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乡土手工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25 00:13: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乡土手工艺》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乡土手工艺》是一本由高星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乡土手工艺》精选点评:

  ●很好~较齐全·广。但不够深··彩图较多

  ●推荐一下。

  ●那些花儿哪去了

  ●很有意思!

  ●本書像是對中國民間手工藝的一個大范圍的普查,很多傳統手工藝都式微了,一方面又慶幸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感嘆文化保護不周,難道非要失傳或者準備申遺才會想起去保護嗎?

  ●有点粗糙。。

  ●好高的分

  ●做资料不错,里面图片很多

  ●關于手工步驟的實地考察 加上圖片看起來很明白哦

  ●当年读过此书,还兴致勃勃的照着书上扎了一个飞不起来的风筝

  《中国乡土手工艺》读后感(一):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读来令人怀旧和感叹,哪些花儿哪里去了?本书可惜深度略缺,这跟中国乡土文化自生自灭的状况可能有关系,有多少人在整理收藏这些东西呢?此外,这些手工艺的选取有一定区域局限性,很难覆盖“中国”这个大标题

  《中国乡土手工艺》读后感(二):爷爷的锄头2013-1-15

  爷爷的锄头钝了

  挖出的红薯不那么甜了

  新砍的竹子烧水去了

  不编箩铲了

  凉枕挂墙上成了待送的礼

  邻居水仙的绽放竟也迟了

  时间在倒计时

  盒子里的人在回望

  爷爷是田头的解放鞋

  壶里的山泉换成了黑蚂蚁酒

  孩子的感怀洒了一地

  生命那加法以减法做底

  消散的晚霞 自是美丽

  《中国乡土手工艺》读后感(三):当时买得一咬牙。深爱。

  当初这里的 文化氛围还很好

  有一个独立书店叫做

  青藤。

  办了卡就能租借这里的书籍。

  关注民间文化的书籍很多,有地理人文,有文化美食,

  少量的艺术辅佐。

  不时进去坐坐。

  上海的当过老海军的伯伯旅住我家

  画画挥毫泼墨不足奇,

  但是他竟然会自己裱拓,

  心底滋生深刻猛烈的羡慕。

  恰巧机缘合宜,

  在小书店淘出这本第一眼见就深爱的书。

  里面就有裱拓。

  那时只有伙食费,

  攒了一个多月,省吃俭用才得以

  获得。

  如获至宝。

  那段时间还天天过去审视

  害怕书被旁人买走

  因为老板说不会再进货了

  也不愿为我这样小小的穷丫头留着。

  翻书像是品美食

  晚上也要抱着睡觉……

  花馍、黄酒、火腿、棉织布、蜡染、印染、刺绣、擀毡、皮活、木器、木雕、竹编、铁器、银器、石器、陶器、抄纸、活字印刷、风筝、木版年画、装裱、手工洗印。。。。。。

  看来心驰神往。

  然而每个故事都包含血泪,

  读到刻板被日本人买走,

  风筝世家不再传承,

  因为生计,

  古老的艺术濒临永远的消亡……

  断肠……

  为此在随笔里面

  哭喊牢骚

  居然被老师选中,

  在班上朗诵,

  抽抽噎噎

  泣不成声的时候,

  底下半数的人没有反应……

  立即冻入冰窖,彻骨的寒冷与孤独,

  我仿佛听见书脊的抽搐

  还有封面的泪痕

  ……

  多年了

  断肠如初。

  《中国乡土手工艺》读后感(四):看一眼,少一眼

  花馍、黄酒、火腿、棉织布、蜡染、印染、刺绣、擀毡、皮活、木器、木雕、竹编、铁器、银器、石器、陶器、抄纸、活字印刷、风筝、木版年画、装裱、手工洗印......二十二种民间手工艺,二十二位手工艺人的采访手记,惊喜不断、感慨不绝的一次阅读经历。

  读这本书不用循什么顺序,翻开任何一页,找到这种手工艺的开头,读下去就是。一式的格局:手工艺名称;一张地图,标记采访地点、周边城市、到达的路线;采访手记;采访图片;制作工艺;史话。图片中的人物,无论男女长幼,无论是在打铁、凿眼、制磨,还是刺绣、画风筝、装裱......无不是全身心投入的,画面中流转的专注使手里的物件也鲜活起来,让你能够感受到,呈现在面前的一件件成品倾注了艺人们怎样的心力。书中的大部分工艺制作流程,闻所未闻,第一次知道了杨柳青年画的颜色调配;知道了什么是石器的“打荒”、“寻平”;知道了一幅立轴的小小方寸间居然还大有讲究地分出天杆、惊燕、天头、隔水等等格局来。史话部分更让人眼花缭乱,处处是《天工开物》里的旧图,看了清朝的皮匠摊后会扫到下面的法国硝皮匠图,在埃及面包工坊和欧洲面包房旁能看到小麦的手绘图谱,以及河北老汉端的一碗打卤面。

  其中的一些,格外亲切,因为亲眼见过。曾经大日头底下在香纸沟的草棚边蹲了足足40分钟,看他们怎么碾竹料、起麻、开压、碾压、漂洗、打线、抄纸。那会儿还不知道这些术语,只知道在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看得最入迷的是抄纸,就见那人拿一个密密的抄纸帘,在竹浆里一荡一抄,抄出薄薄的纸浆膜来,揭起放在一边,再一荡一抄......循环往复,行云流水,不一会儿身边积起厚厚一叠,晒干,就是一叠纸了。

  还坐着小板凳挤在苗族老婆婆身边看人家绣花,手指轻动,彩线翻飞,蝴蝶妈妈的面目渐渐在一方普普通通的帕子上显现出来,午后阳光暖暖烤着,绣帕上的棉线映出淡淡的光泽,有了生命一般。

  因为有了这些手,才能从那一件件手工艺品中看出生气来;因为装饰在乡间女子的身上、挂在充满阳光的厅堂前,才显出如此的灵动。如今躺在我柜子里的绣片、荷包、年画,颜色依旧鲜艳,却一天天成了死物,因为我把它们从温暖的乡间带出来,埋入了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湮灭的命运怕是必然了,看一眼,便少一眼。我们是不是应该庆幸,至少还有机会看得到这越来越少的最后一点?

  遗憾有二:

  1、没收录剪纸

  2、高星的文,比《向着西北走》那会儿没啥长进

  《中国乡土手工艺》读后感(五):对手工的记忆,对手的缅怀

  去年的“五一”期间,央视有一档《留住手艺》的特别节目,节目中采访了多位手工艺人,用影像记录了他们完成工艺的具体流程。看着手从经纬交错中编出竹器、抽出蓑衣、织出布匹,看着飞絮般的羊毛擀成毡子、沉淀着竹浆的池水中抄出纸张,看着在煮熟的糯米中伴入酒曲、开耙、发酵、酿出米酒,这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新鲜、陌生又充满趣味的,一种莫名的感动也随之涌起——那是用一双手完成的一整件物,每一件物都蕴藏着手的温度。

  对上一辈人来说,这些手工艺的景象是早年漂泊的记忆,混合着乡土的气息。而对80年后生长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手工艺”仅仅是一些儿时残留的模糊映象。我们对手工艺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想象中,从概念到概念的想象,就像影视作品中那些常见的、符号式的场景:铁匠总是淬火后腾起的白烟。

  这本《中国乡土手工艺》试图提供给我们的正是一次进行追忆,或者拓展想象的机会。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二十二种传统的手工艺,用朴素的文字和照片记录了手艺人的生存状态与技艺的传承,丰富的版面设计、资料性的插图连缀其间,体现出图文书的特点。在浮光掠影中,触摸着手工的本质。

  “手工”还是“手工艺”,这两种称呼在本书中并无区别。书里有不少工艺性很强的技艺,比如打造银饰、制蜡染、刻印木板年画等等。而更多的则是腌火腿、酿黄酒、饧发花馍,以及木匠、皮匠、毛毛匠,这些与物质生活休戚相关的、强调手工性的技艺和行当。这也体现出作者的一种态度,有别于以往人们印象中被局限于工艺品的“手艺”,作者强调的是“手工就是从手出发”,那种手工思想与诗性、艺术性在本质上的相通。

  其实本应如此。在我看来,手工的本质就是艺术的本质。推究一下艺术的起源,就不难发现其与手工的关联。早期的艺术,无论是作为日常器皿的装饰,还是出于宗教、礼仪的需要,都是手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着比较强的实用目的和附属性。那时,无所谓“艺术”,艺术的概念被包容在“手工”之中。后来在流变的过程中,艺术才逐渐有了独立性,开始与单纯的手工概念进行区分。前者更强调美感,后者则突出实用性,两者在内涵上有了分歧。手工成了用以制作符合一定规格标准的物品,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且可重复可传承的技艺的统称。手工的概念渐渐被局限,艺术性被剥离,自然也就出现了中庸的“手工艺”。其介于手工与艺术两者之间,既强调手工的制作技巧,又注重美感的营造。它的出现更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手工和艺术的一脉相承。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和美,手工的本质又何尝不是呢?这一点放在当下审视,会显得尤为清晰。

  在过去,手工与艺术在价值评判上的区别在于创造性的高低,手工常常沦为匠气,在创造性上输于艺术。在我们通常的意识中,工艺品是技术性的、可复制的,艺术品则是唯一的、创造性横溢的,所以工艺品很少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而在现今——这个后工业化、大规模工业化、用自动机械完成的物品已介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这种曾泾渭分明的价值区分早就变得模糊,准确的说是失去意义,问题被转换了。手工的萎靡使其失去了与艺术相区分的主体地位,“机械复制”取而代之,手工的萎靡也使其越来越向本质回归。而另一方的艺术却在不断地膨胀,变得越来越宽容,也越来越驳杂。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完全只用手或借助非自动化的简单工具完成的物,都能被视为艺术品。”话说得偏颇了,当然是一句戏语,不过从某个层面看,还是相当正确的。

  我们可以借助本书,对当下尚存的“手工”进行一番比较真实的想象。一位标准的手工匠人,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会比较固执,多少有些看不惯时代的变迁。在将手艺不断地重复中,会执着于老的、传统的审美趣味;在对手艺不断地打磨中,又必然融会进个人的生命体验。从艺术的角度看,他们在重现消逝的过去。这些过去属于一个时代,也属于他们个人。至少,他们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审美价值是非常真诚的。

  然而反观艺术,何谓艺术的真诚愈来愈成为一个问题。艺术的目的和动机在转化,商业化作为时代的标志纠缠着艺术。形而上的东西因其价值上的崇高性换取着巨大的市值,被诱惑着的艺术家们该如何取舍?这始终会是个问题。

  那么我们呢?我们也该忠于自己的感受。面对而今混杂斑驳的艺术图景、后现代的散乱表述,反而是那些以使用为目的的、朴拙的手工品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这种感动与面对伟大的艺术时的感动是同质的,都是对于创造的惊叹,都是我们柔软的内心被手工品/艺术品中所包蕴的某种情绪、某些记忆、某个瞬间所穿透,感动得无可名状。这也就是手工/艺术的魅力。

  许多东西的逝去总是必然的,但我相信“手工”总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下去。我们能做的只是偶尔停下脚步,回头看看,缅怀一下那些曾经的、熟悉的手的温度。我想这本书的意义也在于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乡土手工艺》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