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蓝衣社碎片》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13 03:01: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蓝衣社碎片》读后感1000字

  《蓝衣社碎片》是一本由丁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4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蓝衣社碎片》精选点评:

  ●本书的问题在于史料采用粗疏,没有去伪存真,汰劣淘精。不过称为“碎片”倒也名实相符。另外作者过于扬抑浪漫主义气息,主观情绪化浓厚。

  ●青年的理想和血性,最终变为政治的油漆。

  ●历史往往超乎人的想象。

  ●令人感动

  ●是不是一个组织发展庞大了就难免落入官场气的沉疴中⋯⋯喜欢它的清新时期和在武汉打击恶势力的时候。看完这本书也让我对法西斯有了不同认识。专制、民主其实只是不同的治国方式,无所谓好坏。只要适应特定的历史时期就好。在民国时期,民主就只是个笑话,法西斯可能更现实一些。

  ●特别赞!让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我都沉迷其中…其中有些观点持保留意见,不过最后章节温厚的说法深得我心

  ●小时候听到蓝衣社就觉得很神秘,和军统,中统齐名.文革时见过很多大字报,说某某曾经是蓝衣社的,一般都是文化人.看了这书才知道,历史不是这么回事.虽然此书不是历史书,但因为题材敏感,的确也没乱写

  ●又想写出那一代国民党人的悲壮,又跳不出大陆固有的视角

  ●初中读过

  ●看了一点没看完。

  《蓝衣社碎片》读后感(一):一地碎片

  应该是看了微博上谁的推荐才读的这本书,说实在,名副其实,确实是一地碎片,特别是前部分,全书缩减至200页,也没有什么损失吧。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产生的特务组织,作者赋予了描述远征军的那种悲呛的语调,感觉不是非常合适。

  如果此书将红卫兵也写进去,那就蓝红搭配,更有看头了。

  《蓝衣社碎片》读后感(二):一部蓝衣社,一半国民党

  国民党的人、国民党的事,激情与官僚,内忧与外患,腐败与清流,围剿与肃反,我们忽视的、缺乏反省的太多了。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是总有人把历史打扮成让人讨厌的“泼妇、老太婆”。

  希望多读一点近代史有关的书。

  《蓝衣社碎片》读后感(三):蓝衣社碎片

  《蓝衣社碎片》是一本类似报告文学题材的作品,原发于文学刊物《当代》。作者丁三,是一个未过三十的年轻人。

  蓝衣社是一个三十年代初在国民党内部由一群年轻人发起组建的秘密组织,一度权势滔天,后来赫赫有名的戴笠也由此起家。作者所致力描述的,是一群怀抱崇高理想的年轻人,怎样走向一个与其预期完全相反的结局,作为同龄人,这是个很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那些复兴中华的理想,有死无生的激情,法西斯式的手段,以及最终不可避免的腐化,向特务机构的蜕变,在作者笔下都带着一种难以骤下定论的复杂感觉。这或许也符合了一本文学读物的特征:致力于人物的描写,性格复杂化、多面化,有充足的细节让我们了解,但也因此而始终缺乏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

  当然这并不是说此书仅仅是一本缺乏严肃性的文学读物,作者为写作此书,下了大量的考证索隐工作,其中包括对其一位参加过蓝衣社组织的长辈的亲身采访。由于种种原因,蓝衣社的基本史料在后世研究学者中常有众多分歧意见,作者为此做了许多详细比较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结论,这都带有初步的历史研究的色彩。而作者文学化的写作方式让此书充满感染力,至少对我如此,看同龄人为理想奋斗直至破灭,如果能够懂得自省,这将是很好的人生教材。

  《蓝衣社碎片》读后感(四):理想总是要破灭的

  虽然已经看过该书的电子版本,但我还是买了一本收藏,而拿到书的那一天,我仍然是一览而尽。辍学的作者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除了惊讶,也令人自惭。何必说什么史实有亏,能写得这么生动感人又何必对它吹毛求疵?在书里,作者抛开了意识形态下历史的对错,将重点放在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身上,从腾杰到贺衷寒,从刘健群到戴笠,我们看到了理想在现实中无可奈何的破灭。理想,多么熟悉的一个名词,如今想起来,也只留下嘴角一丝无奈的苦笑和没有答案的思考。可为什么理想总是在现实中沉沦?为什么播下的龙种总是收获跳蚤?

  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理想主义者,但可悲的是,先前的那些理想主义者如果不是被历史碾成碎片,就要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如同化蛹的蝴蝶一般轻盈飞舞。我不知道这算不算特有的中国式悲剧,从书中那些热血沸腾的黄浦青年身上我看到了今后一代代青年的坎坷之路,在这一点上,国与共,似乎也没有什么差别。在宏大的历史理性面前,人不过是一只蚂蚁,是的,只是一只蚂蚁罢了,而我们却以为我们是奥林匹亚山的宙斯。

  有时候我在想,不知道这国外有没有适应社会这么一说?“适应社会”这四个字我们都已经听了无数遍,其实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要我们从学校里的理想主义变成社会上的现实主义,就是彻底抛弃书中讲的那些东西,而老老实实接受社会上的游戏规则。有时我会羡慕书中的黄浦青年们还能去燃起一堆火花,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放浪形骸,只是坐着等死......

  《蓝衣社碎片》读后感(五):民国秘史

  《一代宗师》里一线天(张震)说:操!八宝街,朝天宫这些玩意儿现在还能管用吗?

  所有看了这部电影的人,有多少像我一样在这里顿住了?实在是这两个地名太过熟悉。而张震的戏份又被剪得太厉害,以至于它们在戏里到底是何所指,显得暧昧不清。

  于是回到住处的第一时间,我就上网开始搜:朝天宫,八宝街,南京。于是“蓝衣社”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眼前。对于民国的各种结社也早有耳闻。前两年,因为做一次重要会议的志愿者在江苏省会议中心驻扎了几天,此处即是国民党励志社活动原址。我曾经仔细看过其中摆放的不少展示材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仅仅是记住了一个社的名字。那么蓝衣社,和励志社,还有力行社,以及其他许多社团,到底是什么关系?一线天带着鄙夷的口气说的“八宝街,朝天宫这些玩意儿”又是什么?

  昨天交了初稿,今天就花了一天时间速度读完,掩卷沉思不已。蓝衣社短短几年存在的历史,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也。理想主义的星火,青年精英的热血创举,最终却开出了恶之花,走上了嗜血、暗杀、法西斯、独裁的道路(甚至可以说被批判地极其厉害的我朝各个爆点,都能在蓝衣社和其他派别的行动中找到范本)。想其二郎庙草创时期褴褛筚路,八宝街时期少年意气,至明瓦廊时代权倾朝野,又至朝天宫时期颓势终不能挽,这期间种种人物以其鲜活的性格推动了历史,而终于也被历史所掩埋。而一线天所说的那些玩意儿,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蓝衣社初期的宗旨:活的进来,死的出去。而一线天自行切断组织联系,应该也是蓝衣社后期膨胀过度,终于力不能支,无暇顾及宗旨的写照了。

  仅摘抄一小段话,我认为是很好的主旨:“为了实现国家的强大,在破碎、蒙昧的民国图景上,他们先是忧虑、哭号、绝望......然后因为某些特殊的契机,他们组织了起来,并领导了中国的青年”。

  至于一线天背后隐匿的故事,希望王家卫拍个番外。。。有没有可能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蓝衣社碎片》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