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亨德里克·房龙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故事》精选点评:
●这个翻译烂爆了,译者叫什么刘海。
●房龙。。阿。。读到最后就忘了。杂家和大家,究竟还是有区别。
●看了这一本 好多地方只是了解一个大略 所以显得很凌乱 特别从3个世纪前的欧洲部分开始 越看越晕 不明白的太多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来 看《全球通史》吧
●读的07年百年畅销版。。里面的插图非常赞。。房龙的书统统要看!
●一部讲述地中海、欧洲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的书籍。对亚、非、美洲、以及20世纪后的历史介绍较少。浅显地介绍了各大历史事件,没有深入讲解每个事件缘由,但依然值得科普。
●插图配得真好!虽然房龙有些太欧洲中心主义了。。。
●喜欢里面的插图和画
●人类发展史。
●历史科普读物,但是文笔非常好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一):错别字多字落字现象之多令人发指
第四十七章标题竟赫然写着俄罗斯与瑞士之争!无比愤慨!如果不是插图不错,该版本简直就是重型高价低级无耻抢钱烂书的代表!毁了房龙一番心血!
该书电子版的编辑真是辛苦了!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二):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好书
这本书真的是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好书,我个人认为,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讲述历史的书,也可以不说它是历史,真的如同书名一样,是人类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作者不是亚洲人,还是因为一堆国家聚集在一起,即使每个都很小,但是它们都自成体系,总之,在作者的人类的故事里,几乎很少提到亚洲,提到中国。
就这样看来,还是说了一些的,成吉思汗的各种攻城略地,但是在那里他说的都是蒙古人,鉴于蒙古现在是个国家,看书的时候觉得有些不爽,就像有外国人说我爱中国,我爱香港一样,根本就不是并列关系。
还有就是孔子,专门有一章提到过,讲述了孔子其人还有他的理念及地位,这样想来,诸子百家的时候,孔子是诸家的一家,但是因为思想的原因,还有历史的导向,让他的地位和儒家的地位越来越重,最后世界都知道了。除了他本身很了不起以外,其他因素还蛮神奇的。
因为是中国人,用了这么多字来说占书中比重超小的内容的感想。
这本书展示的不只是一个世界,是从古至今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的不同故事,显得大气磅礴,没有什么比历史更让人震撼了,我感觉,从房龙的笔下,从一个个章节中,能看到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劳动,人类的奋斗,一点点的走到了今天,让人感觉很神奇,很感叹。正如他说言,每一个章节,甚至片段,都可以研究出一本书,或者已经研究了很多本书,这从侧面加重了本书的价值。所看到的每一段都是一段珍贵的故事,这种能把所有历史串起来的书一般好像都像叙述,比较枯燥,但是这本书一点也不枯燥,简直就像微缩的影片,把几千年的故事展示在读者眼前。
我说了半天好像也没说到点子上,总结一下,就是一直在赞扬本书的可读性之高,完全可以放在书柜里,看它个十几遍。而且这也是一本能引起人去了解相关细节的书,一本可以引申为许多本。在题目中注明这是插图升级版,这很重要,里面全部是彩图,每一页基本上都有两张图,全都是艺术,摄影、绘画、雕塑,本身就很具有欣赏价值,配上当时篇幅内提到的历史,更有助于理解。
这本书慢慢品,应该能有不少感想,我囫囵吞枣看完,反而一时之间说不出什么来,只是感慨如今的一些都是多么来之不易,所拥有的一切,生活环境、交流空间、社会背景、交通工具、日常用具、文学艺术等等等等,都是经过多少艰辛,多少碰撞,一点点磨合进步,走到今天,时间、人的智慧,都让人感叹。
现在说的很肤浅,但这本书我绝对不会只读一遍的,看多几本相关方面的书,返回头再看,应该有不少新的体会吧。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三):优美地读历史——听房龙讲《人类的故事》
优美地读历史
——听房龙讲《人类的故事》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用大量的时间读亨德里克•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历史是我的软肋。这得从高中说起。我的历史老师极其认真负责。我常盯他一两个小时不间断的嘴唇开合,专注而入神,这让他一直很有成就感,并坚持认为我是个好学生。其实我永远都记不住那些枯燥的数字、拗口的人名地名、错综复杂的关系。我的考试总是不知所云。我固执地认为是我的记忆系统不发达,并逐渐开始放弃。在我的认识中,历史是一大堆无用数字和事件的堆砌。终于有一天,我的历史老师忍无可忍地叫着我的名字,难道你觉得学历史像喝毒药一样见效?显然,我的历史老师认为是我不够用功,才造成了我对历史的排斥。
我说这些,是想表明其实我在发现历史的美之前也经历了一个误读历史的艰苦过程。我很惭愧,活到将近而立之年,才知道可以这样优美地写历史和读历史。我终于发现,我对历史排斥的根结不在我用功与否,而在于我一直在误解历史。我第一次勃发了对历史的热情。每天晚上,我闭上眼,一副大大的世界地图仿佛就挂在我对面的墙上。在一种可听见的寂静里,兵戈铁马、旷世奇观甚至缠绵情事都在那崇山峻岭、广袤草原、肥沃田野上上演。而白天的时候,我常对着书中的一副历史名画陷入了冥想。我忽而豁然开朗,继而又沉迷在某个人物、事件或关系的漩涡中百思不得其解,而有时我只是单纯地沉浸在作者描绘的画面中不能自拔。我开始坚信,生而为人,用心去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去向哪里绝对不是个徒劳和无用的事情。它不仅构成了我们的博知,也是对我们自我体察和认知的必要。它是我们对自身的责任感。
让我们随意截取一个人物、事件和场面来看看房龙讲故事的魅力。拿破仑——“此时此刻,我正写着,拿破仑皇帝是一个至为可鄙的人物。不过,如果这时我碰巧往窗外的第七大道望去,假如大街上熙来攘往的载重卡车和小汽车的车水马龙戛然而止,随着一阵威武雄沉的鼓声,我看见一个小个子穿着他破旧磨损的绿色军装,骑着白马走在纽约的大街上。那摩,那摩天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我担心,我多半会不顾一切抛下我的书本,我的猫,我的公寓以及我所有的东西去追随他,一直跟他到任何他领我去的地方。……当疾病与绝望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他平静的双眼任然注视着整个世界。即便到了今天,他在法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像一百年前那样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法兰西帝国时期飓风般的热情被描绘地如此绘声绘色。而当作者想引出拿撒勒人约书亚,也就是希腊人所称的耶稣的故事时,他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罗马时期的一个日常生活的寻常镜头。通过舅甥间的书信往来,将一次历史性的降临描摹地如此亲切又富有现场感。“我亲爱的外甥:几天前,我被请去为一个名叫保罗的病人治病,他是犹太裔的公民……”。而那那些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历史人文景观更是比比皆是——“现在,我将带你到最雄伟的金字塔之巅,让你想象自己拥有一双鹰一般锐利的眼睛。你将目光指向遥远的东方,越过大沙漠的漫漫黄沙,你将看见一块绿色的国土在闪烁微光,那是位于两条大河之间的一个河谷,《旧约全书》曾提到的乐土……”。
房龙对历史的“定义”深中我心。他说,历史就是故事,无外乎是我们的祖先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的经历。我确定,那些颠仆的人生中有着我们所不知道的人性光彩和历史奥秘,更有着同是生而为人的痛楚和甜蜜。少年时的房龙常奋力爬上鹿特丹圣劳伦斯教堂的塔楼顶,瞭望辽阔的天空和和大地,入迷地注视着脚下饱含历史沧桑的城市。塔楼是房龙对这个辽阔世界的最初一瞥。而对我来说,《人类的故事》就是那个少年的塔楼,给了我对这个辽阔世界的最初和最美的一瞥。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四):房龙与历史
记得初中时人教版的课本上一篇《宽恕》的序言,记住了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名字。大约十年过去了,偶然间发现《人类的故事》的作者也是这位大师,就决定看看。说到这儿,我突然觉得挺讽刺的,上学时给了我们大把的时间去学习,都没有一点儿想看的意思,而今毕业,却对书籍念念不忘了。
老实说,这并不是一本专业的历史书籍,仅能够算是一本通俗读物。看完后,对于房龙本人是蛮失望的,记忆经过十多个年头的沉淀,让曾经的美好感觉过于完美,变得易碎了。而作者本人,大体上也是一个通识或者科普作者,即不能算是文学巨匠,也列不进历史学家的名头里。这无疑与我曾经的想法大相径庭,反差有点儿大。房龙在最后也说,如果知道要写一部人类史这么困难,就不应该大包大揽的去写这本书,他认为最好的建议是焚掉这本书的手稿。对于他的说法,我从心理上是同意的,虽然这是房龙的代表作,也因此而让他享誉世界,但总觉得这是本“四不像”的东西,既非专业,又非文学叙述。
但对我个人而言,非常有帮助的是两点:一,让我重新开始认真的看待“世界”这个词。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里,闪米特人、拉丁文、腓尼基人、迦太基、汉尼拔、查理曼大帝、太阳王路易十四,这些曾经熟悉但并不知道他们由来和轶事,渐渐被串成一条线。而初中时学的世界地理知识被重新唤醒,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巴尔干半岛、西班牙、德国、希腊、土耳其、荷兰、莱茵河,等等词汇一一跃入眼眶。还记得那时候拿着地理书背诵的样子,可谓胸怀世界。而今岁月匆匆,总觉得人们的视野被固定在当下可见的事务上,“世界”这个曾经广大的名词被缩小到极目可见的境地,变成了一个四面封闭的囚笼。这本书重新打开了我的眼界,让世界变得开阔起来,而曾经的那些地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还拥有英雄般的人物和动人的历史故事。二,则是房龙带给我另外一种历史观,一种面对战争和不幸流血的历史观。他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也许很快其他国家的政客会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的暴行,而德国的政客则会将责任留给周围国家对它的剥削,两边的人在战后依然争吵不休,而他们始终不明白,事实并不是某一方导致了战争和冲突,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机器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力的飞跃导致的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不平衡。房龙的这种观点,无疑是很“历史”的,社会心理学上有个谈人们归因的效应,起始时,人们会将结果的原因归咎于某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更愿意将原因归结为情境因素。也许,这正是许多历史学家总是谈经济、文化等等很“硬”的因素的原因吧。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曾经学过的东西原来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掌握。初中时学的地理、历史课,甚至包括化学、物理,这些科目仅仅作为死记硬背的知识材料塞进了我们的大脑。而真正作为每个学科的精髓的思维方法,却完全被中国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关于这一点儿,我无意谈很多,因为对于教育模式的批评已经够多了,实际效果却从未产生。我只想说的是,我们在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真正需要掌握的,并不是那些定型的知识材料,而是掌握这些材料的思维方法和应用过程,这些才是一个学科的精髓。而曾经我们学的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包括数学和语文,只能算是粗浅的知识材料。
历史本身像是一卷画布,从一端开始展开,大部分却还在尘封中。我们作为历史的一员,身处现在的时间维度,哪怕狂妄也好、执念也罢,无论是胡言乱语,还是真知灼见,都将在历史画卷渐渐展开后, 被扫进垃圾箱里。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当年明月说所谓“历史感”就是一种悲观的态度的原因了,这种直面历史画卷,无数人物故事纷纷而来,而自己和这个世界又算什么呢?无非两页纸罢了,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他就怂了。历史的厚重感,大抵如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