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他的湘西》是一本由卓雅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彩印图书,本书定价:180.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精选点评:
●照片拍得很一般,而且没有拍摄地的介绍和摄影者的文字,比较单调。有些地方牵强附会。不喜欢这本书,挺后悔买了。
●看完卓雅的摄影和片断的沈从文文选,我就到湘西去了。
●用爱情装饰她的灵魂,用诗歌装饰她的人格。字比图好太多〜
●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最爱沈从文,他的作品、有关他的文章,几乎都不会错过,我自信心中的湘西要比现实中的湘西更美,尤其那种凄馨的、哀愁的美。
●想去湘西看看。
●作者做了沈从文临终前最想做的事,老了后和侄子,一同坐船沿着1930年的湘水回凤凰。
●NU馆藏。
●梦里湘西
●一本简单的画册加简单清新的文字 ps :更加深了我想去凤凰的念头
●印的不错,纸也好成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读后感(一):当湘西成为一个标签
沈从文的书,永远带着水气,带着一丝神秘,他的书里有让人着迷的故事----同样的故事,由他来写,就会觉得格外入心.
凤凰的山水,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灵气,这座小城,仿佛我们在哪里在哪个时候见过,然后又在记忆的海里沉没了.所以一见那城,便恍如入了前生的梦境.
卓娅的图片很好.只是我更愿意看到一些原生态的东西.
我不喜欢书里的那些有些牵强的与沈从文的文字配合的编排.
我想,沈从文的湘西,是永远也难醒来的梦;而在这书里,这些都被标上了标签.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读后感(二):真实的景色比书上的照片更吸引人
湘西
我曾和我的一个同学说我去了躺湖南湘西 他张口就说 湖南菜很辣的哦
我的回答是 你去过么?他说是听别人说的
现在的人有很多的坏习惯 也是中国多年来的坏习惯
众口铄金
至少我吃到的当地菜都不是很辣
一个人 6天5夜 走玩了 湘西的山寨和凤凰
又赶上了端阳节 看到了划龙舟赶鸭子 呵呵
接触了当地的山民 和他们交谈中了解了很多当地的掌故
回来又看到了这本书
感觉湘西又浮现在了眼前
湘西的景色并不只是山水可以表现
人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画册上能看到的人只是静止中的人
但是他们的形象也是极其丰富的
如果你想去那里
想去湘西 建议你不光是走马看景
还要好好的和当地人多交流
如果可以当你住在山寨中一些时间后 就真的会为他们的生活所感动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读后感(三):沈从文的湘西和我的凤凰
从初中就开始读沈从文,他把我带到了另一个时代和另一个天地——旧时的边城。那里的山水,水上的乌蓬船,船上的湘女,湘女口中的歌。。。。。。是黑白电影,是老照片,是梦。
后来终于有机会去了湘西,去了凤凰。在参观沈老故居时,我看到一本书:《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装桢精美,卓雅的摄影和沈老的文字印在发灰的特种胶版纸上,厚重,有老唱片一样的古旧感,很符合沈老文字给我脑海留下的印象。虽然定价180元,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如获至宝。
怀抱那本书,走过幽深的青石板的街巷,穿过老城门,从跳石上走过沱江,回头望望,干脆在河边的青石台岸坐下,凤凰城就在对岸,在青山绿水之间。挑担的在跳石上过,框里有翠绿的青菜;游船在水上走,船尾站着摇撸的老爹,象秀秀的爷爷。
“小伙子,拍张照片留个纪念吧!”
说话的是站在岸边的一位老爹,脖子上挂着一次成相相机。我把自己的相机拿出来,他明白我是玩摄影的,不再坚持为我拍照,随便攀谈起来。我随手把那本书就放到了身边石岸上。
与老爹说着话,就忘了时间,手机叫起来,原来是同游的人们催促我去吃饭。我匆忙起身,和老爹告别,沿河岸向虹桥那边快步走去。等到桥头,突然感觉手里少样东西,才发觉是把书忘在了河岸。心里一沉,坏了,一定要被人拣走了。于是急忙向回跑了近一里地,远远看见那老爹还坐在岸边。我跑到跟前,那老爹站起来,说:“是你的书吧,我替你看着呢”
这书就放在我的书架里,偶尔拿出来翻看,读沈从文的湘西,回忆我曾去过的凤凰。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读后感(四):我希望了解的家乡
在吉首的那么多年
我曾一直觉得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城
中国典型的小城镇
一个城中心,一条商业街,一条大路贯穿到低,许多密集的人家
我一直对湘西的风景不以为意
对沈从文,黄永玉也是
或许也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
湘西的首府和众多普普通通的中国小城市没有什么两样
离开家后,拼命想家
才开始一点一点地回想,了解湘西
以前真的是没有机会,因为大人们想让我奔出去,我也从不怀疑外面有多好
现在想来,我曾经去过那些美丽的地方
在深谷间的河滩上捡石子,在深山里冒雨前行,度过了三天满眼绿色的时光,躺在渡船上看满天的星星,在瀑布下面穿行,走过那些古老的石板路,在田间捉昆虫,在湖边嬉戏...
我多么希望我不是在吉首长大而是在乡里
那样我就可以更亲近这片土地
我喜欢凤凰,在河边晒太阳吹吹风很舒服很舒服,房子一片一片密密麻麻蜿蜒过去很好看...
可是成千上万的游人们来了,他们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大家开始有意识的去营造一种古朴氛围
大家开始经商,店铺挨着店铺,个个正宗老字号
我觉得赚钱并不坏,人人都想过上富足的生活吧
可他们却不懂得怎么该怎么保护本来的东西
凤凰是什么呢,是丽江么,到处都是复制的华丽的民族风
人们看到了商机,就要蜂拥而上么...
这里不再古朴了,你们要在这里寻找的是什么呢
沈从文也许会伤心得吧
苗家姑娘们的盛装经过改造变得花里胡哨
你们还是白脸媚笑的吗?
也许我在早出生十几年就好了
带上相机,像卓雅那样,在那些风景还没有被政府所谓开发前拍下来
到那些深山老林,峡谷溪流中去,深入到世世代代居住在山上的人家里去,
那些梯田上的炊烟和山中的雾气笼罩的地方,青山绿水,溪水潺潺...
这个地方只要青黑色,青蓝色,土黄色和青白色,最多有星点的花色点缀就够了,他并不适合其他的色彩...
他本是那么纯粹自然
可是现在,我很怀疑,除了那些道路相当不发达的山林里,还有哪里没被游人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不再仅仅属于湘西人了
湘西土匪的精神渐渐变了吧,人们更加崇尚去外面赚钱吧
我狠狠地羡慕沈从文,他的故乡那么朴实美丽
我狠狠地羡慕卓雅,她的镜头拍到了那么多湘西失去的东西
离开家的时候特别的想家
想到我从没了解过这个家,更加内疚
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真是太好了
还能看到这些风景真是太好了
《沈从文和他的湘西》读后感(五):橹歌悠扬
黑暗的河面又起了缥缈的橹歌,我徘徊踌躇在这无止境的夜里,借着一点微弱的星光,在又长又窄的河街上,急切地寻找你的身影……你还在吗?还在那里吗……凌晨五点,枕着这朦胧的意识,回忆逐渐的清晰。2004年的4月,当我沿着记忆寻回这一段日子时总不忍面对,心中实在无法坦然,长久以来不敢去翻看那些照片,在书店,也远远避开关于凤凰的书。 而心底的思念却如沱江的水草在疯长,梦里总是返回到那一条条长巷里。
我无法言说我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只能梦呓般只言片语,绕过那个故事去回忆去年春天里那些不能忘却的凤凰的人们,善良如斯,淳朴如斯,温暖如斯!缘起是工作在举步维艰时又突然遭遇一场初春的霜冻,在重创后的迷茫里日复日翻阅书架上那一本又一本沈从文先生的书,和一幅又一幅卓雅的湘西的照片。先生笔下的湘西忧愁美丽,浓密淡远,抚卷处引人痴迷神往。于是先生,我特来寻你的足迹,渴望像你一样有一颗平和、淡泊的心,却弄得一身新伤复旧伤!
沱江穿城而过,水面终日变幻着黛青的水汽,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然而头顶四月的阳光朗照,凤凰和谐的处在这一种温润的光景里。沿河皆是农妇敲洗衣服的梆梆声、男人在青石上磨刀的嚯嚯声、孩子们在浓黑的夜色里提着电筒找螃蟹的嬉闹声。我便在这陈年不变的细碎节奏里停留,看他们简单朴素的生活,十三个黎明与黄昏就如同江水丝绸般轻轻地滑过去。
有一个夜里,我正发着一场噩梦,突然被一阵奇怪的声音惊醒。于是坐起身循向窗外,河对岸的老城楼下黑影幢幢,篝火熊熊,等到意识苏醒时才听清楚这断断续续的不能算歌的声音里,夹着哭喊呜咽,和着凄凉悲怆,黑幽幽的水面上映着的点点火光急促地晃动起来,一时间我犹以为在梦里,整夜心神不宁,已无睡意。第二天早上向客栈的土家主人打听,才知道在这个微凉如水的夜里,有一个当地的老人走了,亲人们大放悲声,请来苗族的老巫师为他在江边“起水”,好让他在黄泉不会口渴,坦然上路去。在另一个断了电的夜里,凤凰陷入一片单纯寂寞的黑暗,头顶星光闪烁,北斗星的勺柄正指着来时的方向,一个老人同我坐在身旁,我问他可能几十年前这里就是这样的吧,这样的静寂,在这安静里更增加了一份思索。他说是的是的,然后喝一口水,大声的朗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诵完哈哈大笑,于是他脸上那些条皱纹快活地抖动着,仿佛要筛出几十年的秘密来。有时我走到小镇那头的沱江客栈里去要一杯茶,陪店主包大娘闲坐,听她讲一些杂七杂八的事。听说她老伴一年前走了,葬在河对岸的山上,她总是默默隔河守望,流一阵泪,又回到日常的油盐杂事里。我隔日又会去探她,不忍她闲聊到伤心处眼泪婆娑的样子,想逗她开心一些,才发现自己的浅薄稚嫩实在不足以去抚慰一个阅尽生活,有着丰富厚重生命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