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接班人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13 03:01: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接班人读后感1000字

  《接班人》是一本由[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接班人》精选点评:

  ●我们所有人的行为都大同小异,而大部分人都为自己的失节找到一种托词: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这就是我们的借口,我们的烟幕,我们的背叛。抛开书里作者对于国家民族的书写,上面这段话倒是也映了当下的景,每天每刻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的讨论着"接班人之死",很有趣也很令人费解,人们真的很擅长改变自己的立场,即便真相早已被澄清。

  ●每个极权国家都可以写出的小说,不知是否是作者心力不足了,个人觉得这个故事可以更长更冗杂点。。

  ●重点不在于谁杀了他。嫉妒,权力,阶级。

  ●诶,真喜欢卡达莱的叙述。

  ●冗杂

  ●一个很不错的素材,被卡达莱处理得轻飘飘的。权力、谎言之类的探讨也不深入。最后两章叙述者成了第一人称,做了些试验。女儿苏珊娜寂寞的欲望有些生动。

  ●“什么都不是很清楚,等某个人,他却受阻了……至少这是我的感觉,可是信号,什么时候也没有见到……”

  ●想读的系列书籍,装帧捏在手里很舒服 下次在也不读政治书了,和政治有关的永远是谜题

  ●每个人在自行其是的告白。仿佛真相,又仿佛无可奉告。161127。

  ●我们也曾有过“接班人”,但制度、历史的相似性看来并没有给《接班人》带来更多的读者。卡达莱有意营造的是一个压缩和提纯过的权力世界,为的是能够更清晰地映照,所以小说显得既抽象又真实,对“小说味”或许有所损伤,但依然不乏精彩。卡达莱并不着意于表现人,而是表现吞噬人的权力逻辑和心理逻辑。极权体制下的权斗,自然微妙而凶险,但这只是其一,作为“局内人”的接班人的亡魂却道出了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们,导师和接班人,全都算上,我们已经形成一体,我们紧紧拥抱,又相互扼杀……我若是导师的话,也要让他遭受同样的命运……我看见民众将他的雕像拉倒,砸烂他那铜铸的脑袋,既感觉不到安宁,也感觉不到欣慰。”跻身于权力顶端的少数人,是一个特殊的种类,他们之间才有通行的语言,而与其他种类沟通的语言,至今还没发明出来。

  《接班人》读后感(一):极权制度的成人童话

  除非有点岁数,否则不会有耐心读完这本书。人物的命运,映射出当时童话般“同志”的世界,也映射出眼前世界的根基,至少有那么一点荒唐和可悲。

  女儿有着热烈的情感和生理激情,却由于生长在权力的阴影下,竟得不到精神和身体的快感。犹如僵硬制度下的市场,不会体验到注入快感。也不会有注入行为发生。

  这类书籍,应该作为政治教材。

  《接班人》读后感(二):接班人之死

  和米兰·昆德拉和卡尔维诺很相像,卡达莱成名于其母国,在其风格明晰且备受好评的第一创作期后,移民法国,创作“非传统文本”。带有“辱国”嫌疑的政治叛逃,预示了卡达莱的命运转机。

  早期的卡达莱道地是“山鹰之国”的御用文人:“歌仿佛枪口吐出的红玫瑰”“太阳在远方的道路上降落的阳光/群山为何而沉思默想?”“宁静原是假象/群山守候首领率其奔赴远方/阿尔巴尼亚期盼着/期盼共产党降临在大地上”。彼时,红色霍查领导下,山河赤诚;革命雄风鼓荡,于人民的凄寒而言,莫不是化雨春风。所以,赤血得露骨,快意得蛮荒。

  然而,卡达莱之流终不似同时期的中国作家,与界外有着如似疏隔如似妒恨的敌意。反差自现,我们的文化火种昏黯了,熄灭了,“他者”方是假借薪油与窠臼,劲烈地然着。

  《接班人》读后感(三):接班人是自杀还是被谋杀?

  《接班人》读后感(四):是谁带回了伊斯梅尔•卡达莱?

  “2005年,伊斯梅尔•卡达莱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索尔•贝娄、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等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这让我们对这位来自阿尔巴尼亚这个文学小国的作家新生好奇,真的,他比他们都写得好吗?

  在读过几部卡达莱的小说(我读了《错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亡军的将领》《破碎的四月》《梦宫》《三孔桥》以及这部《接班人》),我想我们需要调整这一“先入之见”。得实实在在地说,卡达莱小说创作远在这五位作家之下。他是一位好的小说家,但称不上“伟大”。

  伊斯梅尔•卡达莱,这位来自阿尔巴尼亚这个曾经是集权国家的小说家,后来流亡至法国并用法语创作的经历与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有诸多相似之处。两人在创作上也反映出不少的相似:对集权政体都进行了深入批判。(当然,写作方式因为个人风格迥异。)

  这样一位曾经遭禁、来自文学小说同时也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小说家,因而具有的十足的话题性。与白俄罗斯的散文女作家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一样,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现今文学评选机构背后的政治考量。

  当然,我们还可以更加大胆地做更进一步的推测:让卡达莱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而不是其他人),作为评委的他们对于能为世界文学发掘出一位多少有些陌生的小说家而感到更多的殊荣,会对自己能为历史反思作出更多贡献感到更多的荣幸。我们需要记住一点:任何评选都不会都十足的公正,难免为各种外界因素所绑架。

  在获得此奖之后,卡达莱表示,得奖令他“深感荣幸”(他还能说什么别的呢)。“我是个来自巴尔干边缘地带的作家,长期以来,此地都因人类恶行而污名在外———武装冲突、内战、种族清洗,凡此种种。”他还说,“我的祖国阿尔巴尼亚也属于这一地区。我强烈希望,欧洲和世界对此地的认识,能从此焕然一新,也能关注(此地的)别种新闻,以及艺术、文学和文明领域的其他成就。”

  我并不想对这一段话做过多的引申(实则很可以引申),但有一些事实确实存在。某些小国的小说家为了能进入世界文学的流通中,有一种为“世界公民”创作的倾向。为了得到国际的认可(而不只是自己的人民),他们会过度兜售自己民族的惨痛历史以供西方人民消费。在此,我想不必指名道姓。值得重审的是:这一情况确实存在,而且这些作家已经与西方世界的评选机制相互“勾结”,组装为“造星”机器。

  回过头来,想讲讲这部发表在2002年的新作《接班人》。就阅读体验来说,其冗余的行文、直白的指涉已经与卡达莱在创作高峰期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示的诗意与叙述融合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不只怀疑这是小说家在晚年创作能力衰退的证明,同时也多少显示出卡达莱的真实水平。而顶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的名声,明眼人多少能看出这些评奖机制背后的政治意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接班人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