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选》是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著作,11.50出版的20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维诗选》精选点评: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维摩诘乃梵文,维意为没有,摩意为脏,诘是匀称的意思。维摩诘意为净名、无垢。
●自然纯净、空灵禅趣,也有雄浑壮阔之境。
●王维的诗显然都经过了雕琢,但是又雕琢得宛如天成,这种功夫,与日本人的精神颇类似。他笔下的景致,和四季分明的日本也多相照应。日本人爱王维,是很可以理解的。异域读诗,最容易动乡愁。
●想读。
●好书。注释详略得宜。“野老与人争席罢”的“争席”,金性尧注的《唐诗三百首》仅提到出自庄子,让人还是不明所以。而这本书,引用了庄子的原文,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一直的最爱~ 在浮躁的岁月里他的诗歌就像一股清泉。 对古诗词感兴趣,很大程度要归结于他。
●诗佛
●我心素以闲
《王维诗选》读后感(一):确实精彩
王维诗空灵悠远,是唐代诗人中我比较喜欢的一位,王志清教授的笔力雄健,注释精当,读后获益非浅,真是难得的好书!准备向更多的诗学同仁推荐之!王志清教授也是一名学者,具有丰厚的理论素养,文学研究擅长思辨,其《纵横论王维》如此,《盛唐生态诗学》亦如此。读《盛唐生态诗学》,我们不得不为王志清极强的思辨力所折服,整个一部书,纵横开阖,充满了理性思辨的色彩,而又因为美学体验的参与,显得深入浅出。
《王维诗选》读后感(二):很不错的选本
真心觉得这个本子不错。至今市面上的“王维诗选”中估计这个本子最全了吧?王维存诗376首,本书收205首。另外主要是里面的注释也很全,整体风格非常有当年《唐诗选》啦之类书的严谨细致,装帧也朴质无华,200页的书就当时价格而言性价比很高(才11.5啊)。作者陈铁民先生生于1938年,研究也集中于全唐诗尤其王维、高适等人身上。我一直深信,做古典文学(尤其还是诗词)这块终究还是读竖排繁体线装书长大的老先生们最可靠。作者本人还有《王维集校注》,可是仔细想想自己钱又不够也不做真正的深入研究,论收藏论阅读暂时都不会买,还是普及点好。可惜这书2002年出版至今没再版过,孔夫子搜了很久才找到一本远在香港的本子,竟要价30!!怨念啊!!无奈只好从图书馆借来发扬七录斋精神——果断抄下来!现已完成,颇有成就感。
《王维诗选》读后感(三):中国诗歌文化中的精粹——禅诗
禅宗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也产生重要影响。禅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是中国文化改造印度佛教的产物。禅在印度古已有之。从佛弟子达摩东渡到五祖弘忍,禅宗在中土不断发展壮大。然而,使禅宗发生根本变化是六祖慧能。慧能是文盲,少数民族,地处边远,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获得衣钵,对禅宗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改革,被称为“六祖革命”。这场革命,使印度佛教改造成了中国佛教,禅宗本身获得极大发展,几乎成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禅的实质是追求真我,追求生命的自由与解放。这种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反过来又对中国哲学、政治、思想、文学、艺术、民俗等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禅诗,成为一种“禅文学”,此外,还有充满禅味的散文、小说、戏剧等。在内容上看,禅诗可分为禅理诗和禅意诗两类。禅理诗,又可分为示法诗、开悟诗、赞颂诗等,这类诗富于禅家的哲理和智慧。 禅通过内省体验,产生妙语,形诸文字。禅诗精妙、小巧,注重启示和象喻,需要有深切而敏锐的感悟,读后令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禅诗充满禅家超尘脱俗、淡帕宁静的情趣。禅诗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其中一些名作广为传颂,如慧能的示法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及永嘉禅师证道歌等等,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广为传颂。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文人崇信禅佛,有崇佛参禅者,也有尊儒崇道者,出现了众多禅诗人,如谢灵运、王维、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等等,蔚为大观。崇道的李白写下《庐山东林寺夜怀》一诗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之句,充满禅味,尊儒的杜甫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古人写了很多以“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诗句,还涌现出了不少以禅论诗的诗学著作。禅诗是中国诗苑最重要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禅反而在英、德、法、美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在中国一部分有识之士中,也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禅宗热”。
禅宗、禅诗与伊斯兰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引人关注的派别——苏非、苏非文学,有极大的相似性,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王维诗选》读后感(四):《王维诗选》
这本书包含了王维各个时期的诗歌,值得一读。王维是我喜欢的诗人之一,也是我选读此书的理由之一。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王维的诗让人着迷的地方,诗与画在他这里没有界限,尽显唐人风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是人生常态,但步履不停,这也是我喜欢唐诗的地方。 西汉时,阳关曾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镇,严加把守。阳关早已不如往日,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堆满沙石的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友人临别时所作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用余秋雨的话说,是“缠绵淡雅”的,丝毫感觉不到阳关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别时应有的微微的忧伤。阳关不反复它过去的金色的绚烂,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想起楼兰古城的悲哀,曾经繁华的美在不经意间毁于一旦,也许正应了那句话: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见,只由人们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图。历史是深邃而苍凉的,面对窗外阳光映照的花园中嬉笑的人们,我想,现在珍贵的事物,千百年后,也会随岁月的轮回而被渐渐淡忘吧,通过古人留下的作品,想象曾经的繁华。 我对诗人有一个年龄印象:庄周李白韦庄,我印象中都是青年;陶渊明苏东坡是中年;王维杜甫曹雪芹是老人。 天宝十一年到十四年之间,王维的诗作大多是送别诗,前几日看了几首,本以为已很多了。今日看,后面的送别更是密集。刚喝下一碗水灵芝甘草茶,苦在口中,不由更加愁闷。 前几首送别诗还写写人情,而越往后,不见人不见事只有景,可能离别诗也无外乎这几种。一是离情依依讲聚散,二是借事借物来咏情,意悲而字不见,三可能最狠,讲不完的沿途风景,不讲愁也不见悲,好似这寡淡无味的人生,只有日月山川天地树木可咏,这超脱人世的劲让人觉得冷漠到骨头里,好想他哭一哭吼一吼,至少还有点滋味,至少还有点神气,本以为到安史之乱后他的诗会有变化,但还没读到哪,读到秋夜独座就看不下去,什么大诗人大画家大才子,这只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啊,他要怎么面对接下来那巨大的变故。 喜欢王维此人,也喜欢他的作品,推荐大家阅读。
《王维诗选》读后感(五):年少不懂王维,读懂已是伤心人。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了解了王维的一生再来读他的诗,感觉甚是不同。
王维出名那会儿,李白正在海投简历,杜甫还是个少陵野小子。
9岁时他就已贯通诗、书、画,弹得一手好琵琶,15岁时,凭借“每逢佳节倍思亲”,家喻户晓,21岁时,他是长安城里美少年,皇家音乐团团长,王公贵族的忘年交。
若说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站着那些支持他的女人,那么王维的背后有着3个好女人。
一是其母,旧时闺秀,温婉而通情达理,正是在她日夜诵经的熏陶下,王维渐渐地喜欢上了佛学,也是为他日后写诗的禅意底子做的最重要的铺垫。
二是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在公主的帮衬下,王维刚刚出道,就考中进士第一名,人称状元及第。
22岁那年,有名有钱有地位,他却并不快乐。唯一值得宽慰的,是家中之娇妻唯有在她面前,王维不必世故成熟,只需做个孩子。婚后,两人感情甚笃。有时弹琴相和,有时泼墨作画,是眷侣亦是知己。若说这世界上,再多人夸你赞你,不及一个人懂你护你。正是妻子的体恤,如春风化雪般,捂暖了王维的心头寒。所以影响他的第三个女人,则是他的妻子。
可惜好景不长,很快他就被贬为粮仓管理员,短短几天就从名利场的山巅跌落到谷底。
不同于李白之率性,王维才气虽盛,却太懦弱:他自小在精英家族中长大,畏惧也逃避“失败”二字;加之时局的衰颓,弟妹的倚靠,身后是条不归路。就这样,他不敢回头,不敢挣脱,只能逆来顺受。
紧随其后迎接他的将是,妻子的难产,胎中腹儿的丧失,那一刻他从天堂堕入地狱,往昔碎片浮现眼前。短短十年间,功名、利禄、情爱、福祸,他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湮灭如烟。
史书载,其妻去世后,王维孤居终老。他吃斋饭,着素衣,不碰荤腥。居室中仅有茶档、茶臼、经案、绳床,过着带发修行般的日子。生死两忘,万念皆寂。正是三十岁那年,他的诗画少了性情,多了禅意。
后人常说,李白之诗潇洒,杜甫之诗工整,王维之诗淡漠。但若真是无情,又怎会写出“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之类的恸语?
不惑之年,王维又接连失去三位挚友——孟浩然病发,崔希逸被害,张九龄弃世。此时的官场,早已奸佞当道,小人遍地。这一次,王维没有犹豫,选择直接离开。从被动贬谪到主动请辞,从感时伤怀到心斋坐忘,他真正过上了禅僧般的生活。亦仕,亦隐,亦人,亦佛。
经历大生大死,便尝人间百味。
他可以浮舟往来,与王孙作伴;也可渔樵闲话,为农妇赋诗。尽兴了,那就“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春困了,那就“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他不是心灰意冷,而是与孤独对视。既然得到是短暂,失去是必然,何不好好把握拥有这一瞬?
再后来,他把自家的辋川别业,悉数捐给寺院。往后,行云流水一禅僧,去留无踪也。
反观王维这一生,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这里是指他40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包括他写的那首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也是表达他的那种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他曾有幸遇到三个女人,一个教他识字,一个当他伯乐,一个予他悲喜;也曾先后推开三重门:宫门,家门,佛门。
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从此,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