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舌战》是一本由王沪宁 / 俞吾金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3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狮城舌战》精选点评:
●复旦大学那届,正是高三非常紧张的时候,但连着几次,父亲都让我早些睡觉,直播时再叫我起床,一集不拉地看了下来。虽然那时候对辩论还了解得很少,但思辨的火花却好像冥冥之中让我对逻辑和推理情有独钟起来。 后来,在《语文报》上看到除了这本书,就和父亲要了钱买。在那个比较封闭的小县城,老师是拥有绝对权利的,更何况,我们学校的升学率很高,在全市都数一数二,每届高三班主任的压力都很大。于是,给我邮寄来的书,拿到的时候,书脊处被撕开一个小口子,正好可以看到书名。不用多想,肯定是班主任干的。 这个小插曲,以及当时紧张的学习,
●我上中学的时候,辩论赛着实流行过一段。开始还挺新鲜,后来觉得死活都要守住一个立场也挺没劲的,而且立场有时还是抽签决定的。现在想来,辩论赛属于一种修辞术(rhetoric)的表演,而不是探求真理的辩证对话(dialectic)。
●读中学时爸爸送给我的书
●辩论忽然精彩,但最精彩的还是老王的点评~从大学生的华语辩论赛,看到华人社会的后现代问题和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杜读来甚为过瘾~看到队员们一个暑假的时间恶补各种哲学政治学大学还有国内顶尖的专业大牛辅导,想想都觉得幸福~有机会买票去现场看一场,虽然可能再也遇不到像老王这种人带出来的队伍了。
●
●有时候想,人生是在哪里,转弯了呢?如果知道后来这些年的事情,当时还会那样固执吗?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觉得思维的技巧是靠嘴巴展现出来的,蒋昌建,一个很好的四辩,那现在季翔在做什么啊
●1.去年看的 2.肩负使命,首战用人,用则必胜 3.王沪宁是我偶像 4.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冒进的,不是短暂努力就可以的,需要长久艰难有毅力的努力做好每一步
●其实这算是大一时看的辩论上最好的自修课本吧。今天在微博上无意看到某节目预告,蒋昌建已两鬓斑白,严嘉也面经沧桑,忽然想起,书中开头那句“时光,如白驹过隙”
●王常委的那一篇就已值五星。华人社会的现代化问题,新加坡的前车之鉴,1994-2019,国内已经开始经历这些了。
《狮城舌战》读后感(一):让我想起那些岁月
看见楼上的评论,让我想起很多年以前,看电视里的那场辩论,然后去买书,那时,我是一名高中生,是他们让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对未来充满憧憬.
南京读大学的4年时光,最大的收获就是几箱子的书.
《狮城舌战》读后感(二):一样一样一样的
和楼上及楼上的楼上一样,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
那年暑假我也是在电视机前看着比赛,并且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当时四人是来本地签售的,可惜我买时晚了一天,很遗憾
当时我是小学,而且,我现在也在南京
《狮城舌战》读后感(三):记忆中属于爸爸的书
爸爸给我带回来的第一本书,就是<<狮城舌战>>,那时我初二,在此之前,爸爸几乎从来不干涉也似乎不注意我看什么书,虽然这第一本书也是从图书馆借的
记得很清楚,对于里面辩论过程的记录,那些睿智的问答,深深的吸引我
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很想看这本书,它展现的不仅仅是辩论的艺术,更是青春的激情,和为祖国努力的一种光荣
《狮城舌战》读后感(四):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很多人都会有一本影响他一生的书,那么对于我,就是这本《狮城舌战》了。1993年,我刚读初中,但姜丰,季翔,严嘉,蒋昌建这四个名字以及这本书一起,帮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窗户,让一个14岁的少年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后来的十多年里,我离开南京,去上海读书,来香港工作,但不管到哪儿,我的行李箱里永远会给这本书留一个位置,因为她是我年少轻狂的年代里一道抹不去的痕迹。
《狮城舌战》读后感(五):如今,已然过了相信有理走遍天下的年纪...
呵呵,喜欢这本书的大抵都是同龄人,93年我差不多也是读初中,电视辩论也参加了几回,当时这本书就是圣经啊。那时年纪小,还不懂得分辨正版盗版,但一点也不妨碍我把那本印刷粗糙的《狮城舌战》翻到卷边掉页。
高中的日子只剩昏天黑地的做题了,后来的一届全女生队伍真的不太喜欢,反倒是对台北大学的胖子印象深刻(最佳辩手,当之无愧),再后来,莫名奇妙地厌倦了旁征博引、相互辩难。争得输赢,又能如何??年少意气,不容于诡谲的现实世界。
to:楼上的,还有楼上的楼上的,我现在也在南京工作哦 d^_^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