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去了一趟动物园》是一部由李珞执导,加拿大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前几天去了一趟动物园》精选点评:
●鲸在鸣叫,我们在世间穿行
●电影在向前流动的时候观众也在逐渐深入人,但极利的剃刀带来的干净有时是一种矫枉过正。在这种设计下,动物园并不比其他任何事情更无聊,因为所有问题都可以在无言中被迫成为本体论的思考的目标。最后,喜欢车海里传来的鲸鱼之声。
●鯨魚之歌是一首悲傷孤寂之歌
●在小女友家看的。她爱极朱文李珞,但我这四星并不完全是给本片。一直疑惑为什么前年暑假在丹东和hr阴雨天逛山上的动物园,我对那段记忆印象特别好。回学校路上地铁巨兽般的呼啸给了我一个启示:在万般人造物和人造环境之中,有几个能像动物园一样没有阴谋地调动起人的诸种感官?
●12.26 CAC。李珞处女长作。
●人物在画面中极度弱化,对话也大都以画外音出现,强迫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圈内的大象,水族箱里的鱼,蜷在树上的熊猫,人造生态里的黑猩猩,全都有保留地曝露在游客和观众面前,不光是那些栏杆和玻璃,也是因为我们能了解的实在太少,能说的也不多,最后在鲸鱼之音里体会着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电影来源于生活。但人们往往不爱看最接近生活的电影,因为生活本就是枯燥的
●平常的生活,配上平常却又智慧点点的对话,构建成这样一部让人看了可能会睡着的片子
●补标:(16年尾我邀请汪金卫来我家重温此片 )对话看似松散实则逻辑缜密,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情绪的关系抽离重组,具象至公共空间(动物园)中。李珞是懂得时空关系的导演,动物园是开放散漫的空间,人在其中自有局外的间离感。镜头运动悠长停滞,人物反复走动,主观意识也在消泯。
●在动物园题材电影中不一定是最好看有趣的,却应该是最值得思考玩味的。动物园传递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感。主角之间的对话看似漫不经心却也经过精心设计编排。后半段节奏有些拖沓,一些空镜头有些莫名。两星半
《我前几天去了一趟动物园》影评(一):无聊的我谈谈关于无聊生活的无聊影片
整部影片无聊乏味,没有剧情的跌宕起伏,有的只是些日常的图像和对话,就像我的现实生活。
导演将我们日常过的生活在屏幕上呈现出来。我们通过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一个普通人在动物园的日常。我所能感受到的是“荒谬感袭上每一个人的面孔”,生活是无意义的,我还将继续无意义下去。
现实生活中,去动物园玩应该是一件“一颗赛艇”的事,可将这件事物拍成影片,才发现“卧槽,这么无聊的事在现实中我是怎么忍受的!”
就像影片中出现的蚂蚁,他们费力地不断将食物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一个调皮的孩子用放大镜将太阳光对准他们,他们不知为何地就死了。生活没有意义,我们所能感受的只是荒谬。我们没来由地努力生活,日复一日重复琐碎的杂事,吃着,喝着,繁殖着,像是被神处罚的西西福斯。好在,人终有一死。死亡这件事将我们从日常无意义的琐碎中解救出来。
也许有感于生活的荒谬,尼采提出“把你的生活当作一件艺术品去过”。或者说,把我们真正在过的生活拍成电影,它到底值不值得去观赏?这是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想到的。
《我前几天去了一趟动物园》影评(二):不算影评
我没有去过动物园,我个人也不想去动物园。去过动物园的人回来和我说:“呀!我今天看见狮子了,嘴巴可以张好大!”“我今天去看鳄鱼了,鳄鱼看着一点也不可怕,鳄鱼还可以做表演!”。。。听着让我对动物园这件事情敬而远之。
今天看这个电影让我对动物园有了新的感受,在这里,人和动物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一开始镜头里面的蛇安静的卧着,身体偶尔会动一下。外面的人或新奇或疑惑,这和蛇有关系又好像没关系。故事里的猩猩会为人打抱不平,或者人跳下水去救落水的猩猩。据说猩猩可以和一只受伤的鸟儿感同身受。这些故事都让人忘了动物园这件事情。每一个动物都是最妙的演员,最妙的就是他们根本不关心观众,不在乎导演。
电影里面的男女主人公肯定有自己的故事的,时不时会有些微妙的情绪冒出来,他们在想些什么?断断续续的对话,没有什么提示让观众去猜测他们各自的或者共同的故事。毕竟,在这样的动物园里,这些也不是很重要。
逛完动物园了,要回去了,观众你还想看什么?额,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鲸鱼之歌。
另:电影的画面其实蛮美的,一看就是有讲究的;又有很多寓意,什么动物园啦,栅栏啦,车流啦,这个就各自感受吧。就像喝好茶有回甘,这个电影余味悠长。
《我前几天去了一趟动物园》影评(三):梦与现实间不存在真伪,有的只是感受和忽略。
16年初在沙龙做了李珞作品展映,悄悄把这部作品放了两遍,第二次放映时到了七个观众,几个在酒吧二楼静静坐着,有一个观众吃薯片(尽力不让包装袋发出响声,把薯片含在嘴里 用舌头一点点压着吃),有一个观众睡着了,还有一个观众掉眼泪。 放映结束后我偷偷将片源私藏起来,年末在杨潇的动物园放映时偶遇网友汪金卫,相谈甚欢。我说我那有一部私人最爱片,也拍的是动物园,但我不能给你片源。我们住得近,得空了可以来我这看看。于是16年尾的一个下午,汪金卫来我家我们重温了动物园。多次看后对影片又新添了许多思考,捕捉到更多情绪细节。在此一并整理。 片中对话看似松散实则逻辑缜密,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情绪的关系抽离重组,具象至公共空间(动物园)中。李珞是懂得时空关系的导演,动物园是开放散漫的空间,人在其中自有局外的间离感。镜头运动悠长停滞,人物反复走动,主观意识也在消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偶发的事件(如对话)是如何在动物园这个开放空间产生又被后者消解的。导演关于人与人关系的思索在行为与空间内的关系凸显其立场。男主从主动想排解抑郁到(被动?)消解抑郁,问题似乎并未解决,反而因动物园自带的空间生理情绪(小欢乐、放松、无聊而随意),变为更混沌的失焦,由空间生理体现出时间的节奏感。 李珞的魔幻现实气质在处女作中有了发端:结尾十几分钟鲸鱼之歌仿若神迹,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男女主已经结束了动物园之行,在回家的车上放起了鲸鱼的鸣叫声音,像音乐歌曲,像旷古寂静的回声,像有人在紧张害怕地叫,也像充满寓言、昭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丧钟。抽象而简化,肃肃然。而导演对时空关系的关注也一直延续到此刻:本以为全片都会保持松散滞缓的节奏观感,但作者以鲸鱼之歌做结,将情绪重新提升紧张、新奇而神秘开放。而这一切转变都自然流畅,全片节奏犹如乐曲,此时达到了奇幻荒诞的高潮。如果之前纪录片的形式让观者感到一切都是现实,此时梦境已然来到,界限模糊混沌。 但沟通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桥梁仅为一首不算乐曲的鲸鱼歌声录音,可看出李珞对时空的掌控能力慢慢凸显(令人激动):即,歌声变为对动物园空间的抽象延续,同时对后者的生理情绪进行了“绵延的外化”。荧幕外现实时空的观者此刻由旁观者过渡为局内人,在音乐的“审问”下,如同反身的凝视。既主观,又客观。在时间上:背景音出现鲸鱼之歌时镜头一直对准车窗外——开阔(主要是不堵车)平缓的马路上,一些(平静的…)车辆向前移动,至结尾一直没有变化,一个长镜头到片尾。让观者有一切都是凝固、停滞反复的错觉。但鲸鱼之歌却是活泼的、运动的,像是时间的秘密,乐曲是时空的最抽象化处理,落实影片荒诞气质,绝对的主观将逼近客观。 在动物园我们拿摄影机拍来拍去,没人会觉得奇怪。但在其他空间拿摄影机对准群众,大多都会感到紧张,状态也将随之虚假。李珞聪明而沉稳,情绪细腻且长于观察。此片中他展现出了:梦境和现实间没有区别,有的只是感受和忽略… 以上。 又及,动物园是李珞作品中我最爱的,是我能招待朋友的“大礼”,也已收入我做爱必看影单之中,和亲密的人看一部私人的电影,谈谈艺术,操操灵魂 … 将对电影的爱移情到彼此的肉体上,没有性高潮应该也没关系。(主要是我没有过 … 想哭!)(我在说什么…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