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与鲁迅相遇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4 04:0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与鲁迅相遇读后感摘抄

  《与鲁迅相遇》是一本由钱理群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鲁迅相遇》精选点评:

  ●重新去读鲁迅吧!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钱理群先生是国内研究鲁迅的权威,他的课也是北大最热门的课之一,对于每个喜欢鲁迅的人这本书都会让你惊讶的。本书出自三联编的大学课堂讲录从书,都是由课堂讲义整理的,读起来非常舒服,这套书的其他几本也值得一看如: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课堂讲录》... 。

  ●2.14 KFC读完 身边是明亮的黑暗

  ●四年前获奖的奖品,四年了都没读完

  ●最动人不过赤子之心

  ●荷戟独彷徨。

  ●非常好!!!

  ●好像胸腔里的弦被重重拨响了,久久嗡鸣,振得一口气都出不来。

  ●理智与情感

  ●生命的投入

  ●最近是我对自由主义最报同情的一段时间 / 对一切的怀疑、强调民众的利益(以及对民众的怀疑)、对于个体精神自由的向往

  《与鲁迅相遇》读后感(一):向钱老致敬

  这本书我在大学的时候就读过,我有两本,一本是自己买的,还有一本是钱老寄给我的。令人感动的是,钱老送别人说,会在扉页上写“###先生教正”。寄书用的信封,都是自制的,是他自己改装的旧信封,跟当年鲁迅先生一样的方法。后来到了北京,与钱老约好在北大见面,在一个下午,坐在一起天南海北的聊了近三个小时,而那一天正好是钱老七十岁的寿辰,下午他还要赶去参加中文系老师为他举办的晚会。临走的时候,钱老又是兴致勃勃地拿出一本他的书,签上名字。路上,我帮他拎了一段沉甸甸的手提包(更像一个袋子)。钱老是一盏心灵的明灯,可以把人点亮。凡是他的书,都是从心底流出的文字,可以放心去读。

  《与鲁迅相遇》读后感(二):硬伤一处

  对于鲁迅,我向来难以用一种克制的感情去对待他。一方面,他的小说、散文在语言技巧上是如此之妙;另一方面,对于他的为人,我却很难认同。

  很想用此书在自己心中给鲁迅做一篇翻案文章。然而结果颇有些失望。在我眼里,鲁迅仍然是那个鲁迅。

  倒是无意间发现一处硬伤,173页以清代兵制类比中国改革特点:

  最初是八旗兵……征募湘淮两军,是为绿营。

  案,绿营系顺治年间收编明军及其他汉兵而成。其以绿旗为标志,区别于八旗兵,是统归中央的正规军队。湘淮二军系地方士绅招募的乡勇,相当地方武装力量。两者性质完全不同。

  不得不说,在钱的书中看到这种错误还是很遗憾的。

  《与鲁迅相遇》读后感(三):希望当真是无所谓有无的吗?

  路确实是人走出来的,先驱者的开辟形成了路。而这希望,是几个先驱者就能创造的吗?又有几个人确有能力挣脱了现实的枷锁,成为彻彻底底的改造者?鲁迅发现五四运动时打倒的卖国贼,却是当年在东京的热血青年。除非你超然于现实之外,革命的人,曾经拥有最先进思想的先驱们,难有几个不轰然倒塌在旧世界面前,成为又一轮新革命的对象。革命总是这样反反复复,希望之有无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即使开辟了希望,又怎样去叫醒沉睡着的人们?尤其在当下,当改革成了家常便饭,新的东西层出不穷,教育、医疗、体育、房地产...... 政策越出越多,只听得大会堂的掌声不断,只看见坊间的乱象丑态是变本加厉。我们曾经醒来,现在却被改革,被所谓的希望催眠了,再一次重返看客的常态(也许“示众的材料”少了些),回归到“辛苦麻木而生活”、“辛苦恣睢而生活”和“辛苦辗转而生活”。

  我觉得,否定希望,坚持希望,还有鲁迅说的“无所谓希望之有无”,都是非常好的事情。而当我们不在乎,不记得讨论希望时,希望的死就是既定的了,决无存在哪怕闪现在脑中的可能。正如我们中国的文化,或捧或骂,或传承或拒绝,只要做出动作便是积极应提倡;而现在绝大多数人们的不闻不问,尤其在于承载希望的我们年轻人(又一个希望,不同于前面的,这该是积极的),既是正在宣判文化的彻底覆灭。西方人可要欢欣鼓舞了-----可不是多吃几个匹萨就能尽兴的了。顺理成章的,不知道希望为何物者,何谈有所谓无所谓,就像你问5岁的孩子:对于联合国秘书长的废与立,你是什么看法?(不过我倒是坚决支持取缔秘书长,甚至这个狗屁不通的联合霸道国(美属),哈哈!)

  《与鲁迅相遇》读后感(四):一个也不宽恕

  1936年,重病中的鲁迅说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下,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很久以前就看到过这句话,没啥深刻的感觉,当时也觉得说这话的鲁迅不宽容。可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一定阅历了再回过头来看看,却重新发现了鲁迅。

  现在正在看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这书买来有几年了,一直没看,最近信手翻来,就又一次走近了鲁迅。

  我所经历的初高中课本里,鲁迅是被选文最多的一位,那时的接触不可谓不多,可在心里更多的是抵触,总觉得他的作品总是那样的晦涩和灰暗,除了《社戏》可以说没有一丝亮色。

  再后来的接触就是自学考试的时候,我选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这门选修课,很是仔细地精读了两遍,那半文言的行文虽多了费解,但也除却了心头的阴霾。对一直排位“鲁郭茅,巴老曹”之首的鲁迅有了景仰和一丝欢喜的色彩。

  一晃十年又过去了,鲁迅再次来到了身边,借这本书又续了鲁迅之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再来看看鲁迅的冷峻和不宽恕,似乎更合适宜。虽然时间已经把鲁迅变成了鲁迅并不欣赏的过去时。

  钱理群书中引用了冯雪峰纪录的一段话,鲁迅认为以冯雪峰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你们来到时,我要逃亡,因为首先要杀的恐怕是我。”在一例注文中周海婴透露,1957年反右运动中,当有人问及“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时,毛泽东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他们两人相互都把对方看透了。

  相对于五四运动的砸烂旧世界,现在的中国可谓是一个复古的大舞台,祭孔祭炎黄祭山祭水全国各地忙得不亦乐乎,新儒学大行其道,小孩子又被填鸭式的背起了蒙学经典。这其中的民族觉醒我不会否认,可现在很多人的唯古是从的心态真让人嗟叹。这背景下看鲁迅,真可悲叹了。

  现在我的某个ID就叫做——“一个也不宽恕”。

  《与鲁迅相遇》读后感(五):关于鲁迅 之二

  今天看完了《与鲁迅相遇》。钱理群先生的这本书有着浓重的北大味道,由于是讲稿的录音整理版,那些细小的地方——比如偶然夹杂的一两句对于现实的评论,还有更多说不出来的东西,都让人感觉到北大,感觉到中文系。我之前所用的“音容宛在”的形容,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我并未真正见过钱先生,自然也不能说它是如何“音容宛在”;但这本书里却有着我在中文系老师身上曾经感受过的气息——一如五院门口花期的紫藤,香气不浓却丝丝入扣。

  这学期的现当代散文研究,王枫更多地强调了鲁迅个人矛盾之深重以及他的绝望;而钱先生则在剖析这些之后,着重指出了鲁迅积极的那一面。那就是《野草》题辞中的——“但我欣然,坦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在将此岸世界的任何幻想打破之时,鲁迅仍然有着对于彼岸理想的坚持。其第一章的标题“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强调的也是鲁迅心中仍然存在的大爱,一如钱先生多次引用的那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也许,我们该给鲁迅的,是他生前身后都没有得到的安宁,而不是这样无休止的争论推崇贬低责骂。然而这又是不可能的。他的影响毋庸置疑地存在着,然而却很难说是他自己所期待的那一种。他的真意并没有得到确认,就算全然明了,对这个民族究竟会不会有影响也难以预料。他所期待的民智之觉醒,他为生民所立之命,可能就算再过一个世纪也无法得到实现。所以留给鲁迅的仍然只有黑暗和虚空——在一切纷纭背后。

  于是我便不禁想起了那个黑衣的宴之敖者。他冷冷地说着——

  “你还不知道罢,我是怎样地善于复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灵魂上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共加的伤,我已经厌恶了我自己!”

  所以鲁迅至今展现的姿态是凄厉的,恶的,然而那恶的背后仍然藏着对民众的期望和爱——只不过藏得极深极难发现而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已经熟得很了,但是今天,我才进一步地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与鲁迅相遇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