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经典》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郁达夫经典》精选点评:
● 都说《沉沦》好,但我更喜欢《春风沉醉的晚上》。
●读后 忧梦连连
●文学分满分,但是郁达夫的世界还是太小家子气了
●【在金图】只看了沉沦一篇,像个神经敏感症患者的喃喃自语
●大约有日本留学的经历,郁达夫身上总要带着点太宰治,川端康成或谷崎润一郎的影子。四处弥散着田园牧歌和物哀美学,对于性,他也始终保持着坦诚。原以为郁达夫的作品不会有暖色调了,迟桂花算是出人意料。
●初中时买的书,却在读研即将毕业时才看完。郁达夫真真是个才子,对于那个时代的体会,有着别一种清绝的味道。他把敏感、孤傲、落寞、惊诧陈列在那些清秀而又浑浊的文字群中,借着段段略带艳异与不安的情节,把原初的质感灯样地散射开去,烘托出整一个光暗交错的世界。细腻别致的感情,不用担心他会写不出来,单是那些轻灵的景致,便早已包容了他那捉摸不定的心思了,而当一些幽默的冷嘲热讽跳脱纸上时,却又能发见他另一种本事,实在惊喜连连。
●初二,每天中午十二点后,由他陪伴
●只看了沉沦,有些精神错乱的感觉,不怎么喜欢。
●很有感觉。比读西方文学有感觉多了。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经典》读后感(一):感情的保质期
郁达夫笔下不乏名篇,可是我格外偏爱《过去》。“前生注定是吃苦的人,譬如一条水草,浮来浮去,总生不着根。”老三的前半生也确然应了这句话。命运将她的一生揉圆搓扁,令她丧失了婚姻自主的权利,也让她再次遇见年少时的爱人。可惜,和李白时的重逢让她逐渐清醒,那是变质的执念,昔日的情感早已经不复从前了。
《郁达夫经典》读后感(二):异乡人
异乡人
三实
独在异乡
沉沦;
沦为局外人。
极不合作者
拒绝;
不为瓦全的人!
拒人千里之外
冷漠;
无语又对谁说?
只影对孤身
寂寞;
总是异乡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e2d50100078o.html
《郁达夫经典》读后感(三):一点随感
短篇集 南海出版社 2000年3月一版一印 ISBN 9787544215059
读郁达夫,我有时候会想起米勒,想起太宰治,甚至想起谷崎润一郎。我觉得他身上是真的能够看出在新文学发轫之初,西方(包括日本)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发展而成的各种文学思想流派一下子都涌进来,然后呈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的一个侧面的。
而另一个方面,他的创作也是符合时代的。在那样的一个大时代,青年人都被要求充任时代的先锋旗手,而郁达夫则在这种旗手的呼声中,垂下眼来,细细地剥开自己的心,书写那些最隐秘——同时也最真实的心灵,把一种哀婉而病态的艺术情调,带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当中。他对于青年病态的性心理从压迫到释放(或者渴望释放)的深入剖析至今读来,某些片段还是会令我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羞怯甚至欲罢不能,从这一点上讲,郁达夫是超越了时代取得了艺术的共通性的。
郁达夫的创作始终忠于自我,就算只读他的作品,简直也能够基本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的。我认为,就这本小说集而言,其文可分三品:将上述的青年情欲爱恋或者面对人生时代的迷茫心态写到深刻入骨的,如《过去》《迟桂花》《银灰色的死》《南迁》等,是上品;心理表现出色,却强行与家国大主题直接联系的,如《沉沦》,是中品;过分迎合时代的声音,过分模式化的,是下品,比如作于三十年代的《她是一个弱女子》。
我另一个注意到的是郁达夫文字的美,这样的美不是渗透的,而是分块儿的,也就是说,郁达夫将自己敏感的知觉,一分为二,一半深入到内心灵魂,另一半则注目向自然景象,所以他才能那样敏锐地捕捉到自然天地(尤其是朝暮的天色)的那些色彩变化,情景交融,相互映衬。他是有自己的独特的色调的。
题外话,郁达夫的生命结局是很令人叹惋的。不过,看了看前两天的大报告,我觉得,就算是躲过了日寇的残杀,在反“三俗”、要求歌颂的文艺思想指导下,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一位新文学开创者的容身之地呢?
哈!
2017年10月22日
《郁达夫经典》读后感(四):零余者的只语片言
零余者的只语片言
今天终于打点起精神,准备去中兴路收藏品市场看看运气。
下得车来,但见满山满谷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烘托成一派明朗健硕的好天日。摊点很多,甚至一不留神就会踩到蹲在地上照料自家货物的小贩。
很可惜,卖书的并不多,转了一圈,有三五家摊子,等费力挤进去就只见花花绿绿闪着光亮的封面在已有些暖意的春阳里笑得欢腾。(那只能是些旧年间盗印的各家武侠小说和所谓纪实密闻一类)
quot;倒霉透了,什么也没有。"
似乎唯一有些意思的书是八几年中国书店影印的<古泉汇考>,大十六开,厚厚一大本,遗憾的是里面钱币的拓片印的有些模糊,摊主要价五十,还了三十,摊主不肯,"要就四十。"想了一想,还是走开了。
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平时还算相熟的那家店里,好象近半年来那位年轻的店主沾染上魏晋间疏狂之士慵懒不堪的习气,几次去看几乎没有新的货色,而他面上依然一副悠然神态。看了一回,拿起八四年香港三联和花城出版的《郁达夫文集》第九卷来,品相如新,封面桃花堆积,明艳欲流,倒也切合这位潦倒才子的脾性。第九卷是日记书信卷,共收日记二十种,始于一九二一年十月二日,终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四日。书信共一百八十四通。
达夫先生放旷不羁,所著文字大多直抒性灵,我所推崇者第一却是他的诗词,其次是他的日记和那几篇自传(尤其是那篇〈水样的春愁〉,真是美丽迷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次才是他如江南山水云烟一般的游记。至于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小说诸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等,总嫌劲道太大,情感太过直露,那《沉沦》结末的无端呐喊,我几乎是边笑边读完的。
但达夫先生把这奔溢翻腾的情思用到诗词里,可就大不一样了,郁诗哀感顽艳,其境清而凄,极似成容若黄仲则,如: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泰。
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
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浅水桃花共结庵。
语意沉痛,既伤身世,复感时忧,老子有云:“我所以有大患,唯吾有身;及吾无身,又有何患。”达夫先生正于此中反复纠缠,百转千回,若裹丝春蚕,若啼血杜宇,若云遮微月,若冰下幽泉,一种煎熬悲戚之苦痛似乎与生俱来直至成灰始已。
也许现代文学中真正的零余者形象直到郁达夫的出现才逐渐明朗清晰起来,他总是感到自己在这现世里的无足轻重,在这样的意义底下倒很有点像俄罗斯众多作家笔下忧郁,灰色,卑微的“多余的人”,只是他的诗人禀性又更增加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宛转多情意味。
这一卷残留的〈文集〉里多是郁达夫心性的全然流露,也许他觉得只有如此的宣泄到纸笔之间才能稍稍减轻心头如磐石如巨浪的愁,现代作家发表日记的不在少数,简练枯寂如鲁迅,爱惜羽毛如胡适,泛滥成灾如徐志摩,却只有郁达夫保持着坦诚的赤子心怀倾诉寻常爱恨。
以前买过三联出的〈卖文买书〉(一本可爱的小书),里面收录先生的读书随笔,同时也由于陈子善先生的独具只眼,摘录不少记载读书生活的日记,让人欢喜异常。这次终于把已发表出版的达夫日记捧归案前,总算是高兴的事。
正是:丝般意绪沉沉恨,水样春愁缓缓书;随风伴月情无限,潦倒生涯忆达夫。
陆年二月二十日晚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