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哲学笔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4-13 03:01: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哲学笔记读后感精选

  《哲学笔记》是一本由列宁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7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笔记》精选点评:

  ●都忘了写的是什么了,完完全全的忘了

  ●感谢列宁同志带我读黑格尔

  ●这本书,我读到了很多人的东西,知道了费尔巴哈,知道了约 狄慈根,也知道了康德到底怎么回事!!

  ●原著导读的课,难懂

  ●一本开卷有宜的书,没读完,先记着,以后有空接着读

  ●“无产阶级专政在初期表示出资本主义最鲜明的分裂,而达到一定平衡后,它又重新开始把人类集合起来“ 列宁好腹黑。。。还有他写的notes什么的的好风骚。。整天就 “唷!”“哈!哈!哈!” “谢天谢地”还有 “羞羞答答” 什么的真的太闷骚了。。。

  ●我记得蓝宁在这本书里一直在说:你说的对!你说的对!你说的对!但不可否认这之后的观点终于没有唯批那麽地味儿了。。。

  ●有必要熟读。不管你是哲学科班与否。

  ●不得不服,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无与伦比的天才学问。找时间再看下黑格尔逻辑学摘要。

  ●列宁作读书笔记很有形式感啊。哈哈! 很多吐槽点。我大不敬了。

  《哲学笔记》读后感(一):列宁这种实践大师的哲学文章真是有价值的哲学

  列宁的价值在于:

  1,公认的大家;

  2,不仅是理论大家,更是实践大家;

  3,深入浅出;

  4,原著和课本根本不是一回事。即使是原著的中文翻译,有些地方还是晦涩。可以参考网上的英文版看就明白了。

  列宁这种实践大师的哲学文章真是有价值的哲学。

  《哲学笔记》读后感(二):研究辩证法必读四本书

  《哲学笔记》读后感(三):列宁哲学思想是怎么炼成的

  纯阳书评第339期《哲学笔记》 这本书的内容很特别,题材不同于一般著作,其主要内容是列宁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讲演录》、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哲学史讲演录》等著作的摘要和笔记。那么肯定有人会问,这本书有什么好读的,读书笔记肯定主要是摘抄他人著作,书里主要是别人的东西,所以没多大价值。但是这本书很特殊,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些书特殊,二是摘抄的人特殊! 让我们先看书的特殊性,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书里有黑格尔的神作《逻辑学》,黑格尔以这部逻辑学破石惊天,横亘在哲学的道路上,尤以其晦涩难懂、复杂深奥闻名于世,令无数哲学中人虽消得人憔悴,也不得其门径,而刚好列宁在研读此书时写了做了不少批注,写了不少体会,做了不少阐发,这些内容对于一直虽冥思苦想却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人士来讲,犹如一部登山之梯,所以很多人可以在读黑格尔以前先读这本书打个底,或者读黑格尔实在读不下去时,回头求助本书。阴差阳错之下,这本书成了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的辅助读本,相信列宁也没想到出现这种情况。除此以外,《神圣家族》等书籍相对黑格尔要通俗易懂的多,但有了列宁在关键部位的精辟点评和注解,读者也会更好把握一些。 再看人的特殊?这本来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固然列宁作为一个个体是特殊的,然而其他任何人也是特殊的,但是之所以在此处强调列宁的特殊,是想强调他作为一名摘抄者和笔记撰写者其表现迥然不同于常人。一般人做摘抄和读书笔记,很容易陷入了机械复录机的模式中,看到作者写的好的地方,往往人家说什么,自己抄什么,而列宁这个读书完全是另外一种工作模式,首先他直接抓取书的灵魂,扣住作者的核心思想,扭住不放,然后按照作者的原有逻辑进一步阐发作者未尽的思想,使思想走出抽象,回到具体。其次会将这个核心思想进一步向前推进,让它不断拓展,不断创新,生长出新的枝条,得到丰富和细化,用通过这些丰满的细节和通俗的语言使思想说人话,说生活中的话,起步于哲人,止步于普罗大众。而这种加工从本质上也是一种创作,一种创造。可见列宁读书并非简单的读,而是一方面在消化吸收原著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在生发创造系列新要素。 书和人的双重特殊可以很好地回答为什么要读这本笔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答,其实也意味着另一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即列宁的哲学思想是怎样炼成的?显然正是因为列宁独特的读书方式和有选择地读巨人写就的书,才成就了他的智慧,炼就了他的哲学思想。 总之,一本好书,推荐!

  《哲学笔记》读后感(四):列宁的哲学思想是这样炼成的!

  如果称列宁为理论上的哲学大师,可能会有人反对,但是把列宁称为实践中的哲学大师,即使还有人反对,这些声音也将会远远小于前者,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实践中的哲学大师,列宁的哲学思想是怎么炼成的呢?答案可能不少,但是最可靠的答案应该就在这本书里。

  这本书的内容很特别,题材远远不同于一般著作,其主体内容其实是列宁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讲演录》、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哲学史讲演录》等著作的摘要和笔记。一般来讲这种书的价值是很有限的,甚至没什么价值,理由很简单,因为内容主要是摘抄他人著作的摘要和读书笔记,那么意味着书里主要是别人的东西,没什么属于作者的东西,这种书有什么可看的?但是这本书很特殊,上面的逻辑不成立!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些书特殊,二是摘抄的人也特殊!

  让我们先看书有什么特殊的?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里边有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以一部逻辑学破石惊天,横亘在哲学的道路上,令无数哲学中人虽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不得其门径,而刚好列宁在研读此书时写了做了不少批注,写了不少体会,做了不少阐发,而这些内容对于一直虽冥思苦想却尚处于懵懂之中的人士来讲,犹如一部登山之梯,尤为珍贵,所以很多人或者是在读黑格尔以前先读《哲学笔记》,或者读黑格尔读不下去了,回头求助本书。可见阴差阳错之下,本书成了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的辅助读本,相信列宁也没想到出现这种情况。除此以外,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等书籍相对黑格尔要通俗易懂的多,但有了列宁在关键部位的精辟点评和注解,必定会更好把握一些。

  让我们再看人由什么特殊的?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摘抄者是列宁,列宁当然是特殊的,他就不是普通人嘛,但是我们下来要说的是他在这本书里作为一名摘抄者和读书笔记撰写者他是怎么开展工作的。有比较才有好坏,有比较才有伤害。一般人做摘抄和读书笔记,很容易陷入了机械复录机的模式中,看到作者写的好的地方,人家说什么,自己抄写什么,而列宁这个摘抄员完全不是这样的,一是他要去找到这本书的魂,也就是思想的核心,找到核心以后扭住不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思想,或者是他所消化了的别人的思想将这个核心进一步往前推进发展,让它不断拓展,不断创新,生长出新的枝条,成长为一种融合了其他基因的新的生物。一句话,列宁在读别人书,做摘抄,写笔记的目的是搞创新,形成新的一套,形成自己的一套。

  所以说两个特殊就是这本书,尽管主要内容都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但是还为什么值得读的原因。而这个问题的解答,其实也意味着另一个问题也得到了答案,那就是正是因为列宁这样读书,而且是读书巨人写就的书,才成就了他的智慧,炼成了他的哲学思想。我们作为后生小辈岂可不见贤思齐呀!

  《哲学笔记》读后感(五):探讨下:列宁《哲学笔记》是否还坚持唯物主义?

1905年布尔什维克本身仍然还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与之同时存在的派别还有:孟什维克、拉脱维亚党、犹太人的崩得、托洛茨基的中派等),而现在它本身又面临着分为两派的危险一一根据哲学分为两派。马赫的哲学向马克思的哲学发起了挑战。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卢那察尔斯基及其他许多布尔什维克都成了马赫主义者。但他们同时又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对他们痛加责骂。但是为了粉碎他们,就需要更彻底地了解马赫的哲学和整个哲学。列宁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普列汉诺夫和康德的一些哲学著作。1906年时,他读了波格丹诺夫的《经验一元论》一书。读了这部书之后,他写信给高尔基说:“我读完之后非常生气,因为我更清楚地看出,他走的是极端错误的道路,非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列宁开始写一部书来回答波格丹诺夫的这部书。1909年出版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一书是列宁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捍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猛烈地抨击了俄国的马赫主义者。列宁试图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中的反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新哲学思潮作斗争。

  恩斯特.马赫(1838一1916)是奥地利的一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用一元论的理论来消灭心理和物体之间的二元论,他的一元论理论认为,物体(如桌子、苹果等)除被人的经验所感知而外,它们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人的知觉,那桌子就不会有硬度和颜色,苹果也不会有什么滋味。马赫的哲学引起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极大愤怒,因为这个哲学使他们的社会主义和他们的革命受到了威胁。马克思主义者想改变物质条件,改变经济设施和社会设施,改变国家。马赫主义者则认为,这一切物体只是在人的知觉中才存在。他们还认为,人本身是一种存在,但人不是作为具有骨骼、血肉、皮肤和器官的人而存在,而是作为有意识和知觉的人而存在。唯物主义者把这种概念叫做唯心主义,在这个概念中充满了僧侣主义、投降主义和对革命的背叛,这种概念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列宁断言,存在和意识并不是同一的,它们是独立的,因而是多元的。列宁这位学理主义者补充说,如果不牺牲客观真理,如果不陷入资产阶级的反动骗局,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一个也不能放弃。他把马赫主义者妄想把物质同意识结合起来的企图称之为“调和主义的招摇撞骗行为”。列宁写道:马赫主义者本身是一个可怜的大杂烩,他们是哲学上一伙卑鄙的调和主义者,他们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把唯物主义派和唯心主义派搞混杂了。马赫主义者认为,他们的观点凌驾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然而“实际上所有这些先生们却总是倒向唯心主义一边,并同唯物主义进行着不断的斗争。”列宁断言,把“信仰主义的合格的奴仆”这一说法用在马赫、阿芬那留斯及其一派人的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列宁在《唯批》一书中,猛烈地予以抨击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正是当时高举起物理学革命的旗帜,从哲学上对古典物理学的世界观进行冲击的一位重要人物。正是在列宁写作《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年代,物理学正在经历由19世纪的古典物理学向20世纪的现代物理学发生质变的革命。 这一转变最深刻的意义在于,牛顿时代的宏观物理学通过量子理论深化为微观物理学,通过广义相对论泛化为宇观物理学。由力学机械运动的分析,发展为热力学的能量分析。爱因斯坦在其《自述》中曾指出,他的相对论思想曾受到马赫哲学的启示。他说:“可以说上一世纪所有的物理学家,都把古典力学看作是全部物理学的、甚至是全部自然科学的牢固的和最终的基础,而且,他们还孜孜不倦地企图把这一时期逐渐取得全面胜利的麦克斯韦(J.C.Maxwell)电磁理论也建立在力学的基础之上,甚至连麦克斯韦和H赫兹,在他们自觉的思考中,也都始终坚信力学是物理学的可靠基础。 动摇了以力学作为一切物理学思想的最终基础这一信念的人,正是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在马赫的《力学史》中冲击了这种教条式的信念。 当我是一个学生的时候,这本书正是在这方面给了我深刻的影响。 但是我认为,马赫的唯心主义还不够彻底。因为他没有正确阐明在思想中,特别是科学思想中本质上是构造的和思辨的性质。因此,正是在理论的构造的--思辨的特征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那些地方,他却指责了理论,比如在原子动力论中就是这样。” 在这里,爱因斯坦明确地指出现代新物理学理论具有构造和思辨的性质。这一点在认识论上极其重要!也就是说,现代新物理学在方法论上不再是洛克那种呆板机械的经验主义的镜象反映论。在哲学上也不再拒绝依据纯粹逻辑思辨的“形而上学”。

  马赫与爱因斯坦代表了20世纪初叶新物理学中的哲学思潮。这种新物理学的哲学思潮,导致相对论的产生。 它们体现了在19世纪后期自然科学取得新成就后(特别是能量物理学出现后),遭遇重大哲学困惑时代科学家的认识论反思。这种反思吸纳了相对主义,怀疑论以及理性主义的架构。对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哲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作了超越。体现了20世纪以能量分析为基础的新物理学的哲学进展。 但是列宁在他写《唯批》一书时,对物理学中的这种重大哲学变革,却给予了否定和拒绝。《唯批》仍然坚持绝对性和客观的时空观念。列宁不仅钻研了马赫及其老师阿芬那留斯的著作,还钻研了许多第二流的、评述他们著作的人的著作;他不仅钻研了波格丹诺夫、巴扎罗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的著作,还钻研了几十个不太重要的俄国马赫主义者的著作,对这些人来说,如果不是列宁以其辛辣的笔触把他们写入历史的话,那他们早就被人们忘记了。没有一个引起纠纷的苹果不留下列宁的牙印。这一切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侨民中的杯水风波而已。列宁自己也承认,当时为哲学而展开争论是因为在俄国当时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情。

  列宁在《唯批》中认为马赫是新物理哲学中反动思潮的代表。这是列宁在哲学上一个判断的失误。但是在后来的《哲学笔记》中,列宁显然对此已有所意识并且准备有所修正。列宁1915年在瑞士流亡生活时注意到现代物理学所发生的革命。他试图重新估价这一革命的哲学意义,为此他重新研究哲学史,研究黑格尔著作而写作了《哲学笔记》。《哲学笔记》代表了列宁后期的新哲学思维。此时,他早年(写作《唯批》时)坚持的那种绝对唯物主义的立场,实际已有所动摇。 他在《哲学笔记》中的一个札记中提出了“聪明的唯心论”这个新概念。他说:“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305页。) 列宁这里所说的“聪明唯心论”,是指黑格尔的唯心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他以辩证法消解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绝对界限,并且不再以唯物论/唯心论的对立作为哲学党性的标志。他又说: “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逻辑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同上P412) 虽然仍然持有对于唯心论的偏见,但若以这些话,与他1905年主张绝对物质观并且认为“唯心论=反动性”的《唯批》比较,可以看出他的观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后期的列宁已不再简单化地认为一切“唯心论”都是反动思潮,而承认其是具有深刻的哲学(科学)根源和认识论根源的。他也不再认为一切唯心论都是反动的、愚昧的哲学思潮。可以说,他用“辩证法”的方法,消解了本体论中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与人们通常的印象相反,其实毛的晚期哲学也不主张绝对唯物主义。毛1964年10月读任继愈著的《中国哲学史》时写了一个批语。任继愈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绝对唯物主义的观点。任继愈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和发展和它的规律都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的。否认这一真理,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坑。而相对主义把物质世界永恒发展和它的规律完全取消了,物质也成了相对的……” 这种表述,是50-70年代中国机械(绝对)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一种典型表述。直到今日,中国大学中的通行教本还是在讲这一套。 但是,恰恰是毛泽东在中国最早地表示不赞同这种观点。他在读任继愈此书时在这段话边上划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表示他并不相信这种说法。同时毛泽东针对这段话还写了以下一段批语,那是极其耐人寻味的。他批评任氏说: “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前面多次引证列宁的话--这岂非自相矛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第206页。) 也就是说,毛泽东认为,物质的存在并不是绝对的,而仅仅是寓于相对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这一见解与列宁《哲学笔记》中的见解十分相似。

  实际上,现代物理学的物质论,已日益远离那种基于绝对物质观的实物微粒论。从物质物理结构的性质看,物质的本质乃是光量子,而光本身就是变动不居、虚无飘渺的能量信息之流。 存在的基础只是光,这一点恰恰显示了存在的虚幻性。人生、宇宙、物质的虚幻性,正是建立在光量子飘渺无常的虚幻性上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哲学笔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