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故事》是一本由(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作,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的故事》精选点评:
●我的收藏
●啟蒙
●插图太烦人,不知道这些插图和书里描绘的有什么关系,公共场合看这本书被别人看到了,以为是在看黄书。。。
●看下来感觉有些事情他完全没搞清楚就在写
●其实老实说 写得一般般。。。入门还不错。。。不过话说回来 房龙这本书 写得还真是厚道啊。。。
●这本书更应该被称为“音乐家的故事”,而不是“音乐的故事”,房龙的文笔固然浅出,但可惜也只是浅入,读来味同嚼蜡,毫无感觉。能像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那样做到深入浅出的作家,毕竟只是少数。
●奇奇怪怪的就看了这本书
●深入浅出的好书`
●好书陪上烂插图,真想戳死编辑。图本身是好图,但是!顺序完全插错就算了,那些一看就是故意的人体图放进这本书里真是完全无意义啊!!!好像好好一杯咖啡里倒进高档寿司醋一样!!还有各种错别字各种印刷错误!要不要这么蠢啊混蛋编辑!!!
●封面不是这样的 有房老爷子的头像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一):是介绍 古典音乐家的书籍
很好看。介绍音乐家的生平和寄寓。可以通过这个很好的理解音乐家的作品。
插图全是人体画。我当初阅读的时候,没有注意这个。后来有次,女同事看到我读音乐的故事,就拿去一翻。结果大叫我低级趣味。
我晕。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二):后来再听莫扎特的音乐,我哭了
莫扎特的记载中写道,莫扎特是一个非常纯真的音乐家。本来他可以找到薪水多十倍的工作,就是因为虚伪的牧师说了一句“我相信亲爱的莫扎特不会离开我们的”,莫扎特感动了,就留下来了。
以后听他的音乐,即使是欢快的,也有一种想落泪的感觉。只有纯真的心,才能作出如此纯真的音乐!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三):适合晚上一个人看
这个寒假读的第一本书,开始的部分令我困惑但着实学到了些知识。但这本书的条理和逻辑把握不住,真的是一本故事集,作者毫不掩饰的评论和独特风格的叙述读起来很有意思。
书中的插图选了很多著名的人体画,我觉得挺和谐的。顺便说一句,从这本书中发现<春>原来是这么美的一幅画...意外收获.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四):如果没有这些人体绘画和印刷错误
我的推荐是给这本书的,房龙写的书拥有了他独特的人文关怀,这本书也不例外,他娓娓道来的不仅是音乐的历史,也是人类存在的美好的体现。
可我不得不说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对这么一本书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太失望了,可以说有些愤怒了。
我从图书馆借的这本书是2004年9月第2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其中舒曼和舒伯特的几页给颠倒了过来,不是排版的编辑见到了以为是姓舒的一家人吧。
排版错误也就算了,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书中夹杂着大量女子裸体油画的插图,除了有几个手中有乐器作为道具(和拿苹果或者丝巾有什么区别?),和书本身没有任何关系。
要是您是以挣钱为目的,那么您把他们抽出来,再编一本什么经典人体油画之类的书,一定好卖,我向毛主席保证。
正像前几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写,图书业真是迎来了好时候啊,现在不用靠内容,只要外表的噱头就能大卖啊。
《音乐的故事》读后感(五):闲话来了,古典音乐哪去了
很难相信,我小时候还受过古典音乐的一些教育,我并非说有些特殊、与其他人不一样的那种,不,我没那么幸运,它是这种:“施特劳斯”、“小圆舞曲”......
至于受这种教育的时间,我蒙是在小学时候,而原因呢,我猜是音乐加到了统考中。事实上这两种想法是矛盾的,小学根本没有音乐的统考。这就更加说明了古典音乐是个十足的意外了,如果不是我在第三个本命年的时候产生要听它的向往,它于我就成了实际存在但只有鬼魂踪迹的事物了。
不过我还是想问:我们的音乐创作大师哪去了?
捧我手头的书是把保罗。贝克的《音乐的故事》和房龙的《房龙音乐》合二为一的。介绍音乐的书就像科普,按松鼠科学会的说话,科普资源不是稀罕货,精彩、有趣的科普文章才是。在我看来,文史类科普得分三个境界(我恨死了档次这个词,所以用境界就舒服多了,虽然意思不怎么准确)。最次是罗列、死气沉沉地编排历史,就像保罗。贝克所做的(当然,保罗的音乐简史因为原创以及他不遗余力第宣扬众音乐平等的思想而理应受到尊敬)。其次是故事性的科普讲述,就像我们中小学课本上那些小插叙故事。他们都很有趣、形象又有份量(当然,这些改编的故事因为加工成分和幼稚语言的缘故,只适合呆在以那些受教育不成熟的人为受众的课本上)。好的“科普”才真正和境界有关,《史记》中司马迁的爱憎分明(其实我一句原文都不记得,不过我记得司马迁写传记时爱憎分明),罗曼。罗兰评贝多芬,还有现今众多纪录片,被豆瓣删掉的里面应该能列出不少。当然上面说的几个都有些超出范围了,那么钱钟书的《宋诗选注》该是恰如其分的。
房龙的音乐故事接近这最好的境界了,你看这样的句子:
“他们的教堂,不管建于何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也是这些小村庄的典型特点。你只要看过一次,就永远难忘。当地的画家有装饰房屋和家具的最好方法和图案,这种方法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是没有的,每一座村庄都拥有自己的市民广场,广场的四周散布者一些商店、药铺和旅店。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喷泉,人们的生活用水就从这里汲取,这是从附近山中的溪流中引来的。”
“莫扎特的音乐仿佛那喷泉中喷涌的泉水,源自崇山峻岭之中,流经山边的森林和草地,然后流到人们的手中。它被改造得如此的温顺,带给人类祝福,它是永恒的欢乐的源泉,它让人们永远记得孩子般单纯的笑声和幸福的生活。”
——可爱的房龙,他为了让莫扎特感动我们,一齐让他生活的奥地利的小镇和村庄感动我们。
房龙擅长让他笔下每一个与音乐有关的事物变得特别,那特殊之处往往还因为历史的凝重的衬托而感染人。你看,有“海顿老爹”、葬礼上,士兵站满了送葬队伍两旁街道的贝多芬、记叙手法就像《教父》的巴赫家族、创办《新乐坛》的舒曼、诗人气质舒伯特、音乐家的朋友门德尔松、长老和解放艺术家的李斯特......,还有就是伦巴第克雷莫纳的提琴大师。房龙对百年传扬下来的音乐大师言语间都是敬重和宽容,唯有两人语调特别,亨德尔和帕格尼尼,想来这两人并不被作者看做品质高超的人。
房龙记叙除了感动人,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有趣,看过这本书的人只要听到《三只瞎眼老鼠》就明白了,我要是再补上老鼠瞎眼三只、瞎眼的三只老鼠以及老鼠三只是瞎眼,然后告诉你有段时间,玩弄数字游戏的作曲家就是这样捣鼓曲子的,你也能明白了。
房龙开篇就说音乐史是最难写的,读后我感觉确实如此,尽管要比读《伍尔夫日记选》对我去理解伍尔夫的小说的类似帮助要大了不少,但古典音乐的爱好和爱怎么探寻还得一首首去听以及对生活的磨练经历和聪慧的感悟。我忽然想要去听古典音乐是看《蓝》时,遗孀死去的丈夫那未完成的交响曲,几个音符就这么打在我心头,突然我就像是成了那个孤苦无依、兀自坚强的女人。
古典音乐是兀自狂欢的,只有行进和表现,没有表达和倾诉。房龙在书本最后也就是讲述德彪西一文的最后写“他应该算是很幸运的,因为至少他没有看到我们文明的彻底崩溃”。
我想古典音乐没有来,只是我没有找见。如果你们也是,你们也得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