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之家》是一本由屠格涅夫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70,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贵族之家》精选点评:
●大段落的对白,道理一堆一堆的,有一个多余人的倾向诞生了。
●虽然在陀老眼里 屠格涅夫是个欧洲作派 但这只是一开始影响了我对他的印象 读完这本 感觉屠格涅夫最起码是个很棒的小说家
●《贵族之家》 非琴 译 《罗亭》 石国雄 译 “你好,孤独的晚年!熄灭了吧,无益的一生!”(P158)
●细腻优美的笔触刻画了一段高尚而正直的情感,现实又无奈的结局令人喟叹。
●无聊,1句话说完的事,如果说不说完表示有其他表达,然而太少
●典型的苏联文学,歌颂爱情的美好,批判现实的丑陋,要获得幸福必须有反抗世俗的勇气
●为什么丽莎最后做了修女,拉夫烈茨基孤独终老呢?
●我的西方文学启蒙书(同时也教会了我how to swear
●感觉主人公太过于善良软弱了
●最讨厌看这种悲情的了,不过很浪漫了
《贵族之家》读后感(一):类图与时序图
这是一个圈子,算不得一个故事。拉弗列次吉就这样和丽莎错过。
发生的一切总有个追溯的借口。拉弗列次吉的教育,丽莎的教育,周围的环境和关系。
类图依然是最重要的。拉弗列次吉和丽莎是非平凡的函数依赖,是第一范式后混乱的产物。
《贵族之家》读后感(二):贵族之家
刚读完时,感觉是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是一部挺悲伤的爱情故事,描述的是中世纪贵族之间的一种人情淡薄,虽然相爱,却迫于社会地位上的现实,主人公情笃初开之时本来进入了幸福的婚姻生活,后来却发现妻子辜负了他的信任而彻底地背叛了他,是小说不断进行的一大高潮,直到故事发展到中间部分,作者才安排他于女主人公见面,然而,却又暗示出了一场悲剧即将上演,关于作者的很多思想,过后得细细地品味,贵族的衰落,而新一代新新力量的崛起也许就是小说的主题,然而,对于女主人公的思想而言,信仰高于一切,虽然爱意很浓,最后却选择了当修女,一种不能言说的悲痛,这是命运的差错吧...
《贵族之家》读后感(三):贵族之家,人生之路
关于理想。理想抵不过岁月的洪流,时间把人事情感情敲打成破碎不堪的浪花。每个人都年轻过,冲动过,爱过,痛过,失落过,幻想过,幸福过,悔恨过,疯狂过;掩藏,表露,爆发,逃避,最后一切的一切,都让时间抚平,理想还是幻想,最后只要不嫉妒、不后悔、不抱怨,认为一切都值得,值得珍惜,值得拥有,值得怀念,就可以。 关于幸福。最后男主回首那段往事,有痛楚,但不嫉妒,内心平静,曾经的日子由眼前的光景一幕幕的被唤醒,重复最多的字眼就是“幸福”。我可以感受到,之前有些瞬间的美好能带你走过无数个漆黑的夜晚。关于幸福,从来就不是存在于脑海中的,而是紧握在手心里面的,它真实,不能被别人掠夺,也不能被自己吞噬,只是静静的、热情的充斥着整个胸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关于人性。继续下去的阅读让我知道,一开始完美的、表面的、华丽的性格和外表,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性格和人格缺陷,它就像是一朵罂粟花,魅力无限却害人不浅,完美的人格塑造往往隐藏着巨大的人生悲剧,里面的任何一个被作者刻画笔墨较多的人物几乎都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生伴侣,不论是潘申,还是瓦里瓦拉……可是最后虚伪抵不过现实的诱惑,终有一天它会原形毕露。此时,觉得活得真实,正直,冷静,热情,永远追随幸福,不忘岁月过往,烟落日出,一生找得一位良人相伴,共话情短情长,看遍大河山川,波澜不惊,平淡安好,便享得了极致人生。
《贵族之家》读后感(四):我猜得中开始,却猜不到这个结局。
”人生有那样的一些瞬间,那样的一些情感……它们是只能稍作指点,便一晃而过的。”
背叛、爱与救赎,把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和伊凡屠格涅夫的这本贵族之家联系到了一起。可是,相似的故事情节,却得到了不同的安排。简获得了遗产、罗切斯特受到了灾难,两人终于“平等”地结合;迈克西姆也终于获得了新生,因她(实在记不得名字,书里提到的次数也不多)终将他从阴霾的过去中解脱出来,而他实在也没有犯什么过错,值得幸福;只有屠格涅夫的丽莎和拉夫列茨基走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即便相遇也只是擦肩而过,被爱情燃烧过的丽莎只能在修道院中度过安静的日子,拉夫列茨基的幸福,还未开始,却已结束。
而我能够想得到的唯一的原因就是,拉夫列茨基和前一位似乎还有婚姻关系,那放浪形骸的女人还活生生地出现在书中,不似前两本书中已故的坏女人。看来,遇到一个纯洁的相配的投机的伴侣至关重要,年轻男子决不能被过于放荡的美色迷住双眼。而丽莎的爱,和义务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她决不能为个人的爱背叛上帝。光有爱,离幸福还很远。
有一天,他和她曾多次漫步、促膝长谈的那个美丽花园,在年青一代的欢声笑语中再度新生,而他终于老去。修道院中她,内心可否平静?
新的一代,能否摆脱旧一代的悲剧,真正新生?俄罗斯的命运出处在哪里?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讲的当然不只是爱情。而我的读书笔记,始终只和爱情相关。
《贵族之家》读后感(五):《罗亭》与《贵族之家》:你要月亮么?还有太阳在等待着你啊^_^
《罗亭》与《贵族之家》是我大三时读过的屠格涅夫的短篇。喜欢和力荐它们的缘故,是我觉得,主人公和自己……哦不,应该说是自己跟主人公在某些方面多少有点儿相像。
《罗亭》一书中,主人公的悲剧也许在于:罗亭聪明睿智,善解人意,能够引导人们看到未来崭新的希望,可惜他缺失的,是自己强大的执行力与真正的勇气。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来挽救他的同龄人,甚至他的祖国与民族,然而遗憾的是,他没有勇气真的去做。他是阴冷夜空中的一轮满月,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却无法真正给人以温暖,因为毕竟晴朗的天空与温暖和煦的光芒是只有那独一无二的太阳才能带来的。读过《怎么办》的朋友应该知道,那太阳是拉赫美托夫、是罗普霍夫和吉尔沙诺夫,更也许包括薇拉,但是可惜在罗亭的年代,他还不晓得,做什么能让更多的人理解自己的追求。也许一定需要外民族文化的呼唤,俄罗斯人才能真正醒来。凭借当时死气沉沉的俄罗斯自身,他们是不可能在没有西欧先进思想帮助的条件下完成民族改造的。在小说中。罗亭死于1848年巴黎街头的结局对于他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个悲剧,因为这样壮烈的牺牲于他而言自然是死得其所,但是从我看来,多少有些突兀,我常常怀疑这并非屠格涅夫自己下笔完成的部分,因为这个结尾跟全篇相较多少有点儿脱节。即便真的是屠氏本人所写,对于俄罗斯来说,让思想文化的先驱者们落得如此结局,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而《贵族之家》当中拉夫烈茨基带给读者的共鸣方式,我猜应该完全与《罗亭》不同。因为罗亭这个人物可以让很多人莫明其妙地感到自身的某个特质附着在这个奇怪的角色身上,而拉夫烈茨基更为离奇的经历,会让人们只能更多地站在旁观者的位置对他进行评价。屠格涅夫笔下的女主角似乎总要面对在原先比较熟悉的追求者与新闯进自己生活圈子中间的陌生人之间的选择。遗憾的是娜塔莉亚的选择完全失败,她没能看清罗亭的心,更没明白,罗亭自己早已放弃了追求幸福爱情的权利;更遗憾的是莉莎明明白白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却不能与拉夫烈茨基结合,无情的现实将他们的美梦击得粉碎。相比于莉莎遁入空门,拉夫烈茨基一生郁郁寡欢,倒还是娜塔莉亚平凡却幸福的普通人生活与罗亭轰轰烈烈战死沙场的英雄结局,更为值得我们尊敬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