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是一本由施琪嘉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一):找到内在小孩的记忆,才能疗愈童年的创伤。
都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你有没有看到有的人整容上瘾?比如《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原型琼·里弗斯整容高达739次。还有个叫韩国“电风扇阿姨”的,名字叫韩慧景,之所以叫电风扇阿姨,是因为韩慧景因整容过度后的脸部扭曲崩坏,肿得像一颗巨型肿瘤,搭配纤细的身体,远看就像一台立式电风扇,最后因为身体变形厉害得了精神分裂。你看她的照片明明已经很漂亮了,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去整容?因为小时候家里穷自己自卑,以至于在后来当歌手的时候只看到别人的外表而让自己走上整容的道路。这种就是因为内在不认可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所以需要不停地找到外部存在的支点,当她觉得像他人就是那个可以借助的对象,于是就拼命整容,最后整的自己身心俱毁甚至都不知道是谁了。
还有的人凡事都要挣第一,排队要第一,座位要第一,没有争到第一难受死了,为了第一真是能面红耳赤,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到争到了第一,也就没有兴趣了。这种都是内在不满足,要拼命地向外索求的例子。
内在小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够指挥你?《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就给你一个很好的工具,让你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小孩,并且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五种情绪和五个价值观。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作者施琪嘉,医学博士,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中国精神系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其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
内在小孩像资源宝库的守门人,如果没有按照它想的方式来开门,就会被拒之门外,哪怕你有金山银山打不开你的天赋宝藏,就像水龙头被卡住了虽然管子里有水,但是出不来。知道了内在小孩的重要性,你会做什么?
内在小孩其实是一种感觉,一种记忆和情绪。
内在小孩的特点表现在
0~1 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上帝”般的感受
2~6 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微笑与获得爱
6~10 个月内在小孩的主题:自恋与探索
当你在幼小的童年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理解和爱,你就会有各种负面的记忆,这些记忆可能会跟你很久,也会突然出现在某些地方引起爆发。要了解到,内在小孩不是生来就被照顾很好的,它是后来跟外在环境互动所塑造的一系列的记忆。所以,要改变原来不好的记忆,就要看到它背后到底需要什么?爱、陪伴、夸奖、玩耍还是道歉?找到对应需要的,然后满足它,就可以治愈那些创伤。
你知道吗?小时候缺爱会让你变得贪婪,甚至还生病。有的人经常有消化性疾病比如胃疼、胃酸、腹泻或者憋闷,甚至全身疼痛的症状,很多人是因为身心感到委屈,可能因为某些愿望没有被满足,没有被看见,还有可能是不被理解。如果能够看到背后的情绪,理解它,安抚它有些症状会自动消失。零极限里有四句话,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运用这四句话做清理,会清理掉很多负面情绪,也会减少和预防很多这样的问题。
如果你夸奖或者称赞一个人,他们通常会回复你“哪里哪里”。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回答。虽然看起来这是表示谦虚的说法,但是实际上是觉得我不够好,不够自信。因为我们的环境里会默认张扬是不好的,枪打出头鸟,还是要随大流。其实,不够好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周围的环境里没有一个积极、鼓励包容的环境,或者是你的父母向本身就觉得自己不够好,进而向你传递这种负能量,还有可能是父母的潜意识里不希望你好。比如家里有多个子女,尤其是几个姐姐一个弟弟有偏爱和歧视的。
改变这些不够好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换一个积极的环境,用新的信念取代旧的,主动建立滋养的关系等等。当你从其他方面得到一些积极的反馈,觉得我还可以这样,原来不是一无是处,这样的观念去取代你原来那些没有存在感,低价值感等负面情绪,就会改变这种自己不够好,甚至攻击自己的行为。
这本书是心理学方面的,比较通俗,没有专业术语,没有那么多思维模型,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直接按图索骥,对于想直接寻找答案的人来说比较友好。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二):自序:拥抱内在小孩,就是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你好,我叫施琪嘉,是具有医疗背景的心理治疗师、高校教授。我受过神经科学和神经内科的训练,做过神经科医生,后来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转向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当过精神科医生。
后来的十几年,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以及对严重的人格障碍的治疗上。根据多年对人格障碍病人进行治疗的经验,我发现很多人的消极自我实际上来自童年,我们称这种消极自我为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的父母能善待你,那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内在小孩就会健康快乐地活着。可是,如果你很不幸地生长在一个环境特别恶劣、得不到父母善待和珍惜的家庭里,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当你在现实中工作、学习、生活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随时都会跳出来,哭泣、恳求,干扰当下的你。可以说,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
这个内在小孩会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自卑的、哭泣的、无助的、无力的、无望的,或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怀疑、不安全感的,对别人怀着厌恶和憎恨的,等等。
比如,一个很漂亮的女孩,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漂亮,这就是因为她的内在小孩总被父母否定而受了创伤。她的父母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漂亮的,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有才能的,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应该存在的、是有意义的。
因为有了她,她的母亲受到婆婆的虐待;因为有了她,她的母亲无法和父亲离婚;所以,她的母亲十分讨厌她,当然也就对她没有好脸色。
这个女孩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才艺的、值得享受幸福的孩子。在她长大后变得楚楚动人时,在她学习成绩很好时,在她以后要去追求生活时,她的选择在外人看来总是特别配不上她。
有很多优秀的男性去追求她时,她都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们,并且会产生疑问:“他们怎么这么看我?他们怎么会说我漂亮?他们怎么会说我对人很好?他们怎么会说我很有才能?”
她从来不相信自己,所以在人群中总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且总是自我贬低。
她找的男朋友以及后来找的丈夫都不是什么好男人。也就是说,她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很苦、很惨,而且几乎是找虐。和她在一起的男人很快就能感觉到她需要被贬低,进而在相处中变成“渣男”。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会和她讨论她的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一个不自信的、不漂亮的、不值得被人爱的内在小孩。
当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要发展成一个自信的、健康的、阳光的、能够自我认同的内在小孩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
因为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一直躲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已经习惯了这个内在小孩的存在,甚至分不清哪些感受和意愿是自己的,哪些是这个内在小孩的。一个很典型的代表就是童话故事里的灰姑娘。《灰姑娘》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它讲述了一个叫辛德瑞拉的小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她的父亲娶了继母。这个继母和她带来的两个女儿都对辛德瑞拉很不好,把她当作仆人,让她在厨房里干活,还只给她穿破旧的衣服。日夜劳累和破旧的衣服掩盖了辛德瑞拉的美丽,因此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个王子,要举行盛大的舞会。灰姑娘的继母带着她的两个亲生女儿去参加舞会,希望其中一个能被王子看中。她们不许灰姑娘参加舞会,而且还讥笑说她这种人只配待在家里做杂务。
后来,一只会魔法的小精灵将南瓜变成豪华马车,把灰姑娘装扮成一个美丽的公主,还给她变出华丽的衣服和水晶鞋,让她穿着参加舞会。王子一眼就看上了她,一曲接一曲地邀请她跳舞。
但是小精灵的魔法是有时限的,到了某个时间,靠魔法变幻的东西就会变到原形,她必须赶在那个时间之前回到家。所以舞会结束后,她不能接受王子的挽留而匆匆离开。但在慌乱中她跑丢了一只水晶鞋。
王子带着那只水晶鞋在全城寻找她,识别的办法就是看谁的脚刚好能穿上这只鞋。王子用这个办法最终找到了灰姑娘。
结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灰姑娘的内在小孩就拥有一个没有母亲的、被贬低的、缺少父爱的、灰头土脸的自我形象。
那只水晶鞋当然很重要,水晶鞋代表着她从一个灰姑娘转变成一个深得王子欢心的优雅公主的契机。
在用“内在小孩”理论解决个人困扰时,寻找“王子”和“施展魔力”的人固然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寻找一只“水晶鞋”,一只你穿上最合脚的“水晶鞋”。
有了一个契机、一个引爆点,你就可以变得更加自信。所以,我们要问我们的王子在哪里?我们的那只会施展魔力的小精灵在哪里?我们的水晶鞋在哪里?就心理治疗的角度而言,探索能疗愈那些有内在小孩创伤的人所需要的技术的过程,也就是找寻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
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本书中,我们要介绍如何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看见自己内在小孩的创伤,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让自己的内在小孩从一个深受创伤的内在小孩变成一个正常的内在小孩。
我希望和大家一起踏入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旅程。在本书中,我会陪你一起找到你的内在小孩,让你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回你的童年,帮助你的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并把他变成健康的、快乐的内在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三):自序:拥抱内在小孩,就是拥抱最真实的自己
你好,我叫施琪嘉,是具有医疗背景的心理治疗师、高校教授。我受过神经科学和神经内科的训练,做过神经科医生,后来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转向心理治疗和精神医学,当过精神科医生。
后来的十几年,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以及对严重的人格障碍的治疗上。根据多年对人格障碍病人进行治疗的经验,我发现很多人的消极自我实际上来自童年,我们称这种消极自我为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每个人内心中的孩子。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如果你的运气足够好,你的父母能善待你,那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这个内在小孩就会健康快乐地活着。
可是,如果你很不幸地生长在一个环境特别恶劣、得不到父母善待和珍惜的家庭里,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当你在现实中工作、学习、生活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随时都会跳出来,哭泣、恳求,干扰当下的你。
可以说,一个人一生所受的种种困扰大都源于幼年的创伤留下的阴影——他总是带着一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生活。
这个内在小孩会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自卑的、哭泣的、无助的、无力的、无望的,或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怀疑、不安全感的,对别人怀着厌恶和憎恨的,等等。
比如,一个很漂亮的女孩,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漂亮,这就是因为她的内在小孩总被父母否定而受了创伤。她的父母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漂亮的,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有才能的,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孩子是应该存在的、是有意义的。
因为有了她,她的母亲受到婆婆的虐待;因为有了她,她的母亲无法和父亲离婚;所以,她的母亲十分讨厌她,当然也就对她没有好脸色。
这个女孩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才艺的、值得享受幸福的孩子。在她长大后变得楚楚动人时,在她学习成绩很好时,在她以后要去追求生活时,她的选择在外人看来总是特别配不上她。
有很多优秀的男性去追求她时,她都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们,并且会产生疑问:“他们怎么这么看我?他们怎么会说我漂亮?他们怎么会说我对人很好?他们怎么会说我很有才能?”
她从来不相信自己,所以在人群中总是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且总是自我贬低。
她找的男朋友以及后来找的丈夫都不是什么好男人。也就是说,她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很苦、很惨,而且几乎是找虐。和她在一起的男人很快就能感觉到她需要被贬低,进而在相处中变成“渣男”。
在治疗过程中, 我们会和她讨论她的有创伤的内在小孩—— 一个不自信的、不漂亮的、不值得被人爱的内在小孩。
当然,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要发展成一个自信的、健康的、阳光的、能够自我认同的内在小孩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因为这个有创伤的内在小孩一直躲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已经习惯了这个内在小孩的存在,甚至分不清哪些感受和意愿是自己的,哪些是这个内在小孩的。一个很典型的代表就是童话故事里的灰姑娘。《灰姑娘》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它讲述了一个叫辛德瑞拉的小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去世了,她的父亲娶了继母。这个继母和她带来的两个女儿都对辛德瑞拉很不好,把她当作仆人,让她在厨房里干活,还只给她穿破旧的衣服。日夜劳累和破旧的衣服掩盖了辛德瑞拉的美丽,因此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有一天,城里来了一个王子,要举行盛大的舞会。灰姑娘的继母带着她的两个亲生女儿去参加舞会,希望其中一个能被王子看中。她们不许灰姑娘参加舞会,而且还讥笑说她这种人只配待在家里做杂务。
后来,一只会魔法的小精灵将南瓜变成豪华马车,把灰姑娘装扮成一个美丽的公主,还给她变出华丽的衣服和水晶鞋,让她穿着参加舞会。王子一眼就看上了她,一曲接一曲地邀请她跳舞。
但是小精灵的魔法是有时限的,到了某个时间,靠魔法变幻的东西就会回到原形,她必须赶在那个时间之前回到家。所以舞会结束后,她不能接受王子的挽留而匆匆离开。但在慌乱中她跑丢了一只水晶鞋。
王子带着那只水晶鞋在全城寻找她,识别的办法就是看谁的脚刚好能穿上这只鞋。王子用这个办法最终找到了灰姑娘。结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灰姑娘的内在小孩就拥有一个没有母亲的、被贬低的、缺少父爱的、灰头土脸的自我形象。
那只水晶鞋当然很重要,水晶鞋代表着她从一个灰姑娘转变成一个深得王子欢心的优雅公主的契机。
在 用“内在小孩” 理论解决个人困扰时, 寻 找“王 子” 和“施展魔力”的人固然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寻找一只“水晶鞋”,一只你穿上最合脚的“水晶鞋”。
有了一个契机、一个引爆点,你就可以变得更加自信。
所以,我们要问我们的王子在哪里?我们的那只会施展魔力的小精灵在哪里?我们的水晶鞋在哪里?就心理治疗的角度而言,探索能疗愈那些有内在小孩创伤的人所需要的技术的过程,也就是找寻这些问题答案的过程。
如果你的生命所拥有的天赋、资源、精神能量、自信是一个宝库,那么你的内在小孩就是这个宝库的看门人。如果他闹脾气不肯放行,你就无法调用这些资源和能量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本书中,我们要介绍如何发现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看见自己内在小孩的创伤,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如何让自己的内在小孩从一个深受创伤的内在小孩变成一个正常的内在小孩。
我希望和大家一起踏入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旅程。在本书中,我会陪你一起找到你的内在小孩,让你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回你的童年,帮助你的有创伤的内在小孩,并把他变成健康的、快乐的内在小孩。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四):《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拥抱内心伤口 来一场寻找自我的旅程
这本书是市面上鲜有的疗愈内在的书,作者从专业儿童心理学开始剖析负面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从而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
作为一个三岁小孩的妈妈,通过这本书的指引,我不仅在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伤痕,也会不断回忆在照顾自己孩子过程中的错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拥抱自己原生家庭,拥抱自己生活状态的一次回忆之旅。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会发现以往生活中,不曾被我们注意到的情绪,会被身体和潜意识所牢记,从而会外露于行为,形成特定的性格。
为什么会买很多东西,有极强的收藏欲?
为什么会想划伤自己、伤害自己?
为什么会莫名奇妙的身体酸痛?
……
这本书会通过三十节课的形式,向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作者施琪嘉是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在心理领域有很多头衔,他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武汉市心理医院常务副院长,是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是中国精神分析学组华中地区组长,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曾获得德国对外学术交流基金(DAAD)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及获得国家教委对外学术交流基金留学奥地利茵斯布鲁克(INNSBRUCK)大学。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内在小孩的模样和具体体现,也会教我们怎么找到内在自我。我简单介绍下,这本书的三大部分看见受伤小孩、疗愈自己、找回新生。
早期的孩子就是一个“上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这并不是溺爱。我们正是满足内在小孩提出的种种要求。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要允许自己被他们无情的使用。这是我们现在父母很难接受的,觉得孩子一定要守规矩、讲礼貌,在甚至孩子出生的后没多久,都说要少抱抱孩子。
不同时期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
0-1个月的小孩子,弱小特别容易受到伤害,这时候他需要适合温度的食物,排便马上清洗,一个舒适的环境,可以帮助他逐渐对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3个月到6个月,这时候小孩子需要和人建立关系,他会主动微笑,这个时候他需要获得爱。
6个月之后的孩子,她开始探索世界乐于探索。
如何让内在的小孩健康的发展起来呢?
就是给他足够的信任、接纳,以及足够的爱。
成长的各个阶段,如果内在小孩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他就可能会受伤。恰当、稳定和持续是对孩子内在小孩形成的非常重要的三个因素。
作者通过18节疗愈课告诉我们孤独、自卑、紧张、委屈等情绪背后的伤痕本质,以及如何治愈这些情绪伤痕。
缺乏爱的孩子或是贪婪或是嫉妒或是毁灭。有的孩子成长后,会有很强占有欲,要拼命的去占有,这收藏癖和储存癖生成的原因。有的孩子成长后会病理性嫉妒别人,他会觉得自己得不到,也不会让别人得到。
缺少陪伴的孩子会特别的黏人,害怕分离。是因为缺乏陪伴,他会认为没有一段关系是值得信任的,所以缺少陪伴,孩子长大后会先把主动的亲密关系分离掉、破坏掉。
缺少夸奖的孩子是特别自卑的,这种孩子从小缺少夸奖,会把自卑力量发出来。会看不起周围的人,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如何夸自己,别人会感觉被贬低,相处起来会特别不舒服。
缺少玩耍的孩子,从小被家长各种要求束缚住,丧失很多创造能力。成年后会表现为直男,在人际关系中容易受到挫折。
缺少道歉的孩子,会有一个委屈的内在小孩。长期感到憋屈、委屈,身体的症状会体现为经常胃疼、呼吸系统不好、肌肉容易酸痛。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如空虚、哀伤、悲悯、压抑、怀疑等产生原因和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和作者一起一页页的释放自己的情绪,重新找到内在的小孩。
以上提到的这些负面的情绪,在这一章节都会获得解决,这章也是我收获最多的。在成为母亲之前,我虽然已经成年,但一直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没有人告诉我成为母亲之后,生活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本书以《灰姑娘》的通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女孩要成为独立女性,必须要克服2-3关。第一关是离开原生家庭,很多事情必须亲力亲为。第二关必须经过社会的磨练,这个过程会很艰辛。第三关必须得有一个男性的支持。
我们如何整合,与自己融为一体疗愈自己呢?作者施琪嘉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六步:
1.要了解自己的身体
到时候我们身体出了状况不一定非是生理疾病,也许是心理出了问题而导致的。可以通过按摩、足疗等被动活动,或者打坐、冥想主动活动,呵护身体来探索身体,这是整合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2. 不要过于现实
不要太过于在意买了多少房子,挣了多少钱。自我整合的过程需要与自己内在的对话,向自身的内部探索。
3. 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
我们对一个领域感兴趣的时候,会不断探索内在的想法。作者特别推荐哲学,了解一下中国哲人的智慧,然后与自己内在对话,会特别有意思。
4. 冥想
每天给自己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做冥想,用自己最舒适的姿势坐下,跟随内心的声音,与自己的内在进行对话。
5.注意潜意识传递的信息
一要关注自己的躯体,二要关注过我们经历,三要关注内在的自己,四要关注自己的梦。晚上做梦,梦是一种语言,它的语言是有规律的。记录、分析、孵化、重视自己的梦,就不会错过自己特有的财富。
6. 找一个良师益友
找到一个能够陪着你,能够理解你,懂你的朋友。在互相投射和映照中逐渐认识自己,达到内外统一。
做到自我整合之后,我们对失去重要的人、重要的事物,都会有更大的承受能力,会有能力去哀悼他们。能看到自然规律,与过去告别,把一些人和事内化到内心当中。
成长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心理上的伤害,成长后也不敢触碰那些敏感脆弱之处。遇到自己莫名其妙的情绪,也无从适手。希望这些情绪,能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慢慢消化掉,从而收获一个强大、自信的自己。在成为最好的自己时,也会用爱、陪伴、夸奖等积极状态来带给自己的孩子。愿阳光和笑脸永远陪伴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