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是一本由克里希那南达&阿曼娜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3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是一本帮助自己去练习面对恐惧、惊吓、抛弃、羞愧等情绪的书籍;寻找这些情绪的根源以及对自身的影响;亲密关系难以建立的原因也能在书中找到一点点启示;以及书中的观点之一:“成年人都希望找到一个能弥补自己从前受到的伤害的伴侣”,大概会打破之前的种种体验,开始带着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事件,迫不及待体验接下来的种种。
12页,“想象一下,你正在看着一个饱受惊吓的小孩。这个小孩可能是你认识的,也或许只是一个孩子“” 请问这翻译是什么鬼?我猜英文是...someone you know, or just a kid.,,,
应该翻译成“他/她可能是你认识的某个孩子,也可能是你不认识的“
每两三页就是这样胡乱翻译的,看不下去
书刚刚读到一多半,忍不住妄加评论。把每个人内心深藏的敏感消极体比喻为内在小孩,倡导人们认出它、呵护它,进而给生活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应对方式。该书理论上非常清晰,内在小孩有点类似托利的“痛苦之身”,带到意识层面识别它——充分感受相应的情绪——穿透它的控制,该书不仅有深刻、直指人心的理论洞见,而且也有行之有效的修行对策,两者相得益彰,比较实在。准备读完这本,继续作者的另外两本书。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四):如何接受那个黑暗,受了伤的那个自己?
看过的有疗愈类书籍中,分析最彻底,描述最细腻的一本,没有之一。
只是,道理懂了,root cause找到了,真的不容易作到。。。
今天心情莫名难受,于是静下心来分析,是哪里不对劲。这过程,的确就像张德芬说的,不麻醉自己给自己动手术,潜下去,潜到人格性格中最深最黑暗中找到受到的伤,接受先,然后直面,然后拥抱,然后疗愈。。。
真的真的不容易。。。
这本书读起来还是没那么顺畅的,并不是特别的通俗易懂,但是作者提出我们现在面对一段关系,其实和小时候是有着某种的联系,就我个人而言,看了这些例子之后,我找到了我内心的小孩在害怕什么,找到了症结所在,我好像就变得不害怕了,我就更加明确的知道,我所要做的事情。之前一直以为自我治愈的方式是逃避,或者转移注意力,但是事实上问题还是一直存在,甚至会延续下去,而正确的做法是直面问题,直面自己内心的感受,拥抱内心的小孩,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治愈。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六):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我也有一个内在小孩 ,他敏感,多疑,偏执,易怒,当我面对巨大压力,想尽办法却无法承受的时候,他就会释放出来。让我心神不宁,急躁冲动会控制着我的头脑,即使我会运用成长所经历的经验来压制他,但是冷静也不一定会占据上风。这时我通常表现出来的已不是平日里豁达与成熟,如小孩子般的自在,和我果敢的目标执行力,此时和我相处时你会让人感到压力,当然我也会感觉浑身不自在,就像灵魂出窍,突然变了一个人。只有当我找到方法破除当下的问题,感到安全的时刻之前的我才会再次回到你身边。
如何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和谐相处是人一生的课,拥抱我的内在小孩,愿你我共同努力。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七):拥抱身体里的那个小孩
为什么有的人很难做决定?可能是他什么都不懂,也可能是他懂的太多。什么都不懂好办,去学习就好了。懂得太多还无法做决定这就是问题了。有可能是大脑里充斥了各种理论,不同学派的理论有一部分是互斥的,就算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十全十美的行动方案,所以产生纠结,完美主义者是属于这一类的。那怎么办呢,通过这本书,你能找到答案。身体是不会撒谎的,他会告诉你一切,这就是你内心中的小孩。很多人无法察觉内在小孩,这源于原生家庭对内在小孩的伤害,因为小的时候内在小孩是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幸运的是,通过静心和感受,我们可以重新和他建立连接。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八):一本好书啊!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就一直纳闷:我觉得我什么都想得挺清楚的啊,为什么还是没办法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为什么还是觉得没有活力没有热情呢?某一天在朋友家里随手翻到这本书,它承诺可以帮助我找回生命的能量,于是我想,好吧,让我试试。一页页看下去,就像一步步走进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明显的反依赖人格特质,看到自己妄图以理性躲避痛苦和化解愤怒,并因此发展出的对己对人的尖酸刻薄和严厉苛刻。这些补偿机制不断消耗着我的热情和能量,在心里筑起又高又厚的墙,把爱人和爱情的可能性推得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这一切后面那个从小就被拒绝渴望爱的小孩子。而仅仅是看到就带来了慈悲,对自己的慈悲,对过往的慈悲,和对他人的慈悲。这些都是对心灵的滋养。
后面的路仍然很长,可能会长达一辈子。我会努力不着急,去了解去接纳。而且,我再也不会说自己知道得够多了。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九):拆书帮拆书周总结
W21_D7《拥抱你的内在小孩》2015-03-30 -- 2015-04-05
非常感谢@熊赳赳带拆《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内在小孩有了更多认识、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小孩。
一、本周学到的东西
张不止的断网、和自己相处、张颢腾用番茄钟克服网络上瘾症、乔阳的自我洗脑都是很好的方法,都是我也想践行的。
负面电影的概念让我有一个新想法--既然我们在大脑里会上映负面电影,大脑也可以上映“正面电影”吧,那何不导演、播放正面电影呢?
二、本周践行
1. 梳理了自己不自信原因
2. 关注自己的负面信念及产生原因
三、后续行动
1. 上瘾症犯了时,尝试使用番茄钟、自我激励、触发器及正面电影等方法来克服
2. 记录自己的每天的小成就及自己骄傲的“大成就”,在羞愧感再现、不自信时播放正面电影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读后感(十):觉察的力量
从几个月前开始。阅读了很多的灵性成长书籍。张德芬在序言中说这本书将内在小孩阐述最清楚的书籍,我赞同。
对于我们来说,最根本的两种创伤是被抛弃和被吞没。我们既要自由,也要爱,两者达到一个平衡。
在这个以在外价值为主导的社会里,每个人都不愿意乡自己向别人承认自身脆弱的面向。
但脆弱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只有接受被被抛弃和被吞没的恐惧。才能走向丰富柔和的自己。
但是,在无意识的思维下,我们很难从深处了解自己的创伤,更不用说治愈了。
所有修行的书籍都讲:觉察,不断地练习觉察自己的念头,将潜意识变为意识。
这里我举自己一个例子。前两天朋友带我去看租房,中介人一直看着朋友的眼睛,而很少看我。我内心很愤怒,认为是我需要租房而不是朋友。
那次看房很不愉快。
随后,我通过觉察,原来是自己被抛弃的创伤复燃。然后与被抛弃的创伤待在一起。感觉好受多了。我想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也不再像上次那样情绪化了,我会提醒自己回归自己。更加淡定地处理受伤的内在小孩。