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巢》是一本由斯图尔特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贼巢》精选点评:
●很棒的纪实文学。不过靠内幕消息交易还是不如M&A来钱快啊!
●NB的商业纪实类图书
●非常好的厕所读物!~
●内幕交易和德崇证券倒闭史。。。文末作者提出“20世纪20年代的华尔街丑闻与80年代的丑闻之间相隔五十年。如果华尔街免受下次丑闻侵扰的时间能再比这个时间长一半,那么,以米尔肯锒铛入狱为结局的这场打击金融犯罪活动就是有历史性价值的。”令人联想到Enron2000年的欺诈案和2008年金融危机,真是讽刺
●故事性很强,很好看
●2011-10-21这本书多年前就翻过,当时没有看下去,主要是感觉文学价值太差。:P 这次又重新阅读,是当作一金融必读著作来读的,不去关注他的文字,只是关注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真是读的欲罢不能!相当精彩!
●很喜欢,也很担心是不是很多地方又被翻译错了
●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米尔肯究竟是一个金融奇才还是一个罪犯。很多人或许都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这本书做到了。注意,这本书不是小说,是纪实报道。
●可以找一个“稍微”熟悉华尔街一点儿的人来翻译这本书么?
●吃力。。
《贼巢》读后感(一):内幕交易
简单的来说 兼并收购浪潮中 参与收购的各方:袭购者、投行公司金融部、套利人、律师事务所等等接触到相关信息的人都有内幕交易的机会,在消息公布前低价买入被收购方的股票,待较高的收购价格公布后,卖出获取差价。有时为了私利,他们甚至会怂恿、促进、辅助恶意收购
一切的一切 都在于 信息的获取
《贼巢》读后感(二):没有找到感觉
是我看的版本不对?我看的是电子版。还是翻译的问题?译者:刘天佑
硬努着看完了,还是没明白好在哪儿了。
平铺直叙的,干巴巴的,看不出好来。
三点印象:
1。赚钱还是得靠人脉,更要靠消息
2。马太效应还是在起作用
3。钱还是有用的,只要有钱还是可以摆平的
记住一句话:
一个哥们在拼命的健身,别的人不太理解,回答是:看看你老婆的年龄,就知道了,呵呵!
《贼巢》读后感(三):贼巢 无处不在
刚刚看完这本书,还没有好好整理思路,黄光裕涉嫌操纵股市、违法违规……就发生了。作为一名大三国贸专业的学生,其实是很崇拜黄光裕的,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个人觉得,政府对国美系的调查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应该是暗中调查,到了现在才发布这个消息,呵呵,让我想起了 贼巢 里边的各种情节,家族犯罪,很多很多,让我的思路一切都变明了……
但是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国美系的违法违规后面或许有政府官员的大力支持,但华尔街的非法行为却没有通过政府官员的庇护而发展壮大(没有记错的话),再一次对政府失望··
《贼巢》读后感(四):主要是冲着书的内容去的
看完之后再次印证了我翻看第一页的想法,这像是一本盗版书。GS译成“戈德曼和塞克斯”这样的知识性错误就算了,还有许多莫名的排版错误,比如至少有一段首行缩进了至少6个字,还有两处明显是打字员敲错了字母或笔画,写出了一长串不知所云狗屁不通的句子。
呃……我真庆幸Michael Milken不是一个右翼分子,不然他将是比杜金斯还要顽固的反动派——Milken具备所有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执着,而且给人的印象是最深刻的。话说Milken出狱之后投身癌症研究和康复活动,就像在金融业的那段时光一样,他同样改变了癌症研究和世人对抗癌的看法。总之还是那句话,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
《贼巢》读后感(五):改变股市观
详细描写了收购过程中,融资方(米尔肯)、律师顾问团、套利人、收购方和被收购方之间的内幕的交易。
密尔肯的巨额财富来自两个方面:
1、通过发行垃圾债的融资费用,这部分归贝弗利公司所有,公司发给米尔肯奖金。
2、提前知道被收购公司的名称,并且提前储蓄一部分低价股,等一宣布收购后,股价大涨,套现跑人。
看了美国的金融市场,中国的股票果断不再碰了,只会更黑,不会更好。国内的证监会,估计更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