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辋·王维》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1-21 23: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辋·王维》经典读后感10篇

  《辋·王维》是一本由太白文艺出版社著作,49.80元出版的31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9-1-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辋·王维》读后感(一):读王维

  在读《辋.王维》之前其实我对这个人理解并不深,因为相较我的接触面来说,我更熟知、喜欢的是如李白这般狂傲不羁或者杜甫那般心系天下的大士,但有时候文学就是这样,他的多层性让你在了解一个人和他的作品之前感到迷惑,在了解后又沉于他所散发的迷人之处。 其实回过头去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诗词文化并不少,甚至多如璀璨星河,但你能找到一千个像李白、杜甫的热血爱国诗人,却难以找到一个像王维那样禅意深刻的人,他的禅意是夹带着浓烈诗意的,又在这种“适中”里寻求到了一个平衡位置。 王维把佛意带进生活,佛意就融入了他的诗画里,他爱这些诗画,这些诗画就改变了他的生命。他在辋川深呼吸,近乎完美的把物质精神生活连接在一起,他的生活像是透明般与周边山水林鸟融合,无边无界。你看王维写“晚年惟静好,万事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他实际上就写自己的一种洒脱安心。如果说前三句是他喜欢的一种状态,那最后一句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佛学对他的影响。君若要问穷困通达的道理,那就请你到水浦深处听听渔歌的声音。渔歌声难道真的可以解答我的困惑吗?不是他,实际上他是要表示万物终始的一种相处模式,要从平淡中找到他宝贵真理,要从万物中得到最简单的快乐与平复。王维得到了这种真理,所以他一直过得很自由,他的性格像是林中的树,安静的望着天,被天地滋养。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我是真的看到、了解到一个真正的隐士,他没有说死磕选择一条路,干脆归隐或是一直身在官场,在政治矛盾中他选择退后,他以旁观者眼光来审世、放下责任韬光养晦,远离风口浪尖不是不作为,相反,是聪明的作为。佛教教给王维的,是一种做选择的态度始终是去寻找一个平衡点,而王维在山水中找到了这种平衡点,并且很好的将它引进了自己的人生里。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我们能看到太多的明星,但王维始终像一颗藏在云雾后的星,你要仔细的看,才会看到他深刻的诗境。他的诗、他的生活、他的山水写意里藏着肆意,藏着禅音

  《辋·王维》读后感(二):参禅不语,维见静世

  清明节,中秋佳节脑子里总是闪回「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总是那么的应景。而记忆中已经慢慢地忘记这是诗人王维的诗句了,而读过此书,暗自喜欢王维在辋川的宁静生活。

  1《思游》

  中学时代,不知王维细事,直接见诗,「行道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很难想通这是出自同一个诗人的笔下,一个行云流水,山中仙境,一个边塞辽阔气势磅礴作者松涛先从《思游》讲述“诗佛”王维的生平,“朋友圈”中慢慢了解了他的性格。年少就才思不俗山水画大师音律卓然,朋友甚广,得公主赏识,从而受其扶植夺得解头,可谓年少有为。仕途顺利的王维,在年少意气风发,但又生性温和,写的诗虽未有李白的梦幻豪放,但也多少有点年轻气胜的影子。他为玉真公主写过的《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末尾的‘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把玉真公主的道境描写的如在九霄云外,这是二十几岁的王维。世事无常,三十一岁那年,妻子刘氏去世,亡妻之痛让其终身不再娶,孤居三十年。对世俗红颜失去了兴趣,「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从此之后,笃信佛教的王维,诗词便空灵见禅,静看世事百态。

  2.《访游》和《诗游》

  一到辋川的王维,与学生裴迪共创《辋川集》,这便是王维诗词的巅峰,他没有像陶渊明真正的贫苦隐居,而是半隐半官,无饥寒交迫忧虑,静静的参禅作诗,虚空入世,静心对尘。二十篇佳作,需静心才能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如老僧坐禅,愈坐愈深,渐入佳境」。手植杏树,生活在山水,居住前人宋之问的别业,作诗画画,与世事无争,只半官之余邀朋友会客,体验世外桃源”。偏偏诗句就可见到王维对佛的理解,对佛经研究运用实践,深植内心。

  3.《神游》

  “诗佛”王维与“诗仙”李白,同生活在盛唐年纪差不多,又有多位共同的朋友,多次见面的机会,可有关俩人的消息,从未有人提及,像是人之共忌。但无论怎样,俩人诗的对比,可见得二人的内心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李白擅爱交际,而王维早已对此不懈,虽游于朋客,但从未享乐于此,更多的是深情流露,与友人别,友人去世感痛甚深,专去作画,一看便是温和的性情中人,其诗歌需要在一定的安静世界中,才能探寻到与你独有的共鸣

  文艺多才的王维,深情温和的王维,却又非直爽偏执的王维,安静中你会体验到那个盛世唐朝的悠然,体验到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辋·王维》读后感(三):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诗词字画的人,从小学习书法绘画让我对王维深深的佩服和崇拜,不仅崇拜他的诗词也欣赏他的为人

  王维早年信道,后期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后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辋·王维》读后感(四):佛理诗意,独尊王维

  作者胡松涛所著《辋.王维》一书以辋川为中心,辅以思游、访游、诗游、神游等四个部分,勾勒出“诗佛”王维的虚空入世,静心对尘的形象。使人悠然神往,拍案叫绝。 王维少年成名,几遭起伏,任伪职,参佛理,洞玄机,与山水为伴,抒心中所想,置身物外,宠辱皆忘,修成人生境界,达成诗画大家,被奉为“天下文宗”。最后王维“舍笔而绝”“停笔而化”,离垢明慧、得以善终。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山居秋暝》寥寥数语,就使一幅秋后美景跃然纸上。此诗静中有动、动中含静,动静结合删繁就简,直抵人心。王维用最简洁文字描绘了最美的雨后山景,承载了最浓厚情感。 作者着重写了王维四十多岁在蓝田辋川建辋川别业,且与道友裴迪一唱一和。王维的《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裴迪和诗的《孟城坳》裴迪: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今人自来往。两人知音唱和为辋川二十景赋诗,各得二十首五言绝句前无古人地用诗描绘了一个景观群落。 作者尽读王维之诗,凝炼诗中之情,从诗中探索关键词:空、云、落日、射雕、早朝、应制、辋川、裴迪、寺庙、山僧、樵夫、无生、禅坐、柴门……这些关键词,涵盖了王维一生中最重要、最有名的作品,并举例说明。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中蕴含“禅机、禅悦、禅趣”,流露出王维对“空”与“色”的独特理解。展现出亦空亦有、空色圆融的大自在。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先写景抒情,再举杯赠别,将丝丝别愁一饮而尽,化作豪气干云。此诗被誉为绝句第一,万古流传。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还原了王维的生活,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佛”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拥有王维,自具风雅,可以凤仪落落,扶风而行,素风而居,倚风自笑,不风而清凉……”书中的王维让人觉得可亲可爱可敬可信。翻开书让人爱不释手,合上书亦觉回味无穷……

  《辋·王维》读后感(五):从山水视角解读王维的新作

  从山水视角解读王维的新作 ——《辋辋川》品读

  在唐代灿若星辰的诗人群中,王维虽不是最耀眼的,但也绝对是一个令人无法忽视存在。这一点仅从世人熟知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王维诗作29首,近乎十分之一篇幅,便可见一斑。他工诗善画,半官半隐,画作清空,诗风恬淡,好像看透人生,逍遥自在,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作家胡松涛所著《辋王维》就是这样一本试图解读王维内心世界的散文随笔集

  该书书名中的“辋”是指辋川——诗人王维隐居的具有山水田园秀美风光别墅就建在这里。从书名也能看出,该书显然不是市面上我们常见的那种一般的写人物生平传记的文字。而只是择取一点——“辋川”,并以此为观察面,来解剖解读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

  作家在本书的卷一部分,先带我们认识了一下王维的朋友圈。有的读者或许不解:本书主角不是王维吗,怎么倒去介绍他的朋友们?我的阅读体会是,这正是帮助读者快速认知王维的一条捷径!因为一个人立身行事,总是要与他人打交道的,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从一个人平日里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往往也就能看出他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种判断当然也不是百分百准确无误的,但经验告诉我们,它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不会有偏差的。

  卷二是作家对“辋川”的品读。诗人王维在此,其居所建有辋川别墅,其诗有《辋川集》,其画有《辋川图》,皆流传于世声名远播。它们的中心都是围绕着“辋川”这一要素,所以作家围绕“辋川”也分层次进行了相应的品读。这部分文字在全书中所占的分量不多,但却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以为,它是一种铺垫,是为后面的文字——卷三部分的王维《辋川集》作品解析进行了背景上的准备

  卷三部分在本书中所占篇幅最多,作家以诗化的语言文字对诗人王维的重要作品集《辋川集》中的所有诗作进行了解读。读懂了这部分文字,对王维诗歌的山水田园风格也就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我以为,这一部分的每一章节都可以当作是一篇深情雅致的唐诗鉴赏文章来欣赏。不过我同时也觉得,假如读者在接触本书前,对王维诗作尤其是《辋川集》已有较深的阅读与认知的话,那么本书的这部分文字也可以略去不读,因为这些内容虽说是本书最具篇幅的文字,但我以为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最值得读者用心品读与重视的‘恰恰是本书的最后即卷四部分。

  我的阅读体会是卷四的几个章节是全书的思想灵魂精华所在。需要读者用心慢慢品味思索特别是《“无可无不可”——从<与魏居士书>看王维的世界观》一文深入触及到了王维的精神世界,读懂了这一章节,也就理解了王维做出半官半隐的人生抉择无奈。对正确认识王维其人很有帮助。 不知这样的解读,是否符合作家的本意

  《辋·王维》读后感(六):王维过着向往的生活,活成了自己最舒服样子

  王维的诗作大多描写着青山白水浮云落花,这其中寄托了他想归隐山林,过闲云野鹤的生活。第一次喜欢上他,也仅仅是因为这些美景而已。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人一舟,随波逐流,此时,静谧悠闲陪伴于身旁的友人。枕着手,看着天边云卷云舒,望尽暮禽相伴归还。期间,若遇上一位白头老翁,一邀闲谈,品一品清茶,也不失为一件乐事哉。

  王维是一种淡淡的灰色,虽生于人间红尘中,却更愿意隐居终南山,虽在官场上名望颇高,却更愿看暮禽相与还,赏落花满秋山。

  从《鹿柴》到《相思》,一位白衣墨客正执笔,将他的一生娓娓地向我道来,我明白悟禅道,修佛心只是他一生的点缀,他的人生也有着缱绻情丝,也有着不屑傲气

  同为公主举荐的人,李白却未经科举就入职当官,他的少年傲气让他感到愤懑不平,一句“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暗讽李白;“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唯有这样的方法才能表达她的忠贞吧。王维看见息夫人的无奈与苦楚,在那个年代中,他对女子的理解超越了许多男子,他对于爱情的忠贞也同样不是三妻四妾之人所能比拟的。

  近暖则冷,进冷则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明月照松林,给青松渡上了银白的光辉,清泉淌过青石,留下了湿润冷意此时此刻,它透过脚底直达脑海忽然,听见一阵银铃脆响,转身看见捣衣女子一阵嬉笑玩闹。泉水在空中飞溅,经过树叶空隙间渗出的光斑,落在脸上,竟带着微微暖意。

  王维像这安静的灰色,灰色像那清冷的王维。它不如红色热烈,就像王维不似李白一般激情澎湃,能让人迸发出内心最热切似火的情感;不比白色平易近人,就像王维的诗歌不似白居易一样诗歌直白,平淡易懂;也不似蓝色含蓄沉稳,就像王维不似杜甫对仗工整,充满真切的爱国之情。它虽没有吸引眼球的明亮色彩。却也不像乌云压城时的沉郁难闷,它让我感到舒适自在,让我觉得自由地活着,活在山林间,活在人世里。

  王维这个佛系男子,这个灰色君子,淡泊宁静,晚年置一套小别墅。过着向往的生活,活成自己最舒服的样子。

  王摩诘,活在人间胜似仙,虽有禅意深奥的诗句,却也有道出红豆最相思的缠绵情思,翩翩君子如松,你在我心底圈了个小地方,最后幼稚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你的魅力就算鸩毒砒霜,我也甘愿饮之。

  来世嫁给,怕是多数女子心中的愿吧。

  《辋·王维》读后感(七):辋川王维,诗意快哉

  辋川意为水名,即辋谷水。因诸水会合如车辋环凑,故名。位居陕西省蓝田县南,大致这里水秀山明,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之趣,所以唐诗人王维才会置别业于此十四余载吧。故胡松涛老师在《辋·王维》中的首页并不是先排序,而是先穿插了几幅王维与友人裴迪游玩观赏辋川二十绝景的绘图。同时,作者通过思游、访游、诗游、神游四个篇章带领我们走进王维的朋友圈,感受王维特有的人格魅力,也带领我们走进王维的诗画世界,领略王维极高的艺术功力。

  王维的诗作大多都是田园山水诗歌,常用五律和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他的诗常被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致是他写状实在传神吧,所以每首辋川集的诗歌都能赋予一幅绝美的画作,因而衍生出了倾世绝作《辋川图》。那是个人才济济的时代,而王维也毫不逊色,凭借其特有的艺术表达手法屈居一隅,誉为“诗佛”。正因他潜心向佛,所以他的心才如湖水般澄静透亮,有着超然的气质与心态,因而他的诗常常带有禅意,字里行间全渗透着一份看透世事的洒脱。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的诗常用“空”字,这与佛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相通。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王维的意境大应入了第三境吧。且王维善于为读者“留白”,他写诗不会将炙热的情感灌注于字句当中,他不会写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他也不会写出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飘逸,更不会写出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羁旅愁思,他善于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对话的意境,在无形之中与读者探讨着自己的诗艺。不管是他的诗作还是其画作都是我国历史上精于留白的佳作。正如闻一多先生称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王维以他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山水田园诗,为中国唐诗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

  《辋·王维》读后感(八):田园生活的温馨朴素、大自然的美丽幽意远胜于荣华风尘

  王维一生没有抒尽壮志,却也平安和乐。隐退于辋川,归于田园。在王维看来,田园生活的温馨朴素、大自然的美丽幽意远胜荣华风尘。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何以知务农之美?请君试想:一场秋雨一场凉,盛夏步入薄秋,久雨清冽了山林,水汽弥漫,炊烟缓升。人们蒸藜蒸黍,送给在东田里劳作的农人。雨水浸透土壤,谷物香气甜美,诗人怡然。远望广阔水田,三两白鹭翻飞;阳光倾于木叶,点点光芒,带着黄鹂清澈脆响。

  如此环境中,王维习惯于在静中看瑾花开落,悟人生枯荣无常。在松柏间行清斋,折一枝沾露的葵,在天地间信意游荡,已然化为“野老”,抛却人事艰险,灵魂于空中白鸥一同翱翔。

  这首七律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享受于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有赞言曰“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

  君在农大,如入田园,愿诗与远方在农大与你相遇。唐代诗人在蓝田的游止,最值得一提的是王维隐居辋川。

  辋川因其青山逶迤、绿水沦涟而成为都城长安东南的风景名区。尤其唐时这里还有一泓逶迤近10里的深山谷地湖泊一欹湖(猜想应当是地震后形成的堰寒湖吧),青山绿水,碧波荡漾,渔舟往来,莲绿菱肥,鸥鹭嬉戏,这在少水的北方更是充满了魅力和诱惑。

  开元后期,张九龄罢相遭贬和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标志着唐王朝开明政治的结束。因此而陷入极度政治苦闷的王维,找到了这块精神寄托之地。

  他购得川宋之问别墅,把纵深20余里的辋川谷地,经营成以欹湖为中心,计有孟城坳、文杏馆、临湖亭、金屑泉、白石滩、竹里馆、鹿柴、漆园、椒园等二十景区的著名别墅园林,过着亦官亦隐,啸傲山林的生活。

  他看山看水看花看鸟,仿佛过眼之事皆为浮云,清风一吹又复皓月当空。

  他写人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与人生际遇的相视一笑。

  他写思乡:“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是隔万里与故人的亲切问候。

  他写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友人悉心的关怀。

  他写独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与孤独的温柔对视。

  他不是心灰意冷。而是真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温柔敦厚到了极致。

  《辋·王维》读后感(九):王维:诗佛的禅意人生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国学综艺的大火,唐诗宋词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学也重新回到国人的视线。其实唐诗宋词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启蒙必备读物,而相较于宋词,唐诗更加短小,也更能得到人们青睐。 在物质生活丰富、文化异常繁华的唐朝,从来不缺少才华横溢的诗人,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诗佛――王维。虽然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没有相互比较的必要,但是诗佛的一生仿佛活的更加透彻。 《辋.王维》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现了诗佛王维的洒脱人生,他的一生有贵人相助,也有坎坷折磨,可他的处世态度属实让人钦佩。 为友之道:多个朋友多条路 都说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身世,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身边的朋友。一个人的交际圈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个人的性格。 王维的朋友圈范围很广,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无名之辈,有白发老者,也有青丝知己。王维的一生得到过很多朋友的帮助,他入朝为官是靠朋友推举,他在国难中被俘,被迫接受伪政权的官职,也是靠青丝朋友的帮助才得以在叛乱平复后免去杀头之祸。 他腹有诗书,却不恃才傲物;他有报国理想,却不为沉迷权利;他钟情诗画,是真正的佛系诗人。 为夫之道:终其一生爱一人 都说才子爱风流,因为他们的才华吸引无数少女爱慕,所以自古才子佳人的桥段就是一桩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画本故事。在三妻四妾才是常态的唐朝,很少有人一生只娶一人。 诗佛王维妻子早逝,本该再娶的王维却再也没有娶妻,而是寄情于山水,造就了辋川这样的人间仙境。而《辋·王维》中对王维不娶却有另一种解释,书中说王维并不是因为深爱亡妻,而是因为看破了这滚滚红尘,证据就是若深爱亡妻,怎会没有大量的悼亡诗呢? 为官之道:君子和而不同 王维后期其实已经过上了半隐退的生活,他的为官之道其实更加佛系,不攀附,不结党,为官尽职尽责,干干净净。正是这样的态度,才使王维在经历了几次人事变动中幸免于难,独善其身。 王维所居住的辋川是王维心中的一片净土,朝堂的纷争仿佛永远也传不到这片仙境中。而辋川中的诗佛更是这红尘中最豁达透彻的真佛,所谓禅意不过是内心的一片宁静罢了。 《辋·王维》还赏析了王维的很多诗篇,虽然这些诗有很多只是特定场合所写的作品,并不能全部代表王维的性格特点,但是王维的才华也能透着这些诗篇窥探一二。 现在青年总说把佛系挂在嘴边,其实只不过是掩盖自己的无能罢了。用所谓佛系的态度,装着无所谓的样子,掩饰着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而诗佛王维用他的一生展现了何为禅意的一生。也许王维在辋川亲手栽下一棵棵银杏树,然后日复一日的写诗、画画、看银杏树慢慢长大,如果真有岁月静好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 真正的佛系从来不是自暴自弃,是能够找到自己和这个繁杂世界的沟通方式;是尽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尽人事,知天命;是能够在苦涩的生活中发现美好,享受生命。

  《辋·王维》读后感(十):是谁在辋川的山水里临摹写生,用画作来表达辋川的美境?

  文/寇永斌

  西安城东、蓝田之南,有一处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王维在此营建别墅并隐居于此。尔后,许多达官显贵和文人骚客,常泛舟往返于长安与此地之间,弹琴赋诗于此地的田园山林之中。

  这个集自然景观和建筑群为一体的山水田园别墅,成为当时文人雅士荟萃之地,并伴随王维的诗篇享誉中外。这个美丽神秘、令人向往的地方,名曰辋川。

  辋川位于距蓝田县城约五公里的峣山间,是蓝田通往南山的咽喉要道,去玉川、葛牌均需经过这里。清代胡元瑛《辋川》载:“辋川在县南峣山,水沦涟如车辋,故名”。

  唐初宋之问在此营造别墅时,人们称其“宋氏蓝田别墅”,从现有的资料查证,还是王维首先唤这里为“辋川”。并把他的别墅称为“辋川别业”,是他把描写这里景色的二十首诗取名“辋川二十吟”。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因他母亲崔氏信佛,对佛门维摩诘居士很是敬仰,便给他取名维,并起别字摩诘。他祖籍在山西祁县,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王维出身于世宦之家,从小便接受良好家庭教育。他父亲去世后,幼小的王维靠母亲虔诚养育。母亲笃信佛教,喜欢静幽。王维是孝子,和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隐居辋川后,每当王维外出或去京城长安办事,母亲崔氏总是坐在欹湖南岸最高一处的高台上,眺望着山口,盼儿早归。

  如今官上村北的石坡,被当地人们称为“望亲坡”,据说王维每次乘船回到辋川,一到川口,便下船站到岸北的高处,挥手高喊着母亲,为了让母亲早点知道她儿子平安归来的消息。

  王维刻苦好学,诗画音律样样皆通。在那个时代属天才型少年才子。据说他九岁就外出吟诗作文,到十七岁时,诗就写得十分出色。

  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他十七岁的作品。王维还喜爱诗画和音律,喜弹琵琶,十八、九岁时就名满天下了。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21岁的王维中进士被授大乐丞。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

  王维由边塞慰问回到长安,直到逝世,共有三十多年时光。在此期间,他是消极避世,很少过问政事,专心投入到辋川别墅的改造营建之中,每日除奉佛吃斋外,很喜欢与诗友裴迪、钱起等人泛舟游山,弹琴赋诗。

  辋川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王维唯一眷恋的地方。破旧的宋之问蓝田别墅经过王维数十年的开发营造,已非以年之规模,绵延三十里的辋川别墅群已与自然园林山水溶为一体,他最终也把母亲崔氏养老送终葬埋于此。

  王维何以倾醉于辋川的自然美景,分析之,有为了避免李林甫等朝廷奸臣迫害的原因,也有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内心恐惧之理由。更多的是念佛参禅看破红尘,想远离长安都市喧嚣的缘故。

  王维不仅有卓越的文学才能,除了用诗来表达他对辋川的喜爱外,而且是位出色的画家,他常常在辋川绝美的山水风光里临摹写生,用画作来表达辋川的意境。其中,《辋 · 王维》就是集王维佳作和思想的结晶。

  今天,当我们漫步于这秀美的辋川山林之间时,怎能不怀念这位辋川园林最早的主人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辋·王维》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