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是一本由李敖著作,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法源寺》精选点评:
●李敖的这本小说写一个变革时期的革新者与旧制度的冲击,以及革新者的人格。从开篇来看,试图是用一种剥离时空的视角~但后面部分还是进入到了时空之中。其实,说这本书是小说还真的是有些牵强,它不具备小说的惯有特征,它有一种故意的「破格」在里面。李敖自己认为小说中的情节已经被电影和电视取代,所以应该在小说中章明思想。于是,在这本书里面,对话成了一个比较主体的表现形式。但对话的内容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效果却并不好。准确来说,李敖或者有一种既然写的是历史巨人,那省去人物塑造也无所谓的思想。但这就使整本书的人物显得难以让人记住。加上本来全书以法源寺为核心,进行历史和人物的关联,关联点之大,没有了人物的支撑,就显得杂乱起来。全书最可观的,大概还是李敖的学识和胆量(敢于破格),但也因为学识而偶有掉书袋的不自然感。
●某年去北京出差住在宣武门,专门起了个大早去了法源寺,小胡同七拐八绕,门外几个北京人在兴高采烈的踢毽子,谁知百年前那里曾有过的堕水成离。袁崇焕、谭嗣同、李十力,还有万千慷慨与从容,为一个国,一个梦,最终都在那里,化泥成聚。
●能看出来,李敖有很多话想说。不过,这种长篇大论的讲理,并不适合用小说题材表达。
●我…我昨天看苍穹之昴的时候,还在想啥时候把李敖的北京法源寺拍出来…
●开篇即被惊艳,行文大气,哲学思辨,任侠豪情,看的舒服。
●從洪楊起義、康梁變法,到國民革命、袁氏當國、二次革命、張勛復辟、國民革命、共產革命;從同治中興、百日維新,到君主立憲、虛君共和、國民共和;從改良、改革到革命;從一次革命、到二次革命;從袁崇煥、佘和尚、到小和尚普淨;生旦淨醜、風霜雪雨、顛沛流離、生靈血淚。年輕的康有為,變成暮年康有為,不管是先知、君子、士子、俠客,還是遺老、謀逆、生民,都以佛始、以佛終。時與勢,都歸與佛。
●李喷子实在是不会写小说,自己的观点借书中人物之口生硬地说出来,别扭拙劣不像人话,尽管他自己觉得比其他历史小说有深度,主题都有两百个,其实还是充满了劣质历史小说地气质。好在谭嗣同君实在过于高大,加上风起云涌地时代背景,倒也不算太差。至于评论里有人说刷新了他的历史观,我只能说呵呵呵坏
●信息量太大了!
●我觉得在佛学上,我的理解恐怕同李敖相差不远——要想弘法,必须入世。我从来都不认为光念念经放放生烧烧香就算是佛教信徒了。信仰哪有那么简单?此书无论从写作方式还是写作内容上看,都很神奇。许久没有读过这么爽的小说了!
●中国政治的集团特色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一):很早之前读过,但现在想起来还很有感触
很早之前读过,但现在想起来还很有感触。书里描述的北京,还历历在目,里面人物的气魄想起来还令人彭湃。以后再读李敖的书,看李敖上康熙,很难将作者和书联系在一起。怀念里面的谭嗣同。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二):MAN啊
好几年前看过的,看过就强烈推荐给当时我钦慕的人,觉得看过此书的心情就好像我景仰他的心情,也不知他看过没有……都是过眼的浮云了,大家都不过蝇营狗苟的小白领了,都没脸转身看自己一瞬间的豪情万丈。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三):我的心得
1,读过10遍以上。看一次哭一次。
2,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
3,改革派最终变成守旧派,从带领时代进步变成拖时代后腿。
4,可惜了,这么多人才: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蔡锷,唐才常……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四):理想的代价
李敖大师的书就是不一样,历史小说也能写得那么有风格,康有为,谭嗣同,就算是其他的配角任务也写得入目三分。
中学的时候我是对谭嗣同的做法不能苟同的,为了这些小理想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
评论太短了,没有什么意思,。
《北京法源寺》读后感(五):貌似我得再读一遍
看到这么多好评,我十几年前读的时候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段历史实在是让人耳熟能详,也许过于囫囵吞枣,也许是不太适应李敖叔叔难得正儿八经的文字。我得抽空拿来重新翻一翻验证一下。是书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虽然大家可能都会说是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