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1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精选点评:
●伊凡的那段谈话//长老最后的生平//最后的葬礼【下部感觉太长了...】
●影响一生的书,如果让我流落荒岛,只能带一本书,肯定带这本
●上册读过,虽然下册是故事主线,倒是更喜欢上册。宗教色彩太浓了,所有的疯癫 冷漠 悲悯 恶毒都见识了,似乎一切为了爱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多月,看过最厚的一本书。很长很很缜密,吃不透。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多愁善感和放纵任性,浪荡不羁的父子为女人为金钱同室操戈,一条毒蛇总想咬死一条毒蛇,但结局是没弑父的米卡判刑二十年但也得到了情人格鲁申卡的心。作者想表达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和人性的良知和救赎。
●你是洞察了人类全部的智慧与爱么?你总是如此雄辩地证明了上帝不值得期待以后,又以其深沉的关怀包容一切精神上的苦难。。。乌拉!卡拉马佐夫!让我们成为一个比目前实际更好一些的人。。。
●教堂的钟声响了三下 夜渐渐亮了 天边的朝霞泻入流经城市的河流 大街上空荡荡的 昨天复活的小女孩 出门到泉边打水 一只鸽子落在她的肩上 ——《浪子回旷野》
●长篇大论
●逆向
●看完了1169P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我想面对大部头应该有一些底气了
●被期末考试生生腰斩了的···想得我好惨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读后感(一):假如没有上帝,假如基督降临
按:听说已久的作者,有所耳闻的著作,经一位朋友的推荐,正式跟《卡拉马佐夫兄弟》见面。前后7天,终于读完。为履行跟另一位朋友的承诺,写些感想,供后来者参考。
1,这是一部深厚且深刻的小说。
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引人深思的对话和独白设计,因人而异的话语风格,作者都写得如此丰富而自然,不得不让人感叹他是个天才。
再说情节推进:基本上是按正常的时间顺序一一到来,先从一个人物写起,随着故事的发展又有新的人物出现,然后再从头交待这位人物的成长,直至与先前的线索合拢,然后推进故事的进行,叙事也因此逐渐铺开。
最让人震撼的是当中的对话与独白:关于上帝存在与灵魂不死的辩论,关于信仰/道德的根基是否实在的质疑,其中的文字就深度而言不输优秀的哲学著作。同时,作者也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小说的优势:代表基督徒的佐西马长老、主角阿辽沙,代表无神论的伊凡、米卡、斯迈尔佳科夫,他们之间的交锋可以视为不同世界观的冲突,而不同人物的命运无疑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并隐喻了作者对这个世界开出的治疗方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讨论不是如哲学辩论一样仅拿理性论证,更多的是以人物的感情及命运来体现抉择和冲突,在这样在感性的滋养之下理性也更为充沛而动人。
2,这是一部冗长且让人时常走神的小说
1169页,74.3万字——几乎是我读过的最长的小说了。其中有大量——在我看来——并无多大意义的段落,无用处的对话,然而作者却写得一丝不苟浓墨重彩。或许这是为了增加小说的“丰满度”与“真实感”或者其他什么,不过作为读者,在读这些段落时,我就忍不住打哈欠了。
因此,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思考,并关注人的信仰/道德(或曰:精神出路)的话,那我郑重向你推荐此书,它无疑会丰富你的“纸上阅历”;如果觉得自己不是此类型的话,我劝您赶紧换一本,否则太受折磨啦!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读后感(二):倔强的伊留沙
书还没看完,可是很想写几个字。
卡拉马佐夫三兄弟,性格迥异。
米卡的个性最为复杂,难以一言概括。
伊凡最富城府,藏自己最深。
阿辽沙深受众人爱戴,颇具神性。
可是,整本书最最打动我的,不是这些大人,而是伊留沙。
看到父亲被米卡侮辱,苦苦地哀求着。面对同学对父亲的嘲笑,他一个人,小小的年纪,就和他们动起手来了。
尽管父亲有时像个滑稽的小丑,没有尊严地行事,他也从不说一句责备的话。
看到伊留沙那个部分,我对米卡也恨起来,尽管我之前原谅过他的混乱、鲁莽。因为,小小的、爱着父亲的伊留沙受到了伤害。
想起陈升的一首歌,《晚安母亲》。伊留沙就是那个歌里的小孩,“在回家的路上和别人的孩子打破了头”,具有“蛮子一样的脾气。”
晚安母亲 出自专辑:《思念人之屋》
不要摇醒我 我想在你怀中 安静的沉睡
我是你的孩子 我想你那样做 也不是故意
秋天的月 看来那样的圆
孩子们就都依偎在你的身边
也许 我们无法感觉到你的疲惫
难道你已经不允许我再爱你
是否你有些话都说不出口
难道你已经不允许我再爱你
每个人都跑来笑我说 你的母亲长得真丑
因为这样我在回家的路上 就跟别人的孩子打破了头
虽然有时候 你显得太冷漠
但 但我真的喜欢依偎在你怀里
我们是成长中的孩子
受了伤 就很难复原
因为你总是那样沉默 从来都不言不语
我 我还以为你也喜欢 那样宿命的邂逅
还是你在南太平洋昏黄的夜色之中 受尽了凌辱
孩子们总是想要争气 偶而会迷失自己
也天真的以为 没有发觉你已枯萎的奶水
而什么样的话 我都可以听得进去
母亲 却不能相信 你已不再爱我
并不因为外面的世界奇异 感到特别的恐惧
却只是难过不能够再安静的 拥抱著你睡去
当然你也明瞭 我已承继了你蛮子一样的脾气
会含著眼泪 倔强的睡去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读后感(三):卡拉马佐夫兄弟(上)的一些摘抄
我天生地害怕同时困惑复杂的社会,及与它同样复杂的人性。于是当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有意无意地没去注意,具体的人如何在社会生活里过好自认为正当、合理、幸福的一生。书中人物炽烈的情感与欲望,远非我所能理解。加之我又天生好高骛远,喜欢关心把握不住的宏大命题,也就更多地留心此书里对政治、法律、宗教、科学如何影响人类命运的讨论。看了一些别人的评论,很怀疑自己把此书读偏了。
.36
他也很明白,对于俄罗斯普通人的温顺的灵魂,对于被劳累和忧愁所折磨,特别是被永远的不公平和永远的罪孽(自身和世上的)所折磨的人们,见到圣物或圣者,跪在他的面前膜拜,是一种无比强烈的需要和最巨大的安慰。
.57
对自己说谎的人会比别人更容易觉得受委屈。因为有时觉得受委屈是很有趣的,对不对?他也知道并没有人委屈他,是他自己认为受了委屈,为了面子就说谎,夸大其辞,装腔作势,斤斤计较片言只语,小题大作,拿一粒豌豆当成山,—这他自己完全知道,却还是一碰就自觉受委屈,感到这样很愉快,甚至有很大的乐趣,于是就弄到真的产生了怨恨。
.77
幻想的爱基于求成,渴望很快得到圆满的功绩,并引起众人的注视。有时甚至肯于牺牲生命,只求不必旷日持久,而且能像演戏那样轻易实现,并且引起大家的喝彩。至于积极的爱,—那是一种工作和耐心,对于某些人也许是整整一门科学。
87
据说,外国的罪人很少忏悔,因为种种甚至是最新的学说都竭力使他相信,他的犯罪并不是犯罪,而是对压迫者的横行霸道的反抗。社会依仗那种机械地压服对手的力量使他和自己完全隔断关系,并且—至少他们欧洲人自己是这样讲的—在实行这种摒弃的时候,还对他怀着仇恨,以及对于他这个兄弟的未来命运,抱着完全冷漠和淡忘的态度。
但问题是,除了已设立的法庭以外,我们这里还有教会在,它永远也不和罪人断绝关系,始终还把他当作可爱的、仍值得珍贵的儿子。
.250
因为即使是那些抛弃基督教反抗基督教的人们自己,实质上也仍然保持着他们过去一直保持的基督的面貌,因为直到现在无论是他们的智慧或者他们的热情,都还没有力量创造出一个比古基督所规定的形象更高超的人和道德的形象。
.320
受屈辱的人感到最难堪的就是忽然大家全以恩人的姿态来对对待他。
.356
有时常听见形容人“野兽般”地残忍,其实这对野兽很不公平,也很委屈:野兽从来不会像人那样残忍,那样巧妙地、艺术化地残忍。
.367
我宁愿执着于未经报复的痛苦。我宁愿执着于我的未经报复的痛苦和未经消失的愤怒,即使我是不对的。和谐被估价得太高了,我出不起这样多的钱购买入场券。
同时你能不能那样想,就是你为他们建筑的那些人会同意在一个受残害的小孩的无辜的血上享受自己的幸福么,即使同意了,又能感到永远幸福么?
.376
有三种力量,地上仅有的三种力量,可以永远征服和俘虏那些意志薄弱的叛逆者的良心,使他们得到幸福,这三种力量就是奇迹、神秘和权威。
.382
你当时明白,你只要跨一步,只要作一个跳下去的动作,你就是在考验上帝,就是丧失对他的整个信仰,就会落在你前来拯救的大地上,摔得粉身碎骨,而引诱你的精灵就将欣喜若狂。但是我要重复一句话,像你这样的人多么?难道你真会有一分钟一秒钟真能够相信别人也会有力量抵挡这样的诱惑么?
然而你不知道,人一旦抛弃了奇迹,他同时也就抛弃了上帝,因为人寻找的与其说是上帝,还不如说是奇迹。而既然人没有奇迹就没法过下去,他就会为自己创造出新的奇迹。
.385
人类在地上所寻求解决的一切,那就是:向谁崇拜?把良心交给谁?大家怎样最后联结成一个无可争辩的、和谐一致的蚁窝?因为要求全世界联合一致正是人们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痛苦问题。
.387
因为他们深深记得,以前没有我们的时候,他们弄到的面包一到了他们的手里只会变成石头,而一当回到我们这里来时,石头在他们的手里也会变成了面包。永远服从具有何等的价值,这一点他们是太明白了,太明白了!
.426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469
他们有科学,但是科学里所有的仅只是感官所及的东西。至于精神世界,人的更高尚的那一半,人们却带着胜利甚至仇恨的心情把他完全摒弃、赶走了。世界宣告了自由,特别是在最近时代,但是在他们的自由了……只有奴役和自杀。因为世界说:“你有了需要,就应该让他们满足,因为你跟富贵的人们有同等的权利。你不必害怕满足需要,甚至应该使需要不断增长。”……但是这种需要不断增长的权利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富人方面是孤立和精神的自杀,穷人方面是嫉妒和残杀。因为只给了权利,却还没有指出满足需要的方法。
.475
我们倒要反问那些嘲笑的人自己:假如说我们是在那里幻想,那么你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不靠基督,只凭自己的智慧盖起大厦,建立起合理的生活来呢?
.477
兄弟们,你们不要害怕人们的罪孽,要爱那即使有罪的人,因为这接近于神的爱,是地上最崇高的爱。
你们要爱动物,因为上帝曾给了他们初步的思想和无忧无虑的快乐。不要去搅乱它,折磨它,不要夺取它们的快乐,不要违背上帝的意思。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读后感(四):第一个满分作品
一本书,竟然让我认识到想发凌晨后读书杂乱之美的书桌和因为读书兴奋在凌晨补充咖啡写下书评是不够高上的,更遑论对金钱的态度更是思讨自己的卑劣,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让我们还是聊一聊这本书吧。
一、几个突出情节
1. 伊留莎的父亲。没想到这第一个情节竟然不是卡拉马佐夫兄弟,而是伊留莎的父亲,在与阿辽沙就二百卢布的癫狂情节。对一个穷苦的人,这二百卢布可以展示安排好自己的妻子和儿女的病情,并解放其中一位继续学业,甚至带来自己生活的巨大转机。但是这可悲的第一次,伊留莎的父亲选择突如其来地攥起拳头,扔下二百卢布迅速跑开。他没办法接受和解,因为这样无法向儿子交代,而且他也必须迅速离开,免得自己进一步丧失尊严去捡起。当然,正如我们阿辽沙所料,他最后还是选择接受了资助。这一类真正底层人的挣扎的尊严在皇皇巨著中并不多见,品评一下这类人的权重,也许并没有冠冕堂皇说的那样重要;
2.佐西马长老的去世。一位长老,智慧或者圣贤我没有评价的资格,不过在他主持卡拉马佐夫一家会议的时候,我看到了美德。同时这样以为长老,因为一个“预言”的神迹在生前甚至被以“圣徒”尊敬,那么可悲的环节在哪里呢?用我们中国话的高度概括应该是“人走茶凉”。就是这样一位“圣徒”在死后因为尸体发臭引发了巨大的非议。到底是宗教疯狂了还是人心太无耻了呢?
3.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的庭审。这一“弑父”悲剧性质并没有变,只是探讨坐在被告席的是谁。是冲动的德米特里还是纵容的伊凡或者是行凶者斯麦尔佳科夫?关于德米特里我觉得阿辽沙的评价是中肯的,他也许是暴躁而耽于情欲,但同时确是正直、骄傲、宽容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读到后面,你对这样一个胡闹的家伙却恨不起来,他虽然有人性的欲望,但是也有光辉的坚持,在关键的关口,并没有做出不可饶恕的决定。关于伊凡,他无疑是聪明的,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苦恼了自己。这苦恼来源于自己的虚无论,来源于对卡嘉的爱恋,来源于精妙的算计。纵使有过魔鬼的想法,但是魔鬼附身后还是能有一个人格站出来挑战。伊凡问道“到底有没有上帝”,究极问题,人类到底要不要接受审判,那我们坚持正义的准则或者锚点终究在哪里?关于斯麦尔佳科夫,我觉得作者似乎有奇妙的安排,一个类似神婆的疯癫女子和不明坏分子(极有可能是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的儿子,关于基督徒被俘要求变节的言论是精彩的,虽然杀人,但是对钱的占有和对伊凡的威胁都用自杀来消除了,那么他的因果在哪里呢?
二、几点微观想法
1.几个突出情节中,竟然没有阿辽沙,其实也有,就是阿辽沙被伊留莎咬手指后还能平静地问他我们到底有什么恩怨的时候,当然还有和柯里亚的讨论。但是我的想法不在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梅诗金和阿辽沙都为我们展现了伟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客观、真诚、正直而富有情感且知行合一,给人一种真正的“自然”的亲近,但是我却惊奇的发现,从作品的角度,这样的人并不能产生情节,他们更多的是作为矛盾创造的角色的安慰。换个角度讲,那些修成“自然”境界的,注定是无法成为世俗社会进程的重要权重吧,他们会给大家以精神安慰的领地,但是不能建立一个宗教的国度,终究是旁观者或者无力者,似乎是因为人类的愚蠢;
2.我想一级标题是为了对仗工整吧,这个部分并没有那么多成型的微观想法,在此请原谅我用……来留下未来的空间;
三、几处宏观飘渺
1.梅诗金和阿辽沙给我以精神的目标,特别反思了自己的虚荣和对金钱的盲目,这些也许是卑贱的,但是怎奈何我活在人世呢。另外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一些作品,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描述,这激烈的情节和思考似乎都不来源于每日为生计发愁的阶层。公爵的遗产,阿辽沙从不愁钱,《百年孤独》的曾经辉煌到绚烂的家族……
2.关于一部伟大的作品,我必定是没有资格评判,但是我觉得有权利发表自己卑微的看法。我们对比中外不朽,《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百年孤独》VS《丰乳肥臀》,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时间线,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几代人经历的时间浓缩的是巨大的外部环境变迁,这里面都有深刻的苦难和各个阶层的刻画,那么他们差了些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于精神层面的讨论。有些作品是对历史的描述,引发读者的思考;有些作品不但描述情节,还直接探讨精神,这样的深刻程度显而易见的不同,因为站在了不同的高度去继续思考。我并不怀疑中国人的智慧,甚至很多伟大作品的长篇情节都可以用简单的中国谚语概括。但是反思一下这样巨大的哲理没有具象的情节支撑,对于深刻内涵的传承真的是不友好。
3.我们说故事、剧集都是跌宕起伏,但是在我看来一些伟大的作品,就好像一开始就带你进入癫狂,疯狂地情节又具有合理性,在一个高度的基准下再次跌宕起伏,给读者以更大的思维波幅空间;
4.最近读了几部俄罗斯作品:《白痴》、《莫斯科绅士》、《卡拉马佐夫兄弟》,虽然作家国籍未必都是俄国,但是最开始粗浅地总结常常出现“我的朋友”的作品往往和俄罗斯沾边,这次又添加了一个“军人”元素,当然这里还有其他的内容。这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好像东罗马后东正教的这片土地滋养着一种人类的罪孽要不断受苦难折磨来救赎的道路。看描述似乎是美德,不过翻开现实的历史,也许选择的路径是血洗大陆后再一统地赎罪;
5.在很多情节上,让我不得不想到自己的民族性,在多个困扰故事中人物的道德抉择的当口,如果换做中国人会不会有这么多煎熬。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中国人会选择最简单实用的方式吧。不能评价好坏,因为不那么深刻,好处就是不会过分的离谱,这应该不算挖苦吧。
TIps:
本书有一些翻译校对的问题吧,粗略如我都发现了两处,有待于进一步校订:
1.P106 原文:“她自己却只是用黑面包就水口”,我想应该是“口水”;
2.P937 原文:“誉写”,我想应该是“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