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是一本由双雪涛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实话实说我常感到孤独,也因此觉得愉快。多年以来我都想钻入人堆里,与人发生紧密的联系,可是就像我养过的宠物一样,我无法改变自己,他们也无法改变他们。写小说这件事情就是另一码事,我的人物也许讨厌我,觉得我难相处,但是毕竟他们由我创造,所以只能认命。我造世界,铺设血管,种上毛发,把这个世界奉上,别人因此而知道我,觉得了解我一点,其实也可能离我更远,具体分寸的拿捏都在我这里,我愿意以囚徒的境地交换,什么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怎么弄都是耗尽这一生。叔本华说,活着为了避免死亡,走路为了避免跌倒,大概是这个意思。
《猎人》读后感(二):说下《预感》
《预感》,看得出双雪涛在寻求突破,或者说,他有融合古典传奇和现当代元素(比如科幻)的野心,伴随着创作的焦虑,他将这种野心融合在小说当中。《预感》是一个顶级的科幻作家,他似乎在寻找写作当中某些意义,这个意义通过预感进入到一片湖泊,这湖泊是他虚构之地,在这里他/双雪涛可以放飞自我,通过奇幻的故事来寻找存在/写作的意义——魔鬼也害怕他不存在。这篇小说前和后都非常不错,前部是双雪涛擅长的现实主义,手到擒来,愈发的纯熟,讲故事的基调让人喜欢,这是天赋。但天赋没有内容的支撑或者说,他需要新的支撑,于是小说进入到后半部,这部分颇有些传奇的感觉,但感觉双还没抓住那个他想要达到的效果。两部分过度的地方,颇有些村上那种奇幻感,对话相当霸道,但不乏有趣。技巧上一句不知道的话作为钩子从中部一直把好奇保持到了最后,还用到了最后xx秒的技巧。但最后的揭谜——魔鬼害怕他存在不如村上最新的那个短篇中,一个圆有无数个圆心,那样有灵气和思考的空间。
《猎人》读后感(三):在时间的学校里成长,在时间的火焰里燃烧。
双雪涛的《猎人》对比过去的《平原上的摩西》《聋哑时代》特别是《飞行家》差了好几条街.....从第一篇就能读出作家精神底下的那个支柱,没如以前那么有把握和夯实。
假若这本《猎人》放在那几本之前或翅鬼之后,起码不会落得硬去靠、硬去编、去段子的评价......这也是被作家经过几经培养后读者的一种刁钻。
1.《女儿》作家与自己的对话。作家自己孵的那个“蛋”。2.《起夜》我是真不知道写的啥......3.《武术家》我们都是自己真身的替身。4.《sen》识时务者都成为了俊杰,执着于心的人都成了故事里的英雄。5.《杨广义》就剩男儿一身胆了...6.《预感》所有的战争都是在为“存在”之战,包括魔鬼....“心魔的魔”。
7.《心脏》好似隐藏着天下父子间那种无须多言的倾诉。《剧场》人生都是一场游戏一场梦,都在上演着罗生门;《火星》明明都在彼此心里,却硬生生相约在火星;《松鼠》每个人都有一个年青时未完的梦;《猎人》“我羡慕河流,你永远截不断河流,你可以建水坝,但是河流并没有被截断,只是在等待。”
《猎人》读后感(四):走出艳粉街,之后怎样?
应该是第一批拿到签名本的人,花一整天时间把新书读完了。感受:又喜又悲。
喜的是他勇敢离开自己一手织就的「艳粉街宇宙」,打破套路做出大胆尝试。悲的是虽然人虽出走老东北,不见大神通,只耍小把戏。
我一直在期待的所谓大神通,是他能由对记忆的重述转变为对现实对当下社会群体的关怀,书写吾国与吾民,哪怕只提出问题展示一个横截面,都不必给什么解决方案。但是,没有。格局甚至更小了。这次耍的把戏里,有相当一部分都不怎么高明,写婚姻生活的那几篇对卡佛模仿痕迹过重,显得很拙劣。写回厂矿子弟的部分,倒是他发挥起来伸展自如,我读着也流畅痛快,可驾轻就熟其实意味着自我重复成长停滞,这一点相信他自己也体会得到,并且不怎么满意。
死亡凶杀这种高频出现的事件,以前大部分是为创作母题服务,泥泞中的人要寻找光亮,「冰山盖不住火山」。在这本书再出现时,却是指向创作焦虑,比如《起夜》里女作家写作计划破产随即身体流产出血。还有《预感》里外星人遗失了语言的线索,悲愤交加要消灭全城人口,我读出来的是双老师自己有点气急败坏。真读到这一层,又觉得他还挺可爱。
还有一点挺有趣的观察,厂矿子弟不再做主力,接力的人物也不是其他社会边缘群体,那到底是些什么人呢?答案是,制片人、演员、编剧。我们双老师心中还是有一个电影梦啊,或者说野心。之前买书的时候就发现统共没卖出去多少本,卖出去的不少都是被杨幂粉丝包圆了,因为大幂幂接了《刺杀小说家》,他们给面子顾顾原著。能借这个方式扩大影响力,让他的才华展露给更多人,我作为铁粉乐见其成。
总的说来,虽然悲喜交加,还是喜比悲多,书只是没我想的那么好,而不是不好。《起夜》《武术家》《心脏》这几篇我都挺喜欢,因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网上也都找得到。其实由普通创作者走向大师,由小众走向大格局,由艳粉街走向吾国与吾民,不太可能来得这么快来得这么容易,偶有失手完全正常,愿意突破和尝试本身就很珍贵。电影也好,更成熟的长篇也罢,一切都还是值得期待。哪怕是我一厢情愿的大神通一直没出现,现在这点小把戏都够看了,就凭双老师的才华。
《猎人》读后感(五):不明示
我对这本短篇小说集感受复杂。有时对人说觉得写的不错,有时又不得不坦诚它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切实的影响。一些书看完后可以影响你,一些书看完了会像日子一样过去。评论写得不错也是因为环境使然、时代使然:所以一个人只要动笔,几乎必然能激起我心里的恻隐和不安。因为这个时代不欢迎书写,不欢迎自我对话。而且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双雪涛。这就表明我已经无法对他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大多数人无法预判作家要往哪里去,但多少都可以讲出作家从哪里来。我既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去。
很多人批评这本的语言写的差,其实这种语言我是可以接受的,有一些甚至可以做到乐在其中。因为他是一个直觉性选手,基于直觉的创作决定了他的许多文字出自于灵光一现,出自于下意识的反应,不经推敲。所以他的细节并不细密。一些作家写一把剪刀,可以从刀刃写到刀把上的一个缺口。双雪涛会着重写这把刀被挥起来时迸发的亮光。所以你无法想象出具体的细节,更别提去考据他在《预感》里的湖姓甚名谁,位于何方。这种考据对于他没有意义。重点是要顺着情绪和氛围的河流一路漂下去。
而他的情绪不明示。压抑则无处不在。里面的人没有极端清醒的,大多数都处在朦胧的状态。他极擅长写的是一个人经历某些事,却又意识不到这件事将如何在自己的命运中发挥作用之时。是人在梦境边缘反复游走,凭着本能踏上归途,和命运的小脸擦肩而过而终生不见其面之时。书里写的那些故事对于主人公来说,毫无疑问,都是他们生命里的关键事件,但偏偏与世俗毫无关系。生老病死,婚嫁升职——凡人的关键往往这样被标记出来。但对于一个人深不见底的潜意识,或者说体内的深海来说,关键的瞬间可能是:预感成真之时,念已经故去的友人的信之时,在一天的结尾同陌生人坐在夕阳下,看车水马龙之时。《心脏》写的是父亲的去世。而里面最细密的瞬间都发生在父亲昏睡之时。死亡本身并不被重点标记,被标记出来的都是生而为人,不得不承受的徒劳和虚耗。而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喊自己受不了了——不论是假装,还是尚未意识到情绪已到临界值。
他擅长做无知无觉的叙事。同样的,这些东西也会像果冻一样划过读者的心。它们很难为你留下伤害、苦痛、或者任何其他触觉被唤醒的感受。如果你问里面所有的主人公,他们都经历了什么,相信他们能回答的只有沉默。沉默,无法被命名的感受。或者是问你一些似是而非的句子,比如“你看待人生有点严肃对吧?”
非常像这个时代潜意识映射而出的产品。在飞速的生活里,人们遗失掉直接而迅速的感受、精确而犀利的表达,以及不留任何余地的行动。一把空中飞舞的剪刀,我们见不到它的形状,也摸不到它刀把上细小的伤痕。能记住的就是它日光下的一闪。一百个人的目光就是一百次雷电的闪烁,在当时留下一阵光影后,永远不带形状地保留在回忆里。
我多少有期待,或者说是看热闹的心态。希望这个心态可以为作者的带来一些激励。才华是永恒的暴君,既然一个暴君斗胆从他一把已经坐好的椅子上走下来了,从一个宫殿到另外一个宫殿,路上有无数的人正等着表达失落和失望,等着他在这路上迷路。既然他已经决意抛弃过往的素材,并且引入新的结构和细节来充实故事。既然北方盛不下一颗书写的野心。那么这个书写者即将走过的路也许将同样精彩。我非常期待。
《猎人》读后感(六):双雪涛丨《猎人》举起枪
ictures by Josef Koudelka
原文刊发: 双雪涛丨《猎人》举起枪
契诃夫说,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
但我在读一些小说的时候会觉得,故事的很多甚至绝大部分都是摆设,陪伴你在逐渐走向最后的过程中。并不是说那些细节是花俏的装饰,因为它营造了一种气氛,最后的意义有还是没有,找到还是错过都是可能的,但气氛确是最能感染人的。
比如《猎人》。
作者双雪涛之前有推荐过(戳←),是因为理想国文学奖而关注到的作家。不过,在目前他已出的三本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飞行家》。
飞行家8.2双雪涛 / 2017 /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我读小说,总带着破解密码的心理包袱,后现在想来实在没有必要。如果没有类似的经历,心绪的翻腾是一种对于虚无的颤栗,因为不明白具体的事情,而又被文字中裹挟的能量所侵袭。
通常写作是先有现实的发生,再有文字的记录。小说家则可以创造另一种想象中的真实,将脑海中的世界用文字构建出来。
双雪涛“作为一个写作者、阅读者,一个胡思乱想的赋闲者,与世界的所有联系就是在独自一人坐下的时候。”小说家都有一个基本功,就是用第一、二、三人称同时指代自己。这让他们清醒地认识自己,但有时又因为太清醒而陷入痛苦中。
《女儿》摘要:我造世界,铺设血管,种上毛发,把这个世界奉上,别人因此而知道我,觉得了解我一点,其实也可能离我更远,具体分寸的拿捏都在我这里,我愿意以囚徒的境地交换,什么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怎么弄都是耗尽这一生。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并不是要说明自己的坚韧,相反我是一个经常要放弃的人,但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到合适自己做的事情,或者说有热情去花费时间度过生命的事情。同理,痛苦、迷惘、绝望、悲观……这些造成心理痛感的情绪提醒着人们,生而为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世间纷繁,很多人在琐事中变得麻木,在诱惑中变得迟钝,
好的小说家是清醒的人,他避免自己陷入混沌中的代价,是珍惜这些复杂的痛感。
我想象高超的小说家是制造密码的高手,他们可以将自己掰开揉碎,藏在字句里,附着在虚拟的人物之上,人物由此变得真实,而真实的情感由于被套上怪诞的外壳却不被人相信。
如同《飞行家》中所说,“让所有人成为我的虚构,而我非常胆怯出现在他们面前。”
相比于长篇小说有空间把故事拆肉见骨,我总是觉得,擅写短篇的都是各类杂家汇总的高手。由于篇幅有限,他需要调动所有工具,快准狠地达到效果。
为一种可能属于很多人共有的心绪找到最普适的表达方法,比喻和通感是最常见的技术。再高超一点,还还还原那些情绪和一闪而过的念头,让你说不清楚,但一沉浸其中你就觉得熟悉。
还是由于篇幅,小说家想要表达的被浓缩成一个个能量弹,在其他看似不相关的句子中突然出现那么一句,直戳人心。长短描写各有难处,短的则在于点到为止,故而点到的,非得是最重要的关键。
他能把一些平淡无奇的词语按照他的方式再重新组一遍,让你拍着大腿:“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摘要:如果说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都与这个世界有着某种关联,那喝完了酒的马革儿和这个世界的关联方式会略有变化,就像是一个通过蓝牙和音箱相连的手机,又放得远了一点。——《起夜》这结论在我内心回荡了两圈,像是一个人对着空谷的呼喊,扩散开去,似乎有无数人在喊,却只能证明山谷里别无他人;她只是点了点头,把插在我父亲身上的吊瓶拔了下来,好像把毛衣又拆成了毛线。——《心脏》双雪涛的小说,依旧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了一点梦游者或臆想症患者看待世界的滤镜。
比如写一个宅男深夜送病危的父亲去北京时的一路经历,写一个早已死去多年的女同学再次被诀别信中爬出的绳子拽回信中,写他为一个外星来的信使找到了先祖遗失在地球上的一句话……
这真实仿佛透过了一面玻璃,发生了一点点错位。
集子中的《武术家》和《猎人》之所以能够给我留下印象,大概是因为我自己的经历中有与之相对应的部分,虽然这部分的发生我并没有真切的记忆。
《武术家》摘要:他们隐入人海,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真身,无休无止。窦斗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哈着腰挤过一条条腿,到了女人的身后,他伸着脖子在女人耳边轻轻说:春雨のわれまぼろしに近き身ぞ。女人旋即醒了,回头看他说,原来如此,你这个狠心人,真是苦了我啊。最没有血性的复仇,却也是最完美的复仇,不外乎是看着一个人的希望在虚无中达到了顶点,却被告知那只是一场被蒙在鼓里的幻梦。
《猎人》摘要:也许此时正有人瞄准他,因为他出生以来的所有错误而审判他?那又如何?多少人的一生 是浑浑噩噩瞎折腾 上半辈子各种准备 在心里各种演习 然后死在了下半辈子开始的第一天
好不容易接到剧本的五线演员,近乎走火入魔研究台词单薄的角色,就在此时导演死去,现实和故事的墙壁被打破,人因此陷入混沌。
又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故事。
事实上,在这本集子里,我总是隐隐约约看到“耗尽”两个字。让我想到《时时刻刻》中那个抛弃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儿子死后说到,在没有选择的时候,说后悔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你可以忍受多少。
《女儿》里的小说家愿意以囚徒的困境换取制造虚拟世界的能力,因为“什么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怎么弄都是耗尽这一生。”
《心脏》里回光返照的父亲愿意死去,因为“我早就知道,我的一生会这么过去,所以我打拳,我还能干什么呢?现在我把拳也忘记了,我轻松了,我终于熬了过来,我就这么把它耗完了。”
《火星》里对于少年时女同学的死耿耿于怀的男子,觉得即使回到的事件的原点,依旧无法改变什么,“他厌弃自己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它填充自己的生命。”
时常陷入思考的人,会陷入一种恐慌,觉得什么都是转瞬即逝的,精神飘荡在头顶,俯瞰肉身一寸寸的衰老,急需被表达出来。如同帝王家修建王陵,艺术家绘制教堂穹顶的壁画,渴望在流沙般的时间中,抓住一些什么。
“每当这个时刻来临,我的精神都会战栗,从而抖落一些灰尘,他的活力在虚无中涌起,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渴望文学,渴望在艰辛的工作中赋形。我才知道了,正是我的胆怯才使得他骁勇而且贪婪。”这一次,双雪涛没有再将他的故事限定在北方,比如那条著名的艳粉街,就只出现了一次,但那种梦境和现实混淆了边界的迷幻风格依旧在,依旧带着肃杀和清冷,从北方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