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面和花朵(全四册)》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2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面和花朵(全四册)》精选点评:
●性启蒙。学会了几句方言
●前面还行,后面觉着没意思了
●读不下去系列。。
●唯一变化是,刘也开始写起文艺腔了
●讽刺与反讽?
●没读完
●文学、艺术
●需要巨大脑洞的书籍,当然幽默的部分让他逼格提了一星
●今日书屋老板读过他,说写得很好,十年磨一剑呵
●一次重大实验事故
《故乡面和花朵(全四册)》读后感(一):眼花缭乱
说真的,我是没有看懂这套书,情节太过散乱 ,以至于没有耐心读下去。人物很多,很杂乱,上来就自说自话一通,不明所以。
我没有看完。
也许是我的欣赏水平比较低,希望那位看过的朋友指出此书的精妙所在。
《故乡面和花朵(全四册)》读后感(二):密
我从不知道小说也可以这样写,但还是没有勇气将其看完。只有一句话的第一章和内心独白般的第二章构成了很大的反差。情节姑且不论,其文字的丰腴茂密如同一片厚厚的绿油油的草地,给人毛茸茸的感觉,如同穿越夏季的热带雨林,厚密的丛林与湿重的空气压抑着读者的呼吸。长句层现叠出,句式的复杂与冗长让人觉得仿佛行走于悬崖之上,险象环生却又行云流水,说不清的感觉,至少是一本奇书,只是不是人人都能读。
《故乡面和花朵(全四册)》读后感(三):混乱的时代
读遍刘震云的作品的人通常说,刘的书中情节杂乱无章,人物层出不穷,好像在说某一个主题,但是又像雾里看花,混沌不清。这里面尤为故乡面和花朵为最。四册厚书,大段大段的人物自我心理描写,一不小心就会看串,漏了一句话就像经历了一个断代。在反复读过好几遍之后,我终于能大致理清了本书的思路。故事不新鲜,也不出奇,刘震云的作品从来就不是光用小说来定义这么简单。他总是在描写一种状态,混乱的,模糊的,彷徨的,兴奋的,矛盾的,紧张的,神经质的……书里的人们都很浮躁,看书的时候也让我很浮躁。读刘震云的东西从来不能像读湖滨散记一样完完全全静下心来。他的文字乐观的表面下是深深的悲哀和紧迫,仿佛在咏叹这个过客匆匆的时代——我们生存的目的为哪般?没有答案。
《故乡面和花朵(全四册)》读后感(四):《追忆似水年华》&《故乡面和花朵》
《追忆似水年华》&《故乡面和花朵》- -
追忆和故乡连本书是我看过的最长的长篇小说,似乎在有些方面也有些相似之处
首先当然是长了,阅读本身就是难题,网上说能通着读一遍的都是达人。我不记得当初把书读完了没有,追忆应该是通着读了一遍,故乡有的时候真是太难受了,又跳过去的,不过四册应该是都有翻过的。
他们的文本方式都是独特的,一般人难以读懂,很难有人复制这种方式,俺想这根作者本身有很大的关系。似乎都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小说的故事情节。比方俺看的时候,拿起其中任一本(追忆七本,故乡四本),翻倒任一个章节,都可以开始读。
时间和空间都在这两本书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鲁豫有约》里面刘震云讲到一个拾粪的老头,有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叹。看到存在本身,而因果律失去了作用,而显出的震撼。
俺认为现在还有没有多少人认识到故乡这本书的价值,就像追忆刚出的时候一样。刘震云创造性的文本方式,前无古人,以后的来者也不会多。像刘震云在网上谈论时,对这本书谈得不多,反而是一些中篇的让人记住比如,一地鸡毛,单位,手机等等。这些中篇在俺开来没有想象中的好。也可能是俺喜欢看越长约好的小说。对于花了8年写的小说是怎样的历程,感觉他有点掩饰自己在这小说上的心血。
刘震云在《鲁豫有约》里谈到自己的童年,学校,当兵,考大学,对自己影响大的人
在这本书里面都有痕迹,可以说是故事的背景
孬舅,姥娘,孬妗,小刘爹,牛屋,故乡
想到一个问题
小说和他的作者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红楼梦里面,将真事隐去,连本本也不完整,现存的最早的脂砚斋评抄本甲戌本也不是红楼梦的原本。后续的更是离曹原意相差甚远。总是隐去的很多,从里面总是能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
作者在写的时候可用的东西,向这些书都有自己影子,自己回忆都是小说的主要内容。或者说都是在写自己。life,英文的这个单词的双重意思真实配合得恰当。写自己的生活,也是写自己生命。
《故乡面和花朵》网上版
http://www.aikanshu.com/books/10157/
《故乡面和花朵(全四册)》读后感(五):为什么你的眼中常含满泪水
“为什么你的眼中常含满泪水?”这句话是刘震云先生在《故乡、面和花朵》那部书中引用的一句话。一直很喜欢,莫名其妙的喜欢。也从那时记住了他名字。
那时我尚在上学,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的耳朵上常常挂着耳机。于是在一天夜里,我就听到了这句话。那是一个关于长篇小说连载的电台节目,很多优秀的小说,我都并不是先看到书,而是先听到的,包括余华先生的《活着》。主持人的声音里带着一种沙哑的磁性,那冷峻的语言带着握徜徉在一个个陌生而仿佛又熟悉的世界。
第一次知道刘震云先生,也是在那个节目中,——他们那时刚开始播他的《故乡、面和花朵》。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不记得了书中的内容,只是那样的夜晚很让人怀念,然后还有刘震云这个名字。他的文笔显得略带调侃而颇冷峻。于是便一个个书店去看去找他的这部书,找到了,幽蓝色的封皮,然而那正是想象中的大部头,四卷,厚厚的像砖头一样。自己也只能是很满足的摸摸那封皮,自己根本就买不起!租书店里又一概没有这本书,没有一个书店的老板会冒险进一本这样书靠租书收回成本,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我也只有忘书兴叹的份了。
后来便知道了《一地鸡毛〉《手机》,也是他写的,那也便是他的同名电影在全国各地热播的时候了。可是我不能否认在一个下午在书店里我又遭遇了他。一个人在书店里呆了一个下午,只是为了看他很久之前的一篇文字——《温故一九四二》。我看他的这篇文字的时候,正是北非闹蝗灾的时候;而他的这篇文字写的正是半个世纪前的中国的一场蝗灾下的河南人。
一致认为他是关注中国下层人们的,这是一直的想法。他写故乡,在每一个他所掌控的文字里。《温故一九四二》也不例外,他写他的故乡,他深深爱着的河南人们。他试图让自己回到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国的河南,那个经历是痛苦和决觉的。而他,刘震云先生在这篇文字里用了一种他一贯的调侃而冷峻的笔调描述了那个半世纪前的中国河南人。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先是遭遇连天大旱,赤地千里,接着是蝗灾,人们叫“过蚂蚱”。那个老人说,过蚂蚱那一年饿死了很多人,一个村子有三四十,然后好多人就逃荒了。他在那里用一种旁观者的角色看着苦难的河南人,他用一种冷静关注着这些。
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们吃光了树皮、草根,然后人们吃柴火,“我活了这辈子从来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一天吃这畜生吃的东西!”,柴火吃到嘴里,会拉坏嗓子,于是就有很多人哑着嗓子,后来连这也吃不到了,就吃一种草,而那草是有毒的,吃了后人的身体会麻木,可是饥饿中的人别无选择,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了。
苦难,当然也传到了委员长的耳朵里,可是他有他的事情要做,有着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河南饿死了三百万人!委员长有着比这三百万人的生命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说,河南的灾难没有这样重,河南的税负不能减!对于他来说即使他明知道这场灾难是真的,他也不能说相信,他在政治上这场秀是要做的,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外有强敌日本的侵略,内有共党的威胁。他在自己的心里也说,我别无选择。
相对于日本的侵略和河南人的税负不减,一个国民党军官说得很好,人们饿死了,这土地还是中国的;士兵没有军饷,饿死了,大家都要当亡国奴!然而很讽刺的是,后来是日本人给了河南人米和面;在日本人进来之后,河南人下了国民党士兵的枪械五万余人!老百姓是不买这些帐的,对于他们来说,饥饿是当时最大的敌人,你说他们是“有奶就是娘”也好,说他们是汉奸也好,他们是全不管的。
饥饿中的河南人,后来一部分人暴动了,落草为寇,有些人搭着小火车,或者推着独轮车逃难去了陕西,一路上饿殍遍野。刘震云先生在文字中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那个社会人不如狗,野狗饿了可以吃死尸,吃的一个个膘肥;而人却只有饿死的份。他还说,那时间随处可以见到野地里的死尸,人死了就随处一扔,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有挖土埋尸体的力气!
在文字的结尾处,刘震云先生引用了两段那个时期的离婚启示坐了结尾,延续了他的调侃和冷峻。
从店里出来,已经华灯初上,陌生都市里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而我却突然明白了刘震云先生在《故乡、面和花朵》那部书中开头的那句话:为什么你的眼中常含满泪水!
在一九四三年那场蝗灾之后的第五年,委员长下令掘开了黄河花园口,河南之地成了千里渺无人烟的黄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