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乡贤》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21 09:3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乡贤》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乡贤》是一本由袁灿兴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5-1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乡贤》读后感(一):乡贤

  中国乡贤

  “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做为民间家族组织,“宗祠”在中国社会起到了连接国家、社会的一个纽带,而“乡贤”的社会“精神”带给我们是无限的“正能量”。

  社会历史的发展正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乡贤”就是其中之一,反应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对国家、社会、宗族之间所做的一切。

  在书中,我们能体会到:

  “先贤之光”给我们带来“国家”这个词,让我们知道为国家做出贡献有多么重要。

  “宋时仁义”带给我们的是在“困难”面前,所包含的人生态度。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让我们思考这些社会人物给我们的思考。

  “清际善行”的“善”,以济世救人为理想“夫善人者,天地之心,生民所藉以之命者也,其于天下盖未尝一日忘”

  “民国功业”给我们带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慈善经营的理念。

  “国家”发展离不开仁贤之士,他们做的不光是为国家,根本在于为“民”。当太伯与大弟仲雍以称病为由,去南方采药,开始了另一段征程,在他们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国家”为重时,感染了一批礼仪谦让之士。在“卜式捐资助国”中,体现出卜式在国家危难之急,本着自己对国家的认知,主动捐资救国,由此让我们想起“抗战”之时热血沸腾的青年们,敢于为国家做出贡献。在“颜氏家训”中“诚臣询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亡国”颜真卿践行祖先教训。影响一代代后来者。

  “仁义”做为道德准则,衡量着人的品质。在范仲淹以创设义庄,为宗族贫弱者提供帮助。义庄的设立弥补了社会治理领域的不足,以民间力量为贫弱提供帮助,为后世所效法。真德秀也是以“慈幼庄”为平台,救济了诸多乡间孤寡老病者。他写出“廉、仁、公、勤”四德,阐释民本思想、德行关系。真德秀,是儒家学着的最好写照。这些实例,带给我们不光是历史的写照,更重要的是这些写照给我们社会带了“正能量”。

  “实业救国”,这里应推“张骞”,做为晚清的读书人,面对国家的灾难,放下身段,投入商业经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变革,为社会各界引来了近代元素。在国家困难之时,做出这种举措,对现在的社会来说起着引导和导向作用,他不光是以救国为目的,更重要的是体现个人情怀。

  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乡贤”这本书体现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不光要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含义,但我们今天只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关键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乡贤文化来看,其中也包含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终极追求。 一些乡贤的友善行为,特别被当地人传颂,成为他人的榜样。乡贤的名声也许不出当地,但他们所倡导的与人友善的价值观却能教化一方,甚至在人格塑造方面,发生着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直至今日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村民们的行为。在几乎所有的乡贤,在制定自己本家的家训时,都将诚信视为重要美德,并要求子孙后代能够以此为行事做人的标准。直到今天,一些传统的家族仍然认为,自己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开基立业,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宝贵的品德:诚信。 乡贤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和地方性。大多数的乡贤一辈子都在某个区域的乡村生活,对于当地的贡献功不可没。乡贤的爱国,实际上都始于爱家乡。张之洞曾引用《尚书》说:“爱其土物,乃能爱其乡土,爱其本国,如此则为存心良善,方能听受祖考之训。是知必爱国、敬祖,其心乃为善;若反是,则为不善也。”清末,许多乡贤参与到地方志的编撰当中来,无一不以这种“家国同构”的观念教育乡人。

  “乡贤”以传统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我们体会那些“乡贤”留下的宝贵财富,去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

  《中国乡贤》读后感(二):传统文明的守望者

  在一场摧毁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文革之后,中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就迅速进入“现代社会”,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文化断裂,使人们对传统文化集体失忆和失语。

  《中国乡贤》所叙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草根和最乡土的一种文明力量。农耕社会安土重迁,讲究“惟桑与梓,必恭敬之”,精英的存在方式与现代社会有根本的不同。正是精英对乡土的支撑,中国社会才出现了普遍的文明和稳定。

  秦始皇以严刑酷法治国,结果“天下苦秦久矣”。汉朝举孝廉,重视民间教化,汉武帝穷兵黩武,何其搜刮残酷,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却几乎没有遭到多少民间反抗。王安石推行保甲法,重在控制,轻于教化,结果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吕大钧推行乡约,在很大程度上无疑弥补了保甲法的不足。

  “生于其乡,而众人共称其贤者,是为乡贤。”这种表率作用是儒家教化的典型形式,所谓“见贤思齐”。中国传统社会以礼代刑,以教化取代法治,乡贤的存在,这实 际上展示了中国传统的自治精神,而自治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重新发掘乡贤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精神。

  作为一个关中人,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张载和《吕氏乡约》。这段历史对后来关中好古重礼民俗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全书中,大多数乡贤文化都出于南方,《吕氏乡约》是不多的一个北方乡贤案例之一。这种教化遗留至今依然泽被后人。

  前一段时间,看美国人尼科尔斯在100多年前到中国游历时的记录,其中专门写到陕西人与其他地区北方人的不同——

  “在这个中国最古老的 省份里,极度厌恶外国人是民众的一大特点。但是,尽管他们存在偏见和排斥心理,却很少有在其他一些省份见到的狂热与残忍。……从我所见到的陕西人的性格来判断,我确信,在周边省区标志着义和团运动的流血和杀戮,在这里不会出现,阻止其发生的情绪反而成为主流。”(《穿越神秘的陕西》第51页)

  尼科尔斯还说,这种自由文明的风俗与美国很像——

  “整个村庄中唯一拥有权力的是由当地官员任命的头人,头人并没有象征权力的大印,就像其他村民一样,也只是个农民。他得以任职,通常是受邻里拥戴的结果,乡邻们会向官府报告他特别的才智和德行。我曾一度假设,在中国官府的绝对专制之下,百姓很少能得到言论和思想自由,但我发现陕西的情形绝然相反。”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文化为本,乡约其实是家训的延伸,乡贤也即先贤,“约正”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民主、自治和契约精神。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对传统社会有一段极其完美化的想象——“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

  这就是传统乡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

  正如《白鹿原》所展现的历史,民国时期是中国最后的一段传统年代,后来的土改等一系列革命运动,虽然并没有马上带来现代化,但却将传统文化的根脉彻底斩断。中国著名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指出:“消灭了地主,就消灭了乡绅文化,消灭了农村有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消灭了农村的相对独立性,毁灭的不仅是先进的社会生 产方式,还有文明。”最典型的,莫如表现中国乡贤精神的《武训传》,成为新中国第一禁片。而刘文彩则因为“收租院”和“水牢”,成为著名的“恶霸大地主”。

  在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中,曾经播出了一期长达4个小时的《大地主刘文彩》。刘文彩出身贫寒,胸无点墨。后来刘氏兄弟(刘湘和刘文辉)成为地方军阀,“五哥”刘文彩亦官亦商,也随之富甲一方。刘文彩回到家乡后,在大邑花费3.5亿多圆国币(相当于200万美元),兴建了“私立文彩中学”,分为男生部和女生部,可容纳学生400名。整个校园布局井然,环境优美,46幢建筑,有大礼堂和图书馆,还有一个篮球场。在民间语境中,刘文彩有其抹不去的“乡贤”光辉。在当地,连夫妻吵架都找刘文彩评理。

  事实上,乡贤所承担的责任,并不仅仅限于乡约,还有各种义赈、义仓、义学、义庄,以及修桥补路挖井筑堤等等善举。

  本书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去年新星出版了一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影响非常大,而澄衷蒙学堂就是由宁波商人叶澄衷出资创办的。胡适、竺可桢、丰子恺等,就出自这里。叶澄衷的乡贤往事,也在《中国乡贤》中。

  本书属于典型的“小史”——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 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 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自序)

  作为主修中国社会史的历史学博士,作者袁灿兴在才、学、识上,都有相当的专业素养,写作这类小题材,显得驾轻就熟,如牛刀小试。以区区20万字,囊括从古到今,全国各地,将近50个有不同风范的乡贤范例。文字都极其简约,点到为止。很适合大众阅读。

  《中国乡贤》读后感(三):由乡贤见文化,值得一读的好书!

  刚拿到《中国乡贤》时,颇有点不以为然,以为是又一本老生常谈的通俗历史人物传记而已,然而,一进入该书,则一发而不可收,一气看完,兴犹未尽,掩卷沉思,感慨良多,深叹作者知识的丰富与匠心独具,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

  世人皆知“颜体”,“书至颜鲁公”,但不一定知道这位众所周知的书法大家的忠勇刚烈和历史功绩;范仲淹,国人对其最深刻的印象是《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其所创建的范氏义庄恐怕鲜有人知;《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至今犹在翻印,和宁波乡贤叶澄衷创办的澄衷蒙学堂有何关联?包玉刚、邵逸夫这两位名人和叶澄衷先生有何种渊源?胡适、竺可桢、丰子恺这三位又和叶澄衷先生是何种联系?《白鹿原》中的《吕氏乡约》出自于何时何处何人之手?番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又是哪位乡贤将其大面积种植并加以传播的?《三笑》中的华太师人物原型是何许人也?凡此种种,都能从书中寻到答案。活泼而不流于轻浮,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底蕴,由乡贤见文化,不亦乐乎?更有百忍治家的张公艺,持续三十年赈济地方的李发,讲学促教化的颜钧,毕生行善的彭绍升……一位位鲜活的历史先贤跃然纸上,先贤的事迹实在让人感佩,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类著作往往要引用到大量史料,容易出现文风艰深晦涩的问题,或是过度引用以致内容落入陈窠。而该书仅有经典原句的少量引用,多为现代文表述,每篇文末更以数十字评语总结人物事例,适合普通人群阅读。而作者选取的很多例子都是闻所未闻,令人耳目一新,也是该书博得读者青睐的原因之一。

  多有人认为,重建乡贤文化是历史的一种倒退,或者说是对曾经的政策的颠覆。个人更愿意认为这是一种儒家文化的返璞归真。荀子有云:“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乡贤们心怀家国,秉着“在朝美政,在乡美俗”的理念,倘不能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至少做到修身齐家嘉言懿行传世。如书中所见,乡贤以其个人卓越品行,对社会事务之担当,在法律和政令所不及之处,对乡民多有教化之功,有利于公序良俗的形成和完善,弥补了诸多社会治理领域的不足。实际上,乡贤可以被认为是国家机器的“润滑剂”,于无形中弥合社会分歧,化解社会矛盾。窃以为,如能对乡贤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宣传,或有助于形成见贤思齐的氛围,促使民心向善,惠及桑梓。

  《中国乡贤》,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中国乡贤》读后感(四):小人物的“贤”情往事

  小人物的“贤”情往事

  在正式翻开《中国乡贤》这本书之前,我想了一百种打开方式,是不是应该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是不是应该阅读一些基本书籍……恒河沙数的想法喷涌而出,最终却敌不过铅字的诱惑,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直接阅读。

  乡贤,袁灿兴先生提出,是非皇帝授予的品德、才学上受推崇的人,官员、平民皆有,但女性不包括在内。可以说,乡贤里有不胜枚举的小人物,怡然自得回忆他们的“贤”情往事。

  乡贤,有时候是一种文化的人物象征,有时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汉武帝推举牧羊人卜式作为榜样,计划利用卜式的品德获得政府经费,这是在整治因素下的道德宣传。然而,促使卜式成为乡贤的不仅仅是他捐资助国,还有为民进言。这是汉朝文化熏陶下贤人的特征之一。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历史书,那你就错了。谁说刘宰辞官回家只是因为看淡世俗,而不是因为白癜风;谁说华太师(华察)不恶而严令人胆寒,而不是一个安慰父亲的乐天派;谁说人人都想当皇帝,而不是类似诸樊、馀祭、馀昧这般情非得已,为了让位给弟弟季札,每天“仰天求死”。时常,融情于景的往事历历在目,畅怀一笑,或叹息一声。

  不同于以往与字眼打架的书籍,《中国乡贤》以时间为顺序,将46个故事分为五部分,以宋、明、清、民国的乡贤人物为主,带入故事性的趣味特点,讲述各朝代乡贤特点以及个人品格。由于袁灿兴先生是历史学博士,文字运用上偏重事实阐述,条理清晰,语言简单明了,更加通俗易懂。更为重要的是,没有过多主观观点,对读者的思想影响较小,便于把握清晰脉络。

  与其说这是一部乡贤介绍史,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历史研究结果展示。作者将贤德之人汇聚一堂,分发给他们号码牌,蓝色的是官员,红色的是帝王,白色的是女子……而有这么一群人,孝慈友悌达于一乡,集一乡之望。作者通过自身对历史的了解,客观再现人物情节。

  贤人总是高尚的,他们的品格耳闻则诵,过多的称赞也反而会令读者心生厌烦。终于,这本书没有那么多夸赞的字眼,平铺直白的叙述让人最为舒服。好与坏,交给读者;贤不贤,是历史的界定,但喜不喜欢,是读者的事情。

  如今,书籍讲究风趣、幽默、直接。在《明朝那些事儿》畅销之后,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被更多人所熟知,因它的真实、客观而被深度读者所喜爱。《中国乡贤》也是如此,以历史为基础背景,尽可能还原人物,感情掺杂较少。只是,我不希望这样的书,会因为它的陌生让读者将它推到一旁。又或者,直到有人出了《贤人在乡下做了啥》《不为人知的贤人》等等书籍,才有人想起,曾有一本书叫《中国乡贤》,更为接近历史。

  《中国乡贤》读后感(五):回向文明的水远山长

  从庙堂走下江湖,倘若说中国传统文人往往将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实现寄托于庙堂,那么乡贤则是从另一角度阐释了身处江湖修身齐家泽被世人的可能。《中国乡贤》一书,以时间为纵贯线,穿起有名无名的乡贤事迹,映衬之下,发人思省当下成功学的悖谬,名利的光环诱惑多少人前赴后继,却终究不及史上乡贤们成己成人之大德,是中华民族的山高水长。

  “在朝美政,在乡美俗。”家国同构,民情风物养育一方。泱泱大国,万姓之民,治国者实难事必躬亲,行政律令固然不可不完备,然而一地之乡风,濡染人心,民俗教化之德,庶几可收“垂衣裳而治天下”无为而承平之功。明清易代,世纲紊乱,人心离散,张履祥此时注目于如何恢复桐乡温厚风俗。即便是江山易主的政治纷争里,如何使人心不废法度规则,世道不因此倾颓,也远远超出战争的胜负。力求即使亡国亦不亡天下的路上,乡贤无疑是居功至伟。

  而今中国人的乡愁漫漶,归乡之路,水远山长。重忆乡贤,也是对文明的一种回向,是对古老人世间情意的缅怀。风景无限,岁月山河,都在那隐去的礼乐文明里安顿。宗族乡里,根之所系,慈善教化,悲悯情怀。从中我们似见古人心慕的大同社会,亦并非乌托邦式的理想,只是这原型退隐山林,存储于云端,等待时机的成熟,在中华大地上重生。其实这正如乡贤中不少人是生逢乱世,然多不与争斗,退而潜心学问,以谦卑而尊贵持身,等待天启。他们知道天地不仁,往往是要于劫毁之后重新开出迢迢人世,干净欢喜,而条达清宁。

  自然,所谓榜样的力量绝非一朝一夕,而典型亦绝不是道德的绑架。乡贤,非因他人而树立,实际是要自身来成就。他们清晰地知晓天道好还,而任重道远。

  《中国乡贤》读后感(六):乡贤是重拾的“儒家牌”润滑剂

  乡贤,就像四川的变脸,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一样的面孔。袁灿兴《中国乡贤》一书,通过具体的人物,展示了乡贤的演化轨迹,从让贤的吴太伯,到四知的杨震,从家训的颜之推,到修学堂的武训,最后写到张謇、卢作孚的民国功业,用文字素描的五官逐渐立体起来。

  封而建之的周王朝,乡贤的形象还琢磨不定,因为彼时的社会秩序,上有君主,下有金字塔式的贵族,从侯到士,都是政权的拥有者,容不下他人分享。大一统之后,疆域之内都是王土,四海之内都是王臣,只有帝王才是拥有者,官僚只是管理者,职责就是替帝王“管家”。帝王的利益是万世,官僚的利益则是现实,作为社会资源的分配者,他们必然照顾自己的小心思,因此会和帝王产生离心倾向。从相权和皇权持续上千年的对峙可以看出,二者是合作和斗争并举的关系。我们常说的皇权不下县,就是因为人少地广,皇权无法有效控制基层,官僚系统左右逢源可以让群体利益最大化,也因此乡贤有了生长的土壤。

  家国同构的历史内核中,史家的逻辑单薄得可怜,那就是通过羞辱失败者的失败,来反证成功者的合法性,夏有桀、商有纣、周有厉王、隋有炀帝……他们成了新统治者英明神武的“垫脚石”。与其相比,推动地方乡土历史的乡贤则温和许多,一般是官方顺应民间的意愿,肯定道德人物并将其数为偶像。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乡贤,他们或者栖身于某个大家族,也就是有人,或者即将从政或者老了退休,这是有权,或者有自己的实业和公司,这是有钱。纵然有乞丐般的武训,也需要得到官商的支持,才可以完成办学的夙愿。简言之,他们掌握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生存资源,因此有能力回报家族和乡梓,而他们的回报,也得到了道德层面的回报。

  熟人社会中,乡村社会的运转,就是以乡贤为中心的,像修桥铺路、施粥舍药、婚丧嫁娶、抓捕强盗、求情官府,需要他们担负相应的责任,保护自己,乡邻得益。在原子化的底层和动辄杀伐的权力的中间地带,乡贤就像是“儒家牌”润滑剂,减少了双方的直接对抗,让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下去。在地方志中,也不乏这些乡贤的影像,本书作者“立足地方”,以时间为经线,空间为纬线,让读者不知不觉间穿越到古时候,来一趟见贤思齐的时空旅行。

  如今,在复兴国学层面,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有了基本共识,乡贤也再一次登上大雅之堂。只是乡村凋敝,妇女老幼的留守,让空心化更添人性之痛,形形色色的乡村建设,对症的却没有多少。也因此,有人思想返璞求助于新乡贤,尤其是新儒家的鼓吹,让人觉得这个药方具有中国特色,心理上更容易为大众接受。这也导致了乡贤研究的功利化,古也乡贤,今也乡贤,你也乡贤,我也乡贤,帽子不少,效果不多,成了政绩工程。因为,无论是利用新乡贤的资源还是借助他们的名声,工具化的操作方式,与道德精神有了偏差,就会各说各话。

  作者选择了大人物的小事情和小人物的大事情,立此存照。对于这些资料,应该如何使用,则交给读者诸君自由选择了。有了这些资料,我们讨论乡贤时,就不会无的放矢了,而会是具体的人和事,以及如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出更有利于今人的判断。从历史维度来说,参考当时的历史背景,做出客观评价,才不会扭曲他们的面目。从现实角度而言,古为今用并不是说得这么简单,还需要理性的思考,以免走了回头路。乡贤,能不能成为左、右和温和派的共识呢,无论积极还是悲观,不妨也交给时间去验证一下。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多元世界里,别轻易用政治、传统等正统旗号,剥夺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让它发生吧,剩下的就是默默地等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乡贤》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