娱亲包含下面的一些故事:“春 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 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其实也 不小了,也年过70。 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 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 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1]我 们看出老莱子是这样的一个至孝的人,他又是有很深的道家思想的,甚至于对与老子到底是老聃还是老莱子,都有分辨,可见他在道家思想中影响之大地位之高。道 家思想倡导自然的,顺其自然的,可是他年过七十的行孝行为却又似乎并不是很“自然”的。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们想一想世说新语中记载的若干人物言行, 就可发现其实老莱子与魏晋名士的精神几乎是一致的。

  我们想一想这样一个人会娶什么样的妻子。在高士传的记载中,注意到后面的文字“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在男尊女卑的时代,这个随字是很难得的。他 的妻子是一个很有见识很独立的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当然,女性如果再过分一点,就能变成“妻管严”,但是我们在上文的阅读中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种气 氛。“妾闻之,……”的几句,是一种既坚定,又平等的见解和反驳。他们夫妻之间看来基本是平等的风范。可能老莱子之妻稍有一点激越了。老莱子能在七十多岁 的高龄还那么细心特别的希望博得父母的快乐,这个“随”字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可以想见,老莱子也绝非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孔子都为他的言论而色变,可见 他的深刻。老莱子可能有地负海涵之气,但是是内蕴的。他的妻子则似乎更见一些锋芒。这也符合金庸先生在射雕中所倡导的互补,想一想黄蓉和郭靖。所以他们夫 妻之间有“随”,这种随不会是单方面的。至于老莱子夫妻的物质生活,“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老莱子会“织畚”,他的妻子 会砍柴,他们都在从事最普通劳动人民的劳动。后来更换隐居地点之后,竟至于吃鸟兽散遗的食物,可见生活并不容易。但是他仍能写书十五篇,传播自己的思想, 夫妻不离不弃。

  二、陆通之妻

  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姓,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 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 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却曲却曲,无伤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 用之用也。”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楚王闻陆通贤,遣使者持金百镒,车马二驷,往聘通,曰:“王请先生治江南。”通笑而不应。使者 去,妻从市来,曰:“先生少而为义,岂老违之哉!门外车迹何深也。妾闻义士非礼不动。妾事先生,躬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其乐自足矣,不如去 之。”於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游诸名山,食桂栌实,服黄菁子,隐蜀峨眉山,寿数百年。俗传以为仙云。(《高士传》)

  在《周书·列传第二十四》中也记载一个人叫陆通,打了不少的仗,与这里的陆通并非一人。

  文中所叙陆通与孔子的接触在论语里也有记载:“接舆佯狂避世,曾迎孔子之车而歌。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李白有两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就指此事。我们看到论语与高士传的记载中都有“佯狂”一词,孔子想跟他交 流,都“不得与之言”,立即可见他与老莱子是很不同的。当然类似的隐士在高士传也非止一人,比如长沮桀溺,荷篠丈人等,都是批判过孔子,并且不愿意跟孔子 说话的。但是我们也可看出来陆通心理其实是有冲动的,否则就不会批判孔子了,所以他们与巢父也不是同一类型的,离“口不臧否人物”还差很远。从上文也可看 出,当楚王聘请他时,他是“笑而不应”,既没答应也没拒绝,可见心里不是绝对清净的。他的妻子是“从市来”,而非“樵还”,看来他们的生活似乎比老莱子要 好一些。从对话来看,两位妻子的观点也是完全不同的。陆通的妻子是认为“义士非礼不动”,并非是彻底认为陆通不应出仕的,而是认为楚王的礼节不够,没有亲 自下士。文中看到楚王是派使者来请陆通的,这让陆通的妻子认为是“非礼”。我们想一想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倘若刘备并非亲自三顾,而是派关羽或张飞去请诸 葛亮,诸葛亮肯定也是不会出来的。从这点上,陆通夫妻与诸葛亮的心理大概基本是一样的。假若楚王也亲自来请陆通,并且多请几次,陆通夫妻就很可能不会拒绝 的。对比“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铁钺”,老莱子的妻子这种深远深刻的见解,做官打仗之后生活的变化都在她的眼前变幻,这种不愿 丈夫出仕的坚定,与“非礼不动”相较,高下立见。

  三、列御寇之妻

  列御寇者,郑人也,隐居不仕。郑穆公时,子阳为相,专任刑法,列御寇乃绝迹穷巷,面有饥色。或告子阳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 士乎?”子阳闻而悟,使官载粟数十乘而与之。御寇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之。入见其妻,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 食,先生不受,岂非命也哉!”御冠笑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居一年,郑人杀子阳,其党皆 死,御寇安然独全。终身不仕,著书八篇,言道家之意,号曰《列子》。(《高士传》)

  列御寇就是列子,比其他几位可能更加大大的有名。而且他还有一项特异功能,他修道九年之后,就会飞了。庄子说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一 飞就是半个月,比鸟类还厉害,是真正的“逍遥游”。《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之日乘风而游八荒,八荒是指所有八个方位,他御风而行,把所有地方都看遍 了,立秋日才返回“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完全是一个仙的形象。至今在郑州尚有列子的八卦御风台,可见他的厉害。顺便插一句,“风穴”这 个概念在古龙的小说中也运用过,他写到风穴中反而没有风。

  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

  虽然他隐居修道,但是他跟当时的许多人学习交流过。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等等,都是记载在他的著作《列子》中的。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列子的妻子与前面两位妻子又自不同,文中这里她是作为一个陪衬列子的形象出现的。列子夫妻隐居生活非常辛苦,吃不饱饭,面有饥色,别人来请他,他“贫贱不 移”,拒绝了,继续过挨饿的生活。他妻子就很生气,“妾闻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责备跟他在一起生活太辛苦。本来,男人应该把自己的家庭打理好,照顾妻 子儿女,因此他妻子的责备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在战乱年代这确实很难做到。列子拒绝的原因在前文中已经叙述过,“苟全性命于乱世”,列子跟老莱子的妻子的 观念是一样:乱世之中出仕是很危险的,今日呼风唤雨,明日就可能人头落地,不如隐藏起来,男耕女织,过着虽然清淡但是不用每日都惴惴不安的生活。

  四、陈仲子之妻

  陈仲子者,齐人也。其兄戴为齐卿,食禄万钟。仲子以为不义,将妻子适楚,居於陵,自谓於陵仲子。穷不苟求,不义之食不食。遭岁饥,乏粮三日,乃匍匐而食井 上李实之虫者,三咽而能视身。自织履,妻擘纟卢以易衣食。楚王闻其贤,欲以为相,遣使持金百镒,至於陵聘仲子。仲子入谓妻曰:“楚王欲以我为相。今日为 相,明日结驷连骑,食方丈於前,意可乎?”妻曰:“夫子左琴右书,乐在其中矣。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丈於前,所甘不过一肉。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 味,而怀楚国之忧。乱世多害,恐先生不保命也!”於是出谢使者,遂相与逃去,为人灌园。(《高士传》)

  陈仲子其实并不是平民出身,他的先祖是陈国公族,他的哥哥是齐国卿相,他见哥哥“食禄万钟”,认为不义,带着妻子离开了大家庭。乱世之中,生活辛苦到三天没 饭吃,饿到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程度。孟子认可陈仲子是一个高士,“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孽焉”,伸大拇指顶他,但是对于仲子的行为,孟子似乎 是颇有非议的,可参考《孟子·滕文公下》。[3]

  仲子的妻子的思想几乎是与老莱子的妻子的思想一致的,“今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国之忧。乱世多害,恐先生不保命也!”他们都宁愿过平安的生活,“左琴右书”,自得天然之乐。

  仲子虽然没做官,但是他应齐王邀请出来讲过学的,这点与孔子有类似之处:“陈仲子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廉洁自律,整顿世风,纯洁社会。他的主张影响很大,齐王请他到稷下学宫讲学。他的学说自成一家之言,被称为於陵学派。”[2] 仲子出来讲学,他妻子大概不会完全反对的,正如老莱子也会写出记录宣传他的思想。

  五、梁鸿之妻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遭乱世,受业太学,博览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其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为 少,鸿又以身居作,执勤不懈。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於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执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 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丑,择对不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下请,鸿曰: “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孟光。居有顷,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 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有顷,又去,适吴, 居皋伯通庑下,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乃方舍之於家。鸿潜闭著书十馀篇,疾,且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於嬴博之间,不归乡 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於吴要离冢旁。(《高士传》)

  再引一段后汉书的记载。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埶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 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荅。妻乃跪黙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 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 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

  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肃宗闻而非之,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闲。

  有顷,又去适吴。将行,作诗曰:“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心惙怛兮伤悴,志菲菲兮升降。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竞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固 靡臱兮独建,冀异州兮尚贤。聊逍摇兮遨嬉,缵仲尼兮周流。傥云鷪兮我悦,遂舍车兮即浮。过季札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虽不察兮光貌,幸神灵兮与休。惟季春 兮华阜,麦含含兮方秀。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口嚣嚣兮余讪,嗟恇恇兮谁留?”

  遂至吴,依大家鮧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疾且困,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葬子于嬴博之闲,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頉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初,鸿友人京兆高恢,少好老子,隐于华阴山中。及鸿东游思恢,作诗曰:“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想念恢兮爰集兹。”二人遂不复相见。

  恢亦高抗,终身不仕。(《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4]

  梁鸿的夫人叫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千百年来被奉为夫妻相敬如宾的经典。我们看后汉书的记载,其时他们夫妇二人是作别人的仆人的,仍于礼节不失分毫,这就更加难得,才使主人家会叹道“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这里让我们想起另一个故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 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 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史记 ·管晏列传》)[5]

  这位马夫的妻子有如此的观察和反省,又有如此勇气对丈夫直面批评,并且“请去”,实在是与老莱子之妻一般的独立无二。我们对比这两个故事,梁鸿还在放养猪群 的时候,因为失误火烧了别人家的东西,就用自己的猪赔偿,别人嫌不够,就帮别人做事来补偿。他“览无不通”,“有高节”,后来娶了一个特别的妻子,但是甘 愿一起去做别人的仆人,他妻子也并没有因为自己丈夫有满腹才华但却做了一个仆人,而如列子的妻子那样说出“为有道之妻子皆得佚乐”的埋怨的话来,却是“举 案齐眉”,非常尊重恭敬的。同样身为仆人,这位马夫却“策驷马,意气扬扬”,比主人晏子还显得有范儿,最终被妻子批评。他也能够平等的接受妻子的批评, “自抑损”,后被荐为大夫,想来他的妻子后来是比较满意的。想一想如果他没有娶到这么一位有见识的平等独立的妻子,可能终生只为晏子赶车而已。

  梁鸿与孟光夫妻二人在结婚之前“双向选择”的故事也值得玩味。梁鸿是被众女追求的对象,想来这其中亦不乏有才女佳人,但是他“并绝不娶”,因为他追求的是 “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一般的大家闺秀必是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的。试想一位姑娘尚在芳华之时,就要求她衣裘褐、隐深山,这几乎是违背人性的。在青 年之时梁鸿已立下要“俱隐深山”的择偶标准,这与孔子的“三十而立”是相悖的。如前所述,这仍然是决定于当时的时代。再看孟光,这是一个标准的剩女形象: “状肥丑而黑”,“至年三十”,无姿色之美貌无年华之青春,但是竟然敢于坚持“择对不嫁……欲得贤如梁伯鸾者”!即便是在两年多年后的今天换作一个男人, 无貌无才年龄三十,而敢于坚持非才女佳人不娶者,谁能做到?孟光的行为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当然不应设想梁鸿是被孟光感动而娶她,他们的结合是相互标准的满 足,孟光能“力举石臼”,这是长期隐居生活的基础,一个千金小姐可供观瞻,但欲男耕女织,却不是好的伴侣。孟光的平等独立自由还反应在她在结婚之初再次 “衣绮试夫”,丝毫没有因为嫁了梁鸿就欢天喜地,却是非常冷静的,再次考验了她的丈夫。而梁鸿也经受住了考验,这才博得“举案齐眉”。试想,如果梁鸿被孟 光的“衣绮试夫”软化了,孟光也必定会如老莱子之妻,陈仲子之妻,晏子的马夫之妻一样,“请去”了。

  上面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中国即使在很古的时代仍然有不少这样独立,清醒,有见识有智慧的女性。如果单看这样的例子会误以为她们是处在很好的男女平等的时代,其 实不然。即使在《高士传》中也可看出当时社会的一般风气:“初马融如恂受业,恂爱其才,因以女妻之”,因为觉得自己学生有才华,就把女儿嫁给他,可见男权 之盛,女性之不自由。所以其时的女性要想争取自己的平等独立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孟光的例子就可看出。她坚持到了三十多岁才能嫁给梁鸿,在那时对于一名女性 这个年龄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可见想嫁如意郎君是多么地不容易。

  《高士传》中在申屠蟠篇下也记载了一个为父报仇的女性:“同县缑氏女玉为父报仇,外黄令梁配欲论杀玉。蟠时年十五,为诸生,进谏曰:“玉之节养,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配善其言,乃为谳,得减死论。乡人称之。”这让我们想起另一位为夫报仇的列女,不妨以李白对她的歌咏来结束此文: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

  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李白,东海有勇妇)

  参考资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唐才子传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