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生活》是一本由Arthur Henderson Smith著作,时事出版社出版的Unknown Binding图书,本书定价:18.80元,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乡村生活》精选点评:
●很好
●翻译的不行
●20130712
●比较全面的看中国吧。
●寻《中国人的特性》未果
●原来的我也穿过书里描写的,伊甸园式的衣服。
●传教士的非专业观察,但还算细心和中肯,没事可以看看,其中对山东农民的农业生活的细节描述有点价值
●在书店读了新版一部分,又买了旧的版本读完。我们太惯见西方的凝视,这本书依然是那种相似的观摩方式与描述语调,因而发现郭嵩焘对维多利亚社会的东方凝视时,我真是喜悦。我幻想着一种反东方学的认识方式出现。
●书的最后一章让我一脸问号,恍然大悟难不成是一本传教书?不过看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人的生活,更加对当下的生活倍感幸福,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与强大。
●必须面对的事实,毕竟建筑师是基于事实的工作
《中国乡村生活》读后感(一):不理解祠堂,就不理解农乡
因为要写祠堂的研究,所以我再次参考了这本书,因为我原先对它的印象极好,认为乡村生活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但其实这是他的一部不成熟的总结,他谈论中国人的乡村生活并没有以祠堂为单位,而是以个人为单位。
133页说当时能建造的庙有两个:一个是供奉土地,另外一个供奉战神,后者主要由朝廷来进行祭祀,其实就是关帝庙。这些都是比较表面化的观察。同时也反映出这本书翻译的比较烂。
说中国人不断翻建庙宇,就像不断的拔萝卜。也让我想起了花木兰那个小龙,它一开锣所有的祖先,男的女的就被唤醒,说说笑笑,决定着宗族里的大事。而这些在这本书里面,只有199页一句话,在中国家户是合一的。还有200页除夕之夜,人们不是布置牌位,就是摆上家谱,然后焚香膜拜。
《中国乡村生活》读后感(二):真实的中国,民众的中国,绝对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
看本书的感觉是十分令人惊奇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作为最早一代的中国通,用冷静的眼光剖析了晚清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于是写出了这本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纪录片一般的书。书中我们看不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看不到“发达的文明”,更多的是破败不堪的中国平民的生活。
这位传教士显然是睿智而观察力惊人的,他所言及的中国人的特性极为恰如其分的穿过时空仍然适用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其书也与半个世纪后的鲁迅、柏杨等批判落后民族性的作品一脉相承。
诚然中国人不缺乏智慧,本性温和,但是反思精神的缺席、精神层面上的茫然可能正是本民族近代不彰的最重要原因,也是霍然地残忍,鹊起地盲从等的内在原因。
可能有些过敏的人不适宜本书,作者虽然是不带歧视得在书写中国人这一角色,但是多多少少文字中透露出西方优越论的调子,笔者认为,作为百年前,面对一个落后愚昧的中国,尚且有如此克制,冷静而不带歧视,也实属不易,瑕不掩瑜。
《中国乡村生活》读后感(三):思想贫乏的锦绣帝国
出版于1899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作品《中国乡村生活》,虽然100多年过去了,但在书中叙述的中国人的方方面足以与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的报告《2020年,中国将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所揭示的中国诸多劣根品行足以媲美,足见作者眼光之敏锐。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特色早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书名就足以概述了。在这本作品里,作者怀着对中国人深厚的情感叙述了他眼中中国乡村的结构、名称、道路、渡口、水井、商店、戏剧、学堂、书生、教育、庙宇、宗教团体、市场、集会、民间借贷、祈雨、狩猎、婚礼、葬礼、地痞、地方绅士、男人、女人、家庭结构等,然后以殷切诚恳的心情娓娓道来。
关于中国乡村数量之庞大这是不可言说的,因为不仅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还在于人口数百年居世界第一位,并有所谓“十里不同俗”之说。就和作者对中国乡村结构所说的,中国的乡村虽也有规划,但结构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布置,在西方乡村的布置带有人为的规划设计之理念,在中国乡村结构基本是因自然地理环境来建设的,建筑材料也基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相比于书中对中国乡村取名,道路,渡口等方面来,这本书给自己启发最大还是关于中国人德性方面的敏锐观察和结论。
此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之一是“喜庆的最高形式在中国表现为吃”,比如常称为中国喜事的中国婚庆,在作者看来就不可思议,为了体现所谓的婚庆喜事的形式,举全家之力外,甚至还继续去举债,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好喝好,而一次喜事,足以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之中。在作者看来,最不可思议的是葬礼,在整个服丧过程中,也贯穿着享乐的内容。关于这一点,前几年中央台的《焦点访谈》亦报道过,举行葬礼时,也还是表现为吃喝,近几年还流行起了邀请戏班唱戏恭贺,甚至还有邀请来赤裸裸跳艳舞的。许多人趁此机会,白吃白喝,甚至打劫。以至于作者感慨道:在中国的语言里,根本就没与solemn这个词语意义相同的词语,因此在中华帝国没有什么庄严的事情。
赌博可以说是中国独具的一种普遍存在于民众中的恶习,俗话说,赌的拆房卖老婆也并不是谣言,而是真实的现实。因为独特的人情文化,中国人热衷于投机却缺乏冒险精神,投机的思想似乎在中国人当中无处不在,对于劳动的大众的幸福来说,这也许是比其他任何生活习惯都要严重的一个障碍,他败坏了诚实、勤劳等诸多优秀的品行。流行在全民中的赌博事实不过一个投机心理的方面而已。
作者特意指出,地痞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如不了解乡村地痞的地位,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每种地痞都非常可怕,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许多乡村却被地痞把持着,这样的研究论文也不少了,但在作者看来,没有那种比文人地痞更令人生畏的,原因在于知识分子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地位,担当着政治上的责任外,还有道德教化的模范作用。当然作者也特意指出了女地痞,她们大多能言善辩、天资聪慧、但和男地痞一样对这个社会极具破坏力的。这些地痞和衙门中的差吏都非常熟悉,实际上是衙门最好的主顾之一,所谓的官匪勾结。
中国官员就和作者说的一样,很少受到良知的约束,或者说,在利益跟前,他们就根本没有良知,常常被一方的送的礼物扭曲了是非的判断,其在行事中表现出来的冷漠让人不可思议。
作者批评了中国的教育,在作者看来,中国的教育是扼杀童真的,这完全和西方关注童真不同。自小被教育要学会服从和尊重权威,却完全不懂也根本无力理解理智的独立性对自身的重要性,乡村中的士人不是启发他人的中心和泉源,读书不为追去真理,他的生活是一种以利己为精髓的“主体性”典范,时至今日这种理智上缺乏独立性在当代中国的教育中依然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习惯于老师布置作业,即使博士也如此,一些知识人那种利己的主体性更是比比皆是,也就是把思想与尊严一再的贩卖,挂羊头卖狗肉。
诡诈是中国的另一大本性,虽断言每个中国人都是天然的说谎者太武断,但此本性纵横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是事实。
迷信的力量高过于法律。中国是一个无神的国家,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中国人不信神,但中国人却相信有鬼,因此宗教时至今日,依然带着浓厚的巫术成份。风水迷信几乎深入到中国最显赫文人的灵魂之中,风水在唯物主义者着政府官员中今日好像更流行了。
关于中国男人与女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一句“男尊女卑”就可以概括了,但作者说的极为详细,以及因为经济在清朝后期大量溺死女婴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还有中国人的婚姻家庭,缺乏温馨!还有作者不可理解中国竟然还有冥婚,以及贩卖已婚妇女等社会现象。
最后作者希望更过的中国人能皈依基督教,让主进入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改善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方式,获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改善中国两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完美的家庭。
《中国乡村生活》读后感(四):他是中国的大救星
1
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既是外国人写中国人最透彻的一本,也是让我们能看到——古今的中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最重要的是,明恩溥:通过向罗斯福进言,用庚款来资助中国留学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他,根本就是中国人的救世主。
一百年前他描述的中国人没什么变化:
215页,占压倒多数的中国人属于老实一类。
221页,地方当局虽无能和懦弱,但民众却不愿意颠覆他们生存的体制,也很难组成一个有效的组织。
乡村地痞当中最厉害的是不是强壮的光棍,而是文人地痞。一个县官要打击当地京官的家里,就被文人地皮闹过,后来这个山东官僚被反复迁徙到四川、云南,他不堪其中折磨,就直接吞金自杀了。
232页又说了地方的头面人物,会在给官府办差的时候,利用收支方面普遍存在的糊涂账,将7万文钱中的很多部分留归自己使用。
修建寺庙经常是因为仿效,而僧人经常被人撵走,他举了一件事,有一个头面人物在和尚离开以后,合法的接管了佛寺田产,把寺庙里的全部进项放到自己家里,而没人愿意出头。所以他得出结论,中国社会就是依靠强权。
2
238页,中国的母亲真是自己孩子的奴隶。从小就把孩子背在背上,他们这样的理由是“孩子不肯从背上下来”。因为没有对孩子们开设独立自律的知识准备,所以就造成这样的苦果。家长对孩子的喜爱完全出于本能,而不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充满智慧和同情的欣赏。(中国家长现在还是个鸟样!)
男性早婚很普遍,他们闹洞房会出人命,有报纸说有人把冷水泼在她头上摧残致死。和中国人拘谨的刻板印象完全相反。258页,溺(女)婴的现象很普遍。336页,基督教将为中国大大减少这一情况。
253页。男性16岁成人,但实际上并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五服以内的长辈都可以凌驾于他,人没有自由。所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大部分到了成人以后,就面临终身的智力停滞。2 342页,维持一个相互依赖财产共享的大家庭,是导致所有灾祸的习俗源泉,使得成员内部长期有不满,嫉妒,猜疑和懒惰,也导致了文化遗传的懦弱品格,生怕别人嘲笑。
宋案,在这些深刻的观察和洞见之下,你会觉得赛珍珠的大地,是一味的在讨好中国人,并且对中国人施加以同情。赛珍珠笔下的中国人虽然也刻板,但是他们有努力的方向,这在中国绝对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但这种方向也被概括为变成地主,然后玩弄女性,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
看到27节基督教这一段,你就明白了,中国已经没有教育了,知识的教育不叫教育,缺乏人格的教育将是民族崩塌的起点。现在中国的冰山已经早已融化了,人类素质的下降导致连周边农村捕杀野生动物造成环境质量下降都没有办法去管。
其实从70页到90页所写的乡村教育也是这样,中国只知道教什么四书五经,而没有对孩子们的人格进行教育,所以当时也是一种垃圾教育。
3
速成法:直接读第十考试作弊、第15、第20章,第27章。
4
明恩溥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弗农,1867年从贝洛伊特学院毕业前曾在内战中当兵,之后短暂地在安多弗神学院学习,1871年从联合神学院获得学位。与艾玛·简·狄金森结婚后,他被任命为教会牧师。这对夫妇于1872年启航前往中国。在天津学了两年语言后,他们在山东的庞家庄定居下来,直到义和团起义,这并没有伤害到他们。
传教士威廉·司各特·门特在通州救出了史密斯、其他22名美国传教士和大约100名中国基督徒,并护送他们到北京。1900年6月20日至8月14日,在公使军围攻期间,他们在公使区避难。
明恩溥在围城中扮演的是一个门卫的小角色,哈哈。但他为《惊厥中的中国》收集了资料,这本书是对义和团叛乱最详细的描述。
他帮助说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将中国向美国支付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学生的教育。这项义和团赔款奖学金计划花费了1200多万美元(Boxer Indemnity Scholarship Program)。
1907年,史密斯当选为上海中国百年传教士大会美国联合主席,1000多名新教传教士参加了该大会。1926年退休,来华54年。他的妻子同年去世。他于1932年在加利福尼亚去世,享年87岁。
辜鸿铭理想化了清帝国,对其作品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中国新文学语言的先驱鲁迅则写道,他受到了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的影响。
人们还记得他公开反对中国溺女婴!
5
我好奇他会如何评论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