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实用商业心理学 , 回复"826"
获取「超级实用人脉术:3分钟找到你想找的任何人」
前些天,娱乐圈大瓜连连,投资金融方面,也是“不遑多让”。
巅峰时期,员工过万,曾管理2800亿资本,服务客户超800万的某资本集团,貌似彻底凉了……
作者|乾坤一掷 来源|实用商业心理学
()
01
2800亿,又一庞氏骗局凉凉
前几天,深圳警方发出了一封通报。
简单地说,警方已对小牛资本集团(“小牛在线”“小牛私募”平台)立案调查,并且对相关涉案高管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不搜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这个小牛资本,在某方面来说,的确够“牛”。
据其官网介绍,其成立于2012年,旗下平台包括小牛在线、小牛普惠、小牛投资、小牛新财富和牛鼎丰科技等,涵盖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财富管理和投资管理等业务。
在海内外开设280多家,分支机构,业务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员工数量过万,服务客户更是高达800万。
有数据显示,在其巅峰时期,足足管理过2800亿资本,俨然又一个庞然大物。
你更意想不到的是,其创始人彭某的传奇经历。
生于1976年的彭某,小时候曾给家里放过牛。
硕士毕业后,曾在银行工作8年,而后到在金融机构做了6年,先后担任过多家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管。
正因有着如此经历,让他敏锐地捉住了“互联网金融”这一风口。
斥巨资组建起一支豪华的管理团队,广告打到了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一度冠名深圳中超球队。
然而,正如那句经典的戏文:“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随着各类P2P平台陆续爆雷,小牛也没能成为例外。
在2018年,其理财产品便出现逾期,出借人拿不到钱了。
到了2020年,小牛在线甚至干脆宣布退出。
当时,该平台累计成交额已超过1171亿,累计注册人数达608万,借贷余额尚有104亿元。
只不过,平台退出至今半年多了,累计兑付就2亿多,相比起余额,比例仅为2%左右。
那么多钱,到底去哪了,值得深思。
02
“庞氏”百年,人性未变
或许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好好一金融帝国,突然就走到了尽头?
其实,细细深扒,我们就会发现,这又是一套“庞氏骗局”,套路。
所谓庞氏骗局,即是一种金融领域投资诈骗的敛财骗术,可称为“空手套白狼”。
“创始人”查尔斯·庞兹,是一名活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投机商人。
他虚构了一个企业投资,向投资者许诺,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超高的利润回报;而后利用新投资者的钱,作为盈利付给最初的投资者,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
最后,他成功地在7个月内吸引了3万名投资者,并持续了一年之久,揽走了2000万美金。
那么,100多年后的小牛又是怎么操作的呢?
1、做广告,包装高大上的“人设”,拉升知名度。
这是一种心理暗示的运用。
有一个心理学效应名为光环效应,即人若对某人/事/物的某种品质、特点,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掩盖你对该人/事/物的其他品质或特点。
把广告打到时代广场、冠名球队、乃至后来做慈善……目的都是为了塑造出一个“这公司很有名、实力雄厚”的形象,在吸引目标客户的同时,还让人下意识认为是值得信任,而忽略了其他漏洞。
2、以“高回报”、“高利润”作为诱惑。
打着“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旗号,喊出“1元起投,随存随取”的口号,以7%的年化收益率——一个不算高且能减轻警惕的数字,吸引一批大叔、大妈、学生、教授乃至中产白领等出钱“投资”。
然后,这笔钱被他们挪用在广告、借贷、房地产、资本市场、收购其他公司借壳上市等等能够收割更多资本的事情上——如果能成功的话。
说白了,就是拿别人的钱,“帮”自己干活。
3、公司/机构本身没有实际产品,不产生任何利润,全靠拆东墙补西墙,击鼓传花。
公司巧立名目,吸引人投资,但本身有什么实际的能够卖出去的产品?大多没有。
那么靠什么维持资金链?
最早被吸引来投资的人,是他们的“第一桶金”,后来有心加入的人,这笔的钱会被抽去一小部分当利息,给最先投资的人,让这批人吃到“定心丸”,拉更多的人头进来,如此类推。
而一旦没有了新的“接盘侠”,链条一断,爆雷崩盘的时候也就到了。
距离庞兹的时代,已过去100多年,而类似的骗局却时有发生,人们似乎没有吸取到任何教训。
可是,类似的事件一再曝光,人们真的就不知道这葫芦里买的是什么药吗?
未必。
只是,人都有侥幸心理,不认为自己会是“最后一棒”,而只要不是最后,那么就有赚。
说到底,这一切针对的是人性中的“贪欲”与“侥幸”。
世事在变,而人性不变。
只要有人还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认为自己会是个“幸运儿”,类似的事件仍会继续发生。
或许你是看上了人家的高利息,但对方同样惦记着你的本金。
03
如何面对陷入骗局的亲朋?
新时代的庞氏骗局,往往被包装得更加精美,只要不打开包装纸,不放进嘴里,很难发现,里面包着的是真的糖果,还是一堆玻璃渣。
而许多人来说,身边的人陷入其中,怎么“叫醒”他们,同样是一个难题。
曾听一朋友说过,他老家有个老伯,买了一屋子的保健品,子女一问得知,明明几十块就有交易的保健品,竟是花了上千元来买。
子女顿时知道,老伯是被骗了。而他们发现时,老伯已经在保健品上花了十几万,而且还交了十万的“会员费”,退休金差不多全花光了。
然而,无论他们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那些保健品不值钱、那个公司是骗钱的,可老伯就是不肯信,只要没人看着,隔天就又跑去买。
老伯的“执拗”,让子女无比烦恼,已经吵了很多次,关系快要降到冰点。
其实,无论是亲子还是朋友间,在骗局这个话题上的沟通,很容易就踩雷的原因在于,从一开始我们就是以否定的态度——即“你是错”的态度介入。
著名心理学家黄启团先生说过:“人在被肯定时,才会打开心门。一旦你说对方错,他的心门就会关闭,就不会听你说话,所以不要把别人放在错的位置。”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
而一上来就说自己是“对”的,意味着对方是错的,其所坚持的信念被你推翻,自然不肯接受你口中所谓的道理。
而换一种方式,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
在NLP心理学中,有一个沟通方式,叫做“情绪三明治”,即先谈情,再说爱,后讲理。
看上去很简单,实际操作上,也不算难。
谈情:即先看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并接纳对方的感受,告诉对方,你感受到了他的感受。只有当一个人感受被接纳了,才能渐渐打开心扉。
比如有个朋友被诱骗相信某平台的投资项目,并要拉你加入,说有钱一起赚。
此时你或许感觉对方被骗,可你如果直接说“你居然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太蠢了吧”,绝对得闹掰。
相反,换个角度想,对方认为是“一定能赚钱”,所以才第一时间找你,这是不是也证明,对方的动机,也是想你好?
所以,感受这份好意,先承认对方的正面动机:“你是真的把我当好朋友了,所以才跟我说这些,我感觉到你的心意了。”
说爱:即在看到对方的感受后,表达你自己的感受,以及你对他的爱和关心。
当然,你既然怀疑朋友是被骗了,真正的目的还是让对方清醒一下,你需要表达你自己的意见。
但在讲道理之前,还需要再来一个铺垫,“证明”你并不是指责,而是关心:
“你找到了赚钱的方法,我为你高兴,你第一时间想到我,我也很高兴。但是我看到你的资金情况不太健康,投资风险还是挺大的,而且现在那么多爆雷的……”
讲理:有了“谈情说爱”的铺垫,这时候,你就可以讲你的“道理”,对方更容易听进去。
正常的成年人,都是有判断能力的。
只要别上来就把他们放在“错”的位置,激起他们的抵触心理,一步步地走进他们心里,他们自己也会跟着你的话进行分析,乃至醒悟过来。
当然,如今各类骗局层出不穷,深陷其中的人,难以用一两句话,便轻易令其抽身,这只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技巧。
04
如今,许多事物都爱给自己添上个“互联网+”的标签,骗局的花样越来越多,再精明的人,都无法保证自己一定能从不太明白、乃至根本不了解事情中获利。
而很多骗局,本质上都是骗子以巨额收益引诱人上当。实际上,这不过是钓在驴子前面的萝卜,看得到,吃不着。
无欲则刚。
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高回报”,天上不会掉馅饼。
凡事都想想,既然能够一夜暴富,人家为什么一定要找你来“分杯羹”?
你已经长得很美了,有时候就别想得太美。
- The End -
作者:乾坤一掷。来源:实用商业心理学(),一个有趣有爱有价值的商业职场公众号。
最近的朋友圈流行一句话:
这年头想要搞定一件事,不靠智商,不靠情商,靠搜商是最快的!
我们人生中80%的问题,其实早就被人回答过了。只要你善用搜索功能,分分钟就能找到答案。
这次为你推荐朱丹老师,她制作出了《港大博士教你快速成为跨界高手》这门课程,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学会搜索,节省时间!
完整、系统、易操作的搜索方法论
覆盖工作、学习、生活等
解决你人生90%的问题
长按,马上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