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贵族之家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13 02:4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贵族之家读后感锦集

  《贵族之家》是一本由屠格涅夫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典藏本图书,本书定价:16.5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贵族之家》精选点评:

  ●风景描写有二绝;唐诗中的风景,俄国作家笔下的风景。当得起“生生不息”四个字。

  ●非琴的译笔朴实却又细腻,很适合翻译屠格涅夫。这在拉夫烈茨基回老家时的场景描写部分就可以看出:一个曾经辉煌富裕的家族衰败残破,亲人都已死亡,连回忆中的那条被拴住的狗都垂垂老矣无力摆脱束缚,氛围的渲染和主人公此时低落绝望的心境融为了一体。同时,回溯式的叙述方式构成了象征中心和推进力。

  ●過於古典的悲劇,以現代人的眼光看,責任感 和宗教信仰是那個時代的束縛。不能信服愛的邏輯(縱然「請再演奏一遍吧」是震撼的)。結尾的安排性太強,彷彿是一種為了達到平淡的悲傷 而設置的理想化的情節。反倒是塑造潘申和瓦爾瓦拉形象時活靈活現極了。

  ●“你是个正直的人吗”“一个人如果不失去对善的信心,不失去坚强的意志,不失去对实际工作的兴致,他就已经可以感到满意了”“人生中有这么一些短暂的瞬间……”感觉终于有点理解母亲如何能接受自己的命运了,非常正面的感染力,至少这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悲剧故事。对那些终生不得志的配角的侧写相当动人,而那些面容冰冷又热心肠的人-现在称之为傲娇-原来早早就是文学作品里的正面人物了

  ●我也是为那“一滴眼泪”读的

  ●《贵族之家》,一本平淡到似乎是我们生活的日常的小说,从头至尾,没有一个人是非正常的死亡,感觉好像没有读到过这样的小说,以至于觉得这本书都没有出现高潮。唯一的感受就是一百五六十年前人的想法和我们现在其实也没多大区别。

  ●忘了

  ●很有感觉啊

  ●屠格涅夫的文字总夹着一种恬淡怡人与世无争娓娓道来的质朴。

  ●要写的东西有点多,写成一篇评论:不客观的絮语。

  《贵族之家》读后感(一):路在哪里

  享受着统治阶级的好处,又想改变这种阻碍人类发展的制度。“博览群书的懒汉”。

  屠格涅夫为代表的贵族文人都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俄国还是没本质改变。中国还要等多久呢?

  这类书到底能影响多少人?一般的青年人不会看,科学家也不会去看。颜宁最喜欢的是《欢乐颂》作者的小说,我看了两本,看不下去了,除了反映现实外,没有新的典型人物,没有新的看法,然而,许许多多的颜宁正在推动科学进步。她可能只是追寻兴趣而已,不用纠结,不用看经典,她就在帮助人类进步。

  被影响的人是一代代慢慢积累起来的。文学的作用可能是,她不会立即转变为改变社会的力量,但是她流传时间久,两三百年后,人们会意识到,作家所关注到的问题,并形成共识,一起寻找方法。就像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的三百年文艺复兴。

  但是为什么,美国、日本没有经历这样的过程,他们能直接继承先进的思想,而有些国家就不能。

  《贵族之家》读后感(二):几点思考

  现在我才渐渐读懂,不论是托尔斯泰还是屠格涅夫,他们自己就是俄国文学中常描绘的“无用的人”。作为当时已没落并开始反思自身的地主阶级,他们的文字背后其实充斥着忧虑不安和彷徨失措。

  初中的我无法意识到这种悲哀,只惊叹于他们书中描绘的老派地主生活图景——走向没落的生活逐渐捉襟见肘,但地主仍沉迷于到处赊账的奢靡生活,任凭虚伪和浮华交织起纸醉金迷的泡沫世界。但那时的我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一种悲哀,每次合上书时都有种异样的沉重心情,但却无法言表。如今再读二位的文字,我逐渐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写小说的目的也许是想抒发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和恐惧。他们预感到上文提到的那种生活必然不能再维持下去,总有一天会由新的制度来冲刷掉这层逐渐黯淡的“泡沫”。当那一天来临时,现在岌岌可危的一切事物都将何去何从?而自己现在又能干些什么?是无所作为地焦灼等待,还是利用自己目前不再坚固的贵族地位和微薄的力量去带头反抗?但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去推翻这一切?难道还要像大多数“无用的人”一样欺骗自己、沉迷当下?

  他们有太多的疑问和反思需要自我解答。而这些质问都被隐藏在文字中,通过一篇篇小说中主人公的视角传递和发泄出来。就如托尔斯泰曾多次拾笔写下《忏悔录》一样,他们文字也许是对自己的拷问。所以众多小说中的主人公可能也是作家自己某一面灵魂的真实写照,他们有时是《复活》中对自己曾经的罪行感到悔过的聂赫留朵夫,有时是《安娜·卡列尼娜》中不屑于和上流社会交游的列文,有时可能也是《猎人笔记》里众多失意贵族中的一个,甚至是《贵族之家》里想要改变生活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拉夫列兹基。这些沉重的心理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我也许只触及了以他们为代表的那些没落贵族的复杂心态的冰山一角。

  我钟情于阅读托翁和屠格涅夫二位的作品,并不是因为我能完全理解当时濒临崩塌的农奴制(托尔斯泰曾在《复活》中对此作过详细的解释),而是书中那被深深埋藏的思想让我着迷——复杂、彷徨并充满着自我反思。接下来也许是我的一家之言,我觉得以上所述的内容也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此处只要指上文所提二老)不同于法国同类文学之处。二老的思想更为沉重,直击当时扭曲的社会制度根源,且需要读者怀着更大的勇气和耐心来发掘。一旦得其一二,回味深远。也许这也和俄国广袤的土地、野性的风土人情和复杂的社会历史息息相关。相比之下,我窃以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尤其以《包法利夫人》、《茶花女》为典型)便显得有些浮躁和表面,但仅作为现阶段不成熟的想法而已,希望将来能有机会与对此问题有过同样思考的读者相互讨论。

  《贵族之家》读后感(三):不客观的絮语

  作者开头太喜欢介绍人,一介绍就是好几节。把他的家世,父亲、母亲、祖父、姑姑的性格经历,朋友、朋友的父母、朋友的朋友的性格经历,通通介绍一遍,仿佛在写传记,没有什么传奇经历的概括性传记,没有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只不过文笔还不错。说白了,像没特色的史书。这部小说从快到一半的时候才真正开始。

  主人公拉夫烈茨基和他唯一好友米哈列维奇的那段争论是小说的第一个高潮。我颇有感触,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利他(为人类,理想主义)出自爱心,而且在无神论的立场上,认为人能互爱,不需要上帝的爱。就像爱情是有所求的,利他其实也有,就是荣誉、情谊之类的,也就是希望别人也利我。爱又出自天性,兴趣也是爱。俄罗斯作家老喜欢谈起利他的主题,也就是所谓的弥赛亚意识,十九世纪四大小说家都如此,都会在小说中讨论。其实没有必要,利己没什么问题。也许后来的十月革命就受了这种弥赛亚意识的影响。

  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沉沦本不由于利己——利己的人才不会沉沦,要振作也不必依赖利他主义。再找一份爱情才是振作的方式,因为他本是被女人所伤。把利他、理想当做振作的方式,成功的途径,生活的目标,本身是有问题的。这是在消费理想。

  事实上,主人公也是这么做的。中年的主人公重新爱上了年轻的初恋的女孩莉莎,希望获得幸福,不过作者显然不希望他获得这种幸福,第二天就把它剥夺了——主人公的妻子瓦尔瓦拉回来了,这个背叛他的人没有死。不过我对瓦尔瓦拉没什么反感,她是一个懂得享受、有资本快乐的人。

  屠格涅夫的主人公往往是喜欢读书的,然而读书也不是沉沦的原因。

  主人公虽然务实,但是偏保守。潘申这个人虽然油腔滑调,善于阿谀逢迎,左右逢源,寻欢作乐,但是支持社会变革,赞成引进新制度,我觉得思想不坏。就我现实中的经历来说,潘申这样一个形象也有思想保守的(在中国就是既维护儒家又支持tg,最重要的是认为现在是最好的。当然不会十分传统,因为这样的人不可能死板)。潘申对俄国社会的观点难道不就是本书写成两年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张么?他对俄国社会的观点其实可取,虽然他根本没有实践,只是夸夸其谈。

  主人公的好友米哈列维奇更像是支持自下而上的革命,虽然这个理想也是模糊的。也许十九世纪的俄国作家大都是向往法国大革命以及后来七月革命、四八年革命的。

  改革和革命,孰好孰坏,一言难尽。

  我不喜欢主人公的形象,十九世纪俄国小说家中有不少这种接近正面、类似老好人的形象,我都

  不喜欢。我毕竟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了。我赞同叛逆。潘申没有实质的叛逆。

  主人公和莉莎的爱情在这部小说中是不重要的。莉莎也算不上女主人公。这段爱情倒像是通俗言情小说中的情节。

  列姆也是个多余的好人,只不过很像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人物。当然你也可以说,好人都不是多余的。

  《贵族之家》读后感(四):这短篇小说,却引得我长篇大论~~~

  一、因为是短篇小说吧,经过前面三分之一的铺垫,后面的情节便快速达到高潮、并急流勇退了。

  看完前面三分之一,真心感觉不是一部很好的小说。行文是很简练,所有出场人物身世的来龙去脉都如简介一般(后面对于莉莎和她保姆的身世也是简介),所以我也看不出人物性格的成因与其身世有何必然性,难道就因为他们是即将终结的时代的统一产物?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不丰满的。

  好在没有辍读,后面倒是蛮吸引我。吸引我的是人物之间交流的描写,通过他们的对话、他们的身体语言,人物的一些性格特色渐渐立体起来。

  二、这当然是个好故事,可令我哑然失笑的是,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有一些与本故事雷同的情节。

  比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贵族皮埃尔与本书的拉夫烈茨基的身世和遭遇就太相似了:父亲是贵族,而母亲出身不高贵,儿子没有侵染贵族的陋习;虽受过教育、读过些书,却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因为迷恋女性年轻柔美的外表,轻率的结婚;老婆实际上是个善于招蜂引蝶的精明的“外交家”,丈夫得知自己被戴了绿帽子,生活完全崩溃了;但命运使他遇见了另一位美丽、纯真、善良的年轻姑娘,男主人公才体会到真爱之美。故事的结尾,托尔斯泰给了皮埃尔幸福,而屠格涅夫则为拉夫烈茨基设定了一个悲剧的结局。

  再说说女主人公莉莎,她还不满二十岁,她还没有见识外面的世界,她的人生经历还如此有限,竟然会选择避世、做修女,绝对是本书结局的一个重磅炸弹,特别是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冲击是巨大的。类似的情节,比如纪德的《窄门》:一个虔诚的少女,为了使爱人能够升华、能够穿过通向上帝的“窄门”(她认为,窄门是容不下两个人同时通过的),少女将自己封闭起来,最终死去。

  三、书中描写了两种贵族,一种是主流,他们有些人精明,有些人头脑简单,但都耽溺于享乐,道貌岸然下涌动着欲望,是不折不扣的利己主义者。另一种是本书的男女主人公,他们茫然无助,既无法融入上述主流的贵族社会,又找不到令自己安身立命的生活希望与归宿。书中还描写了一些农奴,他们无一不是恭恭敬敬、逆来顺受、隐忍认命之人,他们也是虔诚的教徒,特别着墨的如:拉夫烈茨基的母亲、莉莎的保姆、拉夫烈茨基继承于姑妈的小村庄的两位男女管事。而前两者对于男女主人公的影响,从他们的结局来看,无疑是根深蒂固的。

  四、摘一段描写夸夸其谈的文字,很喜欢,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他(潘申)谈了相当久,以漫不经心、自以为是的口吻谈论怎样解决各种困难,就像魔术师变弹子那样,把一些最重要的行政问题和政治问题当作儿戏。“瞧,如果我是政府当局,我就会这么做”;“您,作为一个聪明人,一定会立刻同意我的意见”,——这样的词句经常挂在他的嘴边。拉夫烈茨基冷淡地听着潘申夸夸其谈:他不喜欢这个漂亮、聪明、毫不拘束、风度优雅的人,不喜欢他那神情开朗的微笑、彬彬有礼的声音和好像要摸透别人心里想法的眼睛。潘申凭着他所特有的那种能迅速了解别人感觉的本能,很快就猜度到,他没能让与自己交谈的这个人感到特别满意,于是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借口,走开了,暗自断定,拉夫烈茨基也许是一个很好的人,不过不讨人喜欢,“aigri”②,而且“ensomme”③,有点儿好笑。

  ②法语,意思是:“对周围一切都不满意”。

  ③法语,意思是:“归根结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贵族之家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