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是一本由罗伯特・哈格斯特朗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精选点评:
●大师级别的文笔!
●这个,对刚开始研究这个的人来说算是不错的入门读物
●08年读过!
●比《从牛顿、达尔文到巴菲特 : 投资的格栅理论》差点,比大多数扯淡书好
●集中投资有把握的了解的少数标的,老生常谈了
●这本书真的很推荐,用易懂的语言说浅显的道理:投资股票就相当于买公司;市场是非理性的。
●言简意赅
●入门 集中投资策略 概率 心理
●意思不大
●做好“老巴生常谈”也不容易,知行合一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读后感(一):从 “集中投资” 说投资
建议还没有读《穷查理宝典 查理点·芒格的智慧箴言录 》这边书的童鞋,可以先读读这本写有关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的书,有大量数据根据起投资理念模拟得出的数据以及有理有据的辩证分析。在了解这些翔实的数据和人物事件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帮助理解查理·芒格高屋建瓴的演讲, 虽然本质上注重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在查理·芒格的经典发言更为浓缩和精炼,何况二者的发展历程就是其执行其理念的最真实写照,值得一看。
未完待续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读后感(二):巴菲特的投资组合
这本书读完了,本书围绕着集中投资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投资策略,也是老巴的投资策略,亦是成功投资者必备的策略。当然,从这本书学到的投资技巧方面的东西比较少,现归纳如下:1、需要建立多学科的思维模式(芒格),数学心理学等,的确,这方面我非常欠缺,我比较专一。2管理评估方面的技巧:理智、坦白、勇于承担错误,讲失败之处,不随大流;并注意几年前的战略规划,并与当今情况作对比,看看是否言行一致,以前与当下的扎略比较有啥改变。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读后感(三):巴菲特的投資組合
作者Robert G. Hagstrom,也是《巴菲特之道》的作者。
前四章論述為甚麼聰明的投資者要採取集中投資戰略,也對學院派的理論做了簡要介紹。
第五、六章則對具體的估值方法和概率論的應用做了比較細緻的介紹,是對《巴菲特之道》技術上的補充。 第五章解釋了我的一個疑問:科技股不適合價值投資? 不是,祇是巴菲特和芒格認為這不屬於自己的能力圈。
第七章介紹了常見的投資者心理。
第八章解釋了我的另一個疑問:巴菲特不做預測嗎? 不是,他祇是不做短期預測,而是寄希望於長期預測的大概率準確。
如果祇是想知道本書大概講了什麼,讀第九章就夠了。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读后感(四):我们可以跟巴菲特学到什么?
—读《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有感
很早之前读过巴菲特以及芒格,内容平实、方法简单,如同饮了一杯白开水,让人怀疑作者是否隐瞒了自己的观点。于是转而寻找内容深奥复杂的投资书籍,希望能从中品尝到更丰富的味道。转了一圈头破血流后重读巴菲特,才明白大道至简的道理,用研究生期间李龙老师的话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巴菲特只做美国市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虽然坐拥2000多亿的财富,但只持有少数几只股票,并控制着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那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只做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不同,但是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如有人喜欢吃辣,有人嗜酸,但是白开水却是谁都离不开的。
一、股票的内在价值是最重要的因素。巴菲特认为股市的涨跌是不可知的,而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巴菲特通过计算股票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来计算股票的价值,至于如何计算我也没弄明白。不过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他的思路用别的方式计算股票的价值),股票的价格在一个长的期限内必然会体现股票的内在价值。我们选择股票时要选择背离其内在价值的股票,或者经营状况将大幅改善的股票。当股价严重超出其内在价值时将其抛出。
二、要考虑概率。巴菲特在做出决策时总是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尽量数字化,形成盈利和亏损各有多大的概率,并且计算盈利减去亏损后的数额,从而作出最后的决定。比如说,拟定股票3个月内涨幅20%的可能性为60%,下跌10%的可能性为40%,那么投入10万美元3个月内该只股票的收益=10万*60%*20%---10万*40%*10%=8000,3个月的收益率为8%,年收益率为4*8%=32%。当然,概率的定量分析只是相对的,即便用超级计算机也不能准确计算出某一时刻某只股票涨跌的概率,更别说准确指出其涨跌的幅度了!这种估计更多的是凭个人的经验以及知识储备,其准确性因人因时而异。但这种框架分析其意义却是难以估量的,它使我们在做决定时从时间、空间进行思考,此时这种分析就脱离了单维度的直线思维模式,准确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进行操作时自然也应当从概率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把概率和钱额结合起来考虑最后的结果,正如索罗斯所言,重要的不在于你是否赌对,而在于你赌对时盈利多少。具体而言,操作一支股票时,要提前设定拟操作的时间、设置好止损止盈点,做到有备无患。
三、要长期持股。巴菲特说如果你不打算永远拥有这只股票,你就不要买它。对此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巴菲特买入的股票首先都有很强的成长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价自然水涨船高;其次,他买入时股价都被严重低估,股价的修复自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也绝不是他所说的永远持有。比如说,2000年至2003年巴菲特趁港股大跌时大批买入中石油,2007年7月到10月巴菲特以11~14港元的价格卖出了中石油,按照他1.62港元的买入成本,赚了7倍多。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巴菲特持股也是有期限的,当股价严重高于内在价值时也会抛出。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巴菲特持股的时间确实很长,大部分都超过了10年。中国作为新兴市场,股市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畸高畸低,基于这一特点我们没必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做一次过山车。但至少应当做到在计划持有的期限内持有(如果没有黑天鹅发生),如果持有的期限过短,即便你拥有优势也不一定立刻就会体现出来。比如你和一个朋友玩抛硬币的游戏,正面你赢10元,反面你输6元。这是你明显具有优势的游戏,但这种优势必须通过游戏的次数才能得以体现,即玩的次数越多你才越有可能获得期望的结果。
四、忽略短期波动。巴菲特一旦下定决心,只要公司的内在价值不向坏发展,他会忽视股价的波动,真正做到心不动,不为万物所动,达到了佛家入定的状态(这一点颇和六祖慧能所言:风未动,番未动,仁者心动)。我们不可能有他这样强大的定力,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提前设定止损止盈点,此区间内我们是安全的,从而忽视区间内的短期波动。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读后感(五):《巴菲特的投资组合》
如果说《穷查理宝典》偏人物传记的话,那《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就是投资指南。
满满干货整理如下,不全的地方等我读完《巴菲特之道》再来补充。
(1)学会集中投资,但是集中投资并不等于投资一只股票,一个行业,集中投资的概念更准确的是适当分散。
(2)假定你人生总共只有20次投资机会,每投资一次,就失去一次机会,所以你需要对每一次投资都非常审慎。
(3)过高的周转率是给税务和佣金贡献了,你会发现,看准后,长期持有的价值比频繁换手获取利益更大。
(4)好的股票投资,不仅需要有好的公司,还需要有好的价格,才能称之为好的投资。
(5)投资就像打桥牌,都是概率问题,都是跟大量的计算相关,这也可能是数学小天才巴菲特喜欢打桥牌的原因吧~
(6)对市场的波动保持稳定的情绪,从伯克希尔多年的投资数据来看,并没有重大利空消息影响太多,始终保持着不可思议的增长。
(7)投资心理学是个很有意思的学科,因为人们总是对10块钱的亏损比10块钱的收入显得更在意。掌握了投资心理学,或者更多地了解心理学,其实你就能理解大部分投资者的心理。
(8)如果查理芒格是通才的话,巴菲特就是专才,他的精通与芒格的思虑周全搭配,相得益彰。投资路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伙伴或是朋友,来互相促进成长。
(9)在股市下行时大胆买进,有时候,低迷的行情反而可能是更好的入市机会,但前提是,你足够了解这家公司。
(10)你对你即将投资公司的了解,夸张点说甚至应该多于你对自己的了解,毕竟即将占用你为数不多的投资机会,所以你应该用尽全力地去了解他,更要了解他的管理层,想尽一切可以想到的办法,去获取他的各类信息,年报,财务数据或者管理人员资料,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对一个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自己设想成重要股东去做深入了解。
(11)不要碰你不了解的行业,或是企业,这样会让你如瞎子一般如履薄冰,就好比巴菲特,芒格不碰高科技行业一样。
(12)读完了这本就去读《巴菲特之道》其实感觉应该先看《巴菲特之道》更好
(13)投资其实不用每天盯盘那么辛苦,其实选准了,长期持有便好,因为已经有模型证实了,频繁换手获利反而更少,短线操作,获利的是别人,受累的是自己。
(14)投资最重要的,其实是选股(选公司)的能力和择时能力。巴菲特说过,长期来看,主动式基金跑不过指数基金。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大公司领跑效应明显,但是在众多公司中,能选中被低估的高内在价值的公司,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8.0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 2000 / 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