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名字叫红》是一部由章明执导,思远 / 代汝茜 / 邹琼帝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一):只要小城还存在,只要章明还活着......
章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三部时间跨度十余年的电影,踏踏实实地,讲述同一座小城的故事,背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变迁。放在一起,就是一部社会学报告。
看到这一部,才认识到他不动声色的野心,还有耐力。这正是国内导演所缺少的品性。
时代会继续变化,我们会老去。但只要小城还在,只要章明还活着,相信还能看到未来的巫山。
.S, 章明的故事中永远会有一个警察。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二):老外的视角看中国
该片以一个“老外”的视角讲述了他在中国旅行,体验观察中国当代小城市巫山市普通人生活的经历。叙述视角独到,并且在人物形象设置、故事讲述表层的背后,具有一定的隐喻和象征指涉:两个被称作“红”(王红、李红)的女孩子作为影片的女1号、女2号,实际上也从某种层面上隐喻象征着当代中国社会的两种不同表征和真实,平民层(以王红为象征);较高层(以政府公务员李红为象征)。也就是说,该片通过一个老外与中国两个女孩的交往及情感经历故事,讲述了一个貌似情感却又超越于情感之上的故事,为我们思考与认识自己身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与人生提供了另类、新鲜的角度与空间。
叙事线索单纯,镜像语言表达较为流畅到位,人物形象塑造很具当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气息,具有较为良好的平民意识和艺术内蕴。较之于章明导演以前的《巫山云雨》(1997)、《郎在对门唱山歌》(2011),该片在题材关注、主题表达、风格表现方面具有相当的延续性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与观赏性。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三):山城的红
美丽的长江边小城巫山,美国来的小伙和两个当地叫红的女孩之间的故事。洋小伙毕业于剑桥,想探寻考古的新发现巫山原始人,坐轮渡来到了青山环抱的巫山。途中认识了自称空姐名叫王红的山妹子,下船后小伙到处寻找,之后展开一段恋情。 当地电视台的女记者李红对远道而来的稀奇洋小伙进行了采访,表情木纳的李红被他形容为鲤鱼,她也爱上了他。 三人行的时候,李红像是电灯泡,她想把小伙拉到她身边去,可生硬的表达像话外音一样,让人替她着急,更多时候她充当电灯泡。人家互相喜欢的两个人甜蜜蜜地谈情说爱,一厢情愿的她不是小伙的心上人。在她公寓,小伙帮她挤干洗过的床单,思春心切的她在床单的这头竟然放下了矜持文静,妖娆妩媚地摇摆扭动跳起舞来了,她唱起了英文歌,迷离温柔的眼神声声呼唤着她爱的人,可惜这济催情剂效果不大。洋小伙对李红的态度也很暧昧,小县城里金发碧眼的他是女孩争相一睹的香饽饽。异乡年轻漂亮的女孩都让人眼前一亮,他还是很享受李红对他的钟情,虽然没有进一步发展。他喜欢中国的山水小城,从美国回来后依然寻找不和他联系的王红。王红观念上认为老外靠不住,不可能和家在大山沟的她结婚。洋小伙到她家也去找过她了,她不出来。后来小伙开了家生意兴隆的咖啡厅,王红也成为了一名轮渡服务员,两人的感情最后也修成正果了。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四):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没去过,从影像里看,它会让人想到人的渺小和大自然的伟大,浩瀚的江水也会让人惆怅,自然胡升起一种孤独的情绪。对于无神论的现代人来说,尤其是中国人来说,用来对抗大自然的奇伟的只有叹息,人生短暂,孤独无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孤舟”。
中国人拍外国人的旅游电影真的不多,有意思的也不多。章明这部电影,拍的不是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猎奇,当然,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如此,文化冲突引发的笑话,公安和宣传部门的笑话,这都是生活而底层。
而在这个底层之上,章明演绎了一个孤独的爱情故事,一个普通的农村巫山女孩和一个同样普通的美国少年之间的爱情故事,巫山的风景,夹杂着关于飞行梦想,航行现实和太空旅游音乐的隐喻,以及充满惆怅的旁白。等待总是等待,到哪里去时间都在过着,在这里,每天起,来都知道明天要做什么。这就是日子,过日子。
美国人是主角,他是作者关注的核心,他的情绪,他对一个女子燃起的天真的爱情,笨拙而质朴,温和而坚定。但是影片有过交集,也有过错过,两次错过都预示着他们被命运拨弄着,不可能在一起。小小的县城,他们却碰不到对方,这就是命运。
王红和李红代表两种幸福,一种是不安分的渴望的幸福,但是却胆小,敏感,一种是麻木的,理性的,但是却美满。一个是底层慢慢摸爬滚打,一个是高高在上,生活富足,而且他们还是中学同学。
在贾樟柯的电影里,有三峡的惆怅,在娄烨的电影里,有三峡的落寞,而在章明的电影里,我看到了三峡的无奈和孤独。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五):“西方主义”的一次实证
片名大概脱胎自土耳其小说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但却得到很好的化用。将“我”换成了“她们”,发出视线的主体被隐藏,被观察的客体被突出,这正是这部电影一个缩写: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去看中国——两个女孩,一个叫王红、一个叫李红,名字都是“红”;而红恰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带有隐喻。
电影背后的设定是可以探讨的。王红风情有趣与李红干冷枯静形成对照;一个代表鲜活的百姓生活(来自农村的舞女),一个代表严肃的官方体制(县宣传部干事),两人正是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一体两面;卢卡斯,作为一个外国人,介入到了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形态之中,他虽然偶有摇摆(比如搅衣服时的幻象),但前者无限地压倒了后者,而后者则在不断地去“帮助”(实则阻碍)他去达成这一选择(无论是邬警官还是李红);最后的结果是两个体制内的人走在了一起。
此外,还有一个对“他者”的反想象问题。卢卡斯这一角色既是以中国人的视角塑造出来,便少不了那些廉价的幽默——如语言:“抱”与“帮”、方言;功夫、李小龙——这些都是塑造外国人形象的一贯手法,章明也不能免俗。几乎对中西方文华交互有所牵涉的电影都在此作了文章,那些外国人看起来显得如此无知,非得通过一次次的犯错才能学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可。这儿正暴露出民族主义的虚荣心理。观众从这些廉价的消费品中读出的是弱势的自得和对强势的嘲弄。“他者”虽然是以西方为主体定义的,“东方主义”也同样从西方视角解读,但反过来,东方对西方的想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西方主义”难道不也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每一个东方民族之中吗?这部电影很好地佐证了这点。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六):艳遇巫山
一、剧作结构
1、人物行为的怪异
导演一向是以淡化戏剧结构,讲述平常人的故事,谈论巫山的乡土民情、人情冷暖。影片开头就跟随这个有理想的美国人在巫山随便转转,发现了很多欺骗消费者的事情。然后这个美国人,就想,哎,我在这开个咖啡厅吧。于是,故事就开始了。这样的动机,显然并不合理。如果“巫山的红”真的打动了美国人,那么这个动机似乎是唯一一个可以靠得住的。因此这个咖啡厅,在开头出现的实在不那么自然。
李红怎么就突然到王红家去接卢卡斯了?签证到期了,她是受了民警的委托?这一点是不是该说明一下。她还把这个陌生男人带到家里,恋恋不舍。显然,她的感情虽然是暗线,但是她和卢卡斯的关系,不也是让观众有兴趣的一点吗?
2、命运的巧合的喜剧感
乌克兰的白,被好朋友撬走了,然后好朋友突然要骑自行车环游世界,到酒吧喝了一杯,说,我不会为了一个女人,放弃自己的梦想。卢卡斯就嘱咐好朋友“带我向我前女友问个好”。这个是怎么样的一个逻辑。我实在看不懂。
3、淡化戏剧冲突,描摹一个世界
卢卡斯回老家了,王红回老家了。两个人各自生活着,交叉剪辑着。导演把两者只是简单的并置,这段我看了一会就困了。如果是叙事意义,时间有点冗长,如果是抒情意义,又没有抒情的镜头。只是觉得美国人生活的很幸福,农村生活很苦。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一点是,从那次分手王红再也没有看到卢卡斯,即使最近的镜头,两个人是前后景别,但是可以预料到,她们必定会重逢,毕竟会相遇。这个处理好像是把《巫山云雨》倒过来叙事,《巫山云雨》是两个人越走越近,故事越来越好懂,而《她们》就显得有些难以预料。
二、镜头语言简洁、朴实
导演摒弃过多的修饰性语言,长镜头、平行剪辑等,现实主义的手法一以贯之。
三、西方视角,艳遇巫山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浪漫
我是巫山人。
不过这部电影只是借一个不知道巫山小三峡却留在巫山的外国来说一说巫山的人,这样更为纯粹,更打动人心。就好像一个厨师通过另一种手法把你每天吃的方便面做成了美食。如果一部电影人物描绘的好,那么这些人物可以代表世界任何地方。她们的名字叫红正是如此。
章明的电影偏小众,因为故事性很弱,想表达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情绪。艺术类导演电影大抵如此。
她们的名字叫红充斥了很多东西,有农村出身怀着空姐梦想却沦为色情表演者的王红,有公务员身份套着一本正经外壳的李红。每种浪漫都有它所无法避免的现实,农村出身的王红可以和卢卡斯走得很近、甚至很亲密,但无法不考虑结婚大事。公务员身份的李红也只能在结婚喜宴上一脸严肃的对卢卡斯再次说起,如果你有时间,我可以带你去巫山猿人遗址去看看。(这个镜头邬警官装过头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牛叉的电影,不会在叙事中忘了复杂的人)
影片中也穿插了些巫山本地的关于唱党歌、借卢卡斯做节目宣传巫山的事情。这些都是很习以为常的东西,就像红所变现出来的一样,已被打进骨子成为印记。
在影片后半段,卢卡斯因为签证回了美国。章明在这里选择了交叉剪辑,但完全没有表现出双方谁有在思念谁,卢卡斯和王红都在自己的家乡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且章明还有意避免了这一点,正如卢卡斯所说,在巫山他会忘了美国的回忆,自然在美国,他也会忘掉巫山的回忆。这段交叉剪辑在此前提下显得格外迷人,这不正是生活的本质吗,这不正式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事吗?而为什么这段镜头会如此迷人,因为你也会时常想起远在他方的他正在做些什么,而这淡若游丝的思念也许会将你引至远方。
卢卡斯还是回了巫山,黄飞鸿还是骑上了自行车,李红还是嫁了人,王红还是没有选择和卢卡斯见面。这就是生活,每个人有他的选择,或屈于现实,或屈于梦想,或妥协,或抗争。而生活的迷人之处在于我们能看到不同选择的人,而且妥协的人会有微弱的抗争,抗争的人也会去妥协,梦想也会照进现实,现实同样会点亮梦想。
这部电影迷人的是讲述了真实的生活,却又凸显了忙碌平凡的生活所隐藏的另一面。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八):咖啡婚礼巫山的云雨
很肯定地说,《红》是有诗意的。
哪怕这种诗意因为人物缺少行动依据,情节发展阻隔横生而稍显打折,我还是为之所动。简单来讲,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有一天,这个女人不见了,这个男人去找她,没有结果。男人在他们分手的地方开了一间咖啡馆,等待着他的爱人。
爱她不问结果,不管是何种国籍肤色,从事何种职业,都爱她。这个爱并不是多么呕心沥血,可歌可泣,但就是莫可名状,孤行一意。
于是爱,是全部关于想念思念等待张望的独角剧场。这也大概就是爱全部的意义。
情不知所起,亦不知所去。
谁说婊子只会逢场作戏。恰是场合太多,戏演无数,真真假假,早已分辨不清。他一旦暴露出如同那些男人的轻薄面目,戏就再演不下去。
对于小姐来说,做爱不是恋爱,亲吻才是恋爱。可是男人不能只有亲吻。
对于红来说,即是这样,我和你亲吻,但是不能做爱。这个亲吻是对爱的回应,她对他也有好感。
如果爱是一个动作,对于红来说,它是无效的。她只能将它存放心底,让时间进来,身影退去。
因为你爱我,所以我不爱你。这是对你和你的爱的最高致意。
谁说婊子无情。
对照充斥着性意味的红,另一个红根本是禁欲主义,连笑都不被允许。
吊诡的是,正襟危坐的另一个红,竟然也激起男人片刻的欲念。这就好比看见一名仅露双眸的阿拉伯女子,就想拼命看到她的脖子。
这个人物要是放在欧洲电影保不齐会是一个撕掉伪装的性欲狂人,愈压抑愈要解放。
如果爱是一个动作,这两人永远都方向不对。还有什么比一个国家的人对国家投怀送抱更重要。她忠贞地好像一台机器。不可能去爱一台机器。
从前的人会兴高采烈地做机器。另一个红,她知道自己是机器,干脆就关闭感官,掐灭欲念,身心和机器融为一体,要更像一台机器。
还有什么比一台机器问人,我以后会幸福吗,更讽刺?人晋升为机器就是最高级的幸福,七情六欲是痛苦之源,男欢女爱是罪恶之首。
前半篇追逐,后半篇寻找,红在后半基本消失,以至于加重了男人的苦心孤诣和情节的单调。电影里有两个红,两女一男,但章明不是洪尚秀,并不构成稳定的三角关系。或许只能用近似散文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
他想在中国开一间咖啡馆
有一个叫红的女人
他开了一间咖啡馆
售卖红咖啡
等那个叫红的女人
他认识另一个叫红的女人
他参加了她的婚礼
她们都不曾喝红咖啡
她们都来过一次咖啡馆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九):“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前几天,与一位同事探讨了“慢”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应当倡导一种“慢生活”。我认为很有道理,已经“快”了那么多年,现在确实到了应该“慢”下来的时候了。 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爆炸,使得人们很难慢下来,焦虑、急躁与惴惴不安,人人惟恐自己慢了就会错过什么。其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只能在慢的状态下欣赏;而快速欣赏的,大都只是些低俗的东西。 很巧,不久后又参加了一位影视界朋友李建文兄的首映式,电影的名字是“她们的名字叫做红”。看完影片之后,一种久违的感觉产生了,这就是“慢”,在“慢”中体会到的浪漫和伤感。 电影以巫山为背景,拍得很美,却不渲染和夸张。故事也很有创意,描述一位美国小伙子与一位巫山姑娘之间缠绵的恋情,这种文化背景必然会给大家带来许多冲突的戏剧效果。但是导演章明不落俗套,却以一种“慢”的方式,欲说还休,缓缓地演绎了这个故事。 在当今的社会中,除非遇到堵车,想让人从“快”进入“慢”的状态,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拍电影的难处可能就在这里,如何通过屏幕上的闪动让急躁、没有耐心的观众进入“慢”的状态呢? 我认为导演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不错:一是选演员都不是专业的,但是演得很纯情、很投入,还平添了许多专业演员所不具有的幽默,如美国小伙子菲力普,在表演中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惊喜。 其实观众都是很挑剔的,一进剧场就知道你在演戏,用一般的方式来吸引观众,很可能是失败的,因为观众已经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了,一旦觉得导演把自己当成弱智,马上会产生反感。所以,非正式演员一旦有出乎预料的表演,反倒会吊起观众的胃口。 二是运用了许多平凡而不俗的桥段,让大家的心静了下来,引起了悬念,也产生了兴趣,不自觉中被引进了“慢”的状态。例如,菲力普在船上邂逅王红后,决定去巫山找她,找到后却是一段王红的艳舞,这似乎已经说明了什么,但是剧情往前的发展又引起了新悬念,这样便将观众套住了,只得一步一步地跟着导演走了。 最后的结尾是很成功的,菲力普在巫山开了一家咖啡馆,专门卖“红”咖啡;而王红却在对面的一家健身厅里默默地望着菲力普。全剧到此结束,很精彩,而且让人不禁想起了《浮士德》的著名台词,“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 “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这句话在《浮士德》中是一句著名的咒语,这句话破除了与魔鬼梅菲斯特的赌约,因为梅菲斯特认为浮士德只能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永远贪婪地走下去,而上帝却认为这句话是恢复了人类的善性,应当得到天使的拯救。恶与善,便在这一快一慢中体现了出来。
《她们的名字叫红》影评(十):在后面,还有
这片的情感上已经涌现出了那么多动人的时刻,即使大家没有意识到。反而还要去当一个识别思辨的工具,真的是不能太可惜。
章明的片子目前只看了两部,就已经这样让我吃惊。他绝对是中国独立界最完美的导演。回到这部片子大家所诟病的问题,实在是只能无奈点头。创作背景是我们都有所耳闻的,为此大家认为这就是失真的,这就是滑稽的。这何况不就是一种失真,一种滑稽。如果要我用一种最谦卑的语气去形容大家口中最高深的哲学,那或者就是这三个字了:在后面。在后面永远都有着更多的东西,你前面的东西能得到反转,你前面的东西也能得到顺承。这片就属于前者。
意图是必须要放置在思考的范围中的。如果从最简单的入门,我们都尚未形成观点,那后面又该如何自圆其说。评论的中心点其实是起于创作意图。以前倒是看过这样一种观点:评论电影最重要的是去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再去看表达的方式是否达到了预期。那时的我是崇拜这种说法的,想来真是可笑。现在倒是了解到了:首先你要去评判意图。多兰的《幻想之爱》也是一部充满乐趣的作品,既然有着电影的媒介属性,矫情的人、作的人都可以变得可爱有趣起来,原因就是因为,还有一种思维潜藏在这表象后面,那便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与惊醒,这并不需要我们最直观的厌恶与讨伐,反而是要去把这种可笑印在最深的烙印之中。这变成了一种新的力量,更大的威慑。你要去看他们的意图,可笑吗?还是可讨伐的?这片是可笑可震慑的,多兰则是可讨伐的,当然我不会去讨伐他。
所以当你去抨击片里的各种假与笑料,去怒骂《副总统》,去口诛笔伐《第一夫人》,这有什么意义呢,反而还需要说明的是,章明在里面还完成了一种看起来出人意料的情感推动,直接的让你跳过日常这些垃圾的跪舔老外做派情节,反而要去思索一种更高级别的东西:人际关系中如果以对待外国人的方式去对待你身边的人,会怎么样?具体的细节我至今不得而知,我也觉得这只是一个无心插柳,但事实如此,如果消弭了国籍上的疏离感,人们该如何去应对?这种转变就跟《米花之味》里面的转变一样神奇:城乡的差距虽然还在,但是城市的心被农村给同化了。回到正题,《她们的名字叫红》以高明的意图,设置了这么多假大空的文化形象文化符号和文化习俗,最终达成了一种估计是超乎意料的情感涌动,至少,我的心里还有很多疑问,这次是真的需要影像的解答。章明的电影语言是酷的,我为自己一时无法完全消解其中的含义而感到羞愧。单纯的美的感受在这时候看起来,已经变成了一种多么贫瘠的赞扬。
必须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所有我们自认为纯粹的东西,其实都是假象,真相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糅杂的,纯粹即使在糅杂之中被有幸分离出来,仍然是糅杂的。注意到这一点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你自己会生活得更加现实,与此同时也会更加理想主义。你将是不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