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匠随笔》是一本由梁思成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拙匠随笔》精选点评:
●因为收录了老先生关于老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文章,所以借来看看。拙匠,这个词汇,总让人心怀敬意。
●写得太好太有趣了。一口气可以读完的。
●浓缩的精华
●终于看完了,从想读这本书到终于买到这本书再到现在看完,居然跨7年..
●挺好的,就是毛主席那些时代的痕迹太重了
●大师小文! 虽然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如“结合中国条件,逐步实行建筑工业化”;但确确实实都是些易读易懂的建筑科普文章,深入浅出,娓娓如讲着故事,让我等非建筑从业者也也能欣赏这凝固着的音乐。 读起,有些“爷爷泡的茶”的味道!
●我喜欢随笔类的读物
●读到最后关于北京城墙废存问题,扼腕叹息
●梁先生的小文章
●深入简出,配图不少。虽然有些话今日看来政治色彩颇重且有失公正,仍然瑕不掩瑜,对中国古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普及材料。
《拙匠随笔》读后感(一):建筑可以如此曼妙
建筑不是作诗,林徽音是诗人也是建筑学家,因而她懂得建筑的曼妙。梁思成的文字文质彬彬,一如那个在工地里仍然一身素洁的青年学者,不太绚丽,但也不那么缠人,于是他没有在三十岁花逝,他失去的只是那些他无法挽留的古建。
《拙匠随笔》读后感(二):值得一读
其实对身边的建筑一直有意见,觉得有点奇怪,没有美感和人性.....
我真的很喜欢中国古代的建筑,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屋顶,其他民族对屋顶都是草草了事,但是中国人却是情有独钟。我很喜欢那种软化整个僵硬建筑的小细节,对中国现在的很多建筑无感。希望我们中国的建筑师和社会都要对中国自己的建筑有信心哦!
对北京城墙,我和梁思成先生一样惋惜,我想,我们对待过去的态度是不是反应了一个自信心的问题呢......至少我认为是这样,有的人成功后希望抹掉以前的证据,因为它不喜欢从前的自己,我们对待古建筑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拙匠随笔》读后感(三):任何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
梁思成活了70岁,50岁之前,包括年轻时候到美国求学,壮年时期投身中国古建筑考察与研究,了解多了,自然就爱。今天大众对梁思成最熟知的印象,可能还是解放初期,关于存废北京城墙大争论中的势单力薄。
或者因此受到某种启示,50岁之后的梁思成开始写起了建筑科学的普及文章,在报刊上连载,也就是今天这本结集的《拙匠随笔》。既然是普及文章,自然写得通俗易懂,大白话,甚至可以用浅来形容,力争让白丁武夫也能读懂一二。从谈建筑师是一种什么工作,建筑师如何开始工作,到如何欣赏中国建筑以及建筑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等等。
不过似乎仍是徒劳。吴良镛1987年为此书所写序言不经意描述的一个梁思成未能实现的意愿,从某种角度可以反映梁思成彻底的失望,同时又是多么的不甘:梁思成想把中国建筑的发展描画成少年阅读的“小人书”。
《拙匠随笔》读后感(四):搁浅的“拙将随笔”及其他
最早知道梁思成,是由于那次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著名讨论,后来知道他是梁启超的儿子,再后来又知道了和林徽因的关系。就此打住,别走到八卦路线上去了……
言归正传,读了这本“小书”,颇有些感受,当然自己不是专业人士,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看这本书,仅仅摘几段原话吧:
关于城市大批量住房建造的社会心理问题——
本来标准设计的房屋就够“千篇一律”的了,如果再呆板地排列成行列式,那么,不但孩子,就连大人也恐怕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我国前代哲匠的传统办法虽然可以略资借鉴,但显然是不解决今天的问题的。但在其他技术先进的国家已经有了不少相当成功的尝试。
“三化”是我们多快好省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拙将随笔(五)——《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关于新中国知识分子矛盾人格及话语权问题——
资产阶级的建筑理论家认为建筑的式样完全决定于材料,因此在钢筋水泥的时代,建筑的外型就必须是光秃秃的玻璃匣子式,任何装饰和民族风格都不必有。……古代匠师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不卓越的范例,正足以说明他们是怎样创造性地运用遗产和传统的。
(《祖国的建筑》)
梁思成的经历,大约代表了一批中国早期科技人士的经历,这从吴良镛先生作的序也可以看出,“拙将随笔”专栏的搁浅和“燕山夜话”的遭遇多少有相似之处,从文章中的一些鲜明的话语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他们报效社会的心理和实际的窘迫境地之间赫然存在的矛盾……
《拙匠随笔》读后感(五):一本“大师小书”
中国人其实是很有八卦的天性的,比如,很多人知道林徽因是因为徐志摩,而很多人知道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要我说,梁实在是比徐强的,要不,怎么瘸着腿就蹬了徐志摩,求得美人心呢?好了,打住,“恶俗”到此。
近代中国建筑,称得上大师的,恐怕只有梁思成和贝聿铭,贝聿铭是名声在外,而梁思成,却为我国的古代建筑,至死奔波呼号。如果说贝聿铭代表了现代华人在世界建筑界的创新实力,而梁思成则代表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只不过,一个风光无限,一个无奈悲戚。
在这本〈〈拙匠随笔〉〉中,没有太多的高深专业术语,没有枯燥的数据罗列,更像一个和蔼的老人在为你不厌其烦的讲述,不经意间流露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和掩饰着的对现实的惋惜。
这惋惜在最后一篇的〈〈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中隐隐体现,文中以问答争辩的方式为北京古城墙辩护挽留。没有振臂高呼,没有慷慨激奋,有的,只是一个知识分子以理性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赤诚和责任。
但,也许在那时的中国,实在没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听他讲述历史遗产的美丽与宝贵。而吴良镛在序中所写到的“他还想自己为青少年描画一本中国建筑发展的“小人书””。在我眼里,实在是一种自己的观点,在得不到主流意识认同的情况下,所做的挣扎。
这本“大师小书”,也许能代表,所有五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高呼毛主席万岁时,心底隐隐的矛盾与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