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是一本由(美)霍夫曼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寡头》精选点评:
●中国未来的参考书
●最后一章错别字特别多。苏联版寡头纸牌屋。
●精彩至极
●研究新俄罗斯当读之
●md当时买的影音版,18年竟然有了新版。
●推荐,最后一章错字很多
●高二阅。内容非常非常精彩。包装非常非常难看。好像报告文学都得弄成这副天打雷劈的模样。感谢春晖图书馆。
●这本书在想读放了很久了,偶然的机会居然买到了,读完很失望,可以感觉的到原著写的很用心,但是翻译是在太差了,无数的错误。惨不忍睹。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推荐《世纪大拍卖》。
●不记得这本书都说了些啥,好像是一些新贵的发家史吧。读史明鉴啊。
●了解这个世界吧
《寡头》读后感(一):还是比较全面的。
这部书写的比较全面,能够用比较具体的信息描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苏联社会的方方面面,把那些窃国大盗们发家的经历呈现给读者面前,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吧,比较好的一部书,有收藏价值,我也是在2007年通过卓越网订购的吧。中国的学者是写不出这样的书籍的。
《寡头》读后感(二):寡头研究的价值
学俄语的亲们要么忙着对付语法,要么忙着吞嚼俄国文学,能有一两个关注俄罗斯国情的已属难得。
其实俄罗斯历史国情的价值并不少于文学文化,特别是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对于中国的意义,并不超出俄罗斯对世界的意义,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的:俄罗斯给世界树立了不该成为那样的榜样。种种野蛮、疯狂、感性、自大、专制、善良...混合成了这个怪胎,强大又弱小,雄壮又悲凉。
深入地说,俄罗斯的命运源于其千年来的身份摇摆:非东非西,非欧非亚。特别是西方文明崛起时,俄罗斯应该算作首遭冲击的非西方文明。俄罗斯面对西方文明时给出的答案,在百年间引领了几乎所有非西方文明,包括中国。中国在苏联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跟了多少年?俄罗斯的命运是否又是中国未来的前奏?
第一,不止有俄罗斯有寡头,相反的,俄罗斯式的寡头泛滥在非西方的全世界。第二,虽然现在的俄罗斯已经不再是寡头的天下,但是寡头连接着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变革和最现实的当今。这就是寡头研究的价值。
权力与财富的勾连是商人和官员的秘而不传,所以也是学者的兴趣攸关。这本《寡头》如同所有优秀的纪实文学,笔力平和幽默却异常锋利,把“金融——贸易——政府权力——信息自由”的四角迷局写得非常清晰。这份迷局依然存在于俄罗斯,也依然存在于全世界,自然也就存在于中国。
想探知这份力量,这本书是很好的选择。
《寡头》读后感(三):《寡头》读后感
《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利》戴维·霍夫曼著
通过六个寡头的成长及其在俄罗斯经济改革过程中影响的描述,从一个侧面透视了俄罗斯改革进程及其背后的政治活动、寡头影响。
从苏联剧变到普京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无数的“机会”,无数的漏洞,风起云涌的时代,时势造英雄,但这“英雄”是以牺牲了国家利益和无数普通人利益为代价造就的。这本书,有资源的人可能看完以后可以学习怎样抓住变革中的机会,普通人读读也有利于在变革时代保护自己,从背后也能隐约的看到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必然规律和相互作用。掩卷而思,感叹于媒体对政治进程的巨大影响,感慨于国家剧变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要琢磨一下不同政治和经济制度下的理财策略了。
对俄罗斯当时的历史还不够熟悉,对金融等相关知识还不够了解,待到基础打好之后还要再读一次。
一幕政经变革活话剧,还在演绎中。
难得好书!顺便说一句,网上常见的电子版是不完整的,恰恰缺少最精彩的部分。
《寡头》读后感(四):寡头介绍
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 是犹太人(这在苏联意味着生存各种艰难),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斯摩棱斯基最开始在国营的印刷厂工作,靠着倒卖《圣经》(在苏联是违禁品)发家,被克格勃抓过,后来更加反叛。出来后,发现了莫斯科建筑行业的巨大需求,从事房地产建筑项目(一些原材料找不到他还去其他工地里偷来)。随着戈尔巴乔夫提出“合作企业”的口号,斯摩棱斯基也被”催“着注册了一个。斯摩棱斯基挺能挖掘人们的需求,比如他发现莫斯科人口在膨胀,住房供不应求,他就去做建筑;后来他发现,人们在逃离拥挤的莫斯科,他就去郊区建小别墅。小别墅卖的很好,斯摩棱斯基积累了很多现金卢布。他不相信国有银行,放到国有银行就要回答克格勃诸如“钱从哪来的”以及缴税的问题。于是他就开了一家自己的银行“首都银行”,之后银行也成为了他事业的核心,因为他发现银行的钱比建筑的钱来的容易多了。
他的银行就是靠着第一批创建合作企业(斯摩棱斯基也是)的企业家和投机商赚钱的,也有人说他早期从事了洗黑钱的事情。不过都无法得到证实,那个时候的商业银行业也刚开始发展,一切都是混乱无序的。
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 是共青团系统出来的(哈哈,团派人物),他是所在大学的共青团副书记。他很早就意识到成功是需要靠着后台而不是靠钱。在后期,寡头影响叶利钦以及整个俄罗斯政治经济格局中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表现很能体现他这一价值观。80年代,共青团组织式微,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甚至无法说服他的儿子介入团组织。年轻人参加共青团不过是为了犬儒主义,他们已经开始反叛了。于是共青团需要寻找一条生存之路。团员开始”下海“,年轻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就被选了出来。他一开始开了一个咖啡馆,但经营不善。后来有人提议让年轻科学家通过给工厂和工业解决技术难题来赚钱,并成立了年轻人创业基金会。依靠着团组织的资源,他拿到了投资也能轻易拿到项目。
霍多尔科夫斯基还发现了苏联金融体系中的漏洞——即存在两种资金,一种是现金,另一种是非现金资金。非现金资金很充裕,但不能变成现金,而现金却很缺乏。所以现金比较值钱。霍多尔科夫斯基就通过某种方式运作(谁也不知道怎么弄的)。1987年,团中央允许了地方团组织可以将两种资金混合使用。于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将相对无用的非现金信用兑换成有广泛需求的现金,并在其中赚取了大量的资金。然后他把储蓄下来的非现金信用通过某些公司换成外汇。除此之外他还倒卖电脑来换取外汇。自然而然的,霍多尔科夫斯基建立了自己的银行——梅纳捷普银行。然后在电视广告还是稀罕货(电视节目都是稀罕货)的时候,霍多尔科夫斯基到处做广告,鼓励大家购买梅纳捷普银行的股票。之后他还通过高层运作,拿到了政府发放贷款的中间银行。他可以拿着钱干很多是钱,然后再连本带利还给政府。
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 犹太人,是科学院管理问题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原本的目标是获得诺贝尔奖。不过在这个目标的追寻过程中,他开始对汽车产生了兴趣。80年代,私人汽车是很稀罕的。他一开始通过自己的实验室和伏尔加汽车制造厂建立了联系,也就是帮助汽车厂解决技术问题赚钱。这时候别列佐夫斯基发现了比获得诺贝尔奖更让他感兴趣的事情,那就是经商。最开始别列佐夫斯基是制作软件卖给国家科技委员会,获得了第一笔资金。这时候,他开始认真思考做生意的事情。他觉得汽车是俄罗斯人人人都想获得的东西。他成立了罗格瓦茨公司,是一个国外和国内汽车制造商之间的中间商,双方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他还倒卖过一批进口轿车,赚了一大笔钱和经验。这让他坚定了成为一个汽车经销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