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自选集》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国平自选集》精选点评:
●周国平真的很不错
●有许多章节总是读了又读
●耶稣说:"不要把神圣的东西丢给狗,它们会转过头来咬你们;不要把珍珠扔给猪, 它们会把珍珠践踏在脚底下。" 在这里,狗应是指邪恶之人,他们害怕和仇恨神圣的东西,猪应是指愚昧之人,他们不识珍 珠的价值。 可是,反过来问一下,一个人倘若崇敬神圣的东西,怎么会把它丢给狗呢,倘若知道珍珠的 价值,怎么会把它扔给猪呢? 有两种可能。其一,他太轻信,看不清邪恶者和愚昧者的真面目,把狗和猪当作了人。其二 ,他太自信,认定真理的力量足以立刻感化邪恶者,启迪愚昧者,一下子把狗和猪改造成人 。这正是虔信者容易犯的两个错误。
●虽然后来越来越讨厌他那种说教…但不得不承认有时他说的很对。
●记得高中看过。
●钟爱的一本周国平自选集。
●还都不错~保持了周国平一贯的高水准~~~
●很喜欢
●有些很不错。不过如果放到高考前,可能会是我的高考作文范本吧...那个时候最喜欢写关于精神家园的东西了...
●周国平对我而言,也是读多少遍也不会嫌多的作者。
《周国平自选集》读后感(一):理智也可以如此的美
近来读了周国平的许多文本,正如他的书一样,白描的图画,里面,是整齐的文字.没有那么多的回行,往往一个大段落需要一口气读下来.读完后,还想加过头去看看自己是如何读过来的.
理智的文字,也可以这样的美.从前读了太多的打着哲学大旗的所谓大师的文字,不是自已用高高的绳子吊死了自己,就是用只有自己欣赏的文字淹死了自己.而周国平,坚守着一种风格,没有那么多的高调子,只有沉静的思考.
读他的文字,需要一颗同样沉静的心,需要一双寻找的眼睛.
《周国平自选集》读后感(二):周国平自选集
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封面倒是雅致的,书也厚实。周是学哲学的,我的逻辑思维不是一般的差,硬着头皮目送了个大概。惟觉得条条都是定义,像课堂上老师让划的讲义。
说明他是个清醒的男人。我知道他失去过一个年幼的女儿。那本书,我读了几页,不想读下去,因在大年初一,并不愿意哭出来。
他在书中声称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淡薄一些东西可以做到么。其实也未必,不过少了急怒攻心,倒是可以长寿。
没有更深的去查他的资料。但是这大约是个好男人。估计长的也不赖。书后附的一些小诗,却韵意悠长,很是不错。
《周国平自选集》读后感(三):所谓超脱
读完这本自选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周国平缜密的思维,深刻的思考和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了.尤其书后半部分札记,每篇篇幅虽然较短但表达的能容却十分丰富.语言虽简练但几乎以对句出现.想要匆匆略读根本无法领略其中的真谛.
今天下午不辞辛苦一个字一个字的做了阅读时感觉甚好的九十二句摘录.
那个成就感啊 哈哈~~
回到标题----所谓超脱.取这个标题是因为一时想不到含义能广泛的词了.周国平思考人生,思考爱情,思考男女,思考信仰.用他的话说就是"感性的人研究人,追求美,适合当艺术家."虽然他是学者,但我更愿意认为他是美学家.有了他的个人散文和诗的垫衬,这一判断就更有理有据了.
以前的我总是会时不时被一个问题困住,那就是宗教信仰问题.因为信仰的缺乏有时会觉得空洞.于是想诉诸于宗教,特别是佛教.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不再感到困惑了.信仰要有,但信仰不一定要信奉某一种宗教.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思想和意志的限制,甚至束缚.所以,我非常赞同周国平的看法:只要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意识系统,就可以当做自己的信仰.
悲观的人看透了世界的虚无缥缈,而真正超脱的人是看透了这种虚无之后依然能笑对人生,没有放弃对人生的执念.现在想来"生无可恋"是多么短浅多么幼稚无知的想法!
人生这个话题永远没有答案,只要我们还在思考还是追求中,那么我们就在实现其意义.
《周国平自选集》读后感(四):一头浆糊
生命,时间,死亡,女人。人类论了几千年的问题充斥我的脑袋,感觉是一片混沌。
我不是哲学家,不喜欢哲学家,什么家,都是一些精神变态的异类,像是尼采,柏拉图,苏格拉底,更有那个什么什么在公共场所排泄与做爱的无耻之徒,像是老子,墨子,还有专长是赶车的老子。甚至释迦牟尼,耶稣,阿波罗…
伟人离我很远,生活是些琐碎的拼凑,你还记得念书时勾股定律,引力加速度吗?见到苹果也不会想到牛顿和他的万有引力了,只记得苹果的清香,还有想买好玩漂亮的苹果机。无所谓过去未来与现在,总是不清楚他们的意义,面对死亡就什么都不是了。
爱,说是习惯,说是同美一样是追求理想的意外赠品。说得是轻描淡写,但多少人为之要死要活。
都说要淡薄名利,连名利都没有拿什么去淡薄,追求功名利禄仍然是现阶段小市民的不二选择。待到功成名就,福禄双全时,就名正言顺地去淡薄。就如不经历艰难困苦,如何能知人生苦难而超脱,如儒的入世,释的出世都是有个不可跳过的过程。连一对母子都要经苦难,胚胎才成为婴儿,女孩才成为母亲。
朋友们的暑假,我再也没有了。过去就过去,我的幼年童年少年也就没了,什么都没了,也不知人活了一生拥有了什么。渐渐又明白,过去的不只是我的过去,没有的是当时的人,环境…整个的世界都没有。我们能把握现在多久呢?而现在是多久呢?好像这是个勃论。现在是指一个能把握此刻到未来一断段时间吗?那是不是有的人的现在能长些?但谁能保证下一妙。原来圣人都是这样疯了的。
在她的空间发现并于我的只言片语,竟然兴奋不已。
男人离不开女人,一直坚信这一点。从母亲,女友,妻子,谁离开过这些环节。(少跟我说试管婴儿是同性恋的话,至少他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偏偏我对女人的不甚了解,追求女孩是基本生活技能我竟然不会,只留些爱慕的本能。不可说不悲哀。
就率性而行,适情而止吧。
《周国平自选集》读后感(五):思考死: 有意义的徒劳
几年前我和闺蜜聊天时,意外问了这个问题:你想过死没有?竟然发现大家都曾在黑夜躺在床上怀着对死亡的恐惧思考过这个问题。
如今庆幸闲来无事,读到这个话题,真的有似曾相识相见恨晚之感!
先摘抄几句原文:
人生只是瞬间,死亡才是永恒,不把死透彻地想一想,我就活不踏实。……面对永恒的死,一切有限的寿命均等值。
确实如此!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纯属偶然,而死却是必然。对于宇宙万物的变迁来说,一个人的存在实在渺小可悲。对于漫长无边的时间而言,人也只能抓住瞬间流逝的现在。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未到来。而联系到必死这一事实,明天会不会到来也成了未知数…人,实在无奈。然而还得活下去,毕竟能说“今天我活着”就是幸福!
说来可笑,未经历过病痛折磨,战争痛苦,甚至不曾亲眼见到亲人离去,小小年纪竟对死产生过那样的恐惧…“我们的童年是在我们明白自己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原来童年早已离我而去!偶尔和父母说起,他们态度之豁达令我吃惊,也可算做人生哲学了:是人都会死,无一例外。这种必然性和公平性让我无言以对…
“死是个体的绝对毁灭,而对死的思考却对生是有价值的。”说到底,生与死也符合辨证唯物主义,互相存在,缺一不可。既然决定不了生,也就坦然接受死吧!但求能在临死那一刻回顾此生能够没有悔恨只有知足,没有病痛有家人在旁,便可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