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是一本由[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 姚媛 注释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元,页数: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人与海》精选点评:
●老人与海,我的励志书,永久收藏
●苏纯
●一起分享吧
●这个老人,孤独,倔强,最后,他所展现出来的,是风骨,他,令人感动
●忘记看的是哪版了,大学图书馆借阅的书。老人有欲望有勇气最终捉到鱼。
●初中时候看的~~~
●高一时候看的了。当时蛮震撼的。
●海明威
●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地读完了,还发现了好多错误。
●坚韧,希腊式的男人。 到底什么才是我们需要拥有的
《老人与海》读后感(一):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原著,还记得翻着书页的每个时刻,心情是如何的鼓舞和撼动,勉强的英语水平,靠着字典还是能看下去的,海明威的这部作品,最精妙的就在于语言的运用和心灵的描写,还记得那些对大海,对大鱼的热恋的那些词语,饱含着深深的情感,只有真挚的情谊,才能把细节描画得如此精细(譬如爱人之间,会记着对方最微小的习惯),书本的情节很简单,但是却最显露作者心理和细节描写的功底,作者没有写道什么励志啊坚强啊之类的话,但看下来,心是倍受鼓舞的,因为我们都能从老人的心理活动中,获得对生命,对梦想的勇气和力量,和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和希望。很多时候,“领会”不是由别人对你说的,而是从别人的想法和行动当中,反思到自己,从触动,到自省,到领会
《老人与海》读后感(二):你为何而活
其实很早的时候已经读过这本书 而且印象深刻 只是没有读过开头和结尾 总觉得没有办法说自己读过 直到时隔多年完整的读完一遍 才知道 原来老人的形象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已经是完整的 并且已经在记忆里潜伏多年
老人只是一个平凡的渔夫。他相信一件事: 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这种相信让他吃尽了苦头。驾着一只破旧的小船 为了捕到一只大鱼 招惹了无数只鲨鱼 他苦苦搏斗了三天两夜。终于回到岸上 身体里最后一丝力气也已用完 手也负伤。鱼却已被鲨鱼吃光 只留下一架巨大的鱼骨。
多年前读到这个故事时 我好像是第一次遇见老人 然后不自觉的 让这个不可打败 抗争到最后一刻的老人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 甚至成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
今天 我早已成年 读到的 是和以前不一样的东西 老人的自言自语 他祈求好运 他想到捕那鱼是否一种罪过 他爱那鱼 他觉得它是他的兄弟 带着空空的鱼骨归来时 他想 我不该出海那么远的
我看到了一种淡然 和一种矛盾 老人并不觉得自己赢了 他甚至觉得自己犯了个错误 但他并没有后悔
老人或许并没有选择去做一个战士 但他天生是一个战士 就如他天生是一个渔夫。
他不是最精明的 也不是最慈悲的 因为他不是商人 也不是圣人 他只是一个战士。
为了捕鱼 更为了不被打败
捕鱼是为了谋生 而不被打败 是为了什么?不被鲨鱼打败 也不被任何东西打败
已经见识到生活现实一面的自己 看到最后 有那么一刻 真觉得老人有些傻
但回过头 想要写些什么的时候 我才想起来 这种傻 就是老人活着的意义 也是人生而为人的价值
也是为什么我在最近应付现实已无能为力的时候 还要找到这本与现实无关的书来坚持读完的原因
因为忘了怎么傻的自己 觉得生活已经失去了意义
人不是为了谋生而活着 而是为了某个并不理性的东西
去演出那个自己生来就是的角色 去成为一个战士 一个商人 一个圣人 或者任何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奇怪的角色
如果没有创造出那个只有自己才能创造的神话 不管如何聪明的谋生 都会觉得 活的像个傻子
不管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多么平凡 多么不值得 但只有在这个神话里 你才是英雄 你才觉得 自己会发光 而这 就是你活着的意义
《老人与海》读后感(三):读后感
你可否想象到一位年越古稀风烛残年垂垂暮矣的老人?你可否想象到汹涌澎湃蕴藉无限力量时而温和时而愤怒的大海?然而你又可否想到当二者相遇,看似弱不禁风的老人会经历怎样一段传奇?读过《老人与海》一书,才透过表面平淡无奇的文字,得到如大海一样的力量和鼓励。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意外钓到了一条足有18英尺长的马林鱼。鱼大劲儿也大,于是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各种艰难的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却遇上了鲨鱼抢食鱼肉。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回家之后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作者以简单明快的笔调将故事叙述完,我也以轻松的心情读完该书。可读过之后,却有一种情绪不绝地生出来,有些话总是不绝地回荡在脑海中,“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空谷绝响,余音不绝。
细细回味,竟也悟出一些浅显的道理。原来看似弱不禁风的老人竟并不比谁软弱,当他想到“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时,便看到精神依然矍铄充满力量和斗志的他,好像大海赋予了他无边的力量。原来看似处在夕阳之年的老人并不像落日余晖散发着自己仅有的光芒,而是像大海上刚出生的太阳,充满生机与拼搏的精神。这一切都是因老人心中的那个信念:人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不可以被打败。
《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作者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提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老人是一个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的老头儿,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虽然受到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汶川地震,多少人的身体因此而变得残缺,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生的意志,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不管人的肉体受到多么大的摧残,人的意志始终可以战胜一切。然而看看我们自己,总为自己一些微小的烦恼而无病呻吟,愁眉苦脸。想一想桑地亚哥那一双虽然布满褶皱但却永不服输的愉快眼神,和他那虽然老迈却依然倔强坚挺的双肩,我们是否有些自惭形秽。
另外据说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老人与海》既不像《红楼梦》中人物繁杂,也不像《哈姆雷特》中情节曲折,故事简单到只有一个主要人物,而且只叙述了一件事,其他的人和事都从侧面反映或者暗示,这样既能突出主题强调重点,也能介绍故事背景,有主有次,就像一副非常立体的画。这也正是结构的巧妙之处。
最后,就以美国艺术史家贝瑞孙的评论结束本文,《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
《老人与海》读后感(四):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be defeated
我看的是英文版的书~更加觉得海明威的语言太简洁了~除了一些捕鱼涉及到的单词需要查一下以外~其余极为通畅~4级水平就差不多够了~而且很薄,不会给自己造成太大压力~
现在回想来,文中很少出现SANTIAGO,而多以OLD MAN,BOY的名字也很少出现,在我看来,可能作者并不想仅仅塑造一个SANTIAGO,而是想塑造出这么一个坚毅的老人形象。
为什么要用老人这个形象来说明人的坚毅?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理所应当有一种勇往直前的魄力,有不屈不挠的意志,而老,在一般人眼里,更应该是颐养天年,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正如孔子所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才好像是老人的一种姿态。然而,文中的老人时时与饥饿做着斗争,虽然他很乐观,哪怕七十多天没有打到鱼,都一直相信自己会有打到鱼的时候,然而不可否认他的生活状态是相当的差,甚至要靠BOY对他的帮助。这样一个看似无用的老人,到了海上,竟成为了最勇猛的战士,就像攻克特洛伊的阿喀琉斯一般,不仅在三天三夜之后终于征服了FISH,更是与鲨鱼勇猛的对决,杀了4只(后面2只好像是重伤),他更极有魄力的说,
I could have in my time,If I could have used a bat with two hands I could have killed the first one surely.
而他也确实如他所说这么勇敢这么无畏。
他远离村落去大海深处时,便自豪的说,我根本不害怕,只要在海里,就一定能回去。他确实走的相当的深,他在海上再也不是讷讷寡言的老人,而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他大声的对着天说话,大声的为自己鼓着气。就是这样的一种不懈的坚持,使得他3天后终于成功的战胜了大鱼。然而,这中间,他也多次彷徨,多次怀疑自己,最典型的就是多次说到 If boy were here ...,在我看来,这里的boy不只是村子里对他好的那个孩子,还可以理解为他的年轻时代,不可否认,尽管他意志足够坚强,但他一定也会回味年轻的时候,那个时候不会有使不上力的左手,也不会有身体的不适。可是,他更为可贵的是有resolution,哪怕是在回程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体力了,他还不停的对自己说,I will fight until I die.而动力仅仅是为了保护FISH,因为他觉得FISH和他一样坚强,一样有不屈的意志,一样有高贵的灵魂,他把他当作朋友,并且认为自己胜利只是使用了工具的巧合而已。
他这种朴素的包容心,还体现在他对鸟的怜悯,对到底应不应该捕猎FISH出现了怀疑,而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很难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都很少能做到这点,更何况是跟动物呢。其实,在OLD MAN眼里,人与鱼唯一的区别可能只是,the fish is built to be eaten的一种近似无奈的解释吧。
刚才跟朋友打电话说到resolution,他问我怎么有resolution,old man的resolution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他从不因自己身躯的佝偻而使自己处于弱势,也不因自己的衰老而使自己给自己懒惰的借口,这种resolution应该也跟他的渔民身份有关,这样的生活本来就是处在风口浪尖的变化之中的,你要能生存,就必须要强大。
海明威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足够强大的人生,从几次死里逃生到最后自杀身亡,跟OLD MAN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伟岸形象。
好吧,絮絮叨叨到这里,我只是想单纯的让自己像老人一样,活得伟岸而不屈。
《老人与海》读后感(五):迟暮的英雄那也还是英雄!
文/林则徐则林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1952年首发在美国《生活》杂志上,使得当期《生活》杂志在48小时之内售出了530万册!
随即该作品便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两年后,因“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本小说是个中篇,故事也很简单,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所创作的,海明威通过一个孤独的老人单独出海捕鱼,讲述其与一条大鱼不断周旋,但最终捕获的大鱼又被鲨鱼吃掉的故事。中心思想和写作目的也非常简洁明确,主要就是描写了人与自然在搏斗的过程中,人的自我奋斗精神的可贵,也算是作者个人的真实心路历程吧!
海明威参加过战争、并且还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亲自杀,从此他便痴迷于如何面对生与死、美好与幻灭这样的人生问题上。这些问题成为他整个人生的主题,贯穿于他的作品与现实生活里。比如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围绕一群在感情或爱情上遭受过严重创伤,或者在战争中落下了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展开,反映了这代人意识觉醒后却又感到无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作者也因为该作品,成为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了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
《永别了,武器》通过描述一战时期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与英国籍护士凯瑟琳二人的爱情,作品揭示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的本质,反映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以及战争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毁灭。
生的希望与死的毁灭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贯穿在他的生活里。他在战场上、体育运动中、猎场上,不断地追逐奔跑,直到最后,将猎枪插入自己口中,扣动扳机的那一刻,才终于找到死亡。
罗伯特・麦基在他创作的电影编剧书籍《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里说:可以说每一位作家,他们都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与写作灵感的。像查尔斯·狄更斯的父亲因债务诉讼被捕入狱,他在《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和《远大前程》中都反反复复地描写了孤独儿童苦苦找寻失散父亲这一情节。
莫里哀对十七世纪法国的愚蠢和堕落痛恨不已,便诉诸笔头以写作剧本为生,其作品题目读起来就像是一份对人性之恶的清单诉状:《吝啬鬼》、《愤世嫉俗》、《无病呻吟》。这些作家都找到了他们的主题,支撑了他们作为作家的漫长旅程。
我相信海明威也是如此,他在《老人与海》里通过塑造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能战胜的老人形象,歌颂了面对失败仍顽强拼搏、绝不屈服的人类意志。
作为一部象征性的小说,虽然主人公圣地亚哥老渔夫经过重重艰险捕获的“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最终被鲨鱼吃光,只拖回一副鱼的骨架,但“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的近乎于宗教信仰般的意志,使得《老人与海》换发出了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光辉。因而,海明威自己也认为这“是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了”。
一个孤独的老人,在远离陆地的一条小船上,与比自己力量大百倍的大鱼一路周旋、与鲨鱼搏斗。大鱼拖拽着小船,偏离航向。食物与淡水紧缺。这些无不考验着这个顽强固执的老渔夫,是的,固执的老渔夫。有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不干脆放弃呢,只要放弃了,一切就都变得简单了。哪怕自己曾经是最好的渔夫,在其他渔夫眼里是个英雄式的人物存在,但那又怎样?英雄总会有迟暮的时候吧,人不可能一辈子都“逞英雄能”啊!何况,他还是个历经风霜、饱受艰难,“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的老人啊,他之前不是也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吗?所以,这一次没有成功捕到鱼又如何,被别人笑一笑,然后自己一笑了之就好了。
大鱼被绑在船尾,鲜血淋淋,痛苦不堪,我甚至觉得圣地亚哥有点残忍。他跟这条鱼到底是有多大仇、多大怨?他明知这条大鱼很难被降服,在远离陆地的情况下,要完成拖拽回去的任务也非常的困难,可他还是这样做了。后来我想了想,有点明白了。因为这是他必须要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更因为,他是当了一辈子渔夫的渔夫,作为一名渔夫,他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意义就是捕鱼,捕鱼能让他的生活得到保障,捕鱼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全部所在。而面对于这条让他受尽磨难的大鱼,他们是敌人,从处境上来看,他们也是同病相怜的两个人。老渔夫圣地亚哥不断地凭借着自己的捕鱼经验和力量去征服这条大鱼,其实就是对它的一种敬仰与尊重。
圣地亚哥不是个一般的老人,他可是个永不妥协的老人。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永不服输的”,捕了一辈子鱼,他对自己的捕鱼经验是非常自信的。虽然他有老迈却依然倔强坚挺的双肩。但是,老渔夫圣地亚哥不是个盲目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年老体弱已成为这项工作的一个劣势。另一方面,他体能上的劣势由于他娴熟的技巧而得到了弥补。然而,在超强的孕育了万物的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渺小到了不足一提。拼搏很多时候并不会带来收获,努力也并不代表了最终就一定会成功。因此,回到陆地的老人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失落是有多么的痛彻心扉。而在这个希望变失望、成功到失败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又感受到了老渔夫超凡的人格魅力和更强大的生命力。小说的结局完美地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的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硬汉”精神。
所以,所幸,在整个过程中,他还有顽强拼搏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与自身体弱老迈的原因而失去奋斗的决心。我知道人永远也不可能战胜自然,但我希望人不要失去了挑战自然的勇气。否则,人岂不是越活越举步维艰了!
老渔夫的身体是已经迟暮了,可他的精神并没有迟暮,依然闪现着年轻的生命力。因此,我认为,迟暮的英雄也依然还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